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導游詞最新范文(通用4篇)
沁源導游詞最新范文 篇1
靈空山景區位于沁源縣西30公里處的靈空山鎮境內,景區總面積15.4平方公里。范圍:東至五龍池,西至第一川村,南至黨家山、西務村,北至五龍川村。靈空山原名九頂山,因佛教活動而得名靈空山。1995年被命名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xx年被命名為國家AA級風景區。靈空山西靠霍山主峰,北接綿山,南近黃梁山,方圓一百多平方公里。距長治市98公里,距沁源縣城30公里。境內高山起伏、奇峰竟秀、林茂花香,樹種尤以油松為主,被譽為“油松之鄉”。著名景觀“九桿旗”20xx年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號稱“世界最大油松”。xx0年以上古松舉目皆是,參天蔽日蔚為壯觀。景區核心地帶坐落著創建于唐代的圣壽寺。相傳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在此創建道場,并圓寂于寺廟背依山崖的“凈身窯”之中。圣壽寺古建筑群規模宏大,風格獨特,靈空山以其優越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成為山西省內獨具特色的名山勝地。
靈空山景區主要風景線路有三條:風洞溝、將軍墓溝、草溝。風洞溝是從仙橋開始自北向東南延伸的一條大約5公里的深谷,山崖如鬼斧神工削劈。溝中怪石嶙峋,跌宕錯落,有的如野牛狂奔,臥虎嘯月,有的如龜鱉驚懼縮脖貼地。一路行進,只見東西兩邊峰巒競秀,危崖峭壁撲面而來,有山塔崖、疊翠峰、前后寨門,龍膽、龍尾、望壁回頭等勝景。從第一川往寺院由西向東而來的溝叫草溝,全長約六、七公里,沿途林木茂盛,山花綴錦,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真乃一步一景,景景宜人。寺廟東北,是由仙橋向五龍川而去的將軍墓溝,溝中溪流緩緩,涓涓有聲,時有數丈落差之地,積水成潭,倒映翠屏倩影。溝中有一座荒丘,人稱“將軍墓”。傳說,墓丘中這位將軍就是李侃太子削發為僧后朝廷派來勸他返朝的那位大將軍,因為李侃太子不肯回朝,這位將軍后來也追隨流落于靈空山,死后葬于這里。此幽谷中最引人入勝的是“百米龍槽”和“虎潭映月”。
靈空山名勝古稱十景,即東鐘樓、十八盤、甘露泉、茅庵、凈身窯、五龍池、蓋海洞、舍身崖、須眉山、仙巒橋,皆有碑文記敘,也有詩詞詠嘆。這十景至今猶在,歷千百載春秋,更增其無限風采。除此十景以外,靈空山還有許多引人入勝,令人驚嘆的古跡勝景,奇松名木,以及神奇洞穴。
沁源導游詞最新范文 篇2
沁源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有古遺址16處,古建筑46處,石刻14處,共76處。其中古建筑有明清時期的圣壽寺,清代的文昌樓;古文化遺址有商周時期的陽城遺址;石刻則包括隋代的石窟造像和南北朝的摩崖造像等。其中被確定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2處。
青果寒泉寺遺址
青果寒泉寺遺址位于交口鄉侯壁村東500米.青果寒泉寺遺址建立在一座群山環繞形似"太師椅"的石山上,山上長滿了四季常青的香柏樹。
靈空山
靈空山地處沁源西北部五龍川鄉,距縣城約40公里。海拔高度在1600—1850米之間,最高山峰為海拔1953米。20xx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審定,山西靈空山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沁源縣花坡
花坡風景區位于長治市沁源縣王陶鄉花坡村,與介休市、靈石縣交界,屬綿山山系,距靈空山風景區75千米。海拔2500米,是典型的高原氣候,地勢平緩無涯,林木稀少,遍地生長著矮草類高山植物,屬典型亞高山草甸,遍地生長著低矮的野草和豆科植物,花草品種多達120余種,花的植株之密,花期長達四月之久,享有“天然花園”之譽。
沁河源頭
沁河發源于沁源縣,沁源縣便是因此而得名。沁河屬黃河水系,為山西省境內八大河流之一,長度僅次于汾河,位列第二,在沁源縣境內流程近百千米,流域面積2xx3平方千米。查沁河之源出處有六,即:官灘鄉活鳳村、景鳳鄉西溝、白狐窯鄉馬泉村、赤石橋鄉澗底村、聰子峪鄉水峪村、王陶鄉河底村。其主要水源出于河底村村后的二郎神溝。
沁源圍困戰紀念館
位于沁源縣中部的交口鄉信義村菩提山風景名勝區,距縣城15千米。四面環山,青山綠水。20xx年7月康偉集團為回饋社會和轉型發展,弘揚老區光榮革命傳統,紀念沁源圍困戰勝利,緬懷烈士英靈,不忘國恥,激勵后人,投資800余萬元動工興建,20xx年4月27日落成。是全縣唯一紀念圍困戰的場所,20xx年2月被長治市委、市政府列入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占地面積總45畝(包括綠化面積),由紀念碑、紀念館、資料中心、影視演播廳四部分組成。展出圖片和實物共計220余件。
龍鳳峽大峽谷
沁源北部有一道名為龍鳳峽的大峽谷,長達40里,直通介休龍鳳村。考古工作者在峽中石洞曾找到古人使用的陶片,證明峽中有過古人類活動遺存。當地民間傳說此峽底是一座石山,北部水多為患,常淹沒村莊良田,是大禹到此以巨斧劈開連山之石,瀉走湖中之水,使水患不再,人民樂業。這道峽谷俗稱為“石口則”。
菩提寺
始建于西魏大統元年(535年),其后又分別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同治四年(1865年)和民國十四年(1925年)進行了四次大型增補修繕。抗日戰爭時期,菩提寺遭日寇破壞,僅存無生圣母殿、三教殿和關圣殿也。菩提寺是世界三大菩提寺之一(印度、中國、日本各一),素有三大菩提寺之“中菩提”之稱。菩提寺風景名勝區位于沁源縣交口鄉東南部的信義村,距鄉政府約13千米。菩提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943平方米。正殿為兩層建筑,一層為三間窯。中殿前有磚砌方塔1座,西耳殿旁有碑12通。沁源縣人民政府于1981年公布該寺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沁源導游詞最新范文 篇3
沁源縣地處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東麓,長治市西北部,東鄰沁縣,南接屯留區、安澤縣、古縣,西連靈石縣、霍州市,北靠平遙縣、介休市。地理坐標在東經111°58′30″―112°32′30″,北緯36°20′20″―37°00′42″之間,是晉東南、晉南、晉中交匯之地。
沁源縣境屬黃土高原區,地理單元屬沁水盆地西部隆起區太岳山系主脈,西北隆起,東南傾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處2523米。
沁源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平均溫度8.6℃,年相對濕度平均65%,年平均降雨量656.7mm,年均氣溫8.7℃,無霜期90—1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519小時。
沁源縣水系以才子平山嶺為分水嶺,其北的王風河和王淘河于古塞匯成龍鳳河向西注入汾河屬汾河水系;其南有沁河及其支流聰子河和紫紅河,屬沁河水系。兩者均屬黃河支流。
沁源導游詞最新范文 篇4
沁源縣歷史上是“五岳五鎮”之中鎮太岳的主脈縣份,有歷代古建筑46處,有圣壽寺、太岳軍區司令部2處國保單位,有1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景點景區有靈空山、沁河源、花坡等自然景觀,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抗日圍困戰紀念館等紅色文化景觀,圣壽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觀,民間流傳著先師菩薩、琴高真人、麻衣禪師等典故傳說。
沁源革命傳統優良。抗戰時期是太岳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曾經創造了二年半“沁源圍困戰”的光輝戰例,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贊譽,延安《解放日報》發表《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稱贊“模范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后抗戰中的模范典型之一”。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勇于奉獻、敢于犧牲的太岳精神成為激勵沁源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沁源縣有建于唐宋明清時期的古建筑46處和1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景點景區有靈空山、沁河源頭、花坡、芊林背、龍鳳峽等自然景觀,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抗日圍困戰紀念館等紅色文化景觀,圣壽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觀,百草文昌樓、介公廟等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