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古城導游詞(精選3篇)
大鵬古城導游詞 篇1
親愛的游客們:
大家好,我們今天去游大鵬古城,我是你們的導游嚴可昀。請大家在古城內不要亂扔垃圾,我會給大家發一個垃圾袋,大家把垃圾扔在里面,謝謝合作。
我們現在到了古城門口,我先給大家介紹古城。大鵬古城位于深圳市東部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始建于公園1394年,為廣州左衛千戶張斌開所筑。是明代為了抗擊倭冠而設立的“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簡稱“大鵬所城”。當年大鵬所城占地約10萬平方米,城墻高6米、長1200米,城墻由山麻石、青石磚切成。深圳今天的簡稱“鵬城”即源于此。
大鵬古城歷經600多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巍然屹立:雄偉莊重,風格古樸的城門偉岸高鱗次 比,錯落有志的民清居民保存完好;狹窄蜿蜒,幽長深遠的小港以青石板鋪就,寧靜而古樸;數座結構雄偉,獨具特色的清代“將軍地”有序分布,其中以抗英名將賴恩爵的“振威將軍地”最為壯觀。賴家自清嘉慶年間以來,世代行武,三代曾出5位將軍,史稱“三代五將”. 賴恩爵作為林則徐的副將,成功地指揮了著名的中英“九龍海戰”,打響了鴉X戰爭的第一槍,后升任廣東水師提督,正一品。道光二14年1944,皇帝御批 建造“振威
皇帝御批“振威將軍地”,并親書牌匾及楹聯送至。是廣東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典建筑。此外,古城內還有清福建水師提督劉啟龍的“將軍地”以及侯王廟、天后宮、趙公祠、參將署等一批文明古跡可供參觀。是深圳市重點文明保護單位。
請各位游客不要在墻壁上亂涂畫,保護好深圳唯一的文明古跡,謝謝各位游客到此一游。
大鵬古城導游詞 篇2
親愛的團友們:
大鵬古城位于深圳市東部龍崗區大鵬街道鵬城社區,始建于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為廣州左衛千戶張斌
開所筑,是明代為了抗擊倭寇而設立的“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簡稱“大鵬所城”。當年大鵬所城占地約11萬平方米,城墻高6米、長1200米,城墻由山麻石、青石磚砌成。深圳今天的簡稱“鵬城”即源于此。
如今古樸的大鵬所城藏身于一片現代的農村建筑中。來到大鵬所城大門口,矗立于眼前的是大鵬古城雄偉莊重、風格古樸的城門,城門幾經修葺,保存完好。當您摸著飽經歲月侵蝕的斑駁城墻,仿佛可以聽到幾百年前的隆隆炮聲。
雖然古城已歷經600多年的風雨滄桑,但是大鵬所城主要格局、街道及建筑仍保存得相當完整。那以青石板鋪就的狹窄蜿蜒小巷,寧靜古樸:那建筑宏偉、獨具特色的數座清代“將軍第”,分布有序。其中以抗英名將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為壯觀,該將軍第有150年的歷史,擁有數十棟屋宇、廳、房、井、廊、院等,其中牌匾眾多,雕梁畫柱,是廣東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建筑。大鵬客家史料記載,賴家自清嘉慶年間以來,世代行武,三代曾出五位將軍,史稱“三代五將”。賴恩爵作為林則徐的副將,成功指揮了“九龍海戰”,該戰是中國近代抗英戰爭取得勝利的第一仗。
考古專家認為,大鵬所城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所城。20xx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大鵬所城被正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深圳市迄今為止惟一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是您訪古憑吊、了解歷史、領略明清古風的好去處。有人說:“不親自來看一看大鵬古城,就不能稱作深圳人。” 胡子 回答采納率:31.7% 20xx-09-21 20:37 檢舉各位團友:
大鵬,山清水秀,是傳說中大鵬鳥棲息的地方。據專家考證,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繁衍;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七年的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就座落在這里。在明、清兩代抗擊葡萄牙、倭寇和英殖民主義者的斗爭中,她成為了我國南部沿海的海防重鎮,并在此涌現出被譽為“宋有楊家將,清有賴家幫”的賴家三代五將、劉起龍父子將軍和抗日英雄劉黑仔等二十多名將領,他們共同譜寫了一曲轟轟烈烈抗擊外來侵略者的英雄樂章。
站在大鵬古城前,最吸引大家的是什么呢?哦,是城樓!對,這是古城南門樓,歷經六百年春秋和數百次戰火硝煙的洗禮,風貌依舊,登城樓遠眺,看--古城三面環山,一處面海,進可攻,退可守,實乃兵家必爭之地;回首城內,東南西三大城門巍然屹立,古老的街巷寧靜古樸,明清民居古色生香,11萬平方米的古城,規模之龐大,展示的大鵬所城那不可侵犯的英雄氣概!如今大鵬所城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深圳唯一的“國寶”,而且鵬城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了。
咳,這曾是賴恩爵將軍的書房,現辟為鵬城博物館。請移步進館參觀。對,這就是賴將軍古銅頭像,他那深邃的眼光,表現出抗擊侵略者之不屈不撓的氣概。哦,想挪得動這數百斤的石臼?談何容易。這是賴將軍當年學武的個紅桔,可以想見當年賴將軍苦練殺敵本領之堅信。呵!這個官帽箱的造型是很特別吧?方方的箱子上面凸起一個清朝官帽的形狀,這可是件非常珍貴的重要文物。這里一樁樁一件件,都清晰地再現了600多年鵬城的故事。
來,看這門匾上寫著什么?“振-威-將-軍-第”,這就是賴恩爵將軍腹地了。把晉封的陳好和皇帝的御筆掛在自家的門匾上,可是件非常榮耀的事情。這所面積達2500平方米將軍府第,150年了仍保存完好,瞧這十幾棟房子,配上這----紅磚地、青磚墻、石柱基、木架梁,正間、次間和側間,偏廂、倒廂和長廊,三廳、天井和水井,前院、后院和高墻,雕龍刻鳳在梁枋、御賜對聯在門旁,好一派“將門府第”之氣象。
出了賴府巷,這里也有一處“振威將軍第”,將軍的名字叫劉起龍,這位水師提督一生致力于巡洋輯盜,戰績卓著,為官清廉,是鵬城內唯一見過皇帝的人,“抹黑將軍”“巧訓舅父”等故事在古城中廣為流傳,深得將士和古城人民的敬仰。
游客朋友們,600年前,70多個姓氏的軍民為包圍邊疆奮戰在大鵬所城,而今,眾多有識之士因改革開放而投身特區建設;賦予了深圳古往今來的獨特文化內涵,深圳精神。如今,我們可以告慰因失去香港而憂郁去世的賴恩爵將軍:祖國強大了,香港回歸了,您的遺愿實現了。
真可謂:
六百年前風云變,大鵬所城鎮海疆;六站六捷傳佳話,抗御英雄清史揚。
古墻斑駁追思憶,海浪聲聲話當年。將軍空有千鈞力,朝廷腐敗難回天。
斗轉星移歲月遷,古時滄海今桑田;中華兒女多壯志,開天辟地譜新篇。
五湖英才聚鵬城,香港回歸心相連;可慰英魂無遺恨,繼往開來萬萬年。
大鵬古城導游詞 篇3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麗江古城位于中國西南部云南省的麗江市,麗江快樂驛站客棧坐落在麗江壩中部,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兩個沒有城墻的古城之一。(另一個是歙縣)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筑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麗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后期)。古城地處云貴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古城現有居民6200多戶,25000余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制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大研古城是一座沒有城墻的古城,光滑潔凈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濃烈人文氣息的小城,明亮的陽光下,總會有步履緩慢的上了年紀的納西老人悠閑地踱步,他們身著藏滿歷史的靛藍色衣服,頭戴紅軍時期的八角帽,對眼前身后獵奇的目光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鋪的大多都是紅色角礫巖,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與整個古城環境相
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與新城交界處的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志,古城大水車旁有一塊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納西凈地》是較為出名的歌曲之一。
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橋梁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橋梁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修建于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古城內的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它們見證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
位于城內福國寺的五鳳樓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20xx年),樓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飛來的彩鳳,故名“五鳳樓”。五鳳樓融合了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筑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寶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發展為后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建筑群內民居房舍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龍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過,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是麗江境內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石拱橋。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城市布局錯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風貌,又富于水鄉韻味。麗江民居既融和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是研究中國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