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導游詞十篇
著名導游詞 篇1
靖江王城位于桂林市市中心獨秀峰下,廣西師范大學內,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重孫朱守謙為靖江王后,此處設為藩邸。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_年才完工。王府按照朝廷對藩王府所作的規定構筑,其主要建筑前為承遠門,中為承運殿,后為寢宮,最后是御苑。圍繞主體建筑還有4堂、4亭和臺、閣、軒、室、所等40多處,占地19.78公頃,規模宏大。城垣東南西北四門,名為: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后貢門),南北長556.6米,東西寬335.5米,通高7.92米,厚5.5米,內外警以方石,內充片石澆灰漿。所有建筑系大式歇山頂,紅墻碧瓦。從建成到明代覆滅的257年中,這里住過12代14位藩王。歷 270余年,是明一代封藩最長的一支。清順治九年(1652),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將王府焚毀自歿。現保存府第的門、殿、宮須彌座臺基及石雕欄柱、陛階和城垣。
整個王城的宮殿建筑采取嚴格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后寢”的布局方式營造,中軸線上的承運門、承運殿高大華麗,氣勢非凡,體現了王權至上的思想。方城南面的正陽門,有清代兩廣總督為表彰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臨桂人陳繼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東華門上的“狀元及第”坊則是為道光年間新科狀元龍啟瑞而建,西華門上的“榜眼及第”坊是為同治年間榜眼于建章而建。明代靖江王府,規模宏大,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莊嚴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稱王城。城中有桂林眾山之王獨秀峰,平地拔起,眾山環繞,孤峰獨秀,為我獨尊,有天然的王者氣勢。
靖江王城中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建筑物——靖江王城景區。在中國4A新定評選中,桂林靖江王城被評為中國4A景區。無論從景區規模還是歷史層面來看,桂林靖江王城獲此殊榮是當之無愧的。因為桂林靖江王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集大學院校、風景名勝區(獨秀峰)、完整歷史建筑物、歷史背景于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獨秀峰王城景區位于桂林市中心,是以桂林"眾山之王" --獨秀峰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地為范圍的精品旅游景區。景區內自然山水風光與歷史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千古名句的真跡題刻就出于此處。景區涵蓋了桂林三大歷史文化體系,是桂林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走進景區就走進了桂林歷史文化之門。
著名導游詞 篇2
禹王臺風景區位于開封市的東南隅,占地面積400畝,是一個古典園林式的公園,園林布局是以名勝古跡古吹臺為主景,以五大植物園:櫻花園、牡丹園、芳春園、石榴園、科普園為主體的文化休憩公園。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開封著名的名勝古跡--古吹臺,已經經歷了25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什么叫古吹臺呢?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雙目失明的音樂家名叫師曠,他的音樂造詣很深,是晉平公駕下的一名樂師,他經常在這座高臺上彈奏樂器,人們為了紀念師曠,就把這座高臺叫古吹臺。到了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于黃河泛濫成災,人們飽經水患,談水色變,為了紀念歷史上治水有功的大禹,改古吹臺為禹王臺。
現在古吹臺上所存的建筑是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建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它的整座建筑,都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我們看到的這個四柱三門式的木牌坊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盲人音樂家師曠而修建的,它初建于清代的乾隆二十七年,牌坊上“古吹臺”三個大字是清代河南巡撫題寫的。
現在請大家隨我到古吹臺上參觀。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座樓叫御書樓,是為了供奉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皇帝為大禹治水親筆題寫“功存河洛”匣額而建造并得名的,各位可以到御書樓上欣賞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的塑像和書法。第一組塑像是“康熙御書”,說的是康熙皇帝在古吹臺上為大禹治水題寫“功存河洛”匾額落款時的情景。在此康熙還題寫了“嵩高峻極”、“靈瀆安闌”、“昌明仁義”三個匾額分別賜于河南各地。第二組塑像是“乾隆吟詩”,說的是清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巡幸河南,來到開封古吹臺時寫下一首五言律詩的情景。在禹王臺的后面,專門建有刻著這首言律詩的御碑亭。
著名導游詞 篇3
瑯琊山是皖東第一名勝,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24大文化名山之一,中華百座名山之一,安徽省五大風景區之一。風景區內丘壑林泉、寺宇、亭臺、古道、古關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起伏,溝谷深邃,溪流潺湲,森林茂密。其高可眺、邃可隱、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麗可詠的自然景觀,逐漸形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瑯琊山“八名”(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文化勝境。
瑯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征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達官顯貴為之開發山川、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遺產,擁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勝境。其中唐建瑯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也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瑯琊山的由來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四外云游的和尚到了滁州,見到西山風景如畫,就在山上蓋了座叫“西山寺”的寺院。還收留了一個叫超然的小和尚,小和尚長的古靈精怪的,但是卻很不開竅。和尚教超然忘好了幾個月的經,結果,連“阿彌陀佛”四個字都只記得兩個,而且其中還有一個字念走音了。念成了“摩陀”。老和尚一氣之下,就一個人下山云游四方去了。大半年后,老和尚聽說滁州蝗蟲成災,心里犯愁了,擔心超然就回到了寺院,結果看到小超然長的高大了,壯實了!一點也沒有受到蝗災的影響!后來才知道原來小超然一直在煮石頭吃,煮出來的石頭黃得象杏子,軟得象芋子,甜得賽桃子。
第二天,老和尚說:“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經’,是真經,你成了佛啦。從今在后,我們都念‘摩陀經’,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著名導游詞 篇4
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后,對其贊嘆不已,認為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峰秀,佛寺眾多。
早在東晉年間(420_年),山上就開始建寺廟,以后歷代都增建、擴建,形成“三里一小廟,五里一大廟”,廟宇遍布全山,據說興盛時期多達300余座,僧眾四五千人。現在保存完整的寺廟尚有五六十座。
游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里,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里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游人可以在這里住宿,并以此為起點,游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勢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約20_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回蕩,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為“九華十景”之一。
著名導游詞 篇5
中國南方并存著兩種文化單元--吳越文化和荊楚文化,受兩大文化的影響和沖撞,安徽南部和江西西北部分別形成了徽文化和贛文化。在地處皖贛交界的牯牛降地區,則可以看到這兩種文化相互交融的奇特形象。
如果把牯牛降看作是一個界點,那么它不僅是地質上的界點,同樣還是文化風情上的一個界點。山北安慶,是黃梅戲的故鄉;山南徽州,則是徽劇的故里。唯有目連戲是牯牛降大山南北共同擁有的戲曲。與關漢卿、湯顯祖齊名的明代大戲劇家鄭之珍,以牯牛降周邊環境和民俗風情為背景,創作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并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目連戲,與儺舞并稱為中國戲曲“活化石”。
戲曲事業的繁榮,推動舞臺建筑的快速發展,古戲臺群堪稱古徽州一絕。祁門有閃里坑口會源堂、新安株林馀慶堂古戲臺等11座。這些罕見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不啻于一部完整的徽州舞臺史。位于皖贛邊界的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馀慶堂古戲臺,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古戲臺布局嚴謹,造型古樸,素雅端莊,雕飾精美,乃徽州建筑之瑰寶。會源堂一點也不遜色,《大轉折》、《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多部影片曾在這里拍攝,咿咿呀呀的唱腔,喧騰歡快的鑼鼓,在每年的春節,還會讓習慣了寧靜的鄉村,一如從前的熱鬧。
牯牛臨凡開神秀,秋浦泛舟覓詩魂。牯牛降集山水美學、歷史文化價值于一身,兼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科學探險于一體。牯牛降,這位沉睡了千萬年的美人,已經撩開了迷人的面紗,張開了熱情的雙臂,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
牯牛降,一座美麗而神奇的大山;祁門,一個古老又年輕的地方,盼望著,期待著,您回歸寧靜平和的腳步。
著名導游詞 篇6
九華山是令人神往的蓮花佛國。它以燦爛的佛教文化和奇麗的自然景觀為特色,是游覽、觀賞和開展科學文化活動的山岳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改革開放以來,古老的佛山沐浴盛世朝陽,新姿煥發,活力再現,現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九華山坐落在池州市東南境,她是池州旅游業的品牌,是池州人民的驕傲,是安徽”兩山一湖”風景區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為使名山披錦繡,更快地躋身于國際旅游先進行列,九華山風景區管委會指導、組織有關部門編寫了這本九華山導游詞。九華山佛教文化研究會的同志,尤其是幾位老同志退而不休,辛勤筆耕,在很短時間就完成了編撰任務。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我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敬意。這本書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圖文并茂,以模擬導游撰文,準確、鮮明、生動,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頗適合導游人員學習和使用,也可供廣大游客閱讀和欣賞。我相信,這本書的問世將會把你帶進九華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美妙神奇的境界。我在池州工作多年,深深熱愛九華山。我衷心祝賀此書的出版,并樂之為序。
“九華天下神”,這是當代詩人嚴陣今年7月重游九華山時留下的感慨,悠久的佛教歷史,秀麗的自然風光,神秘的肉身現象,奇特的地域文化,使千秋名山異彩紛呈,獨具魅力。
導游詞與名山勝景,猶如畫龍的點睛之筆,面對九華山這樣一座千古名山,一篇好的導游詞可以幫助你傾聽它歷史的回音,追尋它文化的源流,聆聽它美妙的傳說;可以引領你尋訪名士的蹤跡,體味佛門的幽深,感受肉身的傳奇。總之,好的導游詞就像窗口和橋梁,通過它,可以增強你的游興,引導你走進九華山去觀光、探勝。
著名導游詞 篇7
蘭州百合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為“LiLum davidi var unicdor cotton”因其地下莖塊由數十瓣鱗片相疊抱合,有百片合成之意而得名。百合是一種有較高營養保健價值的蔬菜,有極高的食用價值。“蘭州百合”含糖量高,粗纖維少,肉質細膩,還含有其它有益成分。喜半蔭條件,耐蔭性較強。但各生育期對光照要求不同,前期和中期喜光照,尤其是現蕾開花期。如光線過弱,花蕾易脫落,但怕高溫強光照。百合為長日照植物 ,延長日照能提前開花,日照不足或縮短,則延遲開花。
百合為百合科 百合屬中能形成鱗莖的栽培種群,多年生宿根 草本植物,味道美,又名野百合 、喇叭筒 、山百合 、藥百合、家百合等。百合在歐美各國主要作為花卉栽培,而我國栽培百合主要采收其鱗莖作為食用或藥用。
百合原產亞洲東部的溫帶地區,中國、日本、及朝鮮野生百合分布甚廣。我國是野生百合資源分布最廣的國家,從云貴高原到長白山區,到處都有它的蹤跡,遍及南北26個省、自治區垂直分布在海拔200—3200米之間。中國有關百合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羅愿的《爾雅翼 》。書中說番韭就是百合蒜,并說:“百合蒜,根小者如大蒜,大者如惋,數十片相累,狀如白蓮花 ,故名百合花 ,言百片合成也。”關于百合之名,李時珍說:“百合之根,以眾瓣合成也。或云專治百合病 ,故名:“亦通”。
日本對百合的最早記載是公元642年 ,當時有把百合花作為供品獻給天皇的記載。
歐洲歷史 上百合的記載也很多。_的儀式上,百合花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花卉,特別是復活節 、圣誕節,百合花是作為純潔少女的象征出現的。
法國從十二世紀起,將百合作為國徽上的圖案。智利國徽 上也有一簇百合花,它是獨立、自由的象花,也曾被西方人奉為圣物,有諺語說:“百合花賽過所羅門的榮華。”就連中國古代大詩人陸游 也曾感慨:“芳蘭 移取偏中林,余地向妨種玉簪。更乞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那由六枚花瓣組成的喇叭花型,優雅柔和,令人陶醉。
全國解放以后,蘭州百合的發展經歷挫折,終于得到發展。1974年,原蘭州市委書記王耀華 曾在袁家灣村現場召開市委會,把該村定為百合基地村,解決有關問題,促進發展。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干部、群眾思想逐步解放,干勁越來越大,特別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后,干部群眾勁頭更足,發展速度更快。截止1997年,僅七里河區百合種植面積以達到1.6萬多畝,總產量700多萬公斤,其中西果園鄉就大1萬畝,450萬公斤。
近年來,蘭州百合走上了產業化的道路。蘭州百合產業化建設是全市乃至全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點項目,是我區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近幾年在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蘭州百合由我區重點支柱經濟步入產業化軌道,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蘭州百合面積初步擴大,99年留床面積達到22400畝,產量穩步增加。99年底產量達到850萬公斤,銷售渠道暢通、前景十分看好。產品以遠銷到全國各大城市及港、澳、臺、東南亞、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著名導游詞 篇8
早在去六朝古都南京之前,爸爸就給我看了許多關于南京的資料,其中一篇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寫的>讓我對南京秦淮河的美景更加向往。
在眾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個永恒的話題,它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搖籃。相傳南京是越王勾踐于公元前400多年建造的中國最古老的城池——越城,秦淮河是秦始皇東巡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六朝時,秦淮河更成為文人墨客聚會的勝地。美稱“十里珠簾”的秦淮風光帶上點綴著數不盡的名勝佳境,許多故事留傳千古。
來到南京時已經是下午了,安排好住處后我們就乘車前往秦淮河風光帶。到達時已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我們先去逛了夫子廟夜市,那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各種特色商品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我在這里買了一些漂亮的雨花石留作紀念。往前就是江南貢院了,聽說這里歷史上出過幾千名江南才子,如鄭板橋、吳承恩、唐伯虎、吳敬梓等,我不禁對這里肅然起敬。
再往前走就到了秦淮碼頭,這里一片燈火輝煌,游人如織。橋頭上裝飾著各式龍型彩燈,大小各異。還有一些很卡通的生肖燈。游人們看起來十分興奮,舉著照相機前拍后拍,簡直想把秦淮河的夜景全裝進相機里。因為這里的游船很多,所以我們沒用怎么等就乘上了游船,我發現這里的游船已不像朱自清文章里說的比北京北海、揚州瘦西湖的好,從外觀看已沒什么區別,都是裝扮一新的畫舫,只是里面的大理石茶幾、茶具還有點像朱自清描述的。從船上向外面看,大大小小的船都點起了燈火,燈光映在碧瑩瑩的水中,真讓人有“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感覺。
隨著游船向前行,我們看到了李白的雕像和刻著他《登金陵鳳凰臺》詩句的碑石,前面又有銅像,是王獻之的,還有“太”字碑,“太”字碑的來歷很有趣:相傳王獻之小時很聰慧,因此有些驕傲,有一次王羲之在王獻之寫的“大”字上添了一點,王獻之將“太”字拿給母親評點,母親說中間那一點寫得好,其它都很一般,
王獻之很羞愧,從此他發奮苦練,終成大師。途中還看到了“秦淮八艷”的故居和雕像。往前又經過了文德橋、文源橋等幾座橋,聽導游說秦淮河上共有八座橋呢。橋上很多悠閑的人在散步,橋下還掛著一串串足以亂真的蝴蝶串燈,再加上兩岸閃爍的霓虹燈,使得這夜晚的秦淮河被妝點得分外嫵媚,仿佛重現六朝時的繁華。
伴隨著阿寶那美妙的《傾國傾城》主題歌,我們的游船來到了秦淮水榭聲光表演舞臺,那里有許多古裝打扮的舞女在燈光煙霧中輕歌曼舞,我們也仿佛回到了古代,媽媽說原來歌聲融于美景中是如此的美妙呀!
再看同船的游客都面帶微笑早已陶醉在秦淮夜景中,我和媽媽也依偎在一起欣賞著沿河的美景。不知不覺中游船已駛回碼頭,一看表已經一個多小時了。上岸后,我戀戀不舍的再回頭看看夜色中的秦淮河,清涼的晚風,繁華的彩燈。秦淮河和它的“漿聲燈影”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
著名導游詞 篇9
各位游客早上好,我是這天你們的導游,大家能夠叫我小王或者王導,這天我們將前往滁州瑯琊山風景區,我身邊的陳師傅是我們本次旅途的司機,因為陳師傅是這一旅游線路的老師傅了,所以大家能夠安心乘坐他的車,好了此刻我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這天我們游覽的瑯琊山風景區,在去瑯琊山之前,有人肯定想問:“它為什么叫瑯琊山呢?”其實瑯琊山古稱摩駝嶺,后何以名瑯琊,歷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東晉瑯琊司馬睿曾在此居住,而稱瑯琊;另一種說法是,西晉鎮東大瑯琊王司馬釉曾率數路大軍“出途中”滅吳,吳主孫皓投降于此,因而山稱瑯琊。
瑯琊山在1985年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1988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20_年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4A級旅游風景區,瑯琊山古稱摩陀嶺,相傳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瑯琊王司馬睿避亂來到滁州,這以后他過了長江到了南京,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他認為滁州是他的福地,于是將自己當年的封地山東瑯琊郡的瑯琊二字,賜予了這片山嶺。
好了各位團友看完了醉翁亭我們繼續向前游覽,此刻我們沿瑯琊古道向前大約走400米就來到了瑯琊寺。此刻游客朋友們望見的所有建筑大多數是清三十年重新修建的。瑯琊寺以前叫寶應寺,直到一九八四年正式以“瑯琊寺”命名的。瑯琊寺景點有80多處,此刻可供觀賞的有大雄寶殿、藏經閣、明月觀等景點,在那里導游小王我就不帶領大家一一參觀了,我們自由參觀,等四十分鐘后我們在那里集合,開始我們的返程。
各位游客朋友們,到了要說再見的時間了。這天的游覽將要結束了,我很高興大家十分支持配合我的工作,這短短的時光里期望成為你們永恒的記憶,期望下次還有機會為大家服務,祝愿大家在以后生活中天天開心,順順利利,再見!
著名導游詞 篇10
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蘭州的水車制造工藝日前進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這讓古老的蘭州水車煥發了生機。水車園是蘭州市旅游局為再現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專門設計仿建的游覽參觀公園。
明嘉靖年間(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蘭州人段續所造段續考中進士后,曾宦游南方數省,對湖廣地區木制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派人繪成圖樣,保存在身邊,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車的仿造,經過反復多次試驗,終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獲得成功,最早架設在現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后又在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水車,以灌溉附近六百畝菜畦果園,"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段續的水車成功后,黃河兩岸的農民爭相仿制,至清末時蘭州已有水車157輪(據1891年統計)。到解放前后,上至青海貴德,下至寧夏中衛的黃河岸邊共有水車350多輪。1952年,蘭州有水車252輪,黃河兩岸更是水車林立,總提灌面積達10萬畝。當時蘭州市的水車之多是號稱"水車之城"的敘利亞哈馬市水車最多時候的8倍,成了當時世界上真正的"水車之都"。至今已有近520_年的歷史。水車結構
蘭州水車是一種利用黃河水流自然的沖擊力的水利設施,水車輪幅直徑達16.5米,輻條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安裝有等距斜掛的長方形水斗。水車立于黃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則以圍堰分流聚水,通過堰間小渠,河水自流助推。當水流自然沖動車輪葉板時,推動水車轉動,水斗便舀滿河水,將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轉至頂空后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流入園地,以利灌溉。這種通過水車轉動,自動提水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是古代的"自來水工程"。水車由來
據《重修皋蘭縣志》記載,是由明代蘭州段家灘人段續所創。"續里居時,創翻車,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農民皆仿效焉。"段續,字紹先,明嘉靖二年進士。博學多才,曾宦游南方數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間,對當地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就派人繪成圖樣,保存在身邊。后來因為他在朝廷疏奏論事獲罪,被貶為河南郾城縣縣丞,又遷為杞縣知縣。在此期間,由于他革除積弊卓有政聲,又被擢升為湖廣參議、密云兵備副使等。晚年回歸故里,致力于水車的仿制,經過多次反復,終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獲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續借鑒云南通河的筒車灌溉技術,在蘭州創制了適合于本地的水車。開始架設在現今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以后又在現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畝菜畦果園。"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
甘肅的著名導游詞10
在我國美麗遼闊的大西北,不僅僅有戈壁荒灘和那蒼茫無邊的孤煙沙場,而且還有許多如詩如畫的風景名勝,如那頗具盛名的鳴沙山。遠遠望去,晴空萬里,山體恍如一條橫臥著的黃色巨龍,綿延柔軟平滑似鏡,山脊如刃峰若削,好一派罕見的流沙景觀,讓人嘆為觀止。
人要上山只有赤腳踏沙,人行沙中,頓感一種細軟滑圓,踩入沙坑,表層蒸熱里面涼爽又是另一番微妙。登沙山雖無驚險卻很艱難,沙流軟綿綿,進一步偏又下塌半步;踩著他人腳印好像省點力氣,偶爾也小跑一陣往前沖刺。如此這般向上攀登,雖汗水淋漓,但也其樂無窮。
登上山峰,舉目遠視,天蒼蒼,沙茫茫,一覽無遺,令人心曠神怡。遠處層層疊疊的峰巒,揮灑出道道優美的曲線;近處沙浪縈回,看似澎湃洶涌卻如波濤凝固。“鳴沙”之說更給此山抹上一層神秘色彩。陽光下掬沙細撒,指縫間倏然流下,五彩俱全,晶瑩閃亮,沙脊兩邊陰陽分割呈強烈反差。一邊是黑乎乎清涼涼,一邊呈金燦燦熱騰騰。真是東邊日出西邊涼。
再俯瞰山下,沙山環抱的荒漠中,一形似月牙之泉透露著粼粼波光;泉邊蘆葦垂柳搖曳,湖中輕波漣漪蕩漾。據說,自東漢以來便有此泉記載,千百年來,不為流沙淹沒不因干旱枯竭,創造了沙泉共存的奇跡,無愧于天下沙漠第一泉之美稱。面對著藍天、沙海、碧泉,和諧恬謐相映成趣,人們無不贊嘆著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之神奇。
下山時,不妨滑沙而下,雖有幾分驚險但也有幾分刺激、幾分好奇。只需坐上竹條板,順坡而下,兩手一伸似雙翼展翅,沙浪滾滾如山洪奔騰,耳邊風聲陣陣好似沙鳴聲聲,恍然猶如全身騰空而起,驚心動魄一剎那,即已到得山腳下,真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飛流直下之飄飄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