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導游詞(精選17篇)
孤山導游詞 篇1
在安徽宿松縣和江西彭澤縣煙波浩淼的長江上,孑然兀立著一座風姿秀逸的山,這就是小孤山。
小孤山雖屬彈丸之地,名聲卻很大。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在《登江中孤嶼》中,這樣描述小孤山,“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至于蘇東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同時,小孤山也被畫家們青睞,唐代李思訓的《長江絕島圖》,畫的就是小孤山與鄱陽湖上的大孤山。
小孤山,有別于鄱陽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東南六十公里的長江中,秀峰獨立,山高一百余米,最稱著的為龍耳洞,洞內風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頂亭、塔、樓、閣錯落有致、古樹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山旁有龍角石,臨江陡峭;山中有龍耳洞,冬暖夏涼,深不可測;山頂有龍口,勢若仰天長嘯。還有一天門、龍眼石、瓊崖滴翠、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海神龕、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臥羊石、觀濤石、御詩碑和廟藏文物以及眾名士題詠的海門石刻等。這些諸多古跡勝景為的小孤山籠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光環。世人也多贊譽小孤山為“海門石柱”、“長江絕島”、“江上第一景”。
小孤山南岸與彭浪磯相對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門第一關”之稱,為橫鎖長江的“楚塞吳關”。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啟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紅墻,寺內祀奉著小姑娘娘像,民稱“小姑廟”。小姑廟歷來香客眾多,香火鼎盛。
關于小姑廟,民間有這樣的故事,傳說小姑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于江邊,即“彭浪磯”,亦名“彭郎磯”。
陸游說:“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孤比”。當你泊船小孤山下,沿著石階,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頂,登高縱目,看上下天光,大江澎湃,心中縱起一段豪情。
孤山導游詞 篇2
各位團友:
吼山省級光景名勝區位于紹興鄉東12千米處的皋埠鎮,是紹興的一個著名的石”"文化”"園林景觀,它由吼山核口景區以及宋六陵景區組成。
吼山門心蕭墻上的壁畫,是今越文亮的圖騰,是今越石文化收源地的寫照以及縮影,看那粗獷、簡樸的線條,讓我們感遭到暫遠的今越民族的生生息息。展示在我們面前的“吼山勝境”四個字,是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師長教師題寫的。我們的“吼山勝境游”就從這里合始。整個游程需要120分鐘,現在請人人隨我進園。
這下面的亭子叫試劍亭,邊上有一塊試劍石。春秋時期,其時最為著名的鑄劍人歐冶子,就在離此處沒有遠的日鑄嶺為越王勾踐鑄成“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把寶劍。據傳有一天,越王勾踐去這里選犬籌辦往獵北山利劍鹿,供獻給吳王夫差。歐冶子知敘這個動靜后,把鑄好的五把寶劍中最后一把送了過去,此劍能“風吹斷收、削石如泥”。勾踐是一個擊劍內亂行,看到寶劍口中大喜,隨手舞了起去,為了一試寶劍的鋒芒,竟舉劍劈向巨石,只聽“嚯”的一聲,巨石裂為二半,勾踐沒有禁大喊一聲“巨闕”,因而此寶劍就得名為“巨闕”。這試劍石成了吼山門心的一大勝跡。
這里是“越宮神犬”景觀。現在有一個問題,請人人猜猜看,這座山為甚么叫吼山?七條狗以斗極七星星座之象,圍著一條大神犬,其狀似在大聲吼叫。“越宮”是越國王鄉的稱為,亮朝時,大文學家袁宏敘去吼山時,就把這里信為越王鄉。吼山的去歷,次要有三種說法:一是整座山勢似一條臥狗,故名狗山,日暫轉音便成“吼山”;第兩種說法與地位有閉,因為此山是會稽山脈中最南的一座小山,它的北面是會稽群山,干巖競秀,連綿不戚;而它的南面則是水城田園,一望無際,一向延伸到錢塘江邊,這樣看起去,諸山皆朝向此山。“吼”、“嚯”近音,為互致問候的意思。
另有一種說法與釋教有閉,獅子在釋教中有無畏獅子吼的說法,而邊上的曹山有青獅利劍象同處一山,青獅狀如大吼,以是此山稱為吼山。沒有管吼山之名出于何種說法,但次要的出典去源于越王勾踐曾在此養狗,從而得名。因此我們可以或許遙想當年滿山遍野皆是警覺的獵鹿之狗。而此地的許多山石,又確實顯露出形態各異的狗的形象。這里有幾條狗?請人人找一找,對!這里有五條并排的狗,我們稱它為“五犬迎賓”,它們冷情地歡迎各位的光臨。吼山的石狗數沒有清。到今朝為此,還不齊部尋找以及統計出去,但愿人人細致找一找。你在這座山中能找出幾何狗?假如你找到我們不收現過的狗,你將會得到一份俊麗的禮品。當年越王勾踐在此養狗獵鹿,而石匠去此山采石后,又留下許多石狗,整座山勢又似一條臥狗。這樣吼山就成了一大事業,一大謎。
這里就叫曹山,山沒有高卻名聲顯赫,因為這里曾經是歷代寡多名人俯慕之處。陸游、徐文長、袁宏敘、鄭板橋、李慈銘、蔡元培、魯迅等都去過這里。亮代文人陶望齡在這山上曾筑有石簣山房,在此居住讀書。另有被稱為小品文鼻祖的亮代文學家張岱在這里著書立說。曹山有“江北小桂林”之稱,又是可貴的”"風水”"寶地,青獅利劍象同落一山,獅肖其首,象狀其鼻。我們在此地位上,便可看到青獅與利劍象。這水池,我們當地人稱為水石宕,是千年采石而形成,假如把池水抽干,我們能看到像龍游石窟同樣的事業。
在今代,吼山寺庵鼎盛時期,張岱的外公陶允嘉把這水石宕改名為“放生池”,善男疑兒將活魚蝦投放進池,可謂成千上萬。由于池水深幾十米,以是池中的魚越去越大。張岱在他的著做中就描述過其時的情景。他說:他小時候跟母親到吼山作佛事,用竹籮裝了四只西瓜,浸進池內亂爭,一下子一條大魚沖出水面,頂翻三只劃子,同心專心氣吞沒了四只西瓜。放生池內亂爭備有黑篷船,坐船走水路可以或許中轉桃園景區以及云石景區。在船上悠游,尚有一番情趣,能把多幅今代名家題刻看得更清晰,收生游目騁懷的感覺;還能領略我們這里“江北武陵源”粗獷、凝重的獨特風采。坐船的客人請下船,其他的客人跟我走,我們在桃園景區會開。
這里是桃園景區。吼山的桃園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師長教師首創的,并引種桃中珍品蟠桃,至古已有70多年的”"汗青”"。整個桃園,面積20多公頃,有桃樹品種30余個,次要有花桃、一點紅、大紅桃、夏利劍桃以及蟠桃等。歡迎各位客人春季前去觀賞漫山緋紅的桃花,冬日即可品嘗桃子的厚味。
下面二塊偶特的石頭,一塊叫云石,一塊叫棋盤石,這二塊石頭從去是吼山的主石景。清朝《康熙會稽縣志》里記載的吼山八大景,首景等于“犬亭云石”。云石上粗下細,上頂俊逸的巨石一塊,似云朵從天外飛去,故稱云石。云石別名火炬石,永沒有熄滅的火炬象征當年越王勾踐發憤圖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堅忍沒有拔的精神,它激勵著越城百姓生生沒有息以及無來而沒有勝的氣概。棋盤石崔嵬離偶,相傳有二位神仙乘黃鶴經此,被景色所迷,在石上對弈,且石形又酷似棋盤,以是棋盤石之名沿襲至古。
亮代文壇公安派首領袁宏敘,去此看望隱居讀書的同伙陶望齡,看了這里的石景,寫了《吼山觀石壁》一首詩,對二塊偶石的去歷以及險峻做了這樣的刻畫:“知沒有是天制,良工匠意成。千年云氣老,七日渾沌生。精祟虛無出,猿猱嘆氣行。敘旁應借問,恐是越王鄉。”清代詩人仄度也寫有《吼山云石》一首:“獅子林合峭壁前,吼去驚倒野狐禪。盤陀削就凝單碧,儼然飛云落九天!奔葘懙綄υ剖螒B的贊美,又描述了這里曾經有過寺廟。這同心專心井稱為“云泉”,泉雖小,但它終年堅持水位沒有變,水味甘甜,據說喝了云泉水,能讓讀書人伶俐入取。當年魯迅師長教師小時候在皋埠鎮的小皋埠村親休家里住過半年,因此常去吼山,都說他十分喜歡喝這里的泉水。這棋盤石下的大棋盤也是江北絕無唯一,國內亂爭罕見,每枚棋子有44公斤重。您們沒有妨試一下。這云石底部的空地,本有一座小庵,稱為“萬寂庵”。
現在我們到了盡覽亭,在這里我們可以或許盡情觀賞整個會稽山脈的雄姿以及江北水城的秀麗體面,偽可謂稽山鑒水,一覽無余。
紹興的地勢是從西北向東南傾斜的,我們看北面連綿不戚的山峰等于浙東的會稽山,溫潤的氣候,蔥蘢的草木,一年四季給人以青翠、淡俗的感覺。紹興的汗青,可以或許說先是大禹亂水到紹興,“會諸侯、計有功”,使紹興有了第一個地名——會稽。厥后出了個越王勾踐,吳越相爭,越國敗給吳國,但越王亮大義,采納了范蠡醫生的修議,為保越民的安齊,從長計議,忍辱”"乞升”",從這會稽山中走出到吳國做人質三年,歷盡干辛萬苦。回越國之后,又采用范蠡修設新都的卓識,越國都鄉一改過往狀態,從本會稽山的深處而入進仄本,成了現在的紹興鄉。各位團友,請來下看,這是一條通來宋六陵景區的水敘,今代稱御河。在這北面的山中有北宋七位帝王的陵墓群——攢宮。攢,等于一時的意思。其時北宋的都鄉叫臨安,也有一時的意思,意在規復中本后重回河北。但最終北宋復國無望,攢宮由此也化為青冢。以是在歷代陵墓史上,北宋陵墓一向是一個空利劍。但北宋六陵做為江北最大的皇陵,它的旅游合收價格,仍是相當高的。
我們現在丟級而上,大約要登150個階梯,往吼山壽寧禪寺。人人可要一蹴而就,方見口誠則靈。
壽寧禪寺是北宋愛國大詩人陸游的兩祖父陸傅于1123年所修,取名東山禪寺。當年陸游在佛祖前許愿:“一統中本,佛裝金身”,遂改名壽寧禪寺,意為國家長亂暫安。壽寧禪寺至古已有800多年的汗青。惋惜在1941年,壽寧禪寺被日寇所毀,現寺為1996年重修。
由于陸游祖上的住處以及墳墓齊在吼山,以是陸游也經常從紹興鑒湖到吼山去祭祖以及小住,厥后,老年出仕吼山。
說起重建壽寧禪寺,有許多神秘的現象,能夠是奇然的偶開:1996年移修時,當釋教界著名人士一錘定音,選中寺址,合始奠基,適才是下著中雨的天氣,剎那天空晴朗,并射出敘敘金光,直照基碑。另有,在寺院的合光兇日,萬里無云、風以及日麗,空氣清新暢快,安徽導游詞,上山朝圣的香客近二萬人次,而兇日的先后二天都是陰雨天氣。這種現象,偽使當地城民輿論嘩然。更令人稱偶的是,每當吼山山體以外泛起藍天利劍云時,整座吼山、出格是在壽寧禪寺附近,卻經常有云氣降騰之象,讓人百思沒有得其解。
接下往,我們往游覽剩水蕩以及煙蘿洞景觀。在途中,我們還可以或許看到“仙人浴池”以及“神犬護山”等景觀。
這里等于剩水蕩。“剩水”二字出自張岱的詩句“誰云鬼刻神鏤,竟是馂余山剩水”而得名,這里雖然是采石后的馂余山剩水,卻如同是鬼刻神鏤?此歇毩⑹S,國家棟梁,刀劈斧砍日常的崖壁,以是,這里有“小東湖”之稱。再看崖壁上的瀑簾,險些是把人帶進了“秀水繞偶石,瀑前陪碧潭,青山花果茂,洞府幽又幻”的但世間瑤池。
這里是煙蘿洞,這個洞是亮朝吏部尚書陶大臨之子陶允宜命名的。陶允宜是紹興陶堰人,入士誕生,官至兵部員外郎。您們看,煙蘿洞由陡壁環抱而成,面積有7000多仄方米,洞內亂爭小氣候獨特,冬暖夏涼,是戚閑避暑的好往處,屬吼山的勝景之一。難怪當年陶允宜在這里靜口讀書,用口寫做《鏡口堂稿》16部,是有他的原理的。這里另有越王勾踐雕像,一洞天、龍涎水,也有茶室,人人可以或許游憩、喝茶、聊天。
前人說“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利劍雪詩”是人生大愛好。而吼山的一年四季都值得游,值得樂,它會使您的人生得到充沛。歡迎各位再次光臨吼山。
孤山導游詞 篇3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坐落在安徽宿松縣復興鎮境內長江中,與江西省彭澤縣澎浪磯隔江相望。海拔百米,周圍1里,被譽為長江絕島,素有“江上蓬萊”之稱。山為第四紀冰川時形成的一座石嶼,當江而立。冬春枯水時,山北與沙洲相連;夏秋漲水時,則四面環水,孤矗江心。因山形同古代婦女的發髻,故又稱髻山。相傳日久,衍為“小姑”。好事者把對岸的澎浪磯說成“彭郎”,并由此生發出許多關于彭郎與小姑相愛的美麗傳說。
小孤山雖小,但名勝古跡頗多。由山下拾級364階,直上絕頂。沿途可攬“一天門”、“龍耳洞”、“彌陀閣”、“先月樓”、“梳妝亭”、“關圣殿”、“界潮祠”、“御詩牌”、“天妃殿”、“送子塔”、“臥羊石”、“攔江石”、“一滴泉”、“海眼”及“古生物化石群”諸勝。
小孤山風姿獨具,自古吸引著達官顯貴、名人雅士棲留游覽。流傳千古的有文賦14篇、詩詞113首、聯語47副、傳記7則、雜記29章、石刻29處!鞍蔚匾环逍巫噪U,擎天獨柱勢自尊”、“滔滔逝水東流去,拳石崔嵬屹天柱”、“一任風濤撼四面,絕無倚傍峙中流”、“足以納百川于足下,覽萬里于一瞬”、“一望東南形勝闊,何須海上問蓬萊”,以及明太祖“百萬雄師駐小孤”等,都是對小孤山的千古絕唱,使人深感“氣障百川偏號小,名儕五岳孰云孤”。
小孤山位居皖贛交界處,與江西彭澤的龍宮洞、湖口的石鐘山、九江的廬山聯成一片,組成風景名勝區,年接待游客25萬人次。
孤山導游詞 篇4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小孤山之稱,區別于鄱陽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東南六十公里的長江中,秀峰獨立,形成于第四紀冰川時期。“障百川于千里,納群山于足下”!昂iT石柱”、“長江絕獨”、“江上第一景”均為世人對小孤山之贊譽。
此山高八十六米,圍僅一里許,因形如古代婦女頭上發髻,舊稱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動,山貌漸變。鄉人云:“南望一枝筆,西看似懸鐘,東看太師椅,北望嘯天龍!蹦纤螑蹏娙岁懹钨澰唬骸白藨B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與彭浪磯相對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門第一關”之稱,為橫鎖長江的“楚塞吳關”。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啟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紅墻,寺內祀奉著小姑娘娘像,民稱“小姑廟”。小姑,乃民間傳說中一位純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于江邊,即“彭浪磯”,亦名“彭郎磯”。山頂“梳妝亭”,傳為小姑梳妝處。亭臺甚雅,六角兩層,且可憑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長生樹”,又稱“梭羅樹”,從石罅中生出,高壯蔥茂。老者云:“此樹酷似月亮里的神樹。天上織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這棵樹剜的”。小姑廟歷來香客眾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無處不景,無景不奇;廟宇亭臺,層次分明。山旁有龍角石,臨江陡峭;山中有龍耳洞,冬暖夏涼,深不可測;山頂有龍口,勢若仰天長嘯。還有一天門、龍眼石、瓊崖滴翠、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海神龕、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臥羊石、觀濤石、御詩碑和廟藏文物以及眾名士題詠的海門石刻等。這些諸多古跡勝景為神話般的小孤山籠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光環。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謝縉有詩贊曰:“半空巖石架高臺,過客登臨此處來。佩玉尚聞仙子去,乘鸞疑見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妝鏡,絕頂云鬢綰髻堆。一望東南形勝闊,何須海上問蓬萊!”今日來“長江絕島”小孤山的中外游客絡繹不絕。
孤山導游詞 篇5
各位游客:
無底座的塑像是中國著名畫家,原中國美院華東分院院長黃賓鴻先生。為什么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沒有那種居高臨下,非常雄偉的氣勢呢?那是黃老先生他覺得自己是來自于民間的畫家,他與平民親密無間,活于人民百姓中,因此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的,與我們平民老百姓平起平坐的。這座亭子叫作“慕才亭”,這座亭是南朝齊國錢塘人蘇小小墓。蘇小小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歌妓,為當時一位叫鮑仁的人為蘇小小所建。贊美蘇小小身雖在風月煙花之地,但是潔身自好,品格高尚,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亭上有楹聯一付: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為我國文學巨匠茅盾先生所題。茅盾是浙江桐鄉烏鎮人,著有《子夜》,《林家鋪子》。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作西泠橋,西泠橋與長橋、斷橋并稱為西湖三大情人橋。冷字是清涼的意思。古時此橋未建之時,人們都要在此地坐船到孤山去游賞,是那個時候的一個渡口。
這是我們著名的中國民主革命,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秋瑾的墓。叫作秋瑾墓。秋瑾(1875-1907)為浙江紹興人,別號鏡湖(鑒湖)女俠,別號競雄。墓高2。1米,漢白玉塑像高2。7米墓有孫中山的題字“巾幗英雄”。幗是女中豪杰的意思。墓后面有秋瑾胡芝瑛為她所寫的紀念文章。這位女英雄死后,遺體先是草葬于紹興臥龍山,后來移到嚴家潭,后來又移到西泠橋北部,既香格里拉對面,后來又移到湖南的老家,F在我們大家看到的是1981年第10次變遷埋葬?傊菐捉洸ㄕ,英雄終得以安息。秋瑾曾有遺愿“愿與岳飛為鄰”,因此后人就遂她心愿就將她遺骨葬于此。
這座樓叫作俞樓,是清末著名樸學大師俞樾的住宅。俞越號曲園,浙江德清人,著書眾多,著名學者吳昌碩、章太炎都是他的徒弟。俞樾曾給靈隱的冷泉亭中的董其昌“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作答聯“峰從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
其妻曾作答聯: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其女曾作答:泉從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俞樾一家三口都非常地有文采,都非常地意思。
俞樓旁邊有一口泉,叫作六一泉。蘇東坡來杭州作通判的時候,由歐陽修介紹認識了西湖高僧惠勤,成為好朋友,為莫逆之交。蘇東坡離開杭州后幾年,又來到杭州任知州,此時歐陽修和惠勤皆已死去,東坡為紀念這段友誼,在此名此泉為“六一泉”。六一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歐陽修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金石書畫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人一個”!傲弧币虼硕鴣。六一泉旁邊的這個塑像是潘天壽的像,他是美院院長,著名的畫家。擅長寫意花鳥畫。此像是為了紀念潘天壽誕辰100周年所建。大家現在看到的是著名的西泠印社。他和文瀾閣同為孤山景區內2處國家級文保單位。是20__年由省級文保單位上升到國家級文保單位的。西泠印社是一個民間學術團體,籌建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3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那由于西泠依孤山而建,本身就是一個風景名勝之地。形成了印學與庭園藝術相結合的古雅、清幽的環境。內有三大建筑:柏堂、竹閣、四照閣。柏堂二字為清末俞樾所題,F在的四照閣是22年新建的,原址現建有華嚴經塔。說起華嚴經塔呢,它是一座密檐式塔,八面11級,用白石徹造。上面刻有華嚴經,下面飾有十八應真像。西泠印社中有漢三老石室,里面陳列了三老碑記有一些諱字忌日,是研究碑刻和隸書的重要材料,并且年代久遠,至今有1900年的歷史,被譽為“華東第一石”。西泠印社內有一個洞,叫作小龍泓洞,是為了紀念浙派篆刻鼻祖丁敬,以他的號“龍泓”作洞名的。他是西泠八家之首。小龍泓前有皖派篆刻藝術創始人鄧石如像。小龍泓洞前有泉“閑泉”。社內另有觀樂樓,現在辟為吳昌碩紀念館。西泠社員眾多,影響廣大。除了弘一法師這樣的名人是社員外,還有一些日本,新年加坡等國際友人是社員。足見西泠印社社員發展之廣,影響力之大現西泠印社共有五任社長,第一任是吳昌碩,第二任是馬橫,第三任是張宗祥,第四任是沙孟海,第五任是趙樸初。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文瀾閣,它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之一。建筑仿寧波天一閣而建,是重檐歇山頂式的建筑。初建于1782年,重建于1882年。它是浙江博物館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為珍藏四庫全書(經史子集)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著名的《四庫全書》便珍藏在其中的“青白山居”中。文瀾閣是由雍正年間的圣因寺的玉蘭堂舊址所建。“瀾”之三點水取“以水克火”之含義。請大家抬頭看,文瀾閣的題字的漢字和滿文,是清光緒皇帝所題。
現在我們面對的就是著名的杭州樓外樓餐館。樓外樓餐館素有“佳肴與美景共餐”之譽,是杭幫菜的代表菜館之一。它是由洪端堂創辦于清光緒28年(1848年)
是來自于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中的詩詞:“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現在重建的樓外樓是按照1973年間周總理說的“要照顧整個西湖風景和孤山的環境,房子不要修得太高太洋,要有民族特色”的意思設計的。樓外樓著名的菜色有“西湖醋魚”、“龍井蝦仁”、“宋嫂魚羹”,但凡來過此餐館的人一定要在此品嘗這幾道由以“西湖醋魚”為首的名菜。而周總理本人則曾有9次來樓外樓用餐。
請大家來看中山公園,它是為了紀念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名。中山公園在南宋時就存在了,當時叫作“西太乙行宮”,清康熙時成為了皇帝行宮。到了雍正年間改名為“圣因寺”,1927年時為了紀念偉大的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公園。在清雍正年間時“圣因寺”與當時的昭慶寺、凈慈寺、靈隱寺并稱為西湖四大叢林。中山公園門口有兩座漢白玉大獅子,是杭州目前最古老的漢白玉作品。公園是規則式園林與自然式園林的結合體,完美的結合體。表現了杭州能工巧匠的創作。孤山里面有一副題字“西湖天下景”乃康有為題。亭上有詩“山山水水處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在孤山景區里面還有兩座亭子是30年代東南亞華僑捐獻浙江災區款中多余的錢款所建,為了是紀念東南亞華僑。
接下來大家看到的是浙江博物館。浙江博物館是1927年初建的,當時名為“西湖博物館”,現在是90擴建的,擁有7500平方米的面積,為浙江最大的人文博物館。館名是中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所書。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示浙江歷史文化的經典窗口。這個博物館建筑結構為:大屋單體曲線聯廊式的,形成了一種園中有館,館中有園的格局。在博物館的門口三根立柱,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建筑,叫作玉琮。而圍墻上的雙鳳朝陽是河姆渡文化的圖騰的圖案。非常地具有浙江歷史文化特色。
在浙江博物館的東面是浙江西湖美術館。館門口有韋天瑜作品《蔡元培與林風眠》。蔡元培先生是“學界泰斗,人世楷!,是較早提出“美育”思想的學者,而美術教育家林風眠先生則是今天中國美院的前身——國立藝術院的創立者和首任院長。
在浙江西湖美術館對面,南面的是西泠書畫院,院名為沙孟海所題。畫院是在原哈同花園的舊址所修建,現是西泠書畫院研究印學金色篆刻的地方。
大家好,我們所來到的就的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東臨錦帶橋,西臨西泠書畫院。平湖秋月在唐朝的時候是叫個望湖亭,明代叫作龍王祠,
清康熙年間改為御書樓,并在樓前水面鋪筑平臺,構圍欄,構水軒,形成三面臨水的景觀,幾乎與湖面持平,并立碑題字“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故名思義是一個非常好的賞月之地,它與杭州的“三潭印月”,鳳凰山睥的“月巖”并稱為杭州三大賞月之地。
孤山中的這座塑像,我相信不用我介紹,應該好多游客都認得出來,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泰斗,革命家思想家魯迅先生。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1909年曾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任教,孤山曾是他帶領學生采集植物標本的地方。大家看到的在魯迅先生的后面的這座建筑,叫作林社。即林啟紀念館籌備處。林啟(1839—1900)福建人,在杭州任知府期間,創辦了三所新式學堂,分別是求是書院,為浙江大學的前;養正書塾,是杭高中和杭四中的前身;蠶學館,即后來的蠶桑學校。林啟生前非常敬仰隱居孤山的北宋詩人林和靖,曾在孤山補植梅樹百株。杭州人為了紀念他,將他埋葬在孤山,并于50年代初在放鶴亭邊建林社。
我們現在經過的這個廊橋邊上有2只白鶴的塑像,相信大家已經猜到我們接下來來到的景點就是放鶴亭了。放鶴亭是元代陳子安在北宋詩人林和靖隱居地“巢居閣”舊址所建的紀念性建筑,現亭為1915年所重建。林和靖長期隱居孤山,終生不娶,平生喜愛作詩作畫,喜歡種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相傳他死后,他養的白鶴也在此地悲鳴而死。每到梅花盛開的季節,我們總能在這里感受到“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美好意境。亭內有清康熙皇帝臨摹明代董其昌書鮑明遠的作品《舞鶴賦》,亭前柱子上有林則徐撰林散之手書的“世無遺草真能隱,山無名花轉不孤”楹聯。放鶴亭中陳列有乾隆碑刻,是目前杭州保留較完整的乾隆手跡,亦是西湖風景區最大的碑刻。此碑還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在放鶴亭后面還有林和靖處士的墓。
我們繼續向西走。這座六角石亭叫作“云亭”,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吳昌碩所題。亭后面叫作瑪瑙坡,相傳宋人常在此采石刻章,壁上記得有吳昌碩“瑪瑙坡”書法石刻。離開云亭之后我們可以看到又有一個亭子,這個亭子叫作中山紀念亭,后面的樹木叫作中山紀念林。是1927年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造的。樹林四季常綠,和山上的梅花、杜鵑花構成孤山后坡的主要綠色園林景觀。孤山后坡的梅花,每到盛開時,是一美麗奇景。孤山訪梅,超山賞梅,靈峰探梅是舊時杭州的三大賞梅勝地。空谷傳聲,是在中山紀念亭前這里。此為一虛景,在此向北山上大喊一聲,可以聽到延時的回響,雖具韻味。我們早上如果在這兒晨練的話,就可以在這里練練聲,唱唱歌,抒發一下情感。在孤山的半山腰,有根據電影《雞毛信》中的人物
海娃所塑的像,海娃放羊。使后山綠地平添一份生趣,此地也是青少年兒童非常喜歡嬉戲的地方。在海娃放羊的旁邊,有一個樹叢,這兒雖然不起眼,但是也有一個景點。這就是蘇曼殊的墓。他是第一個將法國作家的作品《悲慘世界》翻成譯中文帶給我們廣大的中國讀者的。后來他在惠州長壽寺出家為僧。大家現在看到的一條石徑和一個牌坊,源泉于西泠印社古道,溝通了西泠印社南北瀏覽的路線,點出了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特點。在孤山公園的入口處,有一個中國印學博物館。是國內唯一收藏、研究、展示為一體的國家級園林式印學博物館。大家看,館的這個印章,大家說大不大?它高4。2米,有“天下第一印”之美譽,通體用漢白玉所雕造,它也是印學博物館的館標。各位游客們,孤山景區到此就算是游覽完畢了。我相信還有好多的游客仍有意尤未盡的感覺。希望大家回味孤山的美麗景色的同時,下次還能有機會再來杭州游玩,再來觀賞孤山。那么謝謝大家的合作,使我們這次的游覽活動非常順利地結束。再次謝謝大家!
孤山導游詞 篇6
大孤山光景名勝區由大孤山叢林公園、大孤山今修建群游覽區、小島游覽區、孤山鎮甲午海戰今戰場、獐島和大鹿島游覽區諸景區構成。今修建群坐落在大孤山山腰,分山上、山下二全數,共有殿宇樓閣104楹,占地5000多仄方米,修建面積3千余仄方米。大孤山今修建群有不少牌匾,多為名人所題。此中光緒年間軍機大臣、二江總督右宗棠所書的“永慶安瀾”匾,吊掛在天后宮卷棚內亂爭。
大孤山今修建群位于北山腰處,是遼寧現存較完整的“佛、敘、儒”三教開一的大型今剎,相傳始修于唐代,經歷代建葺,已有一千多年的汗青。現存古剎為清代中晚期修建,是省級重點文物回護雙位。
大孤山今修建群是開上廟、下廟、戲樓為一體的今修建群。由天后宮和十多個宮、殿、戲樓、石佛塔以及觀海亭組成,其磚雕藝術遠近馳名。其樓、閣、宮、殿、亭、臺,隨山就勢成階層式院落,布局緊湊,錯落有致,制形完美、線條流暢,工藝精湛;集北、南修建藝術之特色,是制作景觀以及人文景觀的結開體,具備首要的藝術研究價格。此中,天后宮為中國唐代最大的媽祖殿堂。
今修建群整體修建,組成一個偉大的繁體“壽”字。登觀海亭遠眺,今鎮體面一覽無余。海上波濤升沉,風帆出沒,蔚為壯觀,獐、鹿兩島,念念不忘。時有海霧煙波,山水蒼茫,如進畫中,別饒情趣。詩人有曰:“曲水帶之歸海往,治花隨雨落巖去!
大孤山山上今木參天,巨柞銀杏,夾敘成蔭,進展著松、柏、槐、楊、柞、楓、柳、榆、皂角、連翹、鵝女櫪、法桐、臘樹等上百種樹木。丁香、玫瑰、杜鵑、櫻花等灌木種類繁多,遍地可見。300年以上的今樹有20__多株,構成了有條不紊的叢林景觀,被列為國家級叢林公園。此中上廟的二棵今銀杏樹系唐代和尚建修“望海寺”時所植,距古1200余年,樹高20多米,胸徑1.5米,至古仍枝繁葉茂。山上的圣水宮峭壁涌泉,即使是炎夏盛暑,泉水仍清涼宜人。
小島景區又稱小島子,距孤山鎮約15千米,器材長3.5千米,北南嚴1.5千米,是孤山的延伸全數。由大小14個島嶼以及半島組成。此中六個較大的島嶼已由10條海堤聯成一體,并有公路相通。小島北側的前陽海灘是一處天然的海水浴場。小島周圍海域物產歉富,尤以對蝦養殖著名。
大鹿島是遼寧省大孤山光景名勝區的首要組成全數,位于東港市孤山鎮東北19.3海里的黃海海面上,四面環海,西海域與莊河、大連相連,東海域與大東港、丹東鴨綠江融匯,與北南朝鮮相望。大鹿島與孤山鎮以及小島間有水路相通。器材長約4千米,北南嚴約1.5千米,景區面積約30仄方千米,陸域面積約6.6仄方千米,大鹿島附近有當年“中日甲午海戰”遺址。
大鹿島氣候合適,冬無寬寒,夏無酷暑。島前有360萬仄方米的天然海濱浴場,是中國黃海最大的天然海濱浴場。大鹿島是鴨綠江心國家級濕地制作回護區的首要組成全數。震驚中外的甲午黃海大戰就爆收在大鹿島海面,民族英雄“鄧世昌”及700名將士以及“致遠號”艦等4艘戰艦星散犧牲以及沉沒在大鹿島海面。島上有鄧世昌墓以及塑像、亮代戍邊將領毛文龍碑亭、兩郎石、嘎巴棗樹、滴水壺、老虎洞、駱駝峰、英式導航燈塔、丹麥教堂遺址等多處制作以及人文景觀。
大鹿島盛產對蝦、梭子蟹、雜色蛤、文蛤、海螺和魚類等百余種海鮮,被譽為“海鮮的王國”。每年夏歷四月十八日,大鹿島上會舉辦大孤山廟會。屆時可觀覽當地民風”"民雅”"。獐島獐島是遼寧省大孤山光景名勝區首要組成全數,位于丹東東港市南井子鎮7海里的北黃海海面傍邊,景區面積15仄方千米,陸域面積2仄方千米,是中國萬里海疆的第一座島嶼。
獐島由一陵六石宅、四礁組成,陵石橫器材,蹲臥二翼,礁居其間,陸域面積2仄方千米,住民100多戶,500多人。海島保管了今老的漁村。島上有金灘海水浴場。
獐島山石犬牙交錯,有老雕窩、鷹嘴石、老豬礁、黑龜砣子,形態傳神,灌木碧野。登島主峰遠眺可見大孤山。
獐島水產養殖非常收達,萬畝環島灘涂是水產養殖的理想場所,盛產牡蠣、蜆子、螃蟹、海蜇等海鮮。景區八絕大孤山光景名勝區有八大偶觀,星散是“紫液圣泉”,“半覆神殿”,“祖孫銀杏”,“無字今碑”,“梨園孤樓”,“第一神宮”,“無單磚雕”,“三教共以及”這八大偶觀異彩紛呈,堪稱大孤山光景名勝區的“八絕”。
孤山導游詞 篇7
歡迎大家來到杭州孤山!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為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勝地。
它東接白堤,西連西泠橋,形如牛臥水中,浮在碧波縈繞的西子湖中。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是在孤山與白堤相連的地方。這里是風景勝地,也是西湖文物薈萃之處:宋理宗在此建過西太乙宮,清康熙、乾隆在此建過行宮;孤山東南隅,有“平湖秋月”;南麓有面湖背山的精美園林中山公園;平臺東有景物奇秀的“西湖天下景”園亭、有收藏四庫全書的浙江圖書館、有清代學者俞木越的故居俞樓、有陳列文物史記的浙江博物館、有紀念宋代學者歐陽修的六一泉、有清代我國七大書閣之一的文瀾閣、有百年老店樓外樓;山之西面有我國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學術團體西泠印社,旁有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墓和雕像;北麓有放鶴亭,為紀念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而建,千古流傳的“梅妻鶴子”故事發生在這里;山顛有宋建四照閣,廢后近幾年重建四照亭;蘇曼殊墓;陳士英墓;林啟塑像。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聞名遐邇,唐詩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明代凌云翰有“凍木晨聞尾畢浦,孤山景好勝披圖”的佳句。古人有詩曰:“人間蓬萊是孤山,有梅花處好憑欄”。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臺樓閣錯落別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立體園林。
在孤山后麓,有一座民國風格的亭子,中山紀念亭,正對西泠橋。亭旁是成片的中山紀念林,這片紀念林是1929年春天營造成的,林以落葉闊葉樹為主,主要樹要有楓香,麻櫟,三角楓,烏桕,銀杏,楓楊,喜樹,泡桐,青桐,無患子,馬褂木,榔榆,楊樹,合歡,紫楠,香樟,石櫟,石楠,棕櫚,冬青等。它們茂密參天,郁郁蔥蔥。此外,在林區的低層還附有地衣,苔蘚,以及藤蔓植物,構成了立體式的樹木景觀。在孤山的巖坡上還種植了大量的迎春,梅花,杏花,碧桃,海棠,櫻花,柳杉,水杉,垂柳,黃析,夾竹桃,南天竺,廣玉錢松等各種花卉樹木。紀念亭掩映在一片綠樹繁花中,與西湖盈盈碧水相映,雖經數十年風雨,依然屹立,供游人緬懷一代偉人,抒發懷舊的情思。
位于孤山中部,是利用清行宮御花園一部分改建而成的。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中山公園。公園與白堤終端的“平湖秋月”隔路相對,四開朱漆大門正對著秀麗的西湖。抬眼展眸,湖上風光應接不暇,畫船游移,笙歌悠揚,水鳥振翅,花蝶蹁躚。公園占地面積較大,內部布置曲折而綺麗?邕M大門,寬闊筆直的園路灑滿了林蔭,花木掩映,直指聳峙的青山。路盡頭的石壁上鐫有“孤山”兩個丹書大字。石壁的兩旁各建有一座石亭。沿著石壁東側的臺階而上,則是一座寬大的平臺,森森的中山林由此而舒展,漫山遍野,涌綠聳翠,飄香留芳。
南宋理宗皇帝和清帝康熙都在此營建行宮、御花園,占了大半個孤山。
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為中山公園。園內一個精致絕倫的小園林叫“西湖天下景”,人在園中仿佛置身深山谷底,獲得“小中見大”的效果。景區溪、潭、花、木、亭、橋等布置得疏密有致,參差有序。山北麓,有紀念北宋詩人林逋(號和靖)的放鶴亭。林系杭州人,長期隱居孤山,終身不仕不婚,遂有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梅妻鶴子”之說。林死后葬在孤山,鶴在墓前哀鳴而亡。亭內立“鶴舞賦”刻石,碑文為清康熙皇帝臨摹明朝董其昌書法的手跡。以金石篆刻見長的西泠印社在孤山山頂,這里也是個依山面湖構景精巧的古典園林。光緒二十九年(1908年)以藝術大師吳昌碩為社長,成立西泠印社。一時國內外篆刻名家云集于此,成為全國金石篆刻和書畫藝術的活動中心。西泠印社保存著歷代碑刻、貼石、墓志、畫像石等250余件。
孤山西麓、西泠橋畔有秋瑾墓。秋瑾于1904年參加光復會,奔波海內外,鼓動革命,組織軍隊。1907年犧牲于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她生前敬慕民族英雄岳飛,曾對親友說,如不幸犧牲,愿埋骨杭州西泠,現墓為1981年遷回重建。墓以花崗石砌筑,方座形,高1.75米,正面嵌大理石,上鐫孫中山題“巾幗英雄”四字。座上有漢白玉雕刻的秋瑾立像,高2.7米,身著長裙,雙手拄劍,背山面湖而立,神態沉靜剛毅。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后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精選5篇浙江孤山導游詞(五)
孤山位于西湖的里湖與外湖之間。是西湖中最大的島,高38米。這里碧波縈繞,山上花木繁茂。南宋理宗皇帝和清帝康熙都在此營建行宮、御花園,占了大半個孤山。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為中山公園。
孤山正北面的山崖上鐫刻著“孤山”兩個朱紅大字,字高一米五,楷體,是南宋人的手筆。孤山,山雖不高,卻是觀賞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園內一個精致絕倫的小園林叫“西湖天下景”,人在園中仿佛置身深山谷底,獲得“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其中溪、潭、花、木、亭、橋等布置得疏密有致,參差有序。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就已聞名。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時建西太乙宮、四圣延祥觀,清代曾在此建行宮,康熙、乾隆南巡時都在這里住過。雍正時(1727年)改為圣因寺,與靈隱、昭慶、凈慈三寺合稱西湖四大叢林。
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山北麓的放鶴亭是為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
林系杭州人,長期隱居孤山,終身不仕不婚,遂有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梅妻鶴子”之說。林死后葬在孤山,鶴在墓前哀鳴而亡。亭內立“鶴舞賦”刻石,碑文為清康熙皇帝臨摹明朝董其昌書法的手跡。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勝地。
孤山是一座風景如畫的山,也是一座文化堆積起來的山。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聞名遐邇,唐詩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明代凌云翰有“凍木晨聞尾畢浦,孤山景好勝披圖”的佳句。古人有詩曰:“人間蓬萊是孤山,有梅花處好憑欄”。
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臺樓閣錯落別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立體園林。聞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島,白居易稱之為“蓬萊宮在水中央”。有時一棵樹一塊石頭,就承載著一段歷史,或記錄著一件人文趣事。
這里是風景勝地,也是西湖文物薈萃之處。孤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晴雨煙月,風景互異。晴時,山石樹木,樓閣亭榭,一如工筆所描,無一筆不真切,風物雄麗中透著清秀之氣。雨時,像潑墨寫意,莽莽蒼蒼,山色空朦中含著幾分神秘,
孤峙湖中,形如黛簇的孤山,挽著里湖,牽著外湖,四周云水茫茫,煙波渺渺。湖山一體一韻,淡冶相得。若是朝日始出,夕陽末落,可見湖水染綠之功,山嵐設色之妙。日聞漁歌裊繞,夜見輕棹悠悠。人說孤山是造化鐘靈秀,藏神奇的地方,一點不假。
孤山頂上奇絕秀麗之氣磅礴,畫棟宏麗,飛閣凌空。云樹古木,枝茂葉密,凝綠疊翠。千尋佛塔,挺出翠微。山陽坡明麗而俊秀。亭榭樓臺,參差錯落,掩映在綠樹叢中。山花爭艷斗妍,四季芬芳。好鳥飛來枝頭,歌喉千囀,舞姿翩翩。還有日夜噴涌的甘甜清澈的山泉和陪伴在旁的奇石靈巖。
冬天是探梅、賞雪勝地。孤山的雪景最為引人入勝。雪后看山:“兀峙水中,后帶葛嶺,高低層疊,塑雪平鋪;日光初照,與全湖波光相激射,璀璨奪目”。泛舟湖上,如見瓊樓玉宇,遍山一色銀裝。若置峰山間,宜往放鶴亭踏雪尋梅,除了檀香梅急性先開,其他如宮粉梅俏麗香濃,朱砂梅紫艷色重,綠萼梅潔白素雅,灑金梅紅白相間,各逞妖嬈,各具情趣。
南朝人陸凱,曾在花期精心剪下杭州的梅花,特意請人帶給遠在長安的友人范曄,更附上一首小詩說: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別信,聊贈一枝梅!边@首詩明白如話,情感蘊藉,對朋友的關切和對梅花的厚愛,同時躍然紙上。
孤山導游詞 篇8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孤山景區游覽。那我們首先先來介紹一下孤山的概況:孤山山高38米,為西湖群山中海拔最低的山,也是西湖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它東連白堤,南臨外西湖,西接西冷橋,北瀕里西湖。因為孤山在西湖碧波環繞中,風景優美,因此白居易曾有詞有云:“蓬萊閣在水中央”。孤山是白堊紀地質年代火山噴發的流紋巖而成,為棲霞嶺的余脈,占地300畝左右。孤山景區中景色美倫美奐,人文景觀眾多,因此我們可以概括一句話來形容孤山:風景絕佳處,人文匯萃地。
首先我們先看到的是被譽為“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曲院風荷在南宋時被稱為“曲院荷風”。因此地廣種荷花,花香醉人,為西湖賞荷最佳之處,故名。后來康熙游湖時,把它改成“曲院風荷”,書“曲院風荷”四字,因此得名。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無底座的塑像是中國著名畫家,原中國美院華東分院院長黃賓鴻先生。為什么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沒有那種居高臨下,非常雄偉的氣勢呢?那是黃老先生他覺得自己是來自于民間的畫家,他與平民親密無間,活于人民百姓中,因此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的,與我們平民老百姓平起平坐的。
這座亭子叫作“慕才亭”,這座亭是南朝齊國錢塘人蘇小小墓。蘇小小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歌妓,為當時一位叫鮑仁的人為蘇小小所建。贊美蘇小小身雖在風月煙花之地,但是潔身自好,品格,出淤泥而不染的。亭上有楹聯一付: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為我國文學巨匠茅盾先生所題。茅盾是浙江桐鄉烏鎮人,著有《子夜》,《林家鋪子》。
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作西泠橋,西泠橋與長橋、斷橋并稱為西湖三大情人橋。冷字是清涼的意思。古時此橋未建之時,人們都要在此地坐船到孤山去游賞,是那個時候的一個渡口。
這是我們著名的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秋瑾的墓。叫作秋瑾墓。秋瑾(1875-1907)為浙江紹興人,別號鏡湖(鑒湖)女俠,別號競雄。墓高2.1米,漢白玉塑像高2.7米墓有孫中山的題字“巾幗英雄”。幗是女中豪杰的意思。墓后面有秋瑾胡芝瑛為她所寫的紀念文章。這位女英雄死后,遺體先是草葬于紹興臥龍山,后來移到嚴家潭,后來又移到西泠橋北部,既香格里拉對面,后來又移到湖南的老家,F在我們大家看到的是1981年第10次變遷埋葬?傊菐捉洸ㄕ郏⑿劢K得以安息。秋瑾曾有遺愿“愿與岳飛為鄰”,因此后人就遂她心愿就將她遺骨葬于此。
這座樓叫作俞樓,是清末著名樸學大師俞樾的住宅。俞越號曲園,浙江德清人,著書眾多,著名學者吳昌碩、章太炎都是他的徒弟。俞樾曾給靈隱的冷泉亭中的董其昌“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作答聯“峰從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其妻曾作答聯: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其女曾作答:泉從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俞樾一家三口都非常地有文采,都非常地意思。
俞樓旁邊有一口泉,叫作六一泉。蘇東坡來杭州作通判的時候,由歐陽修介紹認識了西湖高僧惠勤,成為好朋友,為莫逆之交。蘇東坡離開杭州后幾年,又來到杭州任知州,此時歐陽修和惠勤皆已死去,東坡為紀念這段友誼,在此名此泉為“六一泉”。六一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歐陽修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金石書畫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人一個”。“六一”因此而來。
六一泉旁邊的這個塑像是潘天壽的像,他是美院院長,著名的畫家。擅長寫意花鳥畫。此像是為了紀念潘天壽誕辰100周年所建。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著名的西泠印社。他和文瀾閣同為孤山景區內2處國家級文保單位。是20xx年由省級文保單位上升到國家級文保單位的。西泠印社是一個民間學術團體,籌建于,正式成立于,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旨。那由于西泠依孤山而建,本身就是一個風景名勝之地。形成了印學與庭園藝術相結合的古雅、清幽的。內有三大建筑:柏堂、竹閣、四照閣。柏堂二字為清末俞樾所題。現在的四照閣是20xx年新建的,原址現建有華嚴經塔。說起華嚴經塔呢,它是一座密檐式塔,八面11級,用白石徹造?逃腥A嚴經,下面飾有十八應真像。西泠印社中有漢三老石室,里面陳列了三老碑記有一些諱字忌日,是研究碑刻和隸書的重要材料,并且年代久遠,至今有歷史,被譽為“華東第一石”。西泠印社內有一個洞,叫作小龍泓洞,是為了紀念浙派篆刻鼻祖丁敬,以他的號“龍泓”作洞名的。他是西泠八家之首。小龍泓前有皖派篆刻藝術創始人鄧石如像。小龍泓洞前有泉“閑泉”。社內另有觀樂樓,現在辟為吳昌碩紀念館。西泠社員眾多,影響廣大。除了弘一這樣的名人是社員外,還有一些日本,新年加坡等國際友人是社員。足見西泠印社社員發展之廣,影響力之大現西泠印社共有五任社長,第一任是吳昌碩,第二任是馬橫,第三任是張祥,第四任是沙孟海,第五任是趙樸初。
孤山導游詞 篇9
大家好,我們所來到的就的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東臨錦帶橋,西臨西泠書畫院。平湖秋月在唐朝的時候是叫個望湖亭,明代叫作龍王祠,清康熙年間改為御書樓,并在樓前水面鋪筑平臺,構圍欄,構水軒,形成三面臨水的景觀,幾乎與湖面持平,并立碑題字“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故名思義是一個非常好的賞月之地,它與杭州的“三潭印月”,鳳凰山睥的“月巖”并稱為杭州三大賞月之地。
孤山中的這座塑像,我相信不用我介紹,應該好多游客都認得出來,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泰斗,革命家思想家魯迅先生。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1909年曾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任教,孤山曾是他帶領學生采集植物標本的地方。
大家看到的在魯迅先生的后面的這座建筑,叫作林社。即林啟紀念館籌備處。林啟(1839-1900)福建人,在杭州任知府期間,創辦了三所新式學堂,分別是求是書院,為浙江大學的前;養正書塾,是杭高中和杭四中的前身;蠶學館,即后來的蠶桑學校。林啟生前非常敬仰隱居孤山的北宋詩人林和靖,曾在孤山補植梅樹百株。杭州人為了紀念他,將他埋葬在孤山,并于50年代初在放鶴亭邊建林社。
我們現在經過的這個廊橋邊上有2只白鶴的塑像,相信大家已經猜到我們接下來來到的景點就是放鶴亭了。放鶴亭是元代陳子安在北宋詩人林和靖隱居地“巢居閣”舊址所建的紀念性建筑,現亭為1915年所重建。林和靖長期隱居孤山,終生不娶,平生喜愛作詩作畫,喜歡種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相傳他死后,他養的白鶴也在此地悲鳴而死。每到梅花盛開的季節,我們總能在這里感受到“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美好意境。亭內有清康熙皇帝臨摹明代董其昌書鮑明遠的作品《舞鶴賦》,亭前柱子上有林則徐撰林散之手書的“世無遺草真能隱,山無名花轉不孤”楹聯。放鶴亭中陳列有乾隆碑刻,是目前杭州保留較完整的乾隆手跡,亦是西湖風景區最大的碑刻。此碑還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在放鶴亭后面還有林和靖處士的墓。
我們繼續向西走。這座六角石亭叫作“云亭”,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吳昌碩所題。亭后面叫作瑪瑙坡,相傳宋人常在此采石刻章,壁上記得有吳昌碩“瑪瑙坡”書法石刻。
離開云亭之后我們可以看到又有一個亭子,這個亭子叫作中山紀念亭,后面的樹木叫作中山紀念林。是1927年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造的。樹林四季常綠,和山上的梅花、杜鵑花構成孤山后坡的主要綠色園林景觀。孤山后坡的梅花,每到盛開時,是一美麗奇景。孤山訪梅,超山賞梅,靈峰探梅是舊時杭州的三大賞梅勝地。
空谷傳聲,是在中山紀念亭前這里。此為一虛景,在此向北山上大喊一聲,可以聽到延時的回響,雖具韻味。我們早上如果在這兒晨練的話,就可以在這里練練聲,唱唱歌,抒發一下情感。
在孤山的半山腰,有根據電影《雞毛信》中的人物海娃所塑的像,海娃放羊。使后山綠地平添一份生趣,此地也是青少年兒童非常喜歡嬉戲的地方。
在海娃放羊的旁邊,有一個樹叢,這兒雖然不起眼,但是也有一個景點。這就是蘇曼殊的墓。他是第一個將法國作家的作品《悲慘世界》翻成譯中文帶給我們廣大的中國讀者的。后來他在惠州長壽寺出家為僧。
大家現在看到的一條石徑和一個牌坊,源泉于西泠印社古道,溝通了西泠印社南北瀏覽的路線,點出了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特點。
在孤山公園的入口處,有一個中國印學博物館。是國內唯一收藏、研究、展示為一體的國家級園林式印學博物館。大家看,館的這個印章,大家說大不大?它高4.2米,有“天下第一印”之美譽,通體用漢白玉所雕造,它也是印學博物館的館標。
各位游客們,孤山景區到此就算是游覽完畢了。我相信還有好多的游客仍有意尤未盡的感覺。希望大家回味孤山的美麗景色的同時,下次還能有機會再來杭州游玩,再來觀賞孤山。那么謝謝大家的合作,使我們這次的游覽活動非常順利地結束。再次謝謝大家!
孤山導游詞 篇10
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作西泠橋,西泠橋與長橋、斷橋并稱為西湖三大情人橋。冷字是清涼的意思。古時此橋未建之時,人們都要在此地坐船到孤山去游賞,是那個時候的一個渡口。
這是我們著名的中國民主革命,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秋瑾的墓。叫作秋瑾墓。秋瑾(1875-1907)為浙江紹興人,別號鏡湖(鑒湖)女俠,別號競雄。墓高2.1米,漢白玉塑像高2.7米墓有孫中山的題字“巾幗英雄”。幗是女中豪杰的意思。墓后面有秋瑾胡芝瑛為她所寫的紀念文章。這位女英雄死后,遺體先是草葬于紹興臥龍山,后來移到嚴家潭,后來又移到西泠橋北部,既香格里拉對面,后來又移到湖南的老家,F在我們大家看到的是1981年第10次變遷埋葬?傊菐捉洸ㄕ,英雄終得以安息。秋瑾曾有遺愿“愿與岳飛為鄰”,因此后人就遂她心愿就將她遺骨葬于此。
這座樓叫作俞樓,是清末著名樸學大師俞樾的住宅。俞越號曲園,浙江德清人,著書眾多,著名學者吳昌碩、章太炎都是他的徒弟。俞樾曾給靈隱的冷泉亭中的董其昌“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作答聯“峰從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其妻曾作答聯: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其女曾作答:泉從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俞樾一家三口都非常地有文采,都非常地意思。
俞樓旁邊有一口泉,叫作六一泉。蘇東坡來杭州作通判的時候,由歐陽修介紹認識了西湖高僧惠勤,成為好朋友,為莫逆之交。蘇東坡離開杭州后幾年,又來到杭州任知州,此時歐陽修和惠勤皆已死去,東坡為紀念這段友誼,在此名此泉為“六一泉”。六一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歐陽修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金石書畫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人一個”!傲弧币虼硕鴣。
六一泉旁邊的這個塑像是潘天壽的像,他是美院院長,著名的畫家。擅長寫意花鳥畫。此像是為了紀念潘天壽誕辰100周年所建。
孤山導游詞 篇11
遠望大孤山,氣勢磅礴。近看大孤山,怪石嶙峋,莊嚴險峻。它雖然沒有泰山的雄偉,華山的危險,黃山的氣勢,可是它卻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大孤山植被很多,草把大地鋪上了綠色的毯子。這里的松樹品種很多,有落葉松、柏松……每年秋天,松樹就會結出松果提供給可愛的小松鼠。楊樹雖然沒有新疆的白楊那么直,但是哪個地方需要它,它就挺身而出,不管遇到什么樣的災難,它總是那么堅強,從不軟弱,也不動搖。
大孤山的廟宇吸引著許多游客流連忘返。每年的陰歷四月十八是大孤山的廟會,到了這天,會有很多人到廟里拜佛求好運。有的在地藏寺的佛像上香,有的在給孔子像上香,想讓自己家的孩子考上一所好的大學;有的在求子娘娘像前上香,求早生貴子;還有的在海神娘娘像前上香,渴求在海上工作平安,同時提高經濟收入。大孤山——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為你自豪,不管走到哪里,我永遠不會忘記你,你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樂趣。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可在我的心目中,大孤山卻是要更勝一籌。
孤山導游詞 篇12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孤山景區游覽。那我們首先先來介紹一下孤山的概況:孤山山高38米,為西湖群山中海拔最低的山,也是西湖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它東連白堤,南臨外西湖,西接西冷橋,北瀕里西湖。因為孤山在西湖碧波環繞中,風景優美,因此白居易曾有詞有云:“蓬萊閣在水中央”。孤山是白堊紀地質年代火山噴發的流紋巖而成,為棲霞嶺的余脈,占地300畝左右。孤山景區中景色美倫美奐,人文景觀眾多,因此我們可以概括一句話來形容孤山:風景絕佳處,人文匯萃地。
首先我們先看到的是被譽為“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曲院風荷在南宋時被稱為“麯院荷風”。因此地廣種荷花,花香醉人,為西湖賞荷最佳之處,故名。后來康熙皇帝游湖時,把它改成“曲院風荷”,書“曲院風荷”四字,因此得名。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無底座的塑像是中國著名畫家,原中國美院華東分院院長黃賓鴻先生。為什么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沒有那種居高臨下,非常雄偉的氣勢呢?那是黃老先生他覺得自己是來自于民間的畫家,他與平民親密無間,活于人民百姓中,因此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的,與我們平民老百姓平起平坐的。
這座亭子叫作“慕才亭”,這座亭是南朝齊國錢塘人蘇小小墓。蘇小小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歌妓,為當時一位叫鮑仁的人為蘇小小所建。贊美蘇小小身雖在風月煙花之地,但是潔身自好,品格高尚,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亭上有楹聯一付: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為我國文學巨匠茅盾先生所題。茅盾是浙江桐鄉烏鎮人,著有《子夜》,《林家鋪子》。
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作西泠橋,西泠橋與長橋、斷橋并稱為西湖三大情人橋。冷字是清涼的意思。古時此橋未建之時,人們都要在此地坐船到孤山去游賞,是那個時候的一個渡口。
這是我們著名的中國民主革命,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秋瑾的墓。叫作秋瑾墓。秋瑾(1875-1907)為浙江紹興人,別號鏡湖(鑒湖)女俠,別號競雄。墓高2.1米,漢白玉塑像高2.7米墓有孫中山的題字“巾幗英雄”。幗是女中豪杰的意思。墓后面有秋瑾胡芝瑛為她所寫的紀念文章。這位女英雄死后,遺體先是草葬于紹興臥龍山,后來移到嚴家潭,后來又移到西泠橋北部,既香格里拉對面,后來又移到湖南的老家。現在我們大家看到的是1981年第10次變遷埋葬。總之是幾經波折,英雄終得以安息。秋瑾曾有遺愿“愿與岳飛為鄰”,因此后人就遂她心愿就將她遺骨葬于此。
孤山導游詞 篇13
大孤山光景名勝區由大孤山叢林公園、大孤山今修建群游覽區、小島游覽區、孤山鎮甲午海戰今戰場、獐島和大鹿島游覽區諸景區構成。今修建群坐落在大孤山山腰,分山上、山下二全數,共有殿宇樓閣104楹,占地5000多仄方米,修建面積3千余仄方米。大孤山今修建群有不少牌匾,多為名人所題。此中光緒年間軍機大臣、二江總督右宗棠所書的“永慶安瀾”匾,吊掛在天后宮卷棚內亂爭。
大孤山今修建群位于北山腰處,是遼寧現存較完整的“佛、敘、儒”三教開一的大型今剎,相傳始修于唐代,經歷代建葺,已有一千多年的汗青,F存古剎為清代中晚期修建,是省級重點文物回護雙位。
大孤山今修建群是開上廟、下廟、戲樓為一體的今修建群。由天后宮和十多個宮、殿、戲樓、石佛塔以及觀海亭組成,其磚雕藝術遠近馳名。其樓、閣、宮、殿、亭、臺,隨山就勢成階層式院落,布局緊湊,錯落有致,制形完美、線條流暢,工藝精湛;集北、南修建藝術之特色,是制作景觀以及人文景觀的結開體,具備首要的藝術研究價格。此中,天后宮為中國唐代最大的媽祖殿堂。
今修建群整體修建,組成一個偉大的繁體“壽”字。登觀海亭遠眺,今鎮體面一覽無余。海上波濤升沉,風帆出沒,蔚為壯觀,獐、鹿兩島,念念不忘。時有海霧煙波,山水蒼茫,如進畫中,別饒情趣。詩人有曰:“曲水帶之歸海往,治花隨雨落巖去!
大孤山山上今木參天,巨柞銀杏,夾敘成蔭,進展著松、柏、槐、楊、柞、楓、柳、榆、皂角、連翹、鵝女櫪、法桐、臘樹等上百種樹木。丁香、玫瑰、杜鵑、櫻花等灌木種類繁多,遍地可見。300年以上的今樹有20__多株,構成了有條不紊的叢林景觀,被列為國家級叢林公園。此中上廟的二棵今銀杏樹系唐代和尚建修“望海寺”時所植,距古1200余年,樹高20多米,胸徑1.5米,至古仍枝繁葉茂。山上的圣水宮峭壁涌泉,即使是炎夏盛暑,泉水仍清涼宜人。
孤山導游詞 篇14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孤山景區游覽。那我們首先先來介紹一下孤山的概況:孤山山高38米,為西湖群山中海拔最低的山,也是西湖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它東連白堤,南臨外西湖,西接西冷橋,北瀕里西湖。因為孤山在西湖碧波環繞中,風景優美,因此白居易曾有詞有云:“蓬萊閣在水中央”。孤山是白堊紀地質年代火山噴發的流紋巖而成,為棲霞嶺的余脈,占地300畝左右。孤山景區中景色美倫美奐,人文景觀眾多,因此我們可以概括一句話來形容孤山:風景絕佳處,人文匯萃地。
首先我們先看到的是被譽為“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曲院風荷在南宋時被稱為“麯院荷風”。因此地廣種荷花,花香醉人,為西湖賞荷最佳之處,故名。后來康熙皇帝游湖時,把它改成“曲院風荷”,書“曲院風荷”四字,因此得名。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無底座的塑像是中國著名畫家,原中國美院華東分院院長黃賓鴻先生。為什么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沒有那種居高臨下,非常雄偉的`氣勢呢?那是黃老先生他覺得自己是來自于民間的畫家,他與平民親密無間,活于人民百姓中,因此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的,與我們平民老百姓平起平坐的。
這座亭子叫作“慕才亭”,這座亭是南朝齊國錢塘人蘇小小墓。蘇小小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歌妓,為當時一位叫鮑仁的人為蘇小小所建。贊美蘇小小身雖在風月煙花之地,但是潔身自好,品格高尚,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亭上有楹聯一付: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為我國文學巨匠茅盾先生所題。茅盾是浙江桐鄉烏鎮人,著有《子夜》,《林家鋪子》。
孤山導游詞 篇15
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為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勝地。
它東接白堤,西連西泠橋,形如牛臥水中,浮在碧波縈繞的西子湖中。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是在孤山與白堤相連的地方。這里是風景勝地,也是西湖文物薈萃之處:宋理宗在此建過西太乙宮,清康熙、乾隆在此建過行宮;孤山東南隅,有“平湖秋月”;南麓有面湖背山的精美園林中山公園;平臺東有景物奇秀的“西湖天下景”園亭、有收藏四庫全書的浙江圖書館、有清代學者俞木越的故居俞樓、有陳列文物史記的浙江博物館、有紀念宋代學者歐陽修的六一泉、有清代我國七大書閣之一的文瀾閣、有百年老店樓外樓;山之西面有我國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學術團體西泠印社,旁有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墓和雕像;北麓有放鶴亭,為紀念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而建,千古流傳的“梅妻鶴子”故事發生在這里;山顛有宋建四照閣,廢后近幾年重建四照亭;蘇曼殊墓;陳士英墓;林啟塑像。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聞名遐邇,唐詩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明代凌云翰有“凍木晨聞尾畢浦,孤山景好勝披圖”的佳句。古人有詩曰:“人間蓬萊是孤山,有梅花處好憑欄”。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臺樓閣錯落別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立體園林。
在孤山后麓,有一座民國風格的亭子,中山紀念亭,正對西泠橋。亭旁是成片的中山紀念林,這片紀念林是1929年春天營造成的,林以落葉闊葉樹為主,主要樹要有楓香,麻櫟,三角楓,烏桕,銀杏,楓楊,喜樹,泡桐,青桐,無患子,馬褂木,榔榆,楊樹,合歡,紫楠,香樟,石櫟,石楠,棕櫚,冬青等。它們茂密參天,郁郁蔥蔥。此外,在林區的低層還附有地衣,苔蘚,以及藤蔓植物,構成了立體式的樹木景觀。在孤山的巖坡上還種植了大量的迎春,梅花,杏花,碧桃,海棠,櫻花,柳杉,水杉,垂柳,黃析,夾竹桃,南天竺,廣玉錢松等各種花卉樹木。紀念亭掩映在一片綠樹繁花中,與西湖盈盈碧水相映,雖經數十年風雨,依然屹立,供游人緬懷一代偉人,抒發懷舊的情思。
位于孤山中部,是利用清行宮御花園一部分改建而成的。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中山公園。公園與白堤終端的“平湖秋月”隔路相對,四開朱漆大門正對著秀麗的西湖。抬眼展眸,湖上風光應接不暇,畫船游移,笙歌悠揚,水鳥振翅,花蝶蹁躚。公園占地面積較大,內部布置曲折而綺麗。跨進大門,寬闊筆直的園路灑滿了林蔭,花木掩映,直指聳峙的青山。路盡頭的石壁上鐫有“孤山”兩個丹書大字。石壁的兩旁各建有一座石亭。沿著石壁東側的臺階而上,則是一座寬大的平臺,森森的中山林由此而舒展,漫山遍野,涌綠聳翠,飄香留芳。
南宋理宗皇帝和清帝康熙都在此營建行宮、御花園,占了大半個孤山。
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為中山公園。園內一個精致絕倫的小園林叫“西湖天下景”,人在園中仿佛置身深山谷底,獲得“小中見大”的效果。景區溪、潭、花、木、亭、橋等布置得疏密有致,參差有序。山北麓,有紀念北宋詩人林逋(號和靖)的放鶴亭。林系杭州人,長期隱居孤山,終身不仕不婚,遂有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梅妻鶴子”之說。林死后葬在孤山,鶴在墓前哀鳴而亡。亭內立“鶴舞賦”刻石,碑文為清康熙皇帝臨摹明朝董其昌書法的手跡。以金石篆刻見長的西泠印社在孤山山頂,這里也是個依山面湖構景精巧的古典園林。光緒二十九年(1908年)以藝術大師吳昌碩為社長,成立西泠印社。一時國內外篆刻名家云集于此,成為全國金石篆刻和書畫藝術的活動中心。西泠印社保存著歷代碑刻、貼石、墓志、畫像石等250余件。
孤山西麓、西泠橋畔有秋瑾墓。秋瑾于1904年參加光復會,奔波海內外,鼓動革命,組織軍隊。1907年犧牲于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她生前敬慕民族英雄岳飛,曾對親友說,如不幸犧牲,愿埋骨杭州西泠,現墓為1981年遷回重建。墓以花崗石砌筑,方座形,高1.75米,正面嵌大理石,上鐫孫中山題“巾幗英雄”四字。座上有漢白玉雕刻的秋瑾立像,高2.7米,身著長裙,雙手拄劍,背山面湖而立,神態沉靜剛毅。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后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孤山導游詞 篇16
西湖作為著名的風景地,許多中外名人對這情有獨鐘。中國偉人喜歡西湖,國際友人對西湖更是流連忘返。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兩次來杭州,他贊嘆地說:“北京是中國的首都,而杭州是這個國家的心臟,我還要再來!蹦峥怂蛇把家鄉加利福尼亞州出產的紅杉樹送給了杭州。
我們船已緩緩啟動了。我先把整個游湖的行程簡單的介紹一下:環湖一周的景點有一山和二堤。一山指的孤山,孤山景區的名勝古跡多達30多處,沿湖們所能欣賞到的有西泠橋、秋瑾墓、西泠印社、樓外樓、中山公園等。孤山之后是白堤,起自平湖秋月,終于斷橋殘雪,橋后還有著名的寶石流霞等景觀。欣賞完沿湖景色,我們再去湖中三島,游船最后將在蘇堤靠岸。
現在船正在自西向東行駛,各位到的是孤山一帶的景色。孤山西接西泠橋,東連白堤,海拔35米,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孤山景色唐宋年間就已聞名,南宋理宗曾在此興建規模宏大的西太乙宮,把大半座孤山劃為御花園。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宮,雍正皇帝改行宮為圣因寺,與當時的靈隱寺、凈慈寺、照慶寺并稱“西湖四大叢林";蛟S有的朋友要問:孤山既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為什么要取名“孤山”呢?這是因為歷史上此山風景特別優美,一直被稱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所以被為孤山。從地質學上講,孤山是由火山噴出的流紋巖組成的,整個鳥是和陸地連在一起的,所以“孤山不孤,斷橋不斷,長橋不長”被稱為西湖三絕。
大家再看前方那座環洞石拱橋,地處孤山西面,名叫西泠橋。它和斷橋、長橋并稱為西湖古代的三大情橋。
過了西泠橋,孤山后麓的綠樹叢中有尊漢白玉塑像,只見這位女英雄左手叉腰,右手按劍,目光炯炯,昂首注視前方,似在探求著革命的真理。她是誰呢?她就是我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為推翻清王朝,爭取民族的獨立而壯烈犧牲的“鑒湖女俠”秋瑾。這尊塑像高2.7米,墓座高2米,正面碑石上該有孫中山手書“巾幗英雄”4個大字。秋瑾烈士的塑像,給了我們一種啟示:西湖的聞名,不僅僅是占了山水之勝,它更因眾多的歷史人物而倍增光彩。在西湖風景區內,被譽為“湖上三杰”的岳飛、于謙、張蒼水,還有與秋瑾一起為振興中華而獻身的近代發主革命者徐錫麟、陶成章等,都安葬了西子湖畔。
我們的船繼續徐徐往東行駛,各位看到前面的一道粉墻,院內便是著名的西泠印社。印社右側,這幢中西合璧的建筑,就是百年老店樓外樓。樓外樓創建于1848年,店名取自南宋詩人林升“山外青山樓外樓”名句。樓外樓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曾經接待過許多中外名人。樓外樓的當家名菜數西湖醋魚了,它是選用西湖中在規定范圍內養殖的草魚,先在清水中餓一二天,除去泥土味,然后烹制而成的。成菜后的西湖醋魚,色澤紅亮,肉味鮮嫩,酸甜可口,略帶蟹味,是杭州最有代表性的風味名菜。
現在船已駛向中山公園,孤山的正門就在這里!吧讲辉诟,有仙則名”,孤山既是一座風景名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孤山的地位在西湖景區中之所以這么重要,是因為它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景區內有著名的“西湖天下景,”還紀念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的放鶴亭。這些景點等上岸后我們起前往參觀。
中山公園旁,我們看到的這一組建筑是新近修建落成的“浙江省博物館”。進而面陳列著上至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下到近現代的文物展品1700余件。博物館后面的古建筑是清代的皇家藏書樓文瀾閣,它是我國為珍藏《四庫全書》而修建的七大書閣之一。
請看前面那座突出湖面的水泥平臺的重檐亭子已展現我們眼前,這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間的建筑,名叫平湖秋月。它是白堤的起點,也是杭州的三大賞月勝地之一。歷史上杭州人中秋賞月有三大去處:湖中首推三島之一的三潭印月,山上應是鳳凰山坡的月巖景點,至于岸邊,就數這月白風清、水天共碧的平湖秋月了!
西湖孤山導游詞6
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三面環山,東面緊靠市區,“三面云山一面城”這句話就概括了西湖的特點。西湖湖面面積有6.39平方公里,蓄水量近1400萬立方米。平均水深在2.27米,最深處5米,最淺不到一米。在1982年11月,國務院將西湖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1985年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評選中,杭州西湖的排名僅次于萬里長城和桂林山水,位居第三。
西湖有個優美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天上有一對玉龍和金鳳,一天他們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于是玉龍用爪子,金鳳用嘴,一起把這塊玉石雕琢成了一顆光芒四射的明珠。后來這顆明珠被王母娘娘發現,她派天兵天將搶走了明珠。玉龍和金鳳敢去同王母交涉,你爭我奪之間將王母娘娘推到在地,兩手一松,明珠就掉落人間,化成了晶瑩清澈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降落,變成了玉皇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著西湖。所謂的“西湖明珠自天降,龍飛鳳舞到錢塘”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然而最近根據地址調查院的專家調查發現,西湖的形成另有說法,說是由1.3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火山噴發時造成的洼地而形成;鹕絿姲l的中心就在斷橋一帶,火山碎屑就構成了北面的孤山、葛嶺和寶石山。后來經過歷代多次大規模的人工疏浚,西湖最終從一個自然湖泊變成風光秀麗的半封閉人工湖泊。
西湖的湖光山色,自古引來無數名人騷客贊美。從而給西湖增添了豐富的人文積淀。最特色的便是蘇東坡的那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卑盐骱茸髅琅魇瑴赝穸嘧,嫵媚勻稱。
西湖是杭州的靈魂,為了讓西湖更美。20__年杭州啟動西湖綜合政治工程,首先是西湖南線的改造,使得歷來北山路熱南山路冷的形式得到較好改善。又將環湖的四個公園全線打通,呈現出一個三公里長沒有圍墻免費開放的大型市民公共綠地,黃金湖岸線。真正做到了“還湖于民,還境于民”。20__年國慶前夕,又整理了湖濱步行街,打造了西湖隧道。同時大力修復了楊公堤。同時西湖十五新景登臺亮相。整座城市更加光彩照人。
20__年,西湖成功申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隨之杭州西湖的美名享譽中外。
杭州被評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小鄭作為杭州兒女,時刻感謝這片母親湖的恩賜。祝各位游客也能在本次旅程中感受到杭州幸福之美,并將這份幸福帶回到您的故鄉去,伴隨今后的每一天。
孤山導游詞 篇17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孤山景區游覽。那我們首先先來介紹一下孤山的概況:孤山山高38米,為西湖群山中海拔最低的山,也是西湖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它東連白堤,南臨外西湖,西接西冷橋,北瀕里西湖。因為孤山在西湖碧波環繞中,風景優美,因此白居易曾有詞有云:“蓬萊閣在水中央”。孤山是白堊紀地質年代火山噴發的流紋巖而成,為棲霞嶺的余脈,占地300畝左右。孤山景區中景色美倫美奐,人文景觀眾多,因此我們可以概括一句話來形容孤山:風景絕佳處,人文匯萃地。
首先我們先看到的是被譽為“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曲院風荷在南宋時被稱為“曲院荷風”。因此地廣種荷花,花香醉人,為西湖賞荷最佳之處,故名。后來康熙游湖時,把它改成“曲院風荷”,書“曲院風荷”四字,因此得名。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無底座的塑像是中國著名畫家,原中國美院華東分院院長黃賓鴻先生。為什么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沒有那種居高臨下,非常雄偉的氣勢呢?那是黃老先生他覺得自己是來自于民間的畫家,他與平民親密無間,活于人民百姓中,因此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的,與我們平民老百姓平起平坐的。
這座亭子叫作“慕才亭”,這座亭是南朝齊國錢塘人蘇小小墓。蘇小小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歌妓,為當時一位叫鮑仁的人為蘇小小所建。贊美蘇小小身雖在風月煙花之地,但是潔身自好,品格,出淤泥而不染的。亭上有楹聯一付: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為我國文學巨匠茅盾先生所題。茅盾是浙江桐鄉烏鎮人,著有《子夜》,《林家鋪子》。
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作西泠橋,西泠橋與長橋、斷橋并稱為西湖三大情人橋。冷字是清涼的意思。古時此橋未建之時,人們都要在此地坐船到孤山去游賞,是那個時候的一個渡口。
這是我們著名的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秋瑾的墓。叫作秋瑾墓。秋瑾(1875-1907)為浙江紹興人,別號鏡湖(鑒湖)女俠,別號競雄。墓高2.1米,漢白玉塑像高2.7米墓有孫中山的題字“巾幗英雄”。幗是女中豪杰的意思。墓后面有秋瑾胡芝瑛為她所寫的紀念文章。這位女英雄死后,遺體先是草葬于紹興臥龍山,后來移到嚴家潭,后來又移到西泠橋北部,既香格里拉對面,后來又移到湖南的老家,F在我們大家看到的是1981年第10次變遷埋葬?傊菐捉洸ㄕ,英雄終得以安息。秋瑾曾有遺愿“愿與岳飛為鄰”,因此后人就遂她心愿就將她遺骨葬于此。
這座樓叫作俞樓,是清末著名樸學大師俞樾的住宅。俞越號曲園,浙江德清人,著書眾多,著名學者吳昌碩、章太炎都是他的徒弟。俞樾曾給靈隱的冷泉亭中的董其昌“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作答聯“峰從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其妻曾作答聯: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其女曾作答:泉從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俞樾一家三口都非常地有文采,都非常地意思。
俞樓旁邊有一口泉,叫作六一泉。蘇東坡來杭州作通判的時候,由歐陽修介紹認識了西湖高僧惠勤,成為好朋友,為莫逆之交。蘇東坡離開杭州后幾年,又來到杭州任知州,此時歐陽修和惠勤皆已死去,東坡為紀念這段友誼,在此名此泉為“六一泉”。六一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歐陽修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金石書畫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人一個”。“六一”因此而來。
六一泉旁邊的這個塑像是潘天壽的像,他是美院院長,著名的畫家。擅長寫意花鳥畫。此像是為了紀念潘天壽誕辰100周年所建。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著名的西泠印社。他和文瀾閣同為孤山景區內2處國家級文保單位。是20__年由省級文保單位上升到國家級文保單位的。西泠印社是一個民間學術團體,籌建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3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旨。那由于西泠依孤山而建,本身就是一個風景名勝之地。形成了印學與庭園藝術相結合的古雅、清幽的。內有三大建筑:柏堂、竹閣、四照閣。柏堂二字為清末俞樾所題,F在的四照閣是22年新建的,原址現建有華嚴經塔。說起華嚴經塔呢,它是一座密檐式塔,八面11級,用白石徹造?逃腥A嚴經,下面飾有十八應真像。西泠印社中有漢三老石室,里面陳列了三老碑記有一些諱字忌日,是研究碑刻和隸書的重要材料,并且年代久遠,至今有1900年的歷史,被譽為“華東第一石”。西泠印社內有一個洞,叫作小龍泓洞,是為了紀念浙派篆刻鼻祖丁敬,以他的號“龍泓”作洞名的。他是西泠八家之首。小龍泓前有皖派篆刻藝術創始人鄧石如像。小龍泓洞前有泉“閑泉”。社內另有觀樂樓,現在辟為吳昌碩紀念館。西泠社員眾多,影響廣大。除了弘一這樣的名人是社員外,還有一些日本,新年加坡等國際友人是社員。足見西泠印社社員發展之廣,影響力之大現西泠印社共有五任社長,第一任是吳昌碩,第二任是馬橫,第三任是張祥,第四任是沙孟海,第五任是趙樸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