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重陽糕的來歷做法資料大全
吃重陽糕的傳說
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陜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后,臥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后,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給了他賞錢,并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干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后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民族文化寓意
重陽糕,也叫花糕或重陽花糕,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糕點;顧名思義,乃夏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節物。此糕的制作方式和食用習俗,因地而異,關于它的源起和民俗文化的寓意,也有多種說法。
一般認為重陽糕源起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稱,漢代時,汝南人桓景師從費長房學仙。某日,費長房告訴學生:九月九日有大災降臨你家,可教家人縫制布囊,內盛茱萸,系之臂上,屆時登山飲菊花酒,災禍可消。桓景依言行事,果然無恙。后人仿效,遂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飲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重陽節俗。約自宋代起,重陽節食“重陽糕”的習俗正式見于載籍,如吳自牧《夢粱錄》卷五記臨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陽糕'。”其后如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載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標紙彩旗,曰'花糕旗'。”這種插小旗于花糕上的傳統,迄今不改。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產資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禍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紙旗代替插茱萸,藉諧音虛應故事耳,用意則仍在避禍。
一說重陽糕之文化意義著重在"糕"字上,即借此諧音以及制糕之各種佐料的諧音,表現呈祥納福的祝吉。如明謝肇淛《五雜俎》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稱,民間習俗,于九月初九“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愿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又宋佚名《歲時記》稱"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數枚,號'食祿糕'",已見對糕之佐料飾物的諧音表達。《帝京景物略》等風俗史料皆有重陽日"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的記載,民間迄今流行"九月九,搬回閨女歇歇手"的諺語,所食花糕中的棗、栗、瓜子(仁)等佐料或糕面上"蠻王獅子"(宋周密《乾淳歲時記·重九》)等圖案,隱含著少婦向娘家乞求早生兒子之祝吉的動機。所有這些,均是"古人九日作糕之意"。
一說九月初九食糕的習俗在唐代已經流行,《劉賓客嘉話錄》里載有袁德師因父諱高而不敢隨"九日出糕"之俗的笑話;《唐六典·膳部》中,亦有"九月九日麻葛糕"的記載,惟無重陽節物之名。其道理固如隋杜臺卿《玉燭寶典》所云:“其時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就是說,古人以九月黍谷成熟,因而用之蒸作糕點一類的食品祭祀先人并薦神嘗新,呂原明《歲時雜記》稱"二社(即春社、秋社)、重陽尚糕食,而重陽為盛",恰能勾畫出重陽糕的原型就是前人在春秋兩次社祀中用以奉享祖神的祭物。又據《隋書·五行志》載,在南北朝時,民間有"七月刈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的童謠,益知此俗由來已久,只是到了唐宋時代,隨著重陽節習俗的流行,才演變成為該節日的專有食品。惟其喜賀秋成的民俗涵義仍留存許久,觀陸游"旋壓麥糕邀父老“之詩及呂氏”二社……尚糕食"的記載等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