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陜西法門寺的導游詞范文(通用4篇)
介紹陜西法門寺的導游詞范文 篇1
法門寺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鳳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寶雞市96公里。 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山門,佛寺院的大門,由于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一般是三門而立,中間大兩邊小,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故“山門”也稱“三門”,也以山門做寺院的別稱。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盤人居地,故由三門入。三門俱開,從那門入?從信門入。凡夫圣賢人,平等無高下,只在心垢后,取證如反掌。前殿始建于民國20xx年(1939年),為仿效明清建筑,內塑華嚴三圣,韋馱天將及十八羅漢像。
據專家考證,法門寺始建于北魏時期約公元499年前后,現寺內尚存的北魏千佛殘碑就是立塔建寺后不久樹立的。當時稱“阿育王寺”(或“無尤王寺”)。隋朝時,改天下佛寺為道場,阿育王寺改為“成寶寺”。唐朝是法門寺的全盛時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顯赫地位,以七次開塔迎請佛骨的盛大活動,對唐朝佛教、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初時,高祖李淵改名為“法門寺”。武德二年(620xx年),秦王李世民在這里度僧80名入住法門寺,寶昌寺僧人惠業為法門寺第一任住持。唐朝貞觀年間,把阿育王塔改建為四級木塔。唐代宗大歷三年(786年)改稱“護國真身寶塔”。自貞觀年間起,唐朝朝政府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對法門寺進行擴建、重修工作,寺內殿堂樓閣越來越多,寶塔越來越宏麗,區域也越來越廣,最后形成了有24個院落的宏大寺院。寺內僧尼由周魏時的五百多人發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輔”之地規模最大的寺院。
介紹陜西法門寺的導游詞范文 篇2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法門寺文化景區。該景區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千米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10千米,西距寶雞市90千米,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至今約有1720xx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圣地。20xx年法門寺文化景區建成并對外開放,景區占地866666平方米,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眾多雕塑組成。20xx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佛光大道。此大道長1230米,寬108米。有深刻寓意:1代表這里供奉著世界上唯一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2代表新舊兩座寶塔,3代表佛法僧三寶的設計規劃,而0就是指萬物一切所有的眾生。而108指的是法師手持的念珠就是108顆,每拔去一顆佛珠就代表看破放下一種煩惱。佛光大道分為主道和輔道。主道上陳列的是十尊菩薩和經幢。兩邊黃色柱狀體的就是佛教的圣物經幢,佛經經常刻于其上,象征著佛法的智慧能夠降服一切煩惱。
各位朋友,請看佛光大道東側,那就是法門寺寺院。寺院面積約3萬平方米。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距今約有1720xx年歷史。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公元620xx年)敕建并改名“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寶塔。地宮內出土的2499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這些稀世珍寶,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各位朋友,請看這就是合十舍利塔,它莊嚴肅穆,氣勢恢宏,供奉著世界唯一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合十舍利塔的造型,為雙手合十,雙手合十表示了佛教的儀式特點、基本理念和人類追求和平的基本意愿。合十舍利塔共六層,分地面及地宮部分。地宮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較古法門寺的神秘地宮大了100多倍,可容納20xx多人在其中活動。地宮內,南面供奉著四大天王、彌勒佛、韋馱菩薩,東西兩面供奉著千手觀音和地藏菩薩。地宮中心,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化身佛,它的兩邊,侍立著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化身佛身前,有一個舍利寶函,佛祖的真身舍利就存放在這個寶函之中。每逢重大佛教節日,寶函才升起展示,供人瞻仰圣物。站在合十舍利塔上54米處,可以俯視整個文化景區,它分為佛、法、僧三區,融天、地、人為一體,匯眾生萬物于法門。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法門寺博物館。此館以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唐代佛塔地宮考古發現為建館機緣,以世界僅存的真身佛指舍利及罕見的大唐王朝宮廷奉納文物作為博物館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的基礎,是國內首座以大唐宮廷珍寶和佛教藝術為館藏特色的博物館,國寶級文物數量和等級以上文物數量占館藏文物的比例,在國內博物館中獨占鰲頭。已成為西北獨具特色的大唐文化和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法門寺唐代地宮。地宮發現于1987年,出土了唐朝數位皇帝供奉的大唐絕世珍寶2499件。其中,國寶級文物40件,一級以上文物148件,二級以上文物25件,三級文物62件。這些珍貴文物的發現,不僅為研究唐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多種學科提供了實物證據,而且對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地宮出土的佛祖真身舍利和大唐寶藏創造了十項世界之最。
第一最:法門寺佛指舍利,是世界上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實的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第二最: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
地宮。
第三最:地宮文物陳列方式,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羅遺規。
第四最:地宮27000多枚錢幣中,13枚玳瑁開元通寶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絕無僅有的玳瑁幣。
第五最:地宮出土的整套宮廷茶具,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等級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宮廷茶具。
第六最:地宮中出土的雙輪十二環大錫杖,長1.96米,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形最大、等級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第七最: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證實的秘色瓷器。
第八最:地宮中發現的700多件絲織品,幾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的絲綢品類和絲織工藝,是唐代絲綢考古的空前大發現。
第九最:盛裝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是世界上發現的制作最精美、層數最多、等級最尚的舍利寶函。
第十最: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鎦金銀寶函,上面鎦刻金剛界四十五尊造像曼陀羅,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密宗曼陀羅壇場。
介紹陜西法門寺的導游詞范文 篇3
法門寺位于陜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寶雞市90公里。 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于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擴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20xx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 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0xx年)敕建并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筑極為壯觀。
唐代200多年間,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據史載 “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可干戈平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舍利虔誠供養,寺院大小乘并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宋代法門寺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被恢復到最大規模,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四字于山門之上。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剎,“藏經碑”中有寺僧抄寫大藏經5000卷之記載。金人也刻“詩碑”盛贊其寺塔:“三級風檐壓魯地,九盤輪相壯秦川”。明清以后,法門寺逐漸衰落。明隆慶三年(1569),歷經數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明神宗萬歷七年(1579),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極為壯觀。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在愛國志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文革期間,紅衛兵欲挖地開塔,良卿法師點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
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寶塔。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從地涌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并”,在沉寂了1120xx年之后,2499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988年,法門寺正式開放并舉辦了國際性的佛指舍利瞻禮法會。海內外諸山長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參加法會。十多年來,法門寺在前任方丈澄觀、凈一法師的住持下,相繼建成大雄寶殿、玉佛殿、禪堂、祖堂、齋堂、寮房、佛學院等仿唐建筑。
介紹陜西法門寺的導游詞范文 篇4
在20世紀中國現代考古發現中,法門寺地宮無疑是最重要的發現之一。1987年4月,20xx多件大唐皇室重寶簇擁著舉世無雙的佛指舍利橫空出世,法門寺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在這里,您可以瞻禮佛祖真身舍利,欣賞大唐皇室的奇珍異寶,追尋法門寺千年文化,領略古老文明的風采神韻。
法門寺概況
法門寺位于陜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至寶雞市90公里。北依歧山,南臨渭水,與秦嶺主峰太白山遙遙相望,地勢坦蕩,風景秀美,正如古詩所天:“面太白而千疊云屏,枕清渭而一條翠帶。”這里距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掘的西周王室大型宮殿建筑遺址僅數公里。另外,周邊還有周公廟、五丈原、石鼓山、釣魚臺等諸多人文景觀。這里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3020xx年來物華天寶,人文薈萃。雄偉壯觀的法門寺真身寶塔就坐落在這塊關中平原西部的周原大地上。
法門寺創建于漢魏之際。佛典記載,早在公元前3世紀釋迎牟尼佛祖滅度200多年后,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篤信佛教,并宣布佛教為國教。他把推行佛教的敕令分別刻在全國許多地區的石頭上,希望能代代相傳。他的弘法活動是跨國傳教弘法。
阿育王開啟了佛祖8個舍利塔中的7塔地宮,取出佛祖舍利,在他推行佛教的地區和國家建了84000座佛塔以供奉舍利。據佛經記載,中國得19處,法門寺為其中第5處。因此,法門寺最初又稱阿育王寺、無憂王寺。
漢魏之際,絲路西去,佛典東來,中外文化交流日見擴展。中華民族在歷第一次大規模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實為佛教開始。如梁啟超所言:“中國智識線和外國智識線相接觸,晉唐間的佛學為第一次;明末的歷算學便是第二次……”周原位居出隴西行之樞紐,東西交通之要沖,是以長安為起點的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為西北少數民族進人中原的必經之途,也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天然地帶。自然成為事實上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區之一,佛教文化在這里與中國傳統文化交融、吸收,發展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支脈。同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為佛指舍利的埋藏創造了條件。法門寺佛指舍利很可能在這時由西域高僧帶來造塔供奉于此。
記載,法門寺寶塔建于公元555年以前。北周武帝時期,發生了中國歷的第二次滅佛運動,法難波及法門寺。這次滅佛表面看是釋、道兩教的斗爭,而實質上還是政治斗爭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也說明了此時佛教發展太快和寺院經濟的異常膨脹,威脅到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宋代的法門寺雖不可與唐時的繁盛同日而語,但仍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的宏闊氣勢。據《扶風縣志》記載,宋徽宗曾為法門寺題寫了“皇帝佛國”的寺額。
明代時,法門寺己無昔日的繁榮景象。1472年后鑄造大鐘,“法門曉鐘”為扶風八景之一。1569年,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朽崩,1579年,人們動工在原址上重建寶塔。這次重建為當地百姓集資,其間,因為工程浩大,災荒連年,建塔經費極為短缺。1987年在拆除明代殘塔時,曾發現一塊明代磚上刻有 “塔上缺米面”的字樣,一塊刻有 “法門寺修磚塔,頭層缺少磚灰,告白十方居士,各舍資財,共成圣事”等。這些都真實反映了當時工程的艱難。后來由于官府的支持,建塔工程最終在1620xx年得以圓滿結束。
清代時,清政府對法門寺做了適當的保護和維修,但未顧及真身寶塔,對其隱患視而不見。1654年夜半時分,甘肅天水的大地震波及200公里以外的扶風地區,法門寺真身寶塔塔身向西南方傾斜,塔體出現裂縫,西南角塔基下陷1米多深,塔體重心偏離則達2米之多,塔上小佛龕內一些佛像紛紛墜地。這次重創,為寶塔在300余年后轟然崩塌埋了隱患。
1976年四川松潘大地震,余波累及扶風,真身寶塔塔身裂縫進而擴大。1981年8月乃日,明萬歷年間修造的人棱十八級磚塔在經歷了近仰)年的風風雨雨后,因雨水浸滲,塔基下陷而半壁坍塌,剩余一半巍然斜立,一時成為奇觀。
1987年在重修磚塔、清理原塔基時,發現了唐代地宮,出土了震驚世界的4枚佛指舍利和20xx余件大唐皇室珍寶。這批國之瑰寶數量之多、品類之繁、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極為罕見的。這是20世紀中國考古界繼半坡、秦兵馬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考古新發現。對社會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美術史、中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是世界文化的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