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嶗山導游詞(通用6篇)
青島嶗山導游詞 篇1
華嚴寺位于嶗山東麓返嶺后村西那羅延山半腰,是嶗山規模最大的佛寺,明代高僧憨山曾在“那羅延窟”面壁修行使這里遠近聞名。華嚴寺系明代御史黃宗昌在崇禎年間罷歸故里即墨后出資修建,未成面毀于兵燹。清初由其子黃坦移址續修,順治九年(1652年)落成,始名“華嚴寺”,又名“華嚴禪寺”;1931年改稱“華嚴寺”。占地面積4000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房屋120余間。整個廟宇依山勢修建,為“階梯式”院落,布局嚴謹,宏偉而典雅。正北為大殿,系斗拱單檐雕甍歇山式建筑。內尊釋迦牟尼塑像;東西兩廊為禪堂。由大殿側門再拾級而上,又一院落,是為后殿,內尊觀音;側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師。東北角有西式小樓五間;小院內植桂花、牡丹,十分幽雅。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青島市政府就設在這里。
寺僧屬“臨濟宗”。第一代住持慈沾是臨濟宗傳人。華嚴寺位于共經二十代,20世紀20xx年代是鼎盛時期,寺僧達80多余人。藏經閣建在4米多高洞形的山門之上,呈方形;閣高8.2米,闊13.8米,深8米。閣中央大應立四棱形石柱,木構架為抬梁式屋頂,是重檐歇山式。四周游廊貫通,環以雕欄,外檐木柱20撐頂,檐角飾“嘲風”,兩端飾“螭吻”。前為幕式墻,門窗結合在一起,穿堂門,無后窗,頂披黃綠琉璃瓦,雕甍高約40公分,鏤空云龍。建筑古樸典雅,集中體現了明代建筑的藝術風格。閣內藏清順治九年(1652年)刊《大藏經》一部;元人手抄本《冊府元龜》一部,142冊,計1000卷,另外還有憨山手書條幅、于七畫像等。
華嚴寺前西側有一塔院,四周環筑圍墻,是寺中歷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級磚塔埋葬著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有兩珠蒼松緊繞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樹枯死。與磚塔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處。相傳是農民起義領袖于七兵敗出家,法名善和,圓寂后藏此墓之中。
華嚴寺門前有一條直通海濱的公路,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仁棟鳩工破石條筑成。沿路蒼松夾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云裊裊,如九天幻境。路旁有石刻“煙嵐高曠”、“東瀛曉色”、“無風海濤”、“蓮池會海”等。
青島嶗山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們的汽車現在已經進入了嶗山的風景區內,從這到我們今天要參觀游覽的太清宮景區還有20多分鐘的車程,接下來小蔣利用這段時間給大家先就嶗山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嶗山位于山東半島東南部,嶗山的主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18000海岸線上唯一的一座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因而嶗山又被稱為“近海名山”。嶗山有"海上名山第一”, “神仙窟宅”“靈異之府”。之美稱,同時,嶗山也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1982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xx年,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4A級旅游景區。
那么我們今天要參觀游覽的太清宮呢,他是屬于嶗山南線上的一個著名景點,同時也是嶗山內規模最大的一座道觀。嶗山太清宮它始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其創始人是江西才子張廉夫,當張廉夫年從終南山云游嶗山,在此修建了一所廟,稱“三官廟”,又建起了“三清殿”,兩殿合成“太清宮”。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來到嶗山,續建了“三皇殿”。到了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重修了太清宮,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后又經過了丘處機、張三豐的發揚光大,到了今天才聞名天下。
好了,說著呢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太清宮門前,我們待會呢會從東門進,西門出,全程不走回頭路,由于正值旅游旺季景區大,游人多,所以,請大家待會互相提醒,跟著小蔣,以防走散。
大家注意一下哈,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前,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太清牌坊,又稱牌樓,其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
他呢建于1997年,上面寫著“嶗山太清宮”五個大字,
繼續前行,我們現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此正門與20xx年4月建成,20xx年5月1日正式開放。山門內兩側供奉著道教的四大護法天師:三眼靈光馬靈耀、黑虎玄壇趙公明、威靈瘟元帥溫瓊和南宋名將岳飛。走進山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兩側的鐘樓和鼓樓。在我國古代有晨鐘暮鼓之說,其目的呢是警示眾道士勤修苦練,不可虛度光陰。我們繼續往前走,大家可以看懂啊在道路的左右兩邊呢有兩座雄偉的建筑,他們分別是元辰閣和元君閣。元辰閣正中供奉的是斗姆元君,元君閣供奉碧霞元君。我們再往前走,好了我們現在已經穿過太清宮的第二個正門——儀門,來到了三官殿的正門前,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們的三位祖先堯、舜、禹。相傳堯敬天愛民,上應天象,風調雨順,被人尊為“天官”。舜在位時,民風高尚,地不生災,被譽為“地官”。大禹呢繼承了父業,三過家門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當然地被尊稱為“水官”。走出三官殿,我們會看到一塊大石頭,上面雕刻著“逢仙橋”三個字。相傳宋代的道長劉若拙除夕迎神,在這里遇到了一位白須飄飄的老翁,于是他走上前來與老翁交談。正想問其姓名時,老翁卻不見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兩個腳印。于是劉若拙認為自己遇到了仙人,所以就將此橋稱為“逢仙橋”。過了逢仙橋我們就已經來到了山上,我們首先會看到的是康有為石刻,上面還有丘祖殿、文昌閣、財神殿。由于時間有限呢我們就不上去了。好了,大家現在呢跟著我往左拐,此時大家會看到這里有一顆彎彎曲曲的榆樹,因為它是唐朝道長李哲玄親手栽植的,所以呢稱之為“唐榆”,又因為它樹干盤曲,形狀似龍頭,又被稱為“龍頭榆”。
參觀完龍頭榆,我們再往前走,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大殿就是太清宮三大殿的主殿三清殿。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主神“三清“的地方,正殿內供奉的是三清真神。中間的這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右邊的這位是上清----靈寶天尊,他懷抱如意,象征混元,左邊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寶扇,象征太初。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青島嶗山導游詞 篇3
白云洞位于嶗山東部海濱,東距太平宮將近7里,從雕龍嘴踏石級至山腰北去,過逍遙徑,經老君洞,再攀一段石階,即至白云洞。因洞口四周一年四季,大多數日子白云繚繞而得名。地勢高爽,林木茂密,面臨長澗,側望滄海,環境雅潔,樓閣精美,與明霞洞并稱為前、后澗,是嶗山著名道觀之一。
白云洞建于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400平方米左右,原有房舍24間,屬道教“金山派”。
青龍閣是白云洞的主要建筑之一,現在僅存殘垣。閣前的青龍石畔,有一株玉蘭,粗逾合抱,樹齡達數百年,在青島地區的玉蘭中勘稱首屈一指。繞過青龍閣,即是白云洞。白云洞,是由三塊巨石結架而成,右邊的石頭叫“白虎石”,左邊的石頭叫“青龍石”。“青龍石”特別巨大,上平可以登眺;“白虎石”背依懸崖,前臨險壑。洞內寬深各十丈,十分寬敞,可站立數十人。洞內原供有銅鑄玉皇神像。鑄制極為古雅,并曾有“藏園老人”傅沅叔題壁:夜月清皎,海氣蒼寒,玩石撫松,飄然登仙。
白云洞額刻有“白云洞”三字,是清末翰林院日照尹瑯若(字琳基)所題,字體雄渾,很有氣勢。洞前有兩株白果樹,大可合抱,如巨傘撐天,相傳兩樹一雄一雌,千年相伴,至今生意盎然。還有一株玉蘭,枝繁葉茂,也有數百年樹齡。洞后有很多松樹,其中一株古松,形狀奇特,名曰“華蓋松”。這株華蓋松,老干蟠曲,遮滿洞頂,小枝斜出,伸向洞外,從下仰望恰似一條張牙舞爪的飛龍,在洞頂上騰空而起,極是奇觀。這一由古樹和白云洞交織而成的奇特景觀,即“嶗山著名十二景”之一——“云洞蟠松”。
云洞蟠松
白云洞在嶗山東部,華嚴寺西北,太平宮西南3.5公里處,坐落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其景物之清奇,風光之綺麗,則又別具一格。白云洞由巨石架成,左為青龍石,右為白虎石,前為朱雀石,后為玄武石。洞石巖頂上有一名為“華蓋”的古松,勢如騰龍,綠蔭冉冉,覆蓋全洞,在嶗山十二景中稱“云洞蟠松”。藍水有詩贊曰:“白云深處白云洞,日日洞口白云封。驚看云中龍出沒,一株洞后百年松。”
青島嶗山導游詞 篇4
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嶗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是我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嶗山同時也是世界三大優質礦泉水地下水系中心之一。
嶗山目前有巨峰、太清、仰口、華樓、流清、棋盤石、北九水七大瀏覽區。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豐等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
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山海相連,山光海色。 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郁郁蔥蔥,你會感到心胸開闊,氣舒神爽。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是“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些活動,給嶗山涂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嶗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
嶗山區位于中緯度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光資源充足,熱資源較豐富,降水量較多,濕潤溫和,四季分明。歷年日照平均為2503.3小時。年平均氣溫12.1℃,月平均相對濕度為72%。
嶗山物產資源豐富。嶗山礦泉水聞名中外,水質優良,含有多種有益于人體的礦物質,是釀造酒類和飲料的最佳水資源。產于仰口灣畔的嶗山綠石,為石中珍品。嶗山拳頭菜、云峰菜、奶豆腐是游客垂睞的土特產品。因獨特的“小江南”氣候而生長的嶗山茶成為不多得的飲品。寒露蜜桃、櫻桃等品種優良,遠近聞名。廣闊的海岸線為海洋捕撈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盛產黃花魚、海參、鮑魚、扇貝、海帶、石花菜等海珍美味。
青島嶗山導游詞 篇5
嶗山區位于青島市區東部,與老市區相鄰,東南瀕臨黃海,總面積389.34平方公里,人口19.14萬,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青島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和嶗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實行“四塊牌子,一套工作機構的管理體制”。轄設中韓、沙子口、王哥莊、北宅4個街道辦事處。
嶗山區擁有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青島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兩個國家級政策開發區域和國務院確定的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的嶗山風景區。這里貫徹落實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保護,增加環保投入,實施碧水工程、藍天工程、綠色工程等系列環保工程,科技部確定為國家持續高效農業技術研究與示范區,這里成為了一個環境良好、資源合理利用、生態良性循環、城市優美潔凈、居民健康長壽的理想之地。
嶗山區以境內的嶗山而命名,其山脈縱橫,群峰峭立,古木參天,海山相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跡,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嶗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嶗山冬暖夏涼、四季如春,引得古今名人逸士、名道高僧紛至沓來,故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一九八二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嶗山區海岸線綿延曲折,長達103.7平方公里,盛產對蝦、海參、鮑魚、扇貝、石花菜等海產品并形成了以裙帶菜、中華鱘、淡水蟹、甲魚等名特優品種為主的高效漁業。現擁有大型國家級群體性漁港1處,小型漁港12處。嶗山物產資源豐富,其中嶗山礦泉水,嶗山花崗巖和嶗山茶尤為著名。
青島嶗山導游詞 篇6
嶗山,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史書各有解釋,說法不一。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主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海拔而立,山海相連,雄山險峽,水秀云奇,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
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郁郁蔥蔥,你會感到心胸開闊,氣舒神爽。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些活動,給嶗山涂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嶗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豐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嶗山風景區位于青島市區以東的黃海之濱,距市中心40余公里。嶗山山脈連綿起伏,雄偉壯觀。花崗巖地貌獨具特色,象形石千姿百態,比比皆是,被人們譽為“天然雕塑公園”;山海結合處,岬角、巖礁、灘灣交錯分布,形成瑰麗的山海奇觀。嶗山風景名勝資源十分豐富,現有景點221處,其中歷史人文景點47處,自然景點174處。
嶗山區是青島構筑大旅游格局的獨具增長活力的現代旅游中心,近年來,嶗山區準確把握國內外旅游市場發展趨勢,加快了石老人旅游度假區與嶗山風景區一體化和優勢互補發展步伐。地處黃金旅游線、面積達12.8平方公里的石老人旅游度假區,依托高科技工業園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一批高檔次的旅游設施相繼投入使用,度假區內青島海洋游樂城、青島市海豚館、高爾夫球隊場、國際啤酒城等30多個娛樂休閑項目與在建的迪尼斯樂園、海洋公園、石老人公園、五星級的海景大酒店以及環宇國際城、弄海園、梅海園等一大批造型別致的別墅群,把整個度假區裝點得多姿多彩。嶗山風景區加強風景資源保護的同時,加大對風災山新的旅游資源深層次的開發,而隨著嶗山風景區基礎和服務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嶗山海陸空立體旅游紅已基本開通。區內已形成了以“山海風光、啤酒文化、漁村民俗、美食購物、海洋娛樂”為特色,“吃、住、行、游、購、娛”的景點相對集中,功能相對完善的旅游環境。客流量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