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動個人講話稿(通用3篇)
教研活動個人講話稿 篇1
教研組是學校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的主陣地,語文教研組在分管領導的指導下,每周定期開展活動,力求做到每次活動有準備,有成效。我們今后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了活動。
一、不斷學習,吸收新思想,開拓視野。
1、繼續加強學習,進一步轉變觀念。通過不斷的學習、討論、交流,教研組全體成員提高了思想認識,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以良好的師德形象立足教育。一開學,我們每位老師認真研讀了《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了解了每個年級段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為讓老師能更好的學習、實踐新課程理念,我們開展了新課程理論下的課堂教學標準討論、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論文和案例評比,以多種方式來學習新課程,把握新課程。從而幫助教師轉變觀念,形成新的課程觀、教師觀、教學觀、課堂觀、質量觀。平時正常開展備課組活動,師徒結對活動,每位積極參與教研組、備課組的公開課、研討課,積極聽課、思考,努力做到跨學科聽課,通過上課、評課、聽課,努力提高了教學水平。
2、利用光盤,學習特級教師的報告。本學年,我們全體任課教師聽取了華中師大教授楊再隋教授的報告“新理念、新教材、新策略”,對課程標準中提到的“學生是主體”有了新的認識。我們還分二次學習了竇桂梅報告《為生命奠基》。她講到了語文教改的三個方面: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聽了她的報告,我們語文老師都深有同感,那就是教材是載體,作為語文老師,要通過這個載體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語文老師應該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一篇帶多篇,讓學生擴大篇章的積累,教師要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養成讀書的習慣,教師要引領孩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有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
二、充分進行研討,從更高的層次上來審視我們的語文教學。
由于我們的認識有限,平常的教研活動我們更多的是就事論事,以課評課,這樣的活動對我們的提高幫助是有一些但不是很大,為了使教研組活動的質量更進一步提高,我們嘗試著“跳出語文看語文”,試著站在更高的層次重新來審視我們的語文教學,來不斷地超越自我。
1、針對現行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研討。一直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費時多,但收效甚微。對教材中的一些課文,語文老師花了很多時間來讀、講,但到最后,許多學生卻不會用規范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量應達到40萬字,那么,作為語文老師該如何引導學生閱讀,為學生拓展課外閱讀資源……,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反思、分析、探討,明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2。討論學習學生語文學習評價辦法并進行實施。第一學期,我們一起學習了一整套的學生語文學習評價辦法。通過將零碎的語言文字列成表格式,使我們看到了現在語文考核評價的一些弊端,如一張語文試卷,從字、詞到句、段、篇,看似完整的,其實并不能真正代表學生的實際的語文能力。因此,如何來真正有效地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值得我們思考。從實施的情況來看,學生語文學習評價辦法可以說比較全面、公正、客觀地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實踐運用,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一次次的討論,一次次的交流,使大家對當前的語文教學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大家在各自的課堂教學中努力實踐,勇于嘗試,不斷反思,課堂教學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抓住契機,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研討。三年級王彩霞老師上了一堂語文課。這堂課取得了較大的成功,獲得了很好的反響。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在評課中,許多老師對教材是個例子有了更直觀的認識,這堂課對我校的語文課堂教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上好校級掛牌課和備課組試驗課(一課三議)。大家都能認真對待,備課組里相互討論,相互學習,每位老師上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老師們都能認真聽課。從上的一些公開課中,我們能感受到一些老師對課堂教學的思考、探索,更能感受到一些老師課堂教學的進步、提高。通過這樣的活動,我校整體的課堂教學水平有了提高。
3、積極參加各種課堂教學活動。我們組織教師進行了語文案例的評析比賽,二位老師上了學校級骨干教師的考核課,二位老師認真備課,參加了“五優”評比之一的課堂教學活動。
4、組織各種語文實踐活動。這學年,組織學生開展了寫字比賽,現場作文賽,成語接龍等,使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皆語文,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即“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
四、教科工作。
本學年,我們語文組以《創新性課堂教學的研究》為教研組的主課題,各備課組都確定了相應的子課題。課題的研究貫穿于平常的教育教學中,大家能圍繞課題搜集資料,結合教學工作展開研究,做到定期交流,階段小結。許多老師有強烈的教科意識,能認真寫好教后感、周記,積極投稿,積極參加各種論文、案例的評比活動。本學年,多位教師的文章在全國級、省級、市級等獲得一、二、三等獎。
五、努力方向。
1、語文老師在學科方面的文章還要增加數量,提高質量,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有更多的文章發表。
2。引導更多的老師積極主動參與教科研究,形成一支學習型、科研型的教師科研隊伍。
我們相信,在總結本學年工作的基礎上,在各位教師的共同努力下,下學年各方面的工作會做得更好,對此,我們充滿信心。
教研活動個人講話稿 篇2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剛才我們一起觀摩了一節數學案例的動態呈現。在小學 教學中,學生因為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差異,對相同的學習內容,會出現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情況。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我數學教研組本學期開展了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區域教研。在明確主題后,我們對全體數學教師進行了相關理論培訓。今天之所以選擇這一課,是因為他具有代表性。最后推選了韓艷華老師執教。
今天,她給我們展示了這節課。主要是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自主發展的能力。
我點評的是:
一、教學目標的達成較好
讓學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體現突出:教學重點是:了解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 ,要用除法計算;
教學難點是: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也是教學的關鍵之所在。
三、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啟發引導法:教師步步啟發,層層設問,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知識,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⒉嘗試法:通過嘗試,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知識規律,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使學生在探索知識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觀演示能給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通過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利用學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
四、學法
教師把教落在學上,重點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學習并初步掌握的學習方法有:
⒈歸納法:通過例題的教學,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推導出除法的意義。
⒉觀察法: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學會找知識的生長點和解題的關鍵所在。
⒊在練習中,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
⒋通過提問與練習,讓學生逐漸培養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解題技能。
⒌指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逐步擴展到用語言表達思維的方法。
⒍在觀察、比較中分析,初步滲透抽象概括數學知識的思維方法。
總之、韓老師這節課上的很精彩,值得我們學習。 建議:小組活動的時間要充足,練習設計要多樣化。可以學生出題,學生解決。
教研活動個人講話稿 篇3
各位領導老師:
《認識底和高》是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第四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會畫垂線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探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的基礎。
本節課的目標共三個:1. 結合“限高”的情境體會限高的意義,并通過動手操作,認識梯形、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底與高。2.會用三角尺畫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高。3.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給定底與高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重點是:認識并畫各種圖形的高。難點是:畫出給定底與高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
本節做的好的
一、聯系生活進行教學。
本節課開始我結合學生熟悉的“限高”情境,引出梯形的高,
讓學生身邊的情境出發從感性上先來認識梯形的高,這樣就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二、精心設計環節,小步進行教學。
本節課知識點多,零亂。在教學中,我把整節內容進行整合,劃分出了三個小塊進行教學并及時練習,最后進行綜合練習,收到了好的效果。
三、注重使用教材。
對課本上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句話的作用,我都及時提醒學生認真的去閱讀,去理解并闡述意思,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四、注重學生動手操作的規范性。
小學生對三角板、直尺的使用不夠靈活,所以在課堂上,我盡量多的去關注孩子的使用情況,以便及時改正,使他們有個好的動手習慣和操作習慣。
做的還不夠好的:
1.教師扶多放少,其實有了第一步的作梯形的高的基礎,后邊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高就可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利用知識遷移去獲取知識。
2.教學內容安排過多,容量大,以致目標沒完成。
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要及時得法,另外教學時要把學習的時空歸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