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飲山房導游詞介紹(通用3篇)
虹飲山房導游詞介紹 篇1
虹飲山房分東西兩園,分別由秀野園(西園)和小隱園(東園)兩處明代園林所組成。
虹飲山房的東園原是明代李氏的小隱園,以老樹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稱。乾隆初年,此園被徐士元購得,增筑廳堂四進,主要用于生活起居,又在后園中疏池開徑,疊石栽花,成為一處精巧雅致的宅第園林。既可與古戲臺娛樂區相連,又自成一統,十分的清靜閑適。到了清末,徐家日漸衰落,東園為木瀆陳家購得。陳家的外孫女沈壽從小在這里長大,隨外祖母和姐姐沈立學習女紅,用功不輟,終成一代“刺繡皇后”。
弘飲山房的建筑布局,中路是門廳、正廳和戲臺,兩側是花園,分別叫東園、西園。東園原為明代李氏小隱園。乾隆初年,由徐士元買下來后,在前宅增建四進廳堂,在后園疏挖池塘,栽種花木,成了一處精巧雅致的宅第園林。現東園按兩代主入居住時的原貌予以修復,前宅四進房屋,臨街是一幢門廳;第二進是“離茨堂”,是當年徐士元迎客停轎的地方。“離茨”二字出自《離騷》:“茨錄施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茨錄施”都是惡草,徐士元以此來告誡自己遠離小人;
第三進為正廳,名“世綸堂”,堂上掛有一幅《古木慈鳥圖》,表達徐士元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第四進名“雪宦樓”,后來是晚清蘇州“刺繡皇后”沈壽的繡樓,現樓內陳列有沈壽紀念館。
后花園與戲臺廣場聯接處建有一座“小隱亭”,過亭有三間平房,門頭掛著“幽人貞吉”橫額
虹飲山房導游詞介紹 篇2
歡迎大家來木瀆古鎮旅游!木瀆位于蘇州城西南十公里處,距太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個風景區,以吳越遺跡、山林石景和木瀆古鎮為特色,既有山林之勝,又有園林之美。
現在,我們就到木瀆古鎮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們來看這座石牌坊,上坊寫著“瑞門入勝”四個字,也就是說,當我們跨進這座吉祥門,就走進了古鎮悠遠的歷史畫卷。說起木瀆的“古”,我給大家講一下木瀆之名的來歷。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了取悅美女西施,在這里大興土木,修姑蘇臺,建館娃宮。木材源源而至,竟把這一帶的河流港瀆全部堵塞,稱為“積木塞瀆”。“木瀆”之名也就由此而來。
這條河道雖然貌不驚人,但在春秋歷史上赫赫有名。當年吳王為了討伐楚國,從陸地上開挖了這條全長230多公里的人工運河,經水路發兵,出奇制勝,取得了“五戰五捷”的輝煌戰果,由此奠定了吳國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為這條運河由伍子胥建議并率眾開鑿,后人為了紀念他,就稱此河為“胥江”。
河邊的這條長廊稱河棚,全長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與民居邊成一體,為上街賣菜的菜農、船民和過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曬,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歡迎。遠遠望去,百米河棚顯得錯落有致,高低不一,仿佛姑蘇園林中一道貼水的長廊,風姿綽約,平添了幾分美感。
大家看,這兒有兩座橋,一座叫“斜橋”,一座叫“邾巷橋”,兩橋一橫一堅,取袂而筑,相依相偎,因而又稱“雙橋”。請看。從太湖來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銅坑的香溪在斜橋下合二為一,一清一濁,形成一條明顯的分水嶺,這,就是著名的木瀆古十景之一的“斜橋分水”。
木瀆不僅是一個水鄉古鎮,由于鎮上私家園林眾多,因而又有“園林之鎮”的美譽。現在我們要參觀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見長的私家園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馮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論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進士,也就是僅次于狀元的榜眼,所以人們稱他的故居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占地約十畝。它的布局為前宅后院,坐南朝北,有照墻、門廳、大廳、樓廳、花園,形成一條縱軸線,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園林風格。
主人馮桂芬因出生時,正值桂花開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覽群書,通曉經史,以才學負名鄉里,道光十二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識拔了素昧平生的馮桂芬,稱他為“百年以來僅見”的人才,并招入撫署讀書,收為學生。這一年,馮桂芬剛剛二十三歲。
這是馮宅大廳。名“顯志堂”。是主人招待貴賓的場所。堂名是主人當年春風得意時所題,顯示了胸中的雄偉抱負。廳內陳設古樸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風范。
這里是馮桂芬的書房名“校?廬”。馮桂芬高中榜眼之后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編修,因不滿官場的腐敗,不久就辭官回鄉。在這期間,馮桂芬寫下了他的政論代表作《校?廬抗議》,他針對鴉片戰爭時期內憂外患的國情提出了四十條改革建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西學、制洋器”,成為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先聲,又被后來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奉為先導。馮桂芬性格剛烈,嫉惡如仇,這副對聯“官久方知書有味,才明敢道事無難”,正是對馮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總結。
郊鄰廬的建筑結構較為別致,匯聚了榜眼府內的木雕精華。首先,屋頂為三軒連綴,江南罕見,其次,在結構承重上又有獨到之處,兩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并飾以倒掛花籃,俗稱“花籃廳”,既增加了空間,又方便采光,這種集技術和藝術,實用和美觀于一體的建筑風格,正是當地香山幫巧匠高超智慧的體現。
這副石雕《盛世滋生圖》是我們榜眼府中的第二寶。此畫又名《姑蘇繁華圖》,由清人徐揚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繪,全長1225厘米,主要描繪了康乾盛世時蘇州的繁華景象,具體內容為“一城、一街、一鎮、一村”,而木瀆占了一村、一鎮,因此在民間流傳著這祥一句話:“姑蘇繁華圖,一半在木瀆”,木瀆當時的繁華可見一斑。
虹飲山房導游詞介紹 篇3
虹飲山房位于木瀆,是清代乾隆年間蘇州近郊著名的園林,因為門對香溪,背靠靈巖,“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過于其它園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瀆的時候,必到虹飲山房,在這里游園、看戲、品茗、吟詩,直到夜色降臨,才依依不舍,順著門前的山塘御道,返回靈巖山行宮。因此,虹飲山房在當地又被稱為乾隆皇帝的“民間行宮”。
虹飲山房的主人徐士元是個落第秀才,一生不慕功名,惟喜居家讀書。他還有個嗜酒的癖好,常和朋友在園中詩酒為樂,而且酒量極大,號稱“虹飲”;又因宅園毗鄰虹橋,“虹所飲者,橋下之香溪也”,虹飲山房之名即由此而來。徐士元嗜飲卻從不放浪形骸,一生循規蹈矩,尤其對父母孝順,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為討二老歡心,他專門在園中建造了一座古戲臺,每逢春秋佳日,請來戲班子為二老表演,以怡其心,安享天年。乾隆到木瀆,必游虹飲山房,而且一定要在這里看戲。
虹飲山房雖因乾隆六次幸臨而顯尊榮,它由秀野園和小隱園二座明代園林聯袂而成,中路為門廳、花廳和古戲臺,建筑體量宏大寬敞,既有江南文人園林的秀氣,又兼北方皇家園林之大氣,于大開大合之間,盡顯宦家之氣度,幽人之韻致,別出于蘇州園林一貫之精致傳統,為南北園林不同文化風格巧妙融合于一體之典范。
我喜歡虹飲山房,經常向外地的朋友介紹虹飲山房,我認為,虹飲山房,既有江南私家園林的秀朗,又有皇家花園的大氣,她俊秀疏朗,精致有序,移步換景,令人擊節稱妙。她因在木瀆,離市區比較遠,很多人不知道,所以,這里游客稀少,正是游玩賞景的絕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