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園林導游詞介紹(通用5篇)
江蘇園林導游詞介紹 篇1
各位旅客,你們好!歡迎來到蘇州園林參觀。我是你們的導游,姓潘,就叫我小潘或潘導好了。下面就讓我帶你們去參觀吧!
蘇州園林以山水秀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那里既有湖光山色,煙波浩淼的氣勢,又有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的詩韻。
現在我們來到了拙政園。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古典名園之一。它位于蘇州婁門內,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也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你們看,拙政園建筑布局是不是疏落相宜、構思巧妙,風格清新秀雅、樸素自然?它的布局主題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各種亭臺軒榭多臨水而筑。主要建筑有遠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聽閣、十八曼陀羅花館、三十六鴛鴦館等。下面你們拍拍照吧,小心點,不要掉到水里或亂扔垃圾了!
參觀了拙政園,現在你們跟我來到了滄浪亭。滄浪亭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滄浪亭園內以山石為主景。瞧,迎面一座土山,滄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筑,此外還有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翠玲瓏館、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與之襯映。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設一池綠水繞于園外。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多美麗啊!
下面你們看到的是獅子林。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因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錯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譽堂、見山樓、飛瀑亭、問梅閣等。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
最后,讓我們參觀留園。留園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于明代。留園占地約50畝,中部以山水為主,是全園的精華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樓、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留園內建筑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
現在,我們已經把蘇州園林的幾個名園都不得參觀完了。我很開心能和你們一起游覽這些名園,非常感謝這一路來對我工作的支持,今日的旅途就先告一段落吧。
江蘇園林導游詞介紹 篇2
游客們: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蘇州園林。我姓黃,你們就叫我黃導好了。先提醒你們,在我們游玩期間,將會經過很多美麗的景點。為了保證你們的安全,請不要亂攀爬假山。也不要亂扔垃圾。順便留一個問題:我國建筑中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怎么樣。但蘇州園林從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這是為什么呢?好了,我們先去游覽吧。
我們先來到蘇州園林的南門。進門后往前走就是滄浪亭。滄浪亭是蘇州最古老的園林。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45年,那時候詩人蘇舜欽流寓江蘇中心,以400000元買下了這塊地。(400000錢購得園址)在水旁邊建了一個亭子,取名“滄浪” 。(傍水構亭名“滄浪”)取了《孟子?離婁》和《楚辭?漁父》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你們要積極進取。白者自白不會沾污。)之意,作為《滄浪亭記》,自稱“滄浪翁” 。南宋時變成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居住,滄浪亭改名成“ 韓園” 。1860年時毀于兵火,1873年重建。滄浪亭兩側刻著醒目的對聯,上寫“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
我們今日就游覽滄浪亭。明天會有更多好玩的項目。哦,對了,前面那個問題的答案是:因為蘇州園林是藝術品,所以不講究對稱。
江蘇園林導游詞介紹 篇3
各位同學,各位朋友:
你們早上好,很開心認識你們。中國有句老話叫“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名言吸引著千百萬游客來蘇州觀光。現在由我陪同你們去我國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勝地――蘇州觀賞園林,到人間天堂去享受一天。
我先為你們介紹蘇州園林的基本情況。蘇州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美譽。當然,也請你們注意環境衛生,做一個文明游客。
我們到了今日黃金游的第一站――留園。留園位于蘇州市園林路。它應用了分合,明暗等對比手法。請你們好好觀賞!
……
留園不留我們,那我們就去獅子林吧!獅子林到了,你們跟我來,獅子林變幻莫測,值得一覽。
……
穿過獅子林,出去約5千米,可以見到寒山寺。說到寒山寺,你們自然會想起“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詩句吧!現在寺廟內有一方碑,上面刻著張繼寫的《楓橋夜泊》。
希望寒山寺能給你們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各位朋友,今日我們在人間天堂――蘇州度過了美好的一天。謝謝各位!愿你們旅途平安開心,再見!
江蘇園林導游詞介紹 篇4
你們好,很開心認識你們。今日,就由我帶你們去“人間天堂”――蘇州觀賞園林。
在車還沒到古典園林之前,我先為你們介紹古典園林吧!1985年蘇州園林即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據記載,蘇州城內大小園林將近200處。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同時被稱為蘇州古典園林的“四大名園。”
我們已經到了今日黃金游的第一站――留園。留園位于蘇州是園林路,它應用了分和,明暗等比較手法。你們可以好好去觀賞了,不過也要注意衛生,做一個文明的游客。
留園不留我們,那我們就去獅子林吧。獅子林變化多端,值得一覽。
穿過獅子林,出去約五千米,就可以看見寒山寺了。說到寒山寺,你們一定自然的想起《楓橋夜泊》里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吧?因為唐初有一個寒山的和尚在這里住過而得名。現在在寺內存碑一方,上面還刻著《楓橋夜泊》一詩呢!
好了,寒山寺到了,現在你們可以仔細觀賞寒山寺了。
各位朋友,我們在“人間天堂”――蘇州度過了美好的一天,我們明天再見!
江蘇園林導游詞介紹 篇5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靈山勝境。靈山勝境是以佛教文化為背景的主題園區,以傳承歷史、彰顯時代的特色,將傳統的佛教文化與科技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旅游文化景觀。
隨著靈山三期開園,靈山勝境形成了佛、法、僧三寶的格局,“佛”是展現了佛祖四相成道的過程:出生、降魔、說法、涅盤;“法”代表佛法,是佛教中的精髓,以靈山梵宮、五印壇城、梵宮廣場等景觀展現。“僧”是以靈山禪修中心、慈恩寶塔、靈山佛學院等禪修為代表;整個景區以靈山大佛的“大”、九龍灌浴的“奇”、靈山梵宮的“特”構成了三大奇觀。
剛剛我們了解了佛的一生,現在看到的就是佛法的展現,有金色梵宮、紅色壇城、綠色廣場、藍色圣海。靈山梵宮是靈山勝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筑,因世界級佛教盛會應運而生。站在世界的高度,靈山梵宮不僅是一座全新地標式的會址建筑,更以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美輪美奐的建筑形態、品類繁多的藝術瑰寶以及感觸心靈的全新體驗帶給人們太多的感嘆與震撼。走近她,以一種始終仰視的姿態。
站在梵宮廣場,佛教三大語系的漢傳、南傳、藏傳的特色建筑鮮艷奪目。在梵宮的正南面,與梵宮遙相呼應的建筑就是“五印壇城”。壇城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是藏傳佛教風格的建筑,“五印”代表五方五佛,也代表佛的五種手印相,分別為:施無畏印、與愿印、說法印、觸地印、定印。壇城代表佛的世界,我們在這建造五印壇城就是讓大家感覺到佛的完美世界,登上壇城大家可以根據地面所畫的標志繞著壇城走一圈,代表對佛的尊敬。
東南面是南傳佛教中代表建筑---曼飛龍塔。屹立于曼飛龍塔基座上的主塔與子塔的整體造型,都是多層葫蘆相壘形成的圓錐形體。主塔居于塔基中央,8座小塔分布在主塔周圍,形成八角之狀。8座子塔的基座都有屋宇狀拱門佛龕,佛龕宇沿有許多浮雕,人字形檐邊上有許多裝飾物,塔脊頂有一裝飾小塔,龕內供有佛像。小塔中部主葫蘆體上端是個蓮花座,蓮花座上又是一個長嘴葫蘆體,極頂是一根穿著3個鋁環罩的風鈴桿。主塔下部是形似大葫蘆底的圓形臺階,層層相疊,漸上漸小,形成一圓葫蘆細腰,其上托著一只兩臺寶葫蘆。塔身以白色為基色,顯示出多層立體感,造型美觀,玲瓏精致。
在壇城四周一圈的水面是香水海,這是根據佛經上記載大千世界中其中的一海,大千世界有九山八海,中間的為須彌山,香水海是中間的海,據佛經記載是注滿香水的海,也代表佛教中的八功德水,正所謂“太湖三萬六千頃,八功德水繞靈山,如來百福莊嚴相,無量光明照世間”。
梵宮廣場面積16000平方米,正前方金色的建筑就是靈山梵宮,作為靈山勝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筑,整座梵宮共有三層,呈退臺式布局,面寬150米,進深約180米,總建筑面積達7萬余平方米。建筑外觀以華藏塔風格為主,糅合了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及傳統佛教建筑元素,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語系的建筑精華,莊嚴神圣,雄偉壯觀。頂部依次錯落的五座巨大的蓮花圣塔,是整個梵宮建筑的精神象征,其造型以敦煌壁畫中的“華塔”為原型,并以現代建筑材料和意象造型手法傳達著佛教經典中“五智”的意理,五智代表佛教中五方五佛,以毗盧遮那佛為首的五尊佛來闡釋佛的功德。中心最高的佛塔代表最高境界的毗盧遮那佛”
(法身佛),以右至左分別是東方藥佛(發菩提心之德)、南方寶生佛(修行之德)、西方阿彌陀佛(成菩提之德)、北方不空成就佛(入涅盤之德)。至高可達60余米高的華塔高聳云端,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生輝,意念流轉間,佛教經典《華嚴經》中描繪的“蓮花藏世界”的意境和氣息迎面而來,這依山而建的梵宮,更給人一種矗立山巔般的壯觀與神圣之感。
走進靈山梵宮,首先是彰顯修行功德、表達美好理想的“三德門”。根據佛經記載三德(智德、斷德、恩德)是贊揚佛的功德,形容佛具有無上智慧、能夠破除一切煩惱,救濟一切眾生的高尚品德。在“三德門”邊的兩側,是“福”、“慧”門,祝福福慧雙增。
帶著神圣走進梵宮,震撼才剛剛開始。從門廳進入,經廊廳、主塔廳直至圣壇,一幅展示千年佛教文化的立體畫卷徐徐鋪展開來,每走一步都是開闊,每看一眼都是驚奇,每觀一景都是感觸。進入梵宮,我們可以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及精妙的藝術創造,里面匯集了當代知名藝術家和工藝大師的佛教藝術品,涉及繪畫、雕塑、書法、木雕、銅雕、景泰藍、金銀器等,梵宮內部主要由門廳、廊廳、塔廳、圣壇幾部分組成,主要特點是美侖美奐、氣勢磅礴、神圣震撼。
來到門廳,站在兩層的門廳中央,門廳采用大量精品漢白玉雕琢而成,抬頭仰望一面十余米長的刻漆貼真金《心經》書法壁畫懸掛在門廳南立面的墻上,這是唐玄奘當年奉旨翻譯的,是佛經中最短的一部經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是根據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在揚州大明寺石碑篆書拓本與精湛的刻漆技藝揉為一體的作品,來不及細細體味,清凈之意早已油然而生。它采用了揚州漆器中的刻漆貼真金工藝,在制作過程中經過刻、鏟、批、作、貼、撒等六大程序,首先在制作好的漆坯件上,運用各種刀具刻成各類畫面,然后根據畫面要求填選所需色彩,采用貼金箔、撒螺屑等裝飾手法使其成為精美的藝術品。而每項程序都延續了傳統的手工制作技藝,自有其細致精妙之處。它耐水、耐熱、耐磨,光澤度好,在靈山梵宮內將給大家展現多處這樣精美的漆器工藝作品。在門廳的頂部還有四個藻井,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頂裝飾,中心向上凸起,四面為斜坡,成為下大頂小的倒置斗形。一般藻井處于石窟內中央頂部,使石窟窟頂顯有高遠深邃的感覺。這四個藻井采用的是傳統的東陽木雕工藝,選料為楠木,在整個三期靈山梵宮的內部裝飾中運用了大量的楠木進行了東陽木雕的展現。
我們現在進入輝煌的佛教文化藝術長廊——廊廳,近百米長的廊廳為拱頂結構,兩側高大雄偉、雕刻精美的廊柱,向上看,廊廳藻井色彩變幻,在東陽木雕構建的卷棚間高懸的仕女飛天容貌秀麗,體態豐盈、飛袖飄逸,或彈琵琶、或吹玉簫,或捧香花,栩栩如生似攜彩云飛之欲出,思緒也隨之翩躚。在它的兩側墻面上,大家可以看到十二幅具有史詩意義的大型油畫,以時間為序列,以佛教的傳播、交流和當代佛教發展為主題,從鹿野苑“初轉__”、“靈山說法”的佛教思想體系的形成與完善開始,到佛教傳入中國的東傳、西求的傳播發展進程,再到近現代中國佛教中興、傳播、發展的概貌以及向歐美等西方國家傳播的史實,一幅幅氣勢磅礴、莊嚴明朗的巨幅油畫,清晰生動地展現了中國乃至世界佛教文化交流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壯闊場景,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這組大型油畫組圖,它由眾多著名文化研究專家、著名畫家聯合組成的創作團隊歷經兩年的艱辛付出后完成。畫布寬3米、高6.82米,分為四大板塊,每個板塊由3幅作品組成,每幅作品獨立成篇。前廊廳分別是六幅油畫:
第一幅 初轉__圖
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悟道之后,在鹿野苑首次講法,為曾經伴隨他六年苦行的五位侍者宣說“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真理,并為他們剃度出家,建立了第一個僧團。從此,佛、法、僧三寶具足,佛教初始形成。
第二幅 阿育王傳播佛教圖
公元前4—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大力扶持并傳播佛教,使佛教迅速傳播到印度次大陸大部分地區以及周圍一些國家和地區,佛教由此成為橫跨歐、亞、非的世界性宗教。
第三幅 印度大乘佛教圖
約在公元2—3世紀之間,被稱為“第二釋迦”的龍樹菩薩,以及之后的無著、世親等著名思想家,他們解經立論,各成體系,推動了佛教大乘思想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四幅 佛教東傳圖。
根據《魏略》等書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經由中國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漢明帝曾經夜夢“金人”,并于公元68年建立洛陽白馬寺供養從西域請得的佛像、經卷、高僧。
第五幅 西行求法圖。
佛教傳入中國之后,東傳西行者就絡繹不絕。他們在求學的同時,也將中國的文化傳播到當地,促進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異花授粉,斑斕多彩。其中,朱士行、法顯、玄奘、義凈等高僧的動人故事和豐功偉績,傳頌至今。
第六幅 八宗祖師圖
隋唐時期,中國佛教相繼創立了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密宗、律宗、凈土宗等八大宗派,各有思想傳承,富有時代精神,推動了中國佛教與文化的繁榮。其中,禪宗是最富中國文化個性而且影響深遠的,禪凈融合成為當今中國佛教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