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橋導游詞(精選3篇)
斷橋導游詞 篇1
河口斷橋——原名清城橋,位于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長甸鄉河口,是鴨綠江上最早建成的公路橋。1941年日本侵略者出于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需要,指令偽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建造“清城橋墩”,全橋總長709.12米,橋面寬6米,設22座橋墩,計21孔, 于1942年建成。
1950年10月19日,當時被任命為赴朝志愿軍司令員的彭德懷,身邊僅帶了一名參謀,兩名警衛員和一部電臺,乘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1951年3月29日,美軍出動了6批次、30余架次飛機輪番轟炸,清城橋斷裂了,斷裂成了永遠的斷橋。 斷橋西邊的我國境內已將斷橋開辟為旅游景點,而對面朝鮮的橋面至今沒有修整,保存著戰爭時期的創傷。
斷橋導游詞 篇2
丹東斷橋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的歷史老人,憑吊和銘記著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雄業跡。現在,鴨綠江斷橋是全國重點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橋上遺留的累累彈痕和橋頭飛翔的群群白鴿,把戰爭與和平兩個不同的畫面同時呈現在游客面前,令人深受教育。
丹東與朝鮮隔鴨綠江相望,與對面的新義州可謂是一衣帶水。是旅游觀光好景點了。每天到斷橋的游人很多。顧名思義,斷橋就是一座斷了的橋梁。這座連接中朝兩國的交通大動脈是鋼鐵骨架結構。這里,沒有西湖斷橋白素貞與許仙的浪漫;這里,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恥辱與不屈。現在,斷橋已經成為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沿著鐵橋向河心走去,跨過四孔殘橋便走到了斷橋的盡頭,也就是說到了國界。對方是光禿禿的幾個嵌滿彈洞的青石砌的橋墩子,形影相吊,凄慘慘的矗立在江的一側。再往遠看,隱隱約約見到一座二層樓房,那便是朝鮮的重要城市新義州了。 斷橋的左側,還有一座橋連接著兩國,一列火車恰好從朝方馳過,奇怪的是只掛著兩節車廂,而且窗戶布簾都拉的嚴嚴實實,看不見里面的情形。與國內繁忙的鐵路運輸相比,這條交通線顯得非常沉悶,冷落,孤寂。
斷橋我方一側橋身漆為淺藍色,意為不忘殖民統治和侵略戰爭,祈盼和維護世界和平。橋頭上方曲弦式鋼梁正中懸掛著一塊紫銅巨匾,上書“鴨綠江斷橋”五個金色大字。斷橋上的鋼軌靜靜地臥著,斑斑鐵銹似乎在向我們講述著當年一群優秀的中華兒女是怎樣“雄赳赳,氣昂昂”地踏著它的身軀走向江對岸的。橋上成千上萬處彈痕,像一只只眼睛,見證著恨與愛的硝煙,見證著血與火的凝練。
下了大橋,有游艇兜攬生意,可以乘船游覽鴨綠江風光,還可以從江上近距離觀望朝鮮。我們乘船來到江心,一江碧水,綠的發沉,江流滾滾,濺在船舷上,飛起雪白的浪花,爽人心骨。
在游船上看斷橋,中國一側就像一條獨臂,而朝鮮一測的幾座橋墩則像殘留的幾顆牙齒,全然沒了唇齒相依的感覺。
水無聲。江水有情。江水是一樣的。江的左右兩岸卻是兩道截然不同的風景,一側是“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側是“蕭瑟秋風今又是”。
江的左側是丹東市,群山疊翠,綠樹成蔭,危樓廣廈,接天摩云,車水馬龍,花木扶疏,景色殊美。熙熙攘攘的行人穿紅戴綠,像一道五彩繽紛的河流在大街上流淌。喝鴨綠江水長大的丹東姑娘們,身著短衣長裙,像一只只飛舞的蝴蝶,和情侶在江岸邊的涼棚下啜著茶,聊著天,咬著冰淇淋,優哉悠哉,給這座英雄城市帶來不盡的青春活力。
江的右側是朝鮮的新義州。游船盡量靠近了朝鮮一方的江岸,使我們清楚地看到兄弟國家的境況。新義州淹映在一片稀疏的綠蔭之中,隱約只能看到露出樹梢的幾幢起脊的紅瓦屋頂,唯一引人矚目的是那幾叢粉紅色的花木。
斷橋導游詞 篇3
丹東鴨綠江斷橋該橋原為12孔可開閉式鐵路橋,總長944.2米,寬11米,最初由日本駐朝鮮總督府鐵道局于5月鴨綠江斷橋動工建設,連接朝鮮平安北道新義州與中國安東(今丹東),次年10月竣工通車。[1]為便于超高船舶通行,中方一側在第四孔處架設旋轉式“開閉梁”,以四號墩為軸可旋轉90°。該橋為鴨綠江上的第一座橋梁,1943年4月日本在此橋上游百米處建成第二座鐵路橋(今中朝友誼橋),此橋被改為公路橋。
朝鮮戰爭期間,由于該橋作為中方支援朝鮮前線的交通大動脈具有突出的戰略地位,1950年11月8日至14日美軍多次派出轟炸機轟炸,大橋被攔腰炸斷,朝方一側鋼梁落入水中,并有三座橋墩被炸塌。戰后中方一側所剩四孔殘橋一直保留,被習慣上稱為“斷橋”(1992年曾改名為“端橋”,20xx年后恢復),而朝方一側則把所屬六孔和中方剩余兩孔殘橋拆除,僅存橋墩。
1993年丹東市投資重新維修該橋,在原橋旋轉及炸斷處建觀賞臺,橋身被漆為淺藍色,意在不忘戰爭,祈盼和平。同年6月作為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放,今橋上有遲浩田所題寫的橋名。后經多方提議,橋名恢復為“鴨綠江斷橋”,橋身恢復為鋼鐵灰色。20xx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丹東市區唯一一個國家級保護單位。
丹東斷橋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