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梁的導游詞(精選6篇)
白鶴梁的導游詞 篇1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涪陵白鶴梁參觀,我是你們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小張。非常榮幸有機會為大家服務,大家參觀中遇到什么問題可以隨時找我,預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旅程。
白鶴梁位于重慶市涪陵區長江江中心的一塊天然石梁上,關于白鶴梁這個名字的由來,一說是早年常有白鶴群集梁上;一說是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得道后乘鶴仙而去。不管怎樣,白鶴梁這個名字是很有詩意的。
白鶴梁是在造山運動時天然形成的,像一只俯臥在江中的巨鱷,其身長約1600m,寬約15m,東西向延伸,與長江平行,背脊高約為138米,在三峽大壩蓄水前,比當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隨著每年枯水期和豐水期的變化,夏隱冬現。
在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朝廣德元年,有人在白鶴梁刻下兩條石魚,記錄了當時的枯水水位。此后,效仿者不斷,共形成了石魚雕刻18尾,生動記載了一千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位資料,被稱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在白鶴梁石魚文化中,還有著“石魚出水兆豐年”的民間傳說。我們的祖先認為石魚出水的來年,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農民辛勤勞作,就可以換來一個好收成,主政的地方官們,可能有一個好的政績,他們把出水的石魚稱作“祥魚”。不僅如此,自唐代起,每當石魚出水時,歷代文人雅士,包括黃庭堅、柳公權、蘇軾、朱熹等都會乘船來到白鶴梁,吟詩作賦并將詩文題刻于巖上,至今石刻上留下了文人墨客3萬多字真跡,篆、隸、行、草皆備,所以又被譽為“水下碑林”。
20__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在長江兩岸山體上“135”、“175”水位線標志隨處可見,“時間緊迫”這是當時參與三峽文物搶救的專家們的共識,他們用“搶救文物”四個字來表達他們的迫切心情。配合三峽工程進行的文物保護工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三峽工程建設的形象,是衡量三峽工程是否是文明工程的重要標志。白鶴梁就屬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點工程。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后,曾經夏隱冬現的白鶴梁石刻將長眠于水下40米深處,為了供世人觀賞,國家創造性地修建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該項文物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于20__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正式開館。
透過水下博物館的玻璃舷窗,大家可以直接欣賞白鶴梁題刻,更有解說員通過各種有趣的歷史故事,將白鶴梁1200年的歷史展現給大家。如果你覺得憑肉眼觀察仍不過癮,水下博物館內還設有遙控裝置,通過這些裝置,你可以將白鶴梁拉至眼前看個夠。所有的參觀將在40米以下的水位進行,滾滾長江將從這個水下博物館的穹頂上流過,非常特別的體驗哦。當然,可能有的游客朋友們在擔心水下的安全問題,請放心,水下博物館在設計時,已經將船只的沖撞抵壓考慮了進去,同時,水下博物館是個無壓容器,不會給身體帶來任何不適。
說了這么多,想必大家已經迫不及待了,我們的參觀時間是一個小時,一小時后在這里集合,在參觀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好自己的隨身物品,以防遺失。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的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乘船游覽美麗的長江三峽。我是來自重慶新世紀旅行社的導游員小張。是大家本次三峽之旅的導游。能為大家服務,我十分高興和榮幸。希望壯麗的三峽和我的服務都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好了,各位朋友,輪船左前方就是被稱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重慶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按照行程安排,本次我們不靠岸進博物館參觀,這里我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
博物館是為保護白鶴梁題刻而修建的。白鶴梁題刻位于中國重慶涪陵城北長江中,這道天然石梁,全長1600,平均寬度15米,因早年有白鶴群集梁上,故名之。
題刻常年沒于水下,唯冬春季節江水枯落時才露出水面。古代人以刻石魚為枯水水標。每當江水退石魚見,則意味著一個少雨的枯水周期已經過去,豐收年景即將來臨,故“石魚兆豐年”。
白鶴梁題刻還有重要的文藝價值,梁上題刻縱橫交錯,纂、隸、行、楷、草皆備,顏、柳、蘇、黃俱全,還有少數民族文字題刻,題刻多出自歷代名家之手。以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大詩人黃庭堅的提名最為珍貴,還有朱昂、吳革、劉忠順、龐恭孫等500余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題記,匯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為一體,可謂集歷代名家書法之大成,素有“水中碑林”之譽。
由于三峽工程的興建白鶴梁題刻將永沉江底。為了讓后人能觀賞這一文物,國家投入2億建設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整個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就是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一個保護殼體。游客可下到帶參觀窗的水下通道,透過玻璃舷窗欣賞白鶴梁題刻。保護體內還安裝了6排、150組燈源,每組燈源由9個小燈組成,而每個小燈里又藏著8個聚光和散光燈。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將猶如一個璀璨的水晶宮。游客可在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陳列館內,根據自己的需要,操作攝像頭,通過電腦屏幕,從不同角度近距離觀賞白鶴梁。同時,少數專業人士,還可通過潛水的方式參觀白鶴梁。
白鶴梁的導游詞 篇3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館,采用“無壓容器”對水下題刻進行“原址保護”,通過水下參觀的方式,使游客領略白鶴梁千年的歷史人文和風俗民情。白鶴梁上的題刻文字記錄了自唐代以來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水文資料,具有重要的水文科學價值,被稱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記載了自唐迄今1220xx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水位,具有極其重要的水文科學價值。古人以石魚為水標,以魚眼作為測量水位的標準,這與現代水文站設立“水尺零點”的原理相同。題刻集歷代名家文學、書法之大成,素有“水下碑林”之譽。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陳列展覽將常規的藝術表現手法與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相結合,展陳手法多樣化,營造出良好的參觀氛圍,向游客充分展示白鶴梁的科學、歷史及藝術價值。
白鶴梁的導游詞 篇4
白鶴梁梁體分上、中、下三段。題刻區位于中段長約220米,寬約15米的梁體上,迄今發現有題刻約165段,文字內容約三萬余字。題刻始于唐廣德元年,現存有明確紀年的最早年代為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其中宋代最多,元、明、清代次之。
匯集了唐宋以來千余年各派書家遺墨,隸、篆、楷、行、草皆備,還有巴思巴文,書體風格顏、柳、歐、蘇俱全,題刻內容或詩或文、可記事或抒情,涉及到各個歷史時期和各個層面,石魚雕刻精巧流暢,頗具功力,因此白鶴梁又被譽為"水下碑林"。
白鶴梁題刻中有石魚雕刻18尾,記載了1200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文情況,系統地反映了長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況,為研究長江水文、區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規律提供了極好的實物佐證,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
白鶴梁最早的枯水題刻比1865年我國在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尺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因此有了"世界第一水文站"之稱的美名。
白鶴梁題刻長年淹沒在江下,只在每年冬春交替,長江處于最低水位時才偶露尊容。因此每每在那幾天,前往觀看的人們絡繹不絕。白鶴梁題刻因它獨特文物特性和以及在科學、歷史、藝術具有極高價值,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鶴梁的導游詞 篇5
白鶴梁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相傳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1988年8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20xx年4月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在首屆三峽國際旅游節期間正式試運行對外開放。
白鶴梁,這個詩化的名字緣何而來,雖然眾說紛紜,但都與一個叫爾朱通微的人有關。相傳,在北魏時,爾朱通微不愿與篡奪皇位的族兄爾朱榮合流,棄家學道,道成,號爾朱真人。爾朱煉丹售市,至合州,價傲太守。太守怒,將爾朱囚籠拋江。竹籠不沉,卻順江而下,至涪州白鶴云集之石梁,遇一名白石之漁人舉網而得之。爾朱時正酣睡,漁人久呼不應,擊磬方蘇,遂為至交。漁人仍然輕舟布網,爾朱繼續修真煉丹;晚則曲膝相對清談,倦則抵足攬江入夢。竹笛漁歌,銅磬經文,各得其趣,兩情甚篤。一日,爾朱取丹與白石漁人佐酒暢飲,醉后,乘白鶴化仙而去。白鶴梁便以此得名。
在重慶境內長江與烏江的交匯處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古巴國故都涪陵。古時稱為地處北緯29°43′,東經 107°24′。全長1600米,寬10到15米,自西向東延伸,呈一字形與江流平行。水位標高137·81米,梁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于最高水位30米。距長江南岸100米,東臨長江與烏江的匯合處。從唐至今逾1200余年的文字題刻170余段就鐫刻于其上,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的導游詞 篇6
在重慶境內長江與烏江的交匯處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古巴國故都涪陵。古時稱為地處北緯29°43′,東經 107°24′。全長1600米,寬10到15米,自西向東延伸,呈一字形與江流平行。水位標高137·81米,梁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于最高水位30米。距長江南岸100米,東臨長江與烏江的匯合處。從唐至今逾1200余年的文字題刻170余段就鐫刻于其上,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這個詩化的名字緣何而來,雖然眾說紛紜,但都與一個叫爾朱通微的人有關。相傳,在北魏時,爾朱通微不愿與篡奪皇位的族兄爾朱榮合流,棄家學道,道成,號爾朱真人。爾朱煉丹售市,至合州,價傲太守。太守怒,將爾朱囚籠拋江。竹籠不沉,卻順江而下,至涪州白鶴云集之石梁,遇一名白石之漁人舉網而得之。爾朱時正酣睡,漁人久呼不應,擊磬方蘇,遂為至交。漁人仍然輕舟布網,爾朱繼續修真煉丹;晚則曲膝相對清談,倦則抵足攬江入夢。竹笛漁歌,銅磬經文,各得其趣,兩情甚篤。一日,爾朱取丹與白石漁人佐酒暢飲,醉后,乘白鶴化仙而去。白鶴梁便以此得名。
白鶴梁題刻始刻于唐朝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現存題刻165段,3萬余字,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只,其中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的一處以刻石魚為“水標”,并觀測記錄水文的古代水文站。比1865年我國在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文站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
據有關部門觀測,白鶴梁唐代石魚的腹高,大體相當于涪陵地區的現代水文站歷年枯水位的平均值,而清康熙二十四年所刻石魚的魚眼高度,又大體相當于川江航道部門當地水位的零點。1988年8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xx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三峽大壩蓄水175米后,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淹沒于近40米的江底。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都高度重視白鶴梁題刻保護工作,對白鶴梁題刻的保護與否,直接關系到向世界昭示三峽工程是否屬于文明工程的關鍵。白鶴梁保護工程先后共產生了7個保護方案,有10余名中國工程院、科學院院士參加了白鶴梁保護方案的評審工作。經過十年的反復論證,根據國際“威尼斯憲章”中不可移動文物以原地保護為主的原則,20xx年國家采用了工程院院士葛修潤提出以“無壓容器”的保護方式,創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處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白鶴梁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是三峽工程的四大文物保護項目之首。白鶴梁保護工程20xx年動工修建,20xx年5月18日正式落成,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科學技術創新一等獎,總投資約2億元。
20xx年4月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在首屆三峽國際旅游節期間正式試運行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