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導游詞十篇
襄陽導游詞 篇1
襄陽菜是楚菜系的北味菜,以襄陽和鄖陽(今十堰)地區的風味為基礎,吸收鄂豫陜渝四省的風味。特點是以豬、牛、羊肉為主要原料,加以該地區特產山珍,制作方法以紅扒、熱燒、生炸、回鍋、涼拌居多。巴蜀荊楚地區的人們生性嗜辣,幾乎所有的菜都要用辣椒,與麻辣的川菜、猛辣的湘菜不同,楚菜講究的是鮮辣。
襄陽菜既有著楚菜鮮辣的特點,又保持著自己的風味,烹制手法以蒸、煨、炸為主,尤喜菜上淋油。襄陽名菜有三鑲盤、夾沙肉、襄陽纏蹄、紅燒蹄膀、糖醋白菜、清蒸槎頭鳊、泡菜牛肚絲、醬豬大骨、醬爆肉、宜城盤鱔、宜城大蝦等。
襄陽的小吃品種如油茶、清湯、米窩、油饃筋、牛油面、紅油豆腐面、襄陽酸辣面、酸漿面、炸醬面、胡辣湯、麻汁面、包面、炒糊波、襄陽薄刀、襄陽黃酒、金剛酥、玉帶糕等。
孔明菜
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纖維素、鐵、鋅、鈣、磷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入口脆嫩味美,生津開胃,醬香濃郁,并具有下氣消食、利尿除濕、解毒消腫之功效。
牛油面
主要出現在早點攤位,以及小飯館。由于面條已經提前煮至8~9成熟,上桌速度很快,顧客無需等待再加上其口味特點一辣二麻三鮮;經常配襄陽黃酒(一種乳白色的低發酵米酒)同食。
金剛酥
主要原料是面粉、食糖、麻油及少量食堿。發酵后,摻揉制成馬蹄形餅,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烘爐內燜烤4個小時。其色焦黃、香脆、不沾牙齒、落口后“酥口易化”。
襄陽導游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三晉之勝,美在晉陽,而晉陽之勝,美在晉祠,今天我們游覽晉祠。著名古建筑學家林徽因說:“晉祠的布置既像廟觀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婆娑流泉映帶之間,委實像個放大的私家花園! 唐太宗李世民也對晉祠的建筑和夜景作了詩意的描述:“金闕九層,鄙蓬萊之已陋;玉樓千仞,恥昆閬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樹!
晉祠又名“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初年唐國諸侯姬虞的祠堂,又因祠堂建于晉水之源而得名晉祠,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園林式祠廟建筑群。晉祠的創建年代無從考證,不過,據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的記載,早在1500年以前晉祠就是“晉川之中最為勝處”的游覽勝地了。
走進大門,大家迎面看到的這座坐東朝西的建筑就是明清時所建的古代唱戲的戲臺——水鏡臺。戲臺東面懸掛的橫匾“三晉名泉”,字跡清秀雄勁,為清代康熙年間中過武舉人的晉祠人楊廷翰所書,在牌匾兩旁還有一副對聯:“水秀山明,無磨無筆圖畫;鳥語花笑,有聲有色文章。”“三晉”指的是春秋末期,趙、魏、韓三家分晉后山西的代稱,“名泉”是指晉水泉源。前臺正中懸掛的“水鏡臺”匾額,是清代乾隆年間翰林院編修同時也是楊廷翰的侄兒晉祠人楊二酉所書,以秀麗著稱,被譽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八R”兩字則是出自《漢書·韓安國傳》中“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這一名詞,寓意忠奸是非盡人皆知,誰也逃不出老百姓睜大的眼睛這個清水明鏡。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戲劇中的人物都是臉譜化的,好人、壞人,演員一出場,觀眾一目了然。古人以“水鏡”來稱名戲臺和臺上的演出,是再也恰當不過的了。
殿堂的重檐歇山頂與戲臺開敞的單檐卷棚頂,高低錯落,重疊組合,如巨鳥展翅般飄逸。大小垂花柱懸于梁上,中間鑲了一周華麗的橫枋板,猶如流蘇布幔般生動,大梁與垂花橫枋上的彩繪,更顯得華麗,精巧而富有人文內涵。作為晉祠祭祀和廟會酬神的唱戲場所,這座戲臺的造型雄奇獨特,雕刻彩繪精細,是難得的建筑藝術佳作。
穿過了橫跨于晉水上游的智泊渠上的會仙橋,看過了由四個鐵鑄武士組成的“金人臺”,走過了晉祠三大國寶級建筑之一的獻殿,現在我們所站的地方就是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橋”之稱的魚沼飛梁,這座十字形的橋梁在北魏時就已經存在,古人以圓形為池,方形為沼,此方形池中多魚,所以取名魚沼,從高空俯視,它又很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巨鳥,故而稱為“飛梁”。
與魚沼飛梁相連的這座建筑就是晉祠的主體建筑,也是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的圣母殿,它坐西向東,是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中價值最高的一處。大殿的建筑與形制十分獨特。殿頂為重檐歇山式,殿堂面闊7間,進深6間,近似正方形。大殿前廊柱上雕飾有八條蜿蜒欲動的木龍,豪放健美,雕于宋元二年 (1087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鱗甲須髯,仍躍躍欲飛,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的優良及工藝的精巧。如此寬廣的大殿,內部竟無一根明柱,只是殿身四周設以廊柱與檐柱各一圍承托殿頂屋架,這在建筑學上叫做減柱營造法。殿內共減少了12根柱子,從而使前廊和內殿十分寬敞,為設置神龕和塑像創造了足夠的空間。而且四周的柱子皆微微內傾,制成“側角”,四根角柱又明顯升高,造成“生起”,這樣既增強了建筑物的穩固性,又使前檐四角翹起,顯出曲線之美。如此設置殿柱反映出宋代木構建筑的高超技巧。
殿內43尊彩塑被譽為晉祠“三絕”之一。另外兩個是周柏隋槐和取自詩經中“永賜難老”的難老泉。作品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900年的歷史。主像圣母邑姜,頭戴鳳冠,身穿蟒袍,凝神端坐于中央鳳椅之上,一副主人貴婦的儀表氣質。42尊宮女宦官分立左右兩旁,排列有序,職責有別,儀表各異,逼真地反映了宮廷侍女內心世界的喜怒哀樂。
請看這5尊唱戲侍女,分別扮演了生、旦、凈、末、丑諸種角色。當中最出色的便是這位頭扎紅飾唱花旦的宮女,她不僅眉清目秀,身段苗條,而且含羞帶笑,一副滿足的神情,大概是剛剛唱罷,受到了圣母的夸贊。可是如果我們從側面看去,則是另一番表情。隱約可見其紅腫的眼睛和含淚的眼角,深刻反映出內心的苦楚,很顯然是強壓心中的辛酸在圣母面前盡可能表現得歡快些。梅蘭芳大師曾經說她“一笑一顰,似訴平生”。其余的侍女像請大家慢慢品味。這些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之一。
晉祠山靈水秀,歷史久遠,人文和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時間關系我們今天就游覽到此,希望大家今后再次來晉祠旅游,相信每次重游都會有新的感受、新的收獲。謝謝各位!
襄陽導游詞 篇3
襄陽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游,地跨東經110°45′—113°06′、北緯31°13′—32°37′,北鄰河南省南陽市,南與荊門市相鄰,東接隨州市,西連十堰市。行政區域總面積1.97萬平方千米,呈不規則的平行四邊形,邊界線全長1332.8千米。
襄陽市地形為東低西高,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丘陵、崗地、山地,約占襄陽總面積分別為20%、40%、40%。東部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250米之間,主要分布在棗陽東部的新市鎮、鹿頭鎮、劉升鎮、吳店鎮、平林鎮、王城鎮等,最高點是與河南省交界處的玉皇頂,海拔778.5米。中部為崗地丘陵,兼有平原,主要分布在棗陽西部各鄉鎮和襄陽、宜城、老河口全部以及南漳東部鄉鎮,宜城孔灣鎮八角廟村,海拔44米,是全市最低點。西部為山區,包括?等、谷城大部和南漳中西部,海拔多在400米以上,保康官山海拔20xx米,是全市最高點。
襄陽市橫跨揚子準地臺與秦嶺地槽兩個性質不同的大地構造單元。以房縣-襄陽-廣濟深斷裂為界,斷裂以南的?、南漳、宜城三縣全境和谷城、襄州、棗陽等縣(市)的南部邊緣位于揚于準地臺區,約占全市總面積的42%;斷裂以北的老河口市和谷城、襄州、棗陽等縣(市)的大部分地區位于秦嶺地槽區,約占全市總面積的58%。
襄陽地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這里既有滔滔漢水流經,又有干冷、暖濕空氣交綏,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加之復雜多樣的地貌類型對氣候要素產生明顯的再分配作用,使得市內氣候形成了各種類型。境內繁多的植物、動物種類,即受惠于氣候的復雜多樣性。全市年平均氣溫除高山以外,一般均在15-16℃之間,1月2-3℃,2月15-16℃,7月27-28℃,10月16--17℃。無霜期在228-249天之間。全市熱量資源不僅豐富,而且具有較明顯的過渡性,可以說兼備了南北氣候特點。全市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其中夏季占400-450毫米。全年降水量為107-135天。太陽輻射較為豐富,年平均總日照時效為1800-2100小時。又由于境內大部分地區處于溫度最高、降水最集中、光照最強的季節,正是主要農作物的旺盛生長季節,故全市氣候資源上的優勢,極有利于農業生產潛力的發揮。
襄陽導游詞 篇4
文化遺產
截至20xx年底,襄陽市共有6個項目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8個項目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有1人被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0人被省文化廳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悼h的民間文學《黑暗傳》,?、南漳縣的民間音樂《沮水巫音》,南漳縣的民間音樂《薅草鑼鼓》,老河口市的民間音樂《老河口絲弦》,宜城市的民間舞蹈《趕象》,南漳縣的民間舞蹈《端公舞》,宜城市的傳統戲劇《襄陽花鼓戲》,宜城市的曲藝《宜城蘭花筒》,老河口市的民間美術《老河口木版年畫》。南漳縣傳統舞蹈(民間舞蹈)高蹺花鼓、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南漳陰鑼鼓,谷城縣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南河套曲、石花奎面制作技藝、襄陽區醬菜制作技藝(襄陽大頭菜腌制技藝)。
荊楚文化
襄陽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孕育了楚賦開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傳至今。留下了穿天節、端公舞、牽鉤戲、鎖吶巫音、苞茅縮酒等楚風遺俗,留下了西周鄧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棗陽九連墩等楚文化遺址。
三國文化
上承漢末,下啟魏晉,在近百年群雄爭戰、風云際會的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謀劃《隆中對》,襄陽成為三國鼎立格局形成的源頭;以羊祜鎮守襄陽、杜預上表滅吳方略為標志,襄陽成為晉滅吳、完成統一大業的策源地。東漢末年,北方戰亂,劉表領荊州牧(公元190—209年),“愛民養士,從容自!,把襄陽治理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成為亂世中一片安寧的“綠洲”,數以千計的士人紛紛來到襄陽,諸葛亮、司馬徽、龐德公、龐統、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謀略精英,經學家宋忠、文學家王粲、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匯聚襄陽。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著《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等,對中國史學發展影響深遠。
東晉高僧釋道安在襄陽長達15年之久,研究佛學,講經弘法,統一佛教姓釋,確立僧律戒規,首創中國僧制,編撰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奠定了印傳佛教中國化的基礎,對中國文化儒釋道格局的形成乃至整個漢傳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使襄陽一度成為全國的佛教傳播中心。襄陽是“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三國文化遺產豐富,《三國志》86卷中有18卷寫到襄陽,《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2回故事發生在襄陽,現存有50余處三國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司馬薦賢、三顧茅廬、馬躍檀溪、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發生在襄陽的三國故事。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品格。
漢水文化
古有“江河淮漢”之說,漢水流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襄陽踞漢水中游,東西交匯、南北貫通,“漢晉以來,代為重鎮”,是漢水流域最重要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襄陽成為歷史上的區域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成為漢水文化中具有重要影響和代表性的區域。主要體現在商業文明歷史悠久。漢水是中國古代內河最便捷、最暢達、最繁忙的“黃金水道”。襄陽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是漢水流域最重要的水陸碼頭,商業文明延綿20xx多年。漢代襄陽“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隴坻,下接江湖,導財運貨,懋遷有無”;唐代襄陽“往來行舟,夾岸停泊,千帆所聚,萬商云集”;明清時期的襄陽“商賈連檣,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個商業會館、30多個碼頭,商業輻射到黃河上下、長江南北。
詩賦文化
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詩經》、《楚辭》均發源和交匯于漢水流域,《詩經·漢廣》描寫的漢水女神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影響最深遠的江河女神形象。歷經千百年流傳,漢水女神形象成了千萬漢水女兒美麗、善良、聰慧、高貴的象征,寄托了漢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向往。襄陽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辭》的主要作者,宋玉推動了楚辭向楚賦的轉變,王逸編撰了《楚辭章句》。
書畫文化
襄陽是“中國書法名城”,歷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國時期的梁鵠、邯鄲淳,隋唐時期的丁道護、杜審言,北宋時期的米芾、米友仁、張友正等。米芾世稱“米襄陽”,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他的畫以“米點山水”著稱于世,他的《研山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習書臨摹的法帖。
古城文化
襄陽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個大型軍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軍事文化的烙印。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戰爭發生在襄陽。其中,元宋大戰曠日持久,長達六年,使“鐵打襄陽”之稱名噪海內外!耙蕴煜卵灾瑒t重在襄陽”;“兵家必爭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陽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
紅色文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襄陽誕生了鄂西北第一個黨組織、第一支正規紅軍武裝,中國早期革命家蕭楚女兩次到襄陽傳播革命火種,賀龍帶領紅三軍轉戰鄂西北、中原突圍鏖戰襄陽、“五路大捷”之一的襄樊戰役等,在中國革命史和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襄陽大地涌現了程克繩、謝遠定、黃火青、吳德峰、胡繩等一批老一輩革命家、理論家,涌現了張光年、陳荒煤、梁斌、藍光等一批文學藝術家。抗日戰爭時期,襄陽成立了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李公樸、老舍、姚雪垠、臧克家、李可染等一批愛國文人志士來到襄陽工作,給襄陽的文化藝術帶來新的繁榮。
方言節慶
襄陽方言準確來說是指其所屬各縣市方言的總和,語言學分類屬于官話中的西南官話鄂北片,除入派陽平之外,音調與成渝片差別較大,又類于中原官話。西南邊受秦巴方言的影響,語言“清輕略帶秦”,東北邊語言濁得近豫音。從語音、詞匯、語法諸方面來看,襄陽話與普通話均有差異,而以語音差異較大。
由于1960至197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襄陽主城區及下屬縣市遷入大量使用吳語與東北官話的人口,今日市區仍然存在吳語與東北官話的方言島,同時也造成了北部城區,以及原三線建設單位附近地區大部分居民普通話語音十分標準但不能使用本地方言進行交流的情況。
襄陽本地流行的節日和習俗:火把文化節、拔河節、穿天節、諸葛亮文化節等。
影視作品
電影《襄陽》取材青年諸葛亮隱居襄陽10年的史實,由諸葛亮與黃月英的愛情起始,轉而描述臥龍鳳雛“雙雄會”友情,再整體再現才俊云集的襄陽文化圈,展示風云際會的建安亂世,揭示千錘百煉方成才的東方價值觀。
電影創意當時定名《諸葛亮與黃月英》。劇本創作完成后,電影更名為《襄陽·臥龍出山》。
諸葛亮文化節
“襄陽諸葛亮文化旅游節”又稱“諸葛亮文化節”,是襄陽為紀念古代杰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而舉辦的一項節日文化活動,是“文化襄陽”中重要組成部分,形式靈活多樣。
大學生電影節
中國襄陽大學生電影節創立于20xx年,是由中共襄陽市委、襄陽市人民政府、湖北文理學院主辦,天一兄弟傳媒、中共湖北文理學院黨委宣傳部、襄陽廣播電視臺聯合承辦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襄陽導游詞 篇5
薤山是神農嘗百草植五谷的地方,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2℃,夏季平均氣溫22℃,自古就享有“中國南避暑山莊”之美譽,是聞名中外的避暑勝地。
清末年間,美國、瑞典、意大利、冰島、英國、丹麥、挪威、加拿大等八國傳教士在此修建了“西洋別墅”56棟,前加拿大駐華首席外交官朗寧先生的父親在此建有別墅;大革命時期賀龍曾率紅三軍轉戰于此;抗日戰爭時期,前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先生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老河口時,曾攜家眷及秘書程思遠先生在這里度假避暑。
薤山山峰奇秀,美如匡廬,有景點60余處。自然景觀主要有女兒峰、梳妝臺、明珠石、鴛鴦石、楠竹園、楓香樹等;人文景觀主要有神農洞、神農故道、神農五谷堂、神農峽漂流、西洋別墅群、李宗仁別墅、朗寧別墅、紅軍司令部舊址、中共谷城縣委舊址、谷城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等。
1994年薤山被國家林業部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20xx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襄陽市唯一一家省級旅游度假區,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級景區。
襄陽導游詞 篇6
千年古剎承恩寺位于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東南45公里處,該寺始建于隋,初盛于唐,鼎盛于明,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襄陽AAAA級隆中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之一。承恩寺是湖北省,省級森林公園,作為全國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被列入《中國佛教百大名寺》一書。
承恩寺是隋煬公主隱居療疾之地。明朝時期興建了大雄寶殿、鐘鼓樓和毗盧大佛、彌勒石佛以及萬斤銅鐘等。據襄陽簡史記載,天順年間,英宗為報答叔父,對該寺進行修繕,改其山為"永樂山",改其寺為"大承恩寺",承恩寺因此而得名。
承恩寺位于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東南45公里處,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景區,省級森林公園。作為全國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被列入《中國佛教百大名寺》一書。該寺始建于隋,初盛于唐,鼎盛于明,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萬斤銅鐘制作精細,造型美觀,F存“金剛般若波羅密正經”是國家二級保護文物。寺院內外古木參天、泉水潺潺,有玉石碑、臥牛池、龍泉池、玉帶水、鎖風橋等自然景觀。襄憲王墓聞名遐邇,隋煬公主的傳說美妙動人。承恩寺的泉水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可以健身療疾,有神水之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幾經挑選,于1968年在此設立制片分廠,專門從事膠片洗印工作。許多著名電影在此拍攝外景,包括《閃閃的紅星》、《飛兵襄陽》、《八路軍》等。據專家考證,此地聚氣藏風,可以開發人體潛能,在這里練功可以產生難得的“金字塔”效應。距承恩寺13公里處的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水質清澈,風光如畫。
襄陽導游詞 篇7
襄陽是旅游勝地,有悠久的歷史,想對襄陽有更多的理解嗎?那就跟我這個小導游一起來看看吧!
襄陽的地理位置在湖北省西北部,這里有很多名勝古跡。我先來給大家講講夫人城和綠影壁吧!關于夫人城,還有一個小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夫人,人稱韓夫人。
有一次,敵人就快要進攻了。韓夫人親自登城察看地形,發現西北角的城墻有些松動。當天夜里,韓夫人召集府里的丫環和城中的婦女,連夜在外城墻里蓋起了一座內城墻。第二天,西北角果然被敵軍攻破,卻發現還有內城墻。是韓夫人的聰明才智保住了襄陽。接下來我給大家講講綠影壁。綠影壁在古代是襄陽王府前的一塊照壁,壁上雕刻著九十九條龍,大的有五米,小的只有幾厘米。畫壁上的龍栩栩如生,凌空騰飛,真是群龍爭躍。中間的一塊壁上有兩條大龍,在爭上面的一顆明珠,正所謂是雙龍戲珠。聽說綠影壁晚上還會發出綠光呢!讓我告訴你——沒錯,這是真的!因為雕刻它的時一種珍貴的石頭,叫做綠礬石。
除了這些名勝古跡,我們襄陽還有許多現代化的設施。比如沃爾瑪,里面的商品大到家具電器,小到鍋碗瓢盆,真是購物的天堂。
既然到了襄陽,就一定要嘗嘗這里的風味小吃——牛油面和黃酒。牛油面是我們襄陽的風味小吃,人人都愛吃,面又細又滑,湯紅紅的,讓人垂涎三尺,吃了還想吃。要是吃了牛油面,再來碗黃酒,真是人間美味!黃酒還是黃月英發明的呢!黃酒不但味道好,顏色也很漂亮,是乳黃色的。
襄陽的名人也不少,像軍事家諸葛亮、大詩人孟浩然等等…
襄陽導游詞 篇8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承恩寺位于襄樊市50公里的谷成縣茨河鎮五朵山之陰。是湖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鄂西北比較有名的佛教寺院。這里峰巒環拱,聚氣藏風,水源通貫,森林茂盛且無污染,是當今不可多得的名勝之地。
該寺始建于隋,初名寶巖禪寺,元末毀于火,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0xx年)重修,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處鼎盛時期,清代多次維修,F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等殿宇75間。寺中有神奇的泉水、珍貴的文物、獨特的風光,周圍有“獅峰煙云”、“龍池丹桂”、“牛池夜月”、“玉帶神像”、“鐘樓萬銅”、“襄王玉碣”、“長橋鎖風”、“金山鶴舞”8大景點,無不令人驚嘆。寺旁有一個水池,名叫臥牛池。相傳與隋煬帝的女兒有關,此地也可供游人觀賞品味。
襄陽導游詞 篇9
襄陽市是位于中國湖北省西北部的一個地級市,是湖北省政府確立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長江支流漢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陜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是1986年第二批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素有鐵打的襄陽、華夏第一城池、兵家必爭之地的稱號。襄陽自古分為漢水(沔水)南北兩岸的襄陽及樊城二城,隔漢江相望,二城在歷史上都曾經是軍事與商業重鎮。1949年以后后才將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分設襄城、樊城2區。20xx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襄陽區改名為襄州區。20xx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為襄陽市。今天,中共襄陽市委、襄陽市人民政府、襄陽軍分區、襄陽市人大會、政協襄陽市委員會均駐襄城。
襄陽市的發展肇始于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從荊州牧劉表徙治襄陽始襄陽歷來為府、道、州、路、縣治所。市域內現已查明各時期的文化遺址200多處,有些文物古跡堪稱世界之最。襄陽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3020xx年的歷史中,大小戰役難以數計,著名的戰例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之戰、朱序抗拒苻丕之戰、岳飛收復襄陽之戰、宋元襄樊之戰、李自成進占襄陽之戰等。其間人文薈萃、燦若繁星,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眾多的英才,為襄陽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和軼聞傳說,歷來就有“文化古城”的雅稱。
今日的襄陽,既有聞名于世的歷史積淀出的深厚人文底蘊,又有汽車制造,航天裝備等高新科技產業及都會發展,“新舊和諧共生”成為了本市最突出特色。
襄陽導游詞 篇10
襄陽位于長江支流漢江的中游,是湖北省僅次于武漢的第二大城市,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已有2800多年歷史,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襄陽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漢水穿城而過,分出南北兩岸的襄陽、樊城,隔江相望,兩城歷史上都是軍事與商業重鎮,1949年以后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分設襄城、樊城兩區。20xx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為襄陽市。襄陽市已形成以汽車、高新技術和紡織等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高新技術開發區是中國汽車工業、軍工企業的聚集地和鄂、豫、渝、陜毗鄰地區技術、智力最密集地區,其已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中心城市。20xx年襄陽入圍首批國家智慧城市。20xx年襄陽入圍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著名景點有隆中風景名勝區、襄陽城等;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襄陽古城文化積淀深厚、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在中國古城文化中具有獨特性和代表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古城遺址富集、歷史悠久。在市區建成區13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就有三座古城遺址,西周鄧城遺址有3000多年歷史,樊城、襄陽城都有2800多年歷史。在一個城市內有三座獨立建城的古城,且歷史都如此悠久,在全國是少有的。
古城軍事文化印跡深刻、聲名遠播。襄陽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個大型軍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軍事文化的烙印。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戰爭發生在襄陽。其中,元宋大戰曠日持久,長達六年,使“鐵打襄陽”之稱名噪海內外。“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兵家必爭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陽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襄陽誕生了鄂西北第一個黨組織、第一支正規紅軍武裝,中國早期革命家蕭楚女兩次到襄陽傳播革命火種,賀龍帶領紅三軍轉戰鄂西北、中原突圍鏖戰襄陽、“五路大捷”之一的襄樊戰役等,在中國革命史和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襄陽大地涌現了程克繩、謝遠定、黃火青、吳德峰、胡繩等一批老一輩革命家、理論家,涌現了張光年、陳荒煤、梁斌、藍光等一批文學藝術家。抗日戰爭時期,襄陽成立了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李公仆、老舍、姚雪垠、臧克家、李可染等一批愛國文人志士來到襄陽工作,給襄陽的文化藝術帶來新的繁榮。胡繩在這里主辦《鄂北日報》,梁斌以襄陽為素材創作了史詩巨作《紅旗譜》,張光年創作的《黃河大合唱》堪稱中國當代最杰出的文藝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