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源導游詞(通用6篇)
黃河源導游詞 篇1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約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兩地海拔約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間。約古宗列盆地海拔高程4500m,是一個東西長20多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海拔4500米以上的盆狀灘地,當地藏胞稱"約古宗列",意思是"炒青稞的鍋"。在盆地西南山坡有眾多的泉水自地下涌出,合成三股泉流匯入盆地,逐漸形成一條寬6~9米的小河,蜿蜒曲折地向盆地東北邊緣流去。
經過宛如滿天星斗的星宿海,逐漸再現規順的流路,先后進入扎陵湖和鄂陵湖。黃河源頭涓涓細流,水草豐茂,景色宜人。
關于“河源”,我們的祖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多有記載。如《山海經·海內西經》云:“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河水出東北隅,……即西而北,大禹所導積石山。”《穆天子傳·卷一》曰:“……積石之南河”,即意為黃河從積石山南面流過。西漢司馬遷著《史記·索隱》中也有“河源發昆侖,禹導河自積石而加功也”之言。這些古籍中的“河”就是指黃河。雖說黃河發源昆侖山較為籠統,但說明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對黃河源頭情況已有了大致了解和認識,知道黃河流經積石山(即今阿尼瑪卿山,也稱大積石山)。
我國人民比較明確地認識黃河及源頭還是在唐代以后。因為唐代起,中原人民同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大大加強,特別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間的往來日益頻繁,而黃河源頭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據記載,唐代貞觀年間,大將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吐番王松贊干布在河源親迎。公元820xx年,唐使劉元鼎出使吐蕃,還曾專門考察過黃河源。至此,人們對黃河源頭已有相當的認識。到了元代和清代,中央皇朝曾多次派專使探查黃河源。公元1280年,元朝專使都實奉命查勘河源,發現河源在“朵甘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渙,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勝人跡,弗可逼視,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
認定星宿海為黃河源頭。清代,黃河中下游洪水多次泛濫,災害頻繁,清朝曾先后派專使拉錫和阿彌達到黃河源頭,窮河源,告祭河神。拉錫從星宿海往上走了兩天,發現星宿海之上有三山,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三河東流入扎陵湖。對黃河源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彌達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阿彌達西逾星宿海300里,對三條河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位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查明黃河的真正源頭。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徹底治理黃河,改造黃河,造福人民,國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對黃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勘查。1978年,國家再次組織有關單位進行更為詳實的調查時,再一次肯定卡日曲為黃河的正源。
黃河源導游詞 篇2
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干涸,而卡日曲最長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黃河的正源。古宗列曲,僅有一個泉眼,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園形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似繁星點點,又似晶瑩的粒粒珍珠。
星宿海,歷史上曾被用來表示整個黃河源頭地區,實際上可以說是黃河出山東行后第一個加油站。
這個“海”是一個盆形濕地,東西長約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離較短,僅幾公里至十幾公里之間。說是“海”并非到處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對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擁有眾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滿天星斗來比擬也不顯得過分。灌木有的長到一米高,魚類繁多,水鳥成群,湖邊的草灘上還有黃羊、野驢不時出現。
黃河源導游詞 篇3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約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海拔約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間。約古宗列盆地海拔高程4500m,是一個東西長20多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海拔4500米以上的盆狀灘地,當地藏胞稱"約古宗列",意思是"炒青稞的鍋"。在盆地西南山坡有眾多的泉水自地下涌出,合成三股泉流匯入盆地,逐漸形成一條寬6~9米的小河,蜿蜒曲折地向盆地東北邊緣流去。
經過宛如滿天星斗的星宿海,逐漸再現規順的流路,先后進入扎陵湖和鄂陵湖。黃河源頭涓涓細流,水草豐茂,景色人。 關于“河源”,我們的祖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多有記載。如《山海經·海內西經》云:“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河水出東北隅,……即西而北,大禹所導積石山。”《穆天子傳·卷一》曰:“……積石之南河”,即意為黃河從積石山南面流過。西漢司馬遷著《史記·索隱》中也有“河源發昆侖,禹導河自積石而加功也”之言。這些古籍中的“河”就是指黃河。雖說黃河發源昆侖山較為籠統,但說明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對黃河源頭情況已有了大致了解和認識,知道黃河流經積石山(即今阿尼瑪卿山,也稱大積石山)。
我國人民比較明確地認識黃河及源頭還是在唐代以后。因為唐代起,中原人民同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大大加強,特別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間的`往來日益頻繁,而黃河源頭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據記載,唐代貞觀年間,大將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吐番王松贊干布在河源親迎。公元821年,唐使劉元鼎出使吐蕃,還曾專門考察過黃河源。至此,人們對黃河源頭已有相當的認識。到了元代和清代,中央皇朝曾多次派專使探查黃河源。公元1280年,元朝專使都實奉命查勘河源,發現河源在“朵甘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渙,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勝人跡,弗可逼視,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
認定星宿海為黃河源頭。清代,黃河中下游洪水多次泛濫,災害頻繁,清朝曾先后派專使拉錫和阿彌達到黃河源頭,窮河源,告祭河神。拉錫從星宿海往上走了兩天,發現星宿海之上有三山,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三河東流入扎陵湖。對黃河源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彌達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阿彌達西逾星宿海300里,對三條河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位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查明黃河的真正源頭。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徹底治理黃河,改造黃河,造福人民,國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對黃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勘查。1978年,國家再次組織有關單位進行更為詳實的調查時,再一次肯定卡日曲為黃河的正源。
黃河源導游詞 篇4
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干涸,而卡日曲最長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黃河的正源。
古宗列曲,僅有一個泉眼,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園形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似繁星點點,又似晶瑩的粒粒珍珠。 星宿海,歷史上曾被用來表示整個黃河源頭地區,實際上可以說是黃河出山東行后第一個加油站。
這個“海”是一個盆形濕地,東西長約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離較短,僅幾公里至十幾公里之間。說是“海”并非到處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對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擁有眾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滿天星斗來比擬也不顯得過分。灌木有的長到一米高,魚類繁多,水鳥成群,湖邊的草灘上還有黃羊、野驢不時出現。
黃河源導游詞相關文章:
5.導游詞范文
黃河源導游詞 篇5
黃河源頭之一卡日曲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另一個源頭是約古宗列曲,僅有一個泉眼。這是黃河的源頭地區,旅游者在這里根本無法想像黃河之宗竟不是滔滔洪水,而是一股股細微的清泉和一片有許多砂礫野草的溫林荒灘。
星宿海,歷史上曾被用來表示整個黃河源頭地區,實際上可以說是黃河出山東行后第一個加油站。這個“海”是一個盆形濕地,東西長約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離較短,僅幾公里至十幾公里之間。說是“海”并非到處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對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擁有眾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滿天星斗來比擬也不顯得過分。另外,扎陵湖和東邊與它相距不遠的鄂陵湖,是河源地區最大的兩個湖。
黃河源導游詞 篇6
黃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干涸,而卡日曲最長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黃河的正源。約古宗列曲,僅有一個泉眼,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似繁星點點,又似晶瑩的粒粒珍珠。
星宿海,歷史上曾被用來表示整個黃河源頭地區,實際上可以說是黃河出山東行后第一個加油站。這個“海”是一個盆形濕地,東西長約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離較短,僅幾公里至十幾公里之間。說是“海”并非到處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對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擁有眾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滿天星斗來比擬也不顯得過分。灌木有的長到一米高,魚類繁多,水鳥成群,湖邊的草灘上還有黃羊、野驢不時出現。
約古宗列曲,僅有一個泉眼。這是黃河的源頭地區,旅游者在這里根本無法想象黃河之宗竟不是滔滔洪水,而是一股股細微的清泉和一片有許多砂礫野草的溫林荒灘。
我國人民比較明確地認識黃河及其源頭還是在唐代以后。因為從唐代起,中原人民同邊疆少數民族間聯系大大加強,特別是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間的往來日益頻繁,而黃河源頭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大道。
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吐蕃王松贊干布在黃河源頭親迎。公元八二一年,唐使劉元鼎出使吐蕃,還曾專門考察過黃河源頭。黃河發源于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河谷和雅拉達澤山下的約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兩地海拔高程均在四千六百多米至四千八百多米之間,黃河源頭被國家列為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