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的傳說(通用3篇)
壓歲錢的傳說 篇1
“壓歲錢”從何而來?源于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背走,于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后才發展為“壓歲錢”。
壓歲錢的傳說 篇2
它最早出現于唐朝宮廷,當時宮中有散錢之風。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云:唐玄宗天寶年,“內廷嬪妃,每于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王建在《宮詞》中載:“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春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從春日“擲錢為戲”,到“散與金錢”,后又發展到贈“洗兒錢”。據司馬光《資治通鑒》稱,楊貴妃生子時,“玄宗親視之,喜贈貴妃洗兒錢”,以賀喜驅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種民俗。它與正月初一春節結合,形成早期的“壓歲錢”。但當時還沒有流通的貨幣,而只是一種特制的“壓歲錢”。
每逢春節,長者往往要給晚輩們壓歲錢,而且多用一些連號的新紙幣,這個帶有濃厚節日色彩的習俗緣由何在,為什么要用連號的新紙幣,恐怕很少有人知曉。
壓歲錢的傳說 篇3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兇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把這個稱為“過年”。
某年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人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到處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關心這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婦包了餃子請老人吃,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為了報答老婦的好心,老人告訴她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要她穿紅衣,在門上張貼紅紙、點上紅燭,在院內燃燒竹子發出炸響。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村中燈火通明,它的雙眼被刺眼的紅色逼得睜不開,又聽到有人家傳來響亮的爆竹聲,于是渾身戰栗的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恭賀對方渡過了年獸的肆虐。后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