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山海關的導游詞(精選6篇)
介紹山海關的導游詞 篇1
各位朋友們:你們好!我叫吳琳,是大家的導游,今天我非常高興能為大家服務,我們的游覽地點是山海關,山海關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山海關是萬里長城的末端,長城始于嘉峪關,終于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
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很早就對它著了迷呢!進關第一,我們要跨過很高的門檻,你可別小看這門檻,它還有規矩呢,不是人人隨隨便便就可以跨過這門檻的:男士要用左腳跨,女士要用右腳跨,男左女右嘛!進去后,第一時間看見的就是一尊尊太歲爺的神像,前面還有一個太極盤,告訴大家吧!那個太極盤是富有靈氣的:人們要按照男左女右的道教規定,從太極盤的十二生肖一環中,找出自己的屬相,而后伸手輕輕的按順時針摸一圈,大家注意,僅僅一圈哦!摸完了,就再按順時針摸一圈太極圖案,沾沾福。
以前的將軍出征前后會拜太歲爺,求上天保佑征程,讓將士平安回歸。城墻也非常雄偉、壯觀,因為詳細地說需要一點兒時間,所以我就長話短說吧:矮矮的、平平的城墻,那就叫作“女兒墻”。另外一面高高的,凹凸不平的墻叫作“男兒墻”,男士就在男兒墻凹下去的地方向侵略者射出復仇的利箭。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舉,它那如詩如畫的美姿,如仙如龍的軀體,橫跨中華大地,在世界上可以稱為是一枚獨一無二的文明之花!最后,希望大家能做一個文明的游客,保護文物,人人有責,讓文物繼續保持以前的雄偉、壯觀吧!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介紹山海關的導游詞 篇2
我們現在進入的這個城門是東羅城的城門。很多人都知道盂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知道孟姜女所哭的是秦始皇修建的長城,所以我們想到長城就會想到秦始皇,那么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是不是秦始皇修的長城呢?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這段長城跟秦始皇一點關系都沒有,這段長城是明長城,是明王朝的開創者朱元璋為了抵御外侵.派大將軍徐達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修筑的長城。
大家看我們左首的城墻,千瘡百孔、比較殘舊的部分是明長城的原貌,比較新的部分是在1984年為了響應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口號而修葺的。我們現在所在的是東羅城,“羅”是羅列的意思,“羅城”是城套城的意思。
甕 城
這個城門是甕城城門,此門又叫“鬼門關”。1932年日本政府挾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國,人口和出口都由日本人把守,當地老百姓進出都非常困難,對日本人是痛恨至極,就把此門形象地稱為“鬼門關”。走過“鬼門關”,我們就進入了甕城。這是一個小小的方城,卻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首先甕城城門向南而開,此門在關城與甕城的拐角處,如果敵人逼近此門,關城和甕城上的士兵就會居高臨下,用交叉火力殺敵,這就增加了敵人攻城的難度。即使敵人攻進甕城,我們將要走的這個東門也是關閉的,敵人無法長驅直人,甕城上面會投下檑木礌石一類的有殺傷力的武器,甕城外又有重兵把守,敵人想跑都跑不了,這就應了我們的一句成語——甕中捉鱉!
關城門
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打完東北遼沈戰役之后,就是從此門人主華北,投入了平津戰役。我們平常說的“闖關東”闖的就是這道關了。這就是天下第一關的東門,它高7.5米,寬5.8米。
關廣場
我們現在進入了山海關的關城內,大家回頭看,天下第一關就展現在咱們面前了。
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我們面前的城墻和城樓有什么特點?有人說城墻歪了,有人說城樓歪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此處是北倚燕山南臨渤海,這段長城依山勢而建,城墻自然是北高南低。后來在城墻之上所建的城樓其實是水平的,但因為城墻是歪的,所以會給我們一種視覺誤差,覺得城樓也是歪的。
朋友們再觀察一下“天下第一關”的匾有什么特點。這塊匾最大的特點就是后面不書年月不留姓名。據《臨榆縣志》記載,因為書法家沒有留下自己的名,所以關于這塊匾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當年書法家寫的“下”少了一點,后來發現時就用抹布蘸上墨汁往上一甩,留下了今天的一點;也有人說書法家當年接受寫匾任務后,就是找不到靈感,“一”怎么也寫不出來,郁悶之時就去酒館喝酒,跑堂的小二熱情地為客人擦桌子,他那習慣性的一抹,竟然寫下了讓書法家甚是頭疼的“一”。書法家后來覺得這匾不是他一人的功勞,就沒有留下自己的名。這只是當地老百姓對此匾不留姓名的一個解釋。事實上據建筑學家和美學家解釋,這匾起到了一個平衡視覺誤差的作用。大家看這塊匾,它長5.9米,寬1.55米,“一”長1.09米,繁體的“關”那一豎加長到1.45米,“一”簡單卻不顯單薄,“關”復雜卻不顯臃腫,足見書法家功底深厚。“天下第一關”這幾個一個比一個大,繁寫的“關”最大,起到了一個砝碼的作用,把微微翹起的城樓重重壓下,平衡了視覺的誤差。假如書法家署上自己的名,在“關”宇的后面又會有一大片空白,那么“關”的砝碼作用就起不到了。為了山海關城樓的整體效果,書法家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卻留下了“天下名關第一匾,不知作者是何人”的難解之謎。
據考證,此匾為明成化八年(1472年)的進士山海關當地人蕭顯所寫。在這個樓上共有三塊“天下第一關”的匾額,我們現在看到的并不是蕭顯所寫的原匾,而是民國九年(1920年)臨榆縣附生楊寶清勾摹另刻的。懸于城樓內二層的為王治于清光緒五年(1879年)勾摹重刻的,蕭顯所寫的原匾掛在樓內一層。下面大家就隨我一同去一睹原匾的風采吧!
馬 道
我們現在所走的道為馬道,是古代守城的士兵騎馬上陣和巡視關內外所走的道路。大家往前看會看到城樓上一個個紅底白環黑靶心的窗戶叫做“箭窗”。箭窗可開可閉,為作戰射箭之用。天下第一關城樓又因在東南北三面共有68孔箭窗被稱作箭樓。
城樓內
在我們眼前的就是蕭顯所寫的原匾。匾下方的這幅圖叫《山海關古建復原圖》,它描繪的是山海關古城的原貌。這幅圖與我們平常看到的地圖不同,平常地圖的地理坐標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這幅圖是上東下西,左北右南。在東面是廣袤的東北大平原,西面是寬闊的華北大平原,北邊是連綿起伏的燕山山脈,南邊是滔滔的渤海。燕山和渤海之間相隔8公里,長城橫亙全境,中間只有一個天下第一關,這里有山有海有關,故而得名山海關!燕山和渤海就像兩扇厚重的大門把東北大平原和華北大平原分割開來,天下第一關就像一把巨大的鐵鎖.牢牢把它們鎖住,所以這里自古就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美譽。
明代萬里長城眾多的險要關隘中,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被稱為三大名關,居眾關之首。我們在外邊已經看到了天下第一關城樓,也許有人會說它并不像居庸關、嘉峪關那么雄偉,但天下第一關卻是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它包括四門八城。四門為東西南北四個門,東叫“鎮東門”,是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明朝末年,對明王朝的威脅主要來自東邊,人們希望依靠東門能鎮守江山,因而得名“鎮東門”;西叫“迎恩門”,皇帝的賞賜來自北京,北京在山海關的正西,人們把這種賞賜叫“皇恩浩蕩”,因而稱作“迎恩門”;渤海在山海關以南,所以南叫“望洋門”;北叫“威遠門”,長城北側是古老的戰場,軍士們盼望山海關威名遠揚,就把它叫做“威遠門”。我們再來看八城,中間這個像個“田”的部分就是山海關的中心——山海關關城,這是八城當中最大的一個城;在山海關城下這個小小的城叫甕城,甕城外較大的城為東羅城,這兩個城都是我們剛剛經過的。與東羅城相呼應,西邊的這個城叫西羅城,在關城的南北方向有兩個翼城,分別叫做南翼城、北翼城。我們繼續往南看,在長城盡頭的這個城是寧海城,這就是我們的老龍頭景區。大家看在城東約1公里的這個城叫威遠城,這里就是吳三桂跪拜多爾袞,剃發稱臣,引清兵入關的地方。在長城重要的位置上從南向北依次有五個敵樓,分別叫做靖邊樓、牧營樓、鎮東樓、臨閭樓、威遠堂,人稱“五虎鎮東”。
在復原圖下陳列的這把大刀叫青龍偃月刀,凈重83公斤。據說在古代考武狀元時的第一項就是看考生能不能舞動這把大刀,過了這一關,才有資格繼續下面的考試。在兩側陳列的是明清時代的兵器和滿族的八旗服飾,請大家自由參觀。
大 炮
在鎮東樓的南北兩邊各有一尊鑄造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長2.7米、重2500公斤的大炮。它在當時的威力可以說是非常大的,士兵們十分愛戴它,就給它系上紅綢,取名神威大將軍。
介紹山海關的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帶大家游覽的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大家看,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山海關的城樓了。這座雄偉的城樓背靠著連綿不斷的蒼山,面對著波濤洶涌的碧海,萬里長城好像是她的兩只臂膀,護衛著身后的萬里江山,真不愧為山海之關。好了,我們到城下了,請大家向上仰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檐下一塊巨幅橫匾,上面是古代著名書法家肖顯題寫的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天下第一關。現在,大家跟我順著城樓兩側的石階上城。
城樓上,懸著巨幅橫匾的大殿外,一左一右有兩尊大炮八字分列。左邊的一尊向著左前方,右邊的一尊向著右前方,黑洞洞的炮口虎視眈眈。大殿門前的那個箭垛是整個城堡的中心點,主城樓、甕城以及腳下的城門,都是以它為其準建造的。
我們到大殿里去看看。大家看,迎門桌案上架著一口鋼刀,這口刀是明朝鑄造的,有一百六十六斤重。從這砍得鋸齒般的刀口和這刀身上暗紅的斑斑銹跡,完全可以想象當年它立下多少卓著的戰功。殿中左邊的墻上擺著七八只羽箭,右邊墻下擺著一副盔甲,銹跡斑斑,殘缺不全,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將軍遺物。在陳設大刀后面的墻上,掛著一塊與殿外完全相同的大匾,其實這才是書法家真正的手跡,門外掛著的是仿制品。
今天我給大家的講解到此就結束了,下面是四十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活動完后,大家請在箭垛旁集合。
介紹山海關的導游詞 篇4
親愛的游客,你們好!
我是今天的導游。歡迎來到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是遠近聞名的萬里長城的起點,從公元1381年到現在已有625年的歷史了。天下第一關又稱鎮東樓,俗稱箭樓。其地處要隘,雄關緊扼要塞,成為華北通往東北的要沖,是山海關城的標志性建筑。說到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叫做孟姜女的人,美若天仙,很多人都喜歡她。有一次,她在后花園散步。走著走著發現一個人躲在樹后,這個人叫做萬喜良,是一個書生。
她看萬喜良眉清目秀,非常喜歡他,便帶他到了父親的房間。她對父親說了她的想法,父親想了想就同意了。有一個地主非常喜歡孟姜女的美色后來聽人說她嫁給了萬喜良,非常生氣就對官兵說了萬喜良的壞話,官兵就把萬喜良抓了起來修長城,結果累死了。冬天,孟姜女拿做好的棉衣去找萬喜良,可怎么也找不到他,最后才知道萬喜良死了。她來到長城下哭,把長城都哭倒了。最后她跳崖自盡變成了雕像。
我們的旅行快要結束了,但我要提醒大家,要保護長城,不亂扔東西、不刻字,讓長城擁有以前的雄偉。
好了,我們的旅行結束了!再見,希望大家能多來山海關。
介紹山海關的導游詞 篇5
親愛的游客,你們好!
我是今天的導游。歡迎來到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是遠近聞名的萬里長城的起點,從公元1381年到現在已有620xx年的歷史了。天下第一關又稱鎮東樓,俗稱箭樓。其地處要隘,雄關緊扼要塞,成為華北通往東北的要沖,是山海關城的標志性建筑。說到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叫做孟姜女的人,美若天仙,很多人都喜歡她。有一次,她在后花園散步。走著走著發現一個人躲在樹后,這個人叫做萬喜良,是一個書生。
她看萬喜良眉清目秀,非常喜歡他,便帶他到了父親的房間。她對父親說了她的想法,父親想了想就同意了。有一個地主非常喜歡孟姜女的美色后來聽人說她嫁給了萬喜良,非常生氣就對官兵說了萬喜良的壞話,官兵就把萬喜良抓了起來修長城,結果累死了。冬天,孟姜女拿做好的棉衣去找萬喜良,可怎么也找不到他,最后才知道萬喜良死了。她來到長城下哭,把長城都哭倒了。最后她跳崖自盡變成了雕像。
我們的旅行快要結束了,但我要提醒大家,要保護長城,不亂扔東西、不刻字,讓長城擁有以前的雄偉。
好了,我們的旅行結束了!再見,希望大家能多來山海關。
介紹山海關的導游詞 篇6
在古時候,文人游玩山水的時候走勢喜歡把美好切富有意義的事物稱之為天下第一,例如天下第一泉---山東濟南趵突泉,天下第一樓---黃鶴樓(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之顛),天下第一山黃山,(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以及飲譽世界第一的“天下第一村”華西村(位于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我們參觀的下一個景點就是天下第一關,他是關城中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的精華和重要組成部分。它始建于明洪武20xx年,距今已有620xx年歷史。明初建關時,它是朝鮮等國進貢和商旅往來的重要通道。它也是東北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戰時緊閉城門固若金湯,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整個天下第一關景區是以山海關古城為中心,包括瑞蓮閣公園,甕城,天下第一關。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等多處景區。在景區里我給大家講解到天下第一關城樓,然后大家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在這個景區游覽時間為是1個小時。在景區內大家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景區內有兩個出口,您一定要記住是按原路返回!停車場在東羅城門口出來直走,記號我們的停車地點。
瑞蓮閣公園:在我們面前的這方城池叫做瑞蓮閣公園,初建于民國20xx年(),是由邑人,臨榆縣參事會參事孫國鈞字蔭橋為首倡議集資興辦。“瑞蓮閣”的匾額,由當時的知縣常炳彝所提。現在的瑞蓮閣公園是1999年3月,經政府集資重新修復的。修復后的瑞蓮閣公園,形成了以遼海咽喉橋為界,南湖,北湖4個水域。建成了垂柳軒,醉荷軒,曲院風荷,游船碼頭等4個亭榭。它的前身為東護城河。大家看到水池里有很多魚,去過華東旅游的朋友們,在杭州有一個華港觀魚,那里的魚也沒有我們這里的多,現在先不要著急去看,一會返回的時候,可以過去喂喂魚。我們繼續往前走
甕城:我們現在進入的這個城圈叫做甕城,甕城的規模不大,但是有著很重要的作用1對關城起著保護作用。登臨其上可環顧四野,士卒晝夜注視城外動態,有警立即傳報,敵人入進靠近時,又可三面御敵于城外,即使敵人進入甕城,也可將關門設為兩道防線。以四城為堡壘制敵于甕中,是不是有點甕中捉鱉的感覺。2、是從建筑上看,城外甕城回護,形成重城回守之勢,堅固、雄偉,充分表現了長城防御工程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