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心得體會(精選8篇)
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心得體會 篇1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同學們,當你們吃著碗里香噴噴的米飯時,你們是否想到了這誘人的糧食從哪兒來的呢?
有一次吃飯,我感到飯菜很不好吃,剛進嘴里就吐了出來,弄得滿地滿桌子都是掉落的飯菜。爸爸見了我這樣,很是生氣,質問我說:“明明,你知道我們碗里的飯菜從哪兒來的嗎?”“從田地里種出來的唄。”我滿不在乎地說。“你不知道農民伯伯多么辛苦才種出來的糧食嗎?”我搖搖頭。于是,爸爸決定周末帶著我去農村,看看農民伯伯是怎樣種地的。
在一個烈日炎炎的午后,爸爸帶我來到了農村的田地里,我看到一位五十多歲的老爺爺在拿著鋤頭吃力地鋤著草,已經汗流浹背,上衣已經濕透了,喘不過氣來。我想:農民伯伯真是辛苦啊!能在這樣烈日炎炎的天氣下干如此勞累的活兒,真不容易呀!老爺爺把雜草清理的是那么干凈,在看看他那雙長期勞作的手,早已成了黑黝黝的,結滿了厚厚的老繭,這時我才真切地感覺到我們的糧食飯菜真的來之不易啊!對自己以往浪費糧食的行為倍感愧疚。
我們全球有五十億人口,我國就有十多億人口。一人一碗飯世界全球都要吃五十億碗飯,但我們農村里的田地正急劇地減少,一片片良田正變成高樓大廈,供我們食用的糧食也正逐年減少。如果我們每人每天節(jié)約一粒糧食,那么一天就可以節(jié)約五十億粒糧食,可以去幫助那些因為貧窮、自然災害等原因正在挨餓的人們免受饑餓之苦。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伯伯們?yōu)榱思Z食,冒著嚴寒酷暑,在田地里辛勤勞作,從而我們才有糧食吃。每當我再望著香噴噴的米飯時,農民那辛苦的背影總能在我眼前浮現(xiàn),心中不由然想起這首詩。
同學們,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從自己做起,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珍惜每一粒糧食吧!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愛糧節(jié)糧的模范。
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心得體會 篇2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這首唐詩大家都會背,都懂它的意思。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還是隨處可見。雖然父母老師從小就教育我們節(jié)約糧食,可是真正做到的能有幾個呢?
所以為了喚起大家愛惜糧食,珍惜糧食的意識,每年的10月16日就成為“世界糧食日”。雖然現(xiàn)在的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資源眾多,人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但是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也隨處可見,“節(jié)約”一詞在不少人的心里已日漸忽視和淡忘了。
要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人在挨餓。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自創(chuàng)立以來,不定期地進行了5次“世界糧食調查”。從這些調查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饑餓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在不斷擴大。長期遭受貧困和營養(yǎng)不良之苦的人口8.54億。面對如此嚴峻的糧食問題,我們浪費糧食?作為我們這一代,不要總以為我們的國家地大物博,我們的耕地面積只有全世界的百分之七卻要養(yǎng)活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可見珍惜糧食,愛惜糧食,杜絕浪費對于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從小做起,從你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拿出實際行動來愛惜糧食,繼承和發(fā)揚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
“儉以養(yǎng)德”,自古以來,節(jié)儉一直是中華民族值得彰揚的美德。我們中國,之所以要提倡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就是因為中國浪費不起。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個人只要浪費一點,總數就非常驚人。同學們,其實節(jié)約糧食,就是不浪費,做起來很簡單:吃多少盛多少,不偏食,不挑食。這樣做,既符合節(jié)約的要求,也有利于我們身體的健康!
最后,我大聲呼吁,人人應以節(jié)約為榮,以浪費為恥!請大家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從你從我做起!
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心得體會 篇3
我的爺爺生活在農村,跟爺爺一起吃飯的時候,爺爺的碗里總是吃的干干凈凈,就像剛洗過碗的一樣。而我的碗里總會剩下好多飯菜,爺爺告訴我不要浪費。那時我總是不能理解。
后來跟著爺爺下了幾次地,我漸漸明白了那句話的含義。
初春的季節(jié),爺爺挑著糞奔走在田間與糞池間,汗珠一滴滴滴在地上,滲進泥土。我嫌臭,躲得老遠,而爺爺卻說“這是大地的養(yǎng)料”。
播種的季節(jié),爺爺牽著牛兒犁了一壟又一壟地,種子經過播種機的大嘴整齊的排列在田地里,我知道,那里是希望。
收獲的季節(jié),烈日炎炎下,爺爺揮著鐮刀忙碌在田間地頭,金黃的麥穗,飽滿的麥粒就像一個個小寶寶在向爺爺招手。背上早已被烈日曬得脫了皮,粗如樹皮的手上被鐮刀劃了幾道口子,這些痛苦在爺爺那布滿皺紋的臉上看不到一丁點,滿臉都是開心的笑容。那時我懂了,糧食就像爺爺的孩子,寶中之寶。
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匯集了無數人的辛勞和汗水,就像唐代詩人李紳所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的,不要小看一粒糧食,“滴水成河,粒米成籮”。我們要養(yǎng)成節(jié)約糧食,不浪費的好習慣。
在此,我倡議:從一日三餐做起,實行“光盤”,浪費可恥。
讓我們同心協(xié)力,積極參與到愛糧節(jié)糧的活動中來,做勤儉節(jié)約風尚的傳播者。
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心得體會 篇4
俗話說:勤能補拙,省能補貧;精打細算,油鹽不斷。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
同學們,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當我們唱起雄壯的國歌時,我們心中充滿了自豪和幸福。但同學們有沒有想到,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已成為我國的第一大問題。所以,我們每個同學要拿出實際行動為黨為國家分憂,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從身邊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
俗話說:勤能補拙,省能補貧;精打細算,油鹽不斷。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然而,當我們隨手扔掉一塊饅頭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世界上還有許多人正在為一餐飯而辛苦奔波?還有許多人正因饑餓而在死亡的邊緣上掙扎?以前我總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浪費,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么。所以吃東西常常挑三揀四,吃不完就隨手扔掉。可是自從我在電視里看到了很多非洲難民因饑餓瘦骨嶙峋、饑不擇食,最終餓死在街頭那慘不忍睹的情景時,我才突然覺得我們的生活是多么地幸福:有爸爸媽媽的疼愛,有大房子住,上學放學都有汽車接送……正因為生活條件太好了,所以我才養(yǎng)成了不節(jié)約糧食的壞毛病。每次吃飯都會掉很多的'飯粒,吃不完也覺得無所謂,爸爸媽媽批評我,我還找很多的理由來狡辯。想到這里,我感到非常慚愧,我真是太不應該了!從現(xiàn)在開始,我一定要改掉這個缺點,節(jié)約每一粒糧食,再也不浪費了!
日省一把米,月節(jié)一斤糧。凡事貴在堅持,節(jié)約從點滴做起。
小伙伴們,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盡自己的一分力量,從小養(yǎng)成節(jié)約的好習慣。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亂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不浪費、不擺闊,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帶回家。
聯(lián)合國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就是要我們把節(jié)約變?yōu)樽杂X、成為習慣。
節(jié)約是美德,節(jié)約是責任。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節(jié)約身邊的每一滴油、每一粒糧,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加富有,我們的祖國才會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心得體會 篇5
一天中午,太陽像一個大火球似的掛在天空中。小明又饑又渴地回到家里,一走進大門就大聲喊著:“媽媽,飯燒好了沒有,餓死我啦。”媽媽說:“小明,放學了,快洗手,飯菜早就為你準備好了。”洗完手,小明興高采烈地來到飯菜,只見桌上的幾個菜都不大合他的口味,不禁皺起了眉頭,無可奈何地端起了飯碗。吃了小半碗,小明實在難以下咽,就站起了來,端著剩的半碗剩飯往門外走去,想把剩下的飯倒掉。
媽媽看見了,連忙走過來,邊擺著手邊說:“小明,不要倒,要愛惜糧食呀,糧食來得多么不容易啊,你忘了老師是怎么教育你的嗎?”正在這時候,爸爸走了過來,和顏悅色地說:“要倒飯了。你看外面,農民伯伯頂著烈日,戴著草帽,彎著腰,忙著插秧呢!”說著還用手指了指門外。小明順著爸爸的手勢,往門外看了看,拍了拍后腦勺,忽然想起在學校學過的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鋤禾》這首詩告訴我們,我們吃的每一粒米飯,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我們要好好地愛惜糧食。看著小明若有所思的樣子,媽媽說:“小明,是不是嫌菜不好吃,媽媽再給你煎個荷包蛋吧!”小明連忙搖搖手說:“媽媽,不用了,我能把飯吃完的”說著,小明回到了飯桌前,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吃起飯來了。
在爸爸媽媽的教育下,吃飯的時候,小明再也不會挑三揀四,學會了愛惜糧食了。
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心得體會 篇6
“10月16日”,這是一個人人都應該記住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世界糧食節(jié)”。“民以食為天”,缺少糧食,我們很難生存,缺少糧食,我們國家難以發(fā)展,缺少糧食,我們人類更有可能走向滅亡。“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小我們就從古人詩中知道糧食來之不易,然而隨著我國人口不斷增長,耕地面積卻在逐年減少,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糧食進口國。糧食缺口正在成為阻礙我們奔向小康大道上的一道難以填滿的溝壑。“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已,更應該是一聲聲每天都敲響在我們耳邊的警鐘。我記得曾在網上的文章里看到,有一位學生在一篇滿分作文里是這么說的:
“奶奶是個很節(jié)儉的老人。節(jié)儉是好事,但我覺得她節(jié)儉得有點近乎摳,無法理解。一次,燒飯的時候,她不小心把米撒了點在地上,我就順手準備掃掉。我腰還沒彎下去,只見一只滿是皺紋的手擋著我,我愣在那不知道為什么?這時,奶奶開口了:“不要掃掉,撿起來洗洗,浪費可惜。”“我說已經臟了,反正就一點點,算了吧。”奶奶可不理會我,自己佝僂著身體,蹲在地上慢慢地拾著,每拾起一點就用嘴巴對著吹吹,很專注地,仿佛掉在地上的不是米,而是她的寶貝樣。等到全部拾好后,再用臉盆裝著用清水一遍一遍的洗,看她洗完端著米出來,臉上露著孩子般開心的笑,嘴里還自言自語:“看看,多干凈,還不一樣吃嘛,你們”。我聽懂了她未說完的話有什么意思,但我依然是不以為然的搖著頭。而奶奶露出了燦爛的笑臉。
還有,我們家的電飯褒燒飯總是會在下面結鍋巴,所以每次都有很多飯不能吃。我總是把這些鍋巴倒掉的,有次被奶奶看見了,她老人家又開始了對我的節(jié)約教育。我不服氣說:‘這都不能吃呀?干嗎不能倒掉?’奶奶也不搭理我,從我手上接過電飯褒,然后倒了些開水在里面,泡了一會兒,就見她開始用小勺把那些鍋巴,一點一點地刮出來,然后放進自己的嘴里。天哪,我真的是服了她老人家。我半開玩笑地對奶奶說:“奶奶,你真會動腦筋呀”。奶奶聽了我的話,不好意思地對我說:“我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不過我們老人家是經歷了饑荒歲月的,知道糧食的寶貴,我不是小氣,只是覺得這樣真的很浪費。”
這位奶奶說得對,我們這代人沒有經歷饑荒,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甚至看不慣他們的做法。有的同學就知道浪費,不知道珍惜。看看我們食堂的餐廳里,各種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依然比比皆是。有的同學很是挑食,吃了幾口飯就倒掉了,說這飯菜是自己不喜歡吃的!有的同學光想買零食,不想吃飯;有的同學著急去玩,盛飯的時候,走路慌張就把飯粒灑在地上!有的同學一邊吃一邊還在打鬧這些現(xiàn)象是多么的讓人觸目驚心啊!如果你浪費一點,他浪費一點,大家都浪費一點,那就是一個驚人的浪費!
溫總理曾說過:“在中國,一件小事加上十三億人就是大事節(jié)約,”這一個中華民族的美德,在今日看來,更顯得意義深重。
所以,我們要樹立節(jié)約意識。愛糧、惜糧、節(jié)糧,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節(jié)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風尚不僅過去需要、現(xiàn)在更需要,我們沒有糟蹋糧食的權力。我們當學生的雖然不種田、不產糧,但節(jié)約糧食也相當于種了糧食。我們的一張張餐桌就相當于一方方糧田,除了吃進肚子里的糧食外,不浪費一粒糧食。
節(jié)約就是弘揚社會風氣,能夠增進社會自身和諧。節(jié)約,對個人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整個社會來說則是一種精神風貌。中國夢,中國夢,如今,社會上人人都在談中國夢,中國夢,它有什么?它是民族復興的夢。然而,看看我們中華大地,多少同胞在受洪水與旱災的煎熬,更是可貴,有些人總說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請看看你們的餐桌上,什么都不要說,就一個“中國式飯局”這一個比貶義詞還要貶義的名稱,那些人就扣著這頂帽子跟我們談中國夢,那么我要告訴那些人:你們連談中國夢的資本都沒有!
我們要強化節(jié)約行為。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里,都不能浪費糧食。吃多少,燒多少;吃多少,盛多少;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買了就要吃完,不隨手扔掉。對浪費的現(xiàn)象,我們要堅決反對,堅決抵制。只要我們牢記“節(jié)約”,就會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同學們,讓我們用最根本的節(jié)約糧食筑起最偉大的中國夢吧!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一名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的好學生吧!
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心得體會 篇7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人李紳的這首詩是不是也表明了我們要珍惜糧食呢?
你們大家可曾知道,在人們浪費糧食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因為沒有糧食而吃不上飯?據統(tǒng)計全年浪費的糧食,夠1500萬人吃一年!可知有多少人浪費糧食呢?
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耕種時,人們又是怎么做的?把農民伯伯用汗水種出來的糧食隨便浪費。每個人在浪費糧食的時候根本意識不到,在浪費時,心里可能那么想:食物吃不完了,浪費一點也不算什么!不算什么嗎?你們知道嗎?在以前的時候,每個人家里都不富裕,經常填不飽肚子,常常去挖野菜來充饑。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幾乎每天都是。我們體驗過嗎?
而現(xiàn)在,人們都富裕了。過上了小康生活,都買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車。現(xiàn)在的每個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家人們的全部心思都來寵愛自己的孩子,孩子們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去飯店吃飯比家里還多!可是富裕也教會了人們浪費。
在以前的年代,人們都把糧食當作寶,生怕糧食有什么閃失。現(xiàn)在呢?大手大腳,吃不下的糧食就統(tǒng)統(tǒng)扔掉,這就是浪費啊!
現(xiàn)在的人們可能會說浪費一點沒什么!我們又不是沒有錢,想買多少就買多少。那你們就錯了,你們在浪費糧食的過程中又會有多少貧困兒童吃不上飯?
他們能吃上野菜也就不錯了,有時什么也沒有。就活活餓死了。他們才來到世上幾年,就又去看了另外的一個世界。
這時候,浪費糧食的人們,你們不沉思嗎?
世界糧食日是每年的10月16日。這個日子是要告誡人們要節(jié)約糧食。可事實卻完全不一樣。隨著一年年的過去,浪費沒有減少,而是增多。這就代表了這個日子毫無意義了。其實這還要看人們自己。民以食為天,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就代表了糧食的重要性,把糧食比做了天,如果人類沒有了天會怎樣?這也代表了人們要節(jié)約糧食啊!
糧食是寶貴的。誰都會說。可是做到的卻沒有幾個。當然,也有不浪費的人,我相信他們是光榮的!
浪費可恥,節(jié)約光榮。走進許多買食物的商店,墻壁上也有許多要節(jié)約糧食的標語光盤行動、請節(jié)約每一粒米等等……
其實,我有時也會浪費一些糧食。我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想去急著看電視,把碗端去客廳的途中,不小心打碎了,把飯菜都打在了地上。我當時就把它們扔進了垃圾桶。可后來的幾天,我有在書上看見了要節(jié)約糧食的時候,我羞愧不已。想著下次一定不這么做!
現(xiàn)在我明白了糧食對人們的益。我要尊重糧食,節(jié)約糧食,珍惜糧食!
如果我們把糧食扔進了垃圾桶,糧食也會哭泣。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愛護糧食。
節(jié)約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光榮。讓我們把這個光榮與美德傳遞下去可以嗎?讓更多的人節(jié)約糧食,珍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從我做起!
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心得體會 篇8
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約2億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糧,也就是800萬噸蛋白質和300萬噸脂肪。
看看這些數據,是不是令你大吃一驚。想不到平時浪費一點點糧食,積累下來,卻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吧。
其實浪費現(xiàn)象最嚴重的`不是我們平時的吃喝,而是公款請客。我媽曾經在酒店做過一段時間的服務員,放假的時候,我喜歡去那里玩并等她下班一起回家,偶爾也客串一下小服務員。在那里我經常看到,很多酒桌上,人民只顧著拼酒,很少動筷子吃菜,所以大多數時候桌上的食物只吃了一點點,到最后卻不打包帶走,只留下一桌子動了幾口的豐盛佳肴,服務員也只好將它們拿去倒了。看到這些,我看真心疼。
我國人民現(xiàn)在僅僅跨過小康線,仍有一部分人還在溫飽線上掙扎。但是總有那么些人一請客,不管人有多少,菜一點就是一大桌子,不吃完也不打包。這無疑是一種很嚴重的浪費。
很多人認為,請人吃飯,寧愿剩下也不能不夠。如果桌子上都是吃的很干凈的盤子,就會感覺不好看,怕客人覺得自己小氣,很沒面子,或不夠誠意。
講排場,出手闊氣,就是大方,反之,就是小氣。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是非常錯誤的,卻不知,愛惜糧食是文明,拒絕浪費是文明。
在那些人們大方的同時,殊不知,有多少貧困的兒童吃不飽穿不暖;秋天農民伯伯們是如何“背灼炎天光,足蒸暑土氣”,辛勤勞作的。是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那么讓我們一起端牢中國飯碗共筑全球糧安,開展“光盤行動”吧!
做“光盤一族”,成“節(jié)約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