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鎮導游詞(精選6篇)
西塘古鎮導游詞 篇1
西塘是一個江南水鄉古鎮,地處江、浙、滬交界處的汾湖之濱嘉迸縣境內。西塘自元代起形成集散地,直到解放前,一直是杭嘉平原的重要商業集鎮。鎮內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筑,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著稱,是一個樸實、靜謐的具有濃郁水鄉風韻的小鎮。
西塘,古名斜塘、胥塘,因鎮東南“橫亙乾巽”之六“斜塘”之諧音“西塘”而名。早在春秋戰國年代,這里是吳越兩國的交界地,有“吳根越角”之稱。相傳,伍子胥曾在西塘幫助吳國修筑水利。
西塘現有水鄉古鎮的小橋、古街、石巷,又有它獨特的鄉韻。西塘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年代,三、五進極為平常,六、七進也不少見,且都有宅弄相連,形成“雨天不濕鞋,照樣走人家”的景象。這些深宅大院“前街后河”或者“前河后街”,院宅之間又有較多的露天弄堂。據統計,全鎮有長短不一的弄堂共122條,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條。這些幽深窄長的小弄為西塘鎮壓增添了古樸與神秘。最有特色的一條露天小弄名叫“石皮弄”,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間,是鎮上王姓家族子孫宅院之間的一條小弄。弄長68米,最窄的地方只有0.8米寬,是一條“獨行弄”!笆づ笔168塊簿簿的石板鋪成平整的弄面,石板下是排水溝。小弄兩邊是高高的宅墻,由于年代久遠,墻面已斑駁陸離,讓人沉浸在古樸的歷史之中。
石皮弄東側的“種福堂”是目前鎮上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民居之一。它是宋朝王淵的子孫們的宅院。相傳王淵隨宋康王趙構南渡時到江南。元朝末年,為了躲避戰亂而定居嘉興,后又移居到了幽靜安寧的西塘鎮!胺N福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間。這幢宅院共有七進,第三進就是“種福堂”正廳,東西各有兩條“備弄”。正廳對面的磚雕門樓是保存最完好的古門樓。門樓上雕刻有“蘭、石、竹、菊”和“維、和、集、!钡淖值,既顯示出大戶大家的氣派與主人的信仰,又使整個小院呈現出祥和的氣氛。
廊棚是沿街商店房屋的延伸部分,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是西塘的一大特色。以前,西塘鎮的小街小路都有廊棚覆蓋,使趕集買賣、行人過往沒有日曬雨淋之苦。廊棚的頂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過街樓。以前,西塘鎮這樣的廊棚大約有數千米,現在保存最好的是朝南埭、塔灣街在古代是商業鬧市,這條石板路上不知直過多過名人學士、商賈農夫和行人游客。
燒香港是西塘的一個有特色的去處,西塘人稱為“港”,其實就是“巷”字加上三點水,意思是“水巷”。古鎮內這樣的“水巷”有幾十條,比如“朱家港”、“飯籮港”、“窖匠港”、“十里港”、“來鳳港”等等。“燒香港”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原來,這條長700米的小河道兩邊有許多寺廟,如“圣堂”、“福源宮”、“東岳廟”等等!盁愀邸边@個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原來,這條長700米的小河道貌岸然兩邊有許多寺廟,如“圣堂”、“福源尤其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各種船只載著附近村民到西塘來燒香、趕廟會,這條小河道船接船,人擠人,熱鬧非凡。因此,小河就是名為“燒香港”。
西塘不但有優美的人文景觀,而且還有濃郁的文化氛圍,元代錢塘詩人錢惟善、元末明初著名詩人高啟都曾到西塘尋幽探古。在明代到清代的420__年間,有名姓記載的進士19名、舉人31名。吳江詩人柳亞子曾多次來西塘與鎮上文士吟詩聚友,西塘參加南社的文人就有18人。西塘人世世代代喜愛琴棋書畫、養鳥種花。而且,西塘鎮民風淳樸,西塘人熱情好客,無論您走進哪條小弄或是哪家小院,你都會感受到千年文化古鎮那獨特的文化氣息。
西塘古鎮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西塘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西塘古鎮位于浙江省嘉善縣,江浙滬三省交界處。西塘古鎮是吳地漢文化的千年水鄉古鎮,江南六大古鎮之一。
西塘位于嘉善縣北,地處江浙滬交匯處,是著名的千年古鎮。在西塘,你可以細細品味這里的慢生活,可在茶樓里品茶聽曲,或等夜晚的西塘披上驚艷外衣后,乘上搖櫓船看水中的各色倒影,也可以去酒吧坐下來找一點兒古樸中的現代感。即使是站在橋上俯視川流的木船、遠眺整片屋檐,或在廊棚下漫無目的地閑逛也是一種樂趣。古鎮內住著不少本地居民,你會看到常有阿婆在河邊洗衣、阿公在廊棚下下棋,生活氣息相當濃郁。
數不清的古橋和弄堂是西塘的特色,而且走到哪兒都有廊棚(有屋頂的街道,也稱為“雨廊”),很多廊棚一側是賣特產、飾品、小吃的鋪子和民居,另一邊則是河道。有的廊棚一側還有靠背長凳,走累了可以坐下歇息,從送子來鳳橋到北柵街這段廊棚最為經典。西塘的廊棚有“煙雨長廊”之美名,如果是雨季,可坐在廊棚下欣賞煙雨中的西塘,感受江南水鄉的柔情多姿。
西塘有一百多條長短各異的老弄堂,弄堂多為石板鋪路,有的兩側墻頭高聳,有的寬有的窄。其中寬度僅為1米的石皮弄最為有名,你可以進去體驗與對面游人側身而過的擁擠感,還可感受弄堂中與世隔絕般的寧靜。
西塘的河道水巷上橫臥著各種石橋近百座,其中永寧橋為西塘的最佳觀景點,可縱觀河道交匯處的美景,清晨可來此拍攝到靜謐純樸的水鄉風情。此外還有造型獨特的送子來鳳橋、站在橋頭可遠眺層層青瓦的環秀橋、曾出現在電影《碟中諜3》場景中的萬安橋等。
古鎮內的古跡景點眾多,有西園、醉園、種福堂等別致的園林及民居,還有護國隨糧王廟、圣堂等香火甚旺的廟祠,你還能在江南民間瓦當陳列館、中國酒文化博物館、紐扣博物館中了解到當地的民風民俗。這些景點都包含在景區聯票中。
西塘還是有名的“艷遇之都”,塘東街一帶有很多酒吧,晚上音樂聲、歌聲此起彼伏。西塘也是許多影視劇的取景之地,電影《碟中諜3》中阿湯哥飛奔于廊棚中的那一段場景也許很多影迷都歷歷在目,此外還有許多酒樓、客棧、弄堂、老宅也都留下了各大劇組的足跡。
來西塘一定要坐一回搖櫓船,體驗從水上欣賞古鎮,尤其是晚上坐在船上品味西塘夜景,賞心悅目。景區主入口內和送子來鳳橋前各有一個游船碼頭,乘坐搖櫓船每船150元(須憑門票,限坐8人),散客為每人20元,時間約25分鐘。
西塘有管老太臭豆腐、陸氏小餛飩、錢氏祖傳豆腐花等特色小吃,還有滿街都能看到的粉蒸肉、扎肉、芡實糕、酒釀園子等美食,不容錯過。北柵街一帶還有老品芳等老飯館,可以嘗到各色江南菜肴,價位也大多不貴。古鎮內遍布古色古香的臨水客棧和明清古宅,不少人會選擇住一晚,如果偏愛清靜,可以住在一些遠離酒吧街的巷子里。
西塘古鎮導游詞 篇3
我們到了西塘,先到了客棧,放下行李就來到有名的煙雨長廊。古樸的風格,長廊一眼望不到頭。這條窄窄的小街是以獨特的廊蓬建筑出名的,上面都有著一頂蓬,不用擔心風吹雨打。長廊一旁是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的小河,偶爾有幾艘小船在湖面慢慢地滑過。一旁則是數不清的小店,小店內的商品琳瑯滿目,樣式繁多,吸引了許多游客去選購。
走完長廊,就來到酒吧一條街。哇,這兒好熱鬧啊!與剛才的煙雨長廊大不相同。酒吧里都放著歡快的歌曲,打著五彩的燈光,華麗極了!
傍晚,我們逛完了酒吧一條街,踏上一座小橋。此時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太陽徐徐落下,天空的云都被染紅了,云和夕陽的影子落在湖面上,顯得波光粼粼。我望向遠方,遠處的房屋慢慢變小,最終消失在我的目光中。
夜幕降臨,我們坐上了歷史悠久的烏篷船。船漸漸地劃向河中心。晚上,兩岸的燈都亮起來了,在夜晚,一盞盞紅色的燈籠的光亮格外引人注意。在水中隱隱約約能看見幾盞荷花燈,那是人們美好的愿望。這些荷花燈載著大家美好的祝愿飄向遠方。
晚上,我們踏著純潔無暇的月光回家了。
西塘古鎮導游詞 篇4
剛才過了那個收費站,我們已經來到了上海,來到了浙江省的嘉善縣,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的西塘古鎮便位于嘉善,大家知道江南六大古鎮是哪六個嗎?它們分別是湖州的南潯古鎮,桐鄉的烏鎮,嘉善的西塘,江蘇的同里古鎮,甪直和昆山的周莊古鎮。
西塘古鎮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國和越國的相交之地,早有“吳根越角”的稱謂,元代的時候,西塘已經是一個初具規模的集市了,明清時期相當繁榮,許多有錢人家的西塘百姓紛紛開始興屋建宅,形成了現在的西塘的大致格局。所幸的是這些明清建筑在經歷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之后大多仍保存完好,西塘古鎮以“橋多,弄多,廊棚多”的特色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全鎮共有100多座橋,有清代遺留下來的橋,至今保護完整,具有觀賞價值,有的橋梁還有著動人的傳說故事呢。
廊棚是西塘的標致性建筑,是眾多江南水鄉中保存最完好的最具規模的建筑,所謂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最長的廊棚達到1000多米。
西塘120多條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條弄,全長68米,它最窄的地方0.8米,最寬也不過1.2米,因為石板很薄,下有一條很長的下水管道,雨天不積水,石板就像皮一樣的覆在上面,所以,稱作“石皮弄”。
西塘古鎮導游詞 篇5
西塘,古稱胥塘、斜塘,又名平川,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的積淀,春秋戰國時代,西塘就是吳越兩國相爭的交界地,故也有吳根越角之稱。西塘地勢平坦,河流縱橫,自然環境十分幽靜,處處綠波蕩漾,家家臨水映人。小鎮上保存著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廊棚和古弄堪稱“雙絕”。
西塘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自然風景優美,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唐、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到了元、明朝時,西塘憑借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窯業、米市、食品、制陶業等行業日益興旺。
古鎮現存的許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鎮先人當時致富后的結晶。由于當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為主,外來騷擾較少,故能使西塘較完美地將古鎮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遺產能延續下去。
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曬不到。
西塘古鎮導游詞 篇6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西塘古鎮。
王宅——種福堂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叫王宅,系清代王氏私邸,王氏源起宋御營司都統制王淵,王淵護駕宋高宗趙構南渡,但伴君如伴虎,王源敗落了。其子孫隱沒于杭嘉湖一帶。清順康年間,其中一脈子孫移居西塘,興此宅第,前后七進加一后花園,為典型的明清民居風格。大家有沒有發現,王宅的大門建造得比較小,這種風格是屬于先抑后揚的,主要是因為當時江南地區常年有倭寇進犯,王氏家族為了財不外露,故把門面做的比較小。進入這兒是個天井,這里是一個磚雕門樓,在古代磚雕門樓可的都是主任家的家慶,但在這兒王老爺卻把自家的福氣刻在上面了,在古代何謂福呢?多子才多福,這王老爺確實有福,生了八個兒子,于是把八個兒子的名字刻在兩座門樓上。
這“元享利貞”,是王老爺前四個兒子的名字了,分別代表其四個兒子的名字:王元、王亨、王利、王貞;“元享利貞”兩邊牡丹和靈芝,而在最底下,刻的是一條彎彎的鯉魚,這鯉魚寓意的是年年有余,而不是鯉魚跳龍門了,因為王家的祖輩沒落了,這后人對功名已經淡漠了,還是在這里安居樂業好啊。知道了王老爺前四個兒子的名字,想必非常有興趣了解王老爺后四個兒子。
走道這兒,你看到在整個建筑“先抑后揚”的揚字就在這兒了。這座門樓上就是王老爺后四個兒子的名字——“維和集福”。維,就是家合萬事興;最高的地方,你看到的是蝙蝠,這蝙蝠象征福氣,設置在門樓上就是五福臨門了;而在下面是和和二仙,傳說故事中象征和和美美的兩位神仙了;在字的兩邊,是花中的四君子—梅蘭竹菊,但因為年代久遠,你看這竹子已經剝落了,但為了保持原貌沒有修復;整個地方大門平時是不開;整個天井你還可以看到兩口大缸,美其名曰太平缸,那就是古代消防設施了。現在進入的是主人家的第三進,為正廳,即“種福堂”,種福堂,一個播種福氣的地方。而連接第二、三進單元的是陪弄、大墻門、天井。種福堂中心寬12米,有十四扇落地長窗,樓面鋪一尺見方的厚方磚。廳堂正中央懸掛有康熙年間翰林侍讀學士海寧陳邦彥題寫名為“種福堂”的匾額,厚重端莊,凜然一股正氣,以告誡后人:“平日多行善積德,日后定能使子孫得福”。陳邦彥是翰林學士,皇帝的伴讀,整塊匾額保留下來也是很不易的。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福自然得福。此建筑的特色為磚雕門樓精致,有至今西塘保存最完好的兩座磚雕門樓。種福堂正廳的樓板非常結實,樓板的上面竟也鋪有方磚,說來幾乎不可信。原來,主人怕樓板上傳下來的聲音會驚動尊貴的客人,尤其是樓上女客的方便之聲,對客人不敬。樓上的方磚鋪得更緊密,磚下還有黃沙和石灰鋪底,結硬后相當牢固,用一盆水潑酒在地,也滴水不漏。另外,優質方磚對屋子里的空氣濕度有調節作用,空氣中水分多時,它會利用微細孔吸附多余的水分,當屋子干燥時,它會釋放出貯存的水分,這種堂樓結構是江南居宅的一色,大其他地方很見到。
從種福堂出來,現在我們走的這條街叫“西街”,如果您留意看一下您就會發現街兩側的弄堂特別多,就是因為我們西塘以前有很多深宅大院形成的,F在我們再來走一條過去老房子里的“陪弄”。陪弄是宅屋的邊弄,與建筑主體相連,一般來說這種宅屋較大較深,主人都是大戶人家,平常是不開正門的。陪弄的作用是連接邊門,讓一家人進出。解放后許多大宅作了房改,一座大宅就有好多人家居住,陪弄也就成為宅內住戶的公共通道。這樣的陪弄在鎮上很多。陪弄不見陽光,沒有窗戶,非常暗,這也是江南水鄉大戶人家建宅的一種風俗。“銀不露白,暗可藏財”。
西園——走過這條弄我們就來到了又一個景點---西園。西園系明代朱氏私邸,園內有樹木、花草、假山、亭池,是當時鎮上風景幽美之處,也是目前西塘古鎮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私家園林。大家進門發現這里的門檻特別高,俗話說“宰相門檻高三尺”,這也印證了此園主人地位確實比較高。進入門廳,迎面是一個“照壁”,一方面說明了江南人家“財不外露”的秉性,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見,照壁上面的圖案,四個角上畫的是四只蝙蝠,在古代,蝙蝠的“蝠”與福氣的“福”字同音,寓意“四季有福氣”;照壁中間是一個“壽”字,整副照壁的寓意即是“福壽雙全”。民國初,園內設茶室、供人游覽,當時吳江詩人柳亞子創辦的第一個愛國詩社——南社,西塘就有17人參加。民國九年()柳亞子邀友南來西塘與鎮上的南社社友在園內吟詩歡歌,鼓吹革命,并攝影留念,一時傳為佳話。建國后該園一度失修廢棄,1993年,西園重建,辟為一公園。1997年,當地政府為紀念當年南社愛國壯舉,重修西園,并陳列南社有關史料,以供瞻仰。西園系明代朱氏私邸,為江南大戶人家建筑,園內有亭臺樓閣、假山魚池,是當時鎮上風景幽美之處。民國9年春,吳江柳亞子偕同陳巢南來西塘,與鎮上文友余十眉、蔡韶聲、陳覺殊等在該園吟敘合影, 仿北宋李公麟所畫表現蘇東坡、米芾、黃庭堅等人雅集的《雅集圖》,將照片取名為《西園雅集第二圖》,F在園內有“朱念慈扇面書法藝術館”、“百印館”、“南社陳列室”等展廳。“朱念慈扇面書法藝術館”展出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朱念慈先生的精品扇面一百余件,朱念慈是我國現代扇面真金書法藝術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出生,浙江嘉善人,祖居西塘,曾任中國美術學會高級會員,浙江工藝美術學會顧問。一生致力于書法藝術,并首創真金微楷萬字扇,功績卓著,技藝超群。 “百印館”里陳列著由杭州西泠印社組織的國內外百名篆刻家篆刻的一百枚反映西塘風情風貌的印章,印花和邊款。這百枚印章表現的是西塘百景。其中有原“平川十景”(明代鎮人周鼎所作的十首詩)、“平川新十景”、西塘八景、西塘的古廳堂、磚雕門樓、橋弄河街、西塘的老字號和民間藝術等。“環秀斷虹”“煙雨長廊”“送子來鳳”這些原本就已經相當動人的名字 ,被凝固在方寸之間,平添了幾分氣質,給西塘以另外的一種韻味。以提倡民族氣節,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為志的南社,是在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浪潮洶涌澎湃的激蕩下,于1990年11月在蘇州秘密成立的。南社的主要發起人為陳去病、高旭、柳亞子。參加第一次會議的17名社員中,有14人為同盟會會員,由此可見其革命氣氛的濃厚了。南社是一個革命團體,它主要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與同盟會互相呼應,成犄角之勢。一時京、滬、蘇、浙、湘甚至南洋等地不少報紙,都為南社社員所掌握。“欲憑文字播風雷”(柳亞子語),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聲勢。在西塘參加南社的社員有十八人之多。其中有余十眉、李熙謀、郁左梅、沈禹鐘、江雪塍等。他們留下的詩詞文章,指點江山,評說時政,是當時小鎮文人傾向革命的真實寫照。柳亞子南下廣州以后,逐漸遠離西塘諸友,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社友又組織成立了胥社,由江雪塍出任社長,宗旨不變、人員不變,可以說是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組織,他們的詩文絕大多數都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