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四川青城山的導游詞范文(精選3篇)
介紹四川青城山的導游詞范文 篇1
眾所周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于公元前256年修建的,它位于四川盆地邊緣的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城西,距成都60公里左右。它是集防洪、航運、灌溉為一體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我國最古老、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遠、唯一留存下來并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的灌溉面積超過1000萬畝。2200多年來,都江堰仍在正常發揮著它的各項社會功用,而與其同時代修建的鄭國渠、靈渠的社會功用卻已經早早的廢弛了,大家就不禁要問,都江堰為什么能數十年、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如一日的灌溉著成都平原,這樣歷久不衰。這其中到底有什么奧秘呢?
其實啊。原因就在于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科學性,可能大家都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它科學的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水量等問題,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食無荒年,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都江堰之所以能穩穩當當的造福千年,還得益于這三大渠首工程。
首先,讓我們看看魚嘴分水堤的妙用,那顧名思義,是該工程大堤前端形似魚嘴,故而得名,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水,將上游奔流而下的江水一分為二,左邊稱為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的主流,主要用于排洪,右邊沿山腳的是內江,為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魚嘴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充分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大的任務,并且在洪水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調節水量的作用。春天,也就是枯水季節時,岷江水量小,灌區正值春耕,需要用水,這時岷江主流直入內江,水量約占六成,外江四成,這樣可以保證灌溉,夏季洪水季節時,在彎道動力學原理的作用下,二者的比例會自動的顛倒過來,內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區不受水災。二王廟墻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經》中說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說的魚嘴這一天然調節分流比例的作用。
除了分水這個功用外,魚嘴還有排沙的重要功用,因其建在岷江大彎道的下方,因而外江處于凸岸,內江處于凹岸。當洪水季節來臨時,水流夾帶的大量沙石到大彎道時,不可避免地形成巨大的漩渦,此時含沙量大,重而沉底的底層水被離心力甩出,與百分之六十的主流一起直沖外江,而含沙量小的表層水被離心力甩到凹岸,沖向內江,魚嘴是二八排沙的,百分之八十外江,百分之二十內江。
魚嘴說完了,現在我們接著看看飛沙堰的功能,飛沙堰位于魚嘴下方1070米處,長200米,高2.15米,是一個看似平凡的工程,其實它的功用卻非常的大,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它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旱災害的關鍵,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即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把多余的水從這里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情況,飛沙堰還會自動潰堤,讓大量的江水回歸岷江的主流,另一個作用是排沙,剛才說道在魚嘴處已經江百分之八十的沙石排到了外江,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到了內江,這些沙石進入內江后并不會全部的流入成都平原。因為飛沙堰在這里起到了排沙的關鍵作用。它會將這百分之二十中的百分之十五的沙石排到外江,這樣就只有百分之五的沙石才從寶瓶口進到成都平原,一般情況下,洪水越大,飛沙堰的排沙功能越強,最高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八。這樣就保證了內江水流的通暢?梢婏w沙堰的確不簡單。
寶瓶口,是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開的一個口子,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形如瓶口而得名。寶瓶口是內江水流進入成都平原的通道,它有固定的進水量,不管有多少水流入內江,只要超過了寶瓶口的接納量,它都會一律的拒之口外。從而保證成都平原有足夠的水用于灌溉,同時也不至于遭受洪水災害。說道寶瓶口,就不得不說它的開鑿過程,玉壘山山石堅硬,當時生產工具落后,民工們是用鐵具鑿挖的,工程進度及其緩慢,挖通估計得30年,后來,有個有經驗的老民工建議,應當在巖石上開一些溝槽,然后放上柴火,點燃燃燒,這樣巖石會爆裂開,再用冰冷的岷江水澆灌,在熱脹冷縮的原理作用下,堅硬的玉壘山就不再堅硬了。最后,李冰用了8年的時間打通了玉壘山。在寶瓶口的一側,大家可以看到離堆。因為與玉壘山山體相離而得名。
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就是這樣工作的。其中不難發現,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的功用是相輔相成的。正是有了這樣的相互作用,都江堰才如此的偉大,它是獨一無二的。“因勢利導”是它治水哲學的精髓,它和現在司空見慣的攔河大壩,一橫一縱,一堵一導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治水哲學。一個是征服自然,一個是順應自然。都江堰以它不可思議的水利哲學頻頻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贊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水庫的平均壽命只有50年,條件較好的美國水庫的平均壽命也不超過320xx年,相形之下,都江堰卻已經存在了2200多年。難怪余秋雨先生會在它的著作中發出這樣的感嘆: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介紹四川青城山的導游詞范文 篇2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都江堰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鎮鎮境有省道大三公路穿越,入青城山公路在鎮治地與其連接,公路總長2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9公里。有村道6條,總長8.7公里,一般寬為5-6米。1999年,實現村村通電話目標。青城山鎮建立后,鎮境逐步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企業,鎮企業以生產旅游產品為主。至1999年末,有釀造、茶葉加工、制陶及食品與竹木加工等企業24個,其中個體私營7家。主要產品為老媽紅系列酒、老臘肉、青城泡菜、青城山老窖系列、紫砂制品等,年產值7002萬元,營銷收入6750萬元。
青城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1986年后,又先后自籌和引進資金十數億元,興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觀的架空索道,開辟了青城后山風景區,建成了王小波、李順起義陳列館,恢復了泰安古鎮,開辟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云群洞、翠映湖、五龍溝、紅巖等景點,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云寺的架空索道,興建了娛樂中心、味江漂流沖浪、旅游小火車等游樂設施,修建了別墅、度假村、賓館、會議中心等旅游服務設施。同時加強和不斷完善景區管理,青城山景區已連續多年被評為省級優秀旅游風景區。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車前往大約需要20分鐘,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時間,給諸位介紹一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63公里,因景區青山環列,林木繁茂,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游覽和避暑的勝地。又因這里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廣及全國,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說到這里,大家可能已經聽出青城山的基本特點了;那就是離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的風景名勝地,而且還要加上六個字:保護相當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青城山與都江堰景區聯名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的專家充分肯定。當然,“眼見為實”,一會兒大家親臨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虛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峰環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陵張天師創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為基地,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無變化。
唐初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墒窃t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青城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倉山”,又名“丈人山”。東距成都市68公里,處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險、峨嵋之秀、夔門之雄齊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并于20xx年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xx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較大的影響。青城山在歷史上名稱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瀆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國山等名。青城山被譽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謄。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千米,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后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圣母洞、山泉霧潭、白云群洞、天橋奇景等。
自古以來,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于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巖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胺Q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云海、圣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圣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圣燈的最佳觀景處。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臨后,在上清宮附近的圣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時三、五盞,忽生忽滅,多時成百上千,山谷一時燦若星漢。傳說是"神仙都會"青城山的神仙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稱為圣燈。實際上,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詩圣”杜甫來到青城山寫下了“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1940年前后,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他尋幽探勝,潑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六十年代,張大千在遠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羅畫巨幅《青城山全圖》,供自己及家人臥游。晚年自云:“看山還故鄉青”,“而今能畫不能歸”,終身對故鄉青城仙山充滿著眷戀之情。 在中國,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麗的。
介紹四川青城山的導游詞范文 篇3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青城山!作為大家的導游,我非常榮幸。
在這里,請不要抽煙、隨地吐痰、破壞公物。
這里是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這里已經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在四川的都江堰市,古稱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并且有“青城天下幽”這句話,是道教名山。青城山分前山、后山,我們今天主要欣賞前山的風景。
建福宮到了,請大家隨我來。建福宮坐落于丈人峰下,現僅存兩殿三院,F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
現在請我們再一起前往下一個景點——天然圖畫。天然圖畫坊在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這里風景優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游人至此,可見亭閣矗立于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
我們現在去天師洞。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雕像規模宏偉,雕刻精細,并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后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跡。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
現在要下山了。
青城山游覽完了,感覺怎么樣?歡迎大家有機會再游青城山,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