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觀導游詞(精選13篇)
白云觀導游詞 篇1
北京白云觀為道教全真龍門派祖庭,享有“全真第一叢林”之譽。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及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道教界的全國性機構均設立在白云觀。在廣大道教徒的心目中,它有著崇高的地位。
關于白云觀還有個傳說:丘處機真人從大漠回來以后,奉敕建立北方道教第一叢林——白云觀。過了沒多久有一位王姓和尚為壓倒白云觀,在觀的西面建了一座佛剎,起名曰“西風寺”,內中暗藏玄機——卷起西風,讓“白云”無影無蹤。白云觀的道長看在眼里,心里全都了然,這時白云觀正在修建的一座石橋要竣工了,老道長便把這橋叫“窩風橋”,西風再厲害,也過不了這橋。后來白云觀香火越來越旺,老和尚派人偷偷進觀考察,這才得知是一座“窩風橋”在發揮作用。
白云觀導游詞 篇2
白云觀為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號稱“全真天下第一叢林”,始建于唐代。道教龍門派祖師丘處機曾住持于此,仙逝后曾藏遺蛻于此。白云觀主要建筑分東、中、西三路和后花園。中路為全觀主要建筑,依次為三清閣、四御殿、丘祖殿、老律堂、玉皇殿等等。左右配殿,樓閣有藏經閣、朝天樓、客堂、藥王殿、救苦殿等。東路和西路有南極殿、鐘鼓樓及八仙殿、呂祖殿、元君殿等。整個建筑層層疊疊,布局緊湊,松槐蔥郁,古碑林立,古觀風貌顯得清雅幽靜。白云觀現在是我國道教的中心,其在行政由中國道教協會、白云觀、中國道學院三部分組成。白云觀現任方丈為謝宗信道長,閩智亭道長為現在中國道協會長。尤為可惜的是,我訪問白云觀的當天,這兩位在道教界德高望重的道長都沒有在觀里。這次訪道白云觀沒有采訪到這兩位高道,尤為遺憾!
我在白云觀遇到的第一位道長是來自于浙江天臺的林道長,林道長今年不到40歲,在白云觀常住,是個忠厚樸素的道士。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護殿堂。浙江天臺是紫陽真人張伯端的家鄉,天臺桐柏山是南宗道場,曾經出了很多名道高真。不過,林道長不是在那里出家。我向林道長問起平常主要的修持法門,林道長很謙虛的說他沒有什么功夫。后來我向林道長詢問了一些觀內的情況,就離開了他。我繼續向觀內游覽,路上碰到很多道士。我主動向他們打招呼,禮多人不怪,為了表示尊重,我行的是道家的拱手禮。路上碰到的道士紛紛還禮,還有的道士用佛教的合掌來還禮。和尚拱手,道士合掌,這場面有些滑稽。不過,我還是很感動。
下午四點,時間不早了。我晚上還有事情,必須早些趕回賓館。就與王道長告辭了。王道長給我留下了電話號碼。
一天的訪道歷程結束了,也畫上了圓滿句號。
回賓館的路上,我有些輕松,也有些失落……
不知道我什么時候能再來白云觀……
白云觀導游詞 篇3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擔任大家的導游員帶領大家參觀。首先歡迎大家來到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圣地——白云觀參觀游覽。它位于佳縣城南五公里處的白云山上,因山上建有古跡白云觀,山下奇異的黃河峽谷風貌而聞名,素有“關西名勝”、“白云勝景”之美稱。
說到白云觀所在的白云山,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云山原名對龍嶺,這里白云繚繞,雙龍蟠曲,加之山腳下黃河奔騰,水流神韻。一日山上來了一個蓬頭赤腳道人,自稱玉風真人,他在山上結了個草庵,白日采藥,晚上打坐誦經。他的醫術非常高明,為百姓醫病無不手到病除,當地群眾敬之如神,白云觀便是在其住持下,得朝廷官員張總兵和地方人士牛登弟資助而修建的。相傳修建時正逢盛夏,工匠們頭頂烈日,酷熱難忍,突然,天空出現了一片白云,正好將烈日遮住,真人感而靈之,便把對龍嶺改名白云山。
1947年秋,毛澤東轉戰陜北,曾兩次登上白云山,賞古跡,覽名勝,盡領北國風光,感悟傳統文化,留下了一代偉人同四方群眾共度重陽節的千古佳話。
白云觀建筑布局依山就勢,前低后高,鱗次櫛比,層層上升。建筑可分為兩部分:即道路區和宮殿區。道路區從小石牌樓至真武大殿是一條700余級的石階蹬道,連接木牌樓和四道天門,游人到此需涉攀高之險:宮殿區位于白云山主峰之上,是建筑的分布區。白云山廟觀的建筑,既有統一的格調,又富于變化,建筑空間的連接體則更是豐富多變,這些建筑結合了明清兩代的營造方法,又明顯融人了地方風格,使之更臻完美。
白云觀既供華夏大地供奉的傳統神,也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神,白云觀山神之多、之全,真可謂諸神薈萃,集于一觀,這在各地的古觀、古寺中是少見的,其間記述和演繹了許許多多宗教故事、神話傳說。因此,白云觀也就能滿足各種人的各種要求,自然而然成為人們寄托精神的圣地,人們對白云觀寄托著某種美好愿望,這也許就是白云觀香火鼎盛、歷代不衰的原因。一年中,白云觀較大的廟會有三次,農歷三月初三,是真武祖師降生之日; 四月初八,是白云觀修成之日;九月初九,是真武祖師飛身之日。歡迎大家到時來趕我們的廟會,那時真是熱鬧非凡。
現在就請大家跟我登上白云山,走進白云觀。天下名山必賦名門,這座官式形制的大牌坊就是白云觀的山門,它的建筑為四柱三門七樓牌樓,三昂七踩半拱,歇山頂。門楣上攜刻著明萬歷皇帝敕諭的“白云山”三個大字,充分顯示著它的等級地位及威嚴神圣。
入山門,過滴翠園,只見涓涓細流不斷,據說這洗心泉是專門供朝山的賢士凈身的地方,以示洗去凡塵俗土。越小石牌坊,又稱為“低頭牌坊”,小石牌坊為明代遺跡,清嘉慶年間重修,為二柱單跨石構建筑,上下游人須低頭而過,以示虔誠朝山之意。
現在映人我們眼簾的便是360余級的石階“神路”了,這便是登山之道。這一級一級石磴,采用699塊青石依次砌成,從山根直達山頂,愈高愈陡,宛若天梯。
當我們踏上最后一級臺階時,一座精美俏麗的純木結構木牌樓便映入眼前了,木牌樓建于明萬歷年間,高8.5米,四柱三門三樓,歇山訂,正樓單檐。顯得脫俗素雅。這座牌坊無依無托,搏擊風雨400余年,它特殊的結構和構造,顯示了我國傳統建筑的精湛工藝。
穿過木牌樓,我們便來到白云觀廟觀群。首先我們來到的是五龍宮,五龍宮為白云觀的底層建筑,也是白云觀重要建筑之一,建于1690年。五龍宮由正殿、兩廊,觀音樓組成整齊的小四合院,在古柏青松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幽靜莊嚴。五龍宮也稱 “五龍擇圣宮”,是道教追溯真武大帝脫胎成仙的宮殿,殿內供奉著赤、黑、白、黃、綠五條龍,象征五龍擇圣。越過五龍宮,就是白云觀的四道天門,仰望天門一處高過一處,上接云天,如入天宮。
經過一番辛苦,穿過四道天門,我們便來到白云觀的中心——真武祖師殿,也是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俗稱正殿。真武祖師殿由前后兩殿組成,古建筑專家考證,后殿為明代建筑,建于1620xx年;前殿為清代建筑,該建筑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建筑風格。進入殿院首先看到一株參天古柏,冠蓋如云,一對石獅雄踞院中,威嚴無比。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真武大殿院內的這些古柏,它們已活了300余年。 進入殿門,真武祖師塑像端坐平臺,這座銅像高達3米,重5000斤,兩邊有泥塑十大元帥,選型美觀,栩栩如生,神威赫赫,喻以真武祖師出巡之勢。真武祖師內的壁畫繪于明萬歷年間,它以極其宏大壯觀的場面,描繪了道教諸神拜謁真武祖師的情景。這些壁畫大都出自民間畫匠之手,其筆法精細,人物生動,顏色明麗,顯示了畫家們非凡的才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是一座藝術殿堂,是一座文化寶庫,令我們贊嘆!
現在我們來到真武祖師殿外的鐘鼓樓。鐘樓建于1620xx年。鐘樓上懸掛的欽鐘是1620xx年所鑄,重一萬斤,這口鐘的傳奇之處在于此鐘比普通大鐘多出兩耳,傳說在這兩耳上,對著雹滅、惡風、暴雨敲打,有退云止雹、禁惡風、止暴雨的神奇功效。每當古鐘敲響,響徹八方,隔河的山西也能聽得見,有白云晨鐘之美譽,列為佳縣八景之一。
鼓樓與鐘樓對應,十字歇山頂,兩滴水木構建筑,鼓樓上的特別之處是不掛皮鼓,而掛銅鼓,傳說與名宦海瑞有些瓜葛。相傳道觀中的鼓面原先都是牛皮所制,一日海瑞來到道觀朝拜,聞聽道人講:“修煉之土,三餐素食拒不殺生”,海瑞提問:“既不殺生為何用牛皮制鼓?豈不言不副實?”道士聽后幡然悔悟,從此道觀中所有的鼓面都改用了銅皮。
20xx年1月6日國務院公布白云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走出正殿,看到三官殿,三官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筑,氣勢雄偉,里面供奉的為天官、地官和水官。
告別三官殿,我們來到藏經閣,懸山式磚木結構,坐南面北,內立 “圣旨”碑,龍首碑額,上刻神宗皇帝給白云觀頒發的圣旨,圣旨原件保存完好,現藏于佳縣檔案館。藏經閣建于1620xx年,為白云觀主要建筑之一,內存有道經4726卷。
過玉皇閣、三清殿,我們來到了元辰殿,這座重檐qian 山式仿古建筑建于1992年,面闊7間,面積近500平方米,殿內正中塑斗姆及左鋪右弼,四周塑60元辰。斗姆即星斗之母,60元辰乃60甲子,為道教信奉的60位置宿神,每位神明用天干地支循環相配而得,自己的出生年稱為本命元辰。大家都可以推斷一下自己的本名元辰,然后禮拜求吉祥,順星。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財神殿,又名三靈侯殿,建于1720xx年,硬山式仿古建筑,殿內供奉了福神、祿神及財神。
游了這么多景點,大家也累了吧,現在我們就去超然閣。當我們駐足在這座方亭時,一種遠離城市的喧囂之感油然而生,于是煩惱頓消,頓覺天地之大。
休息完之后,接下來的時間就請大家自由參觀。白云觀的羊道會、道教音樂也是非常有名的,有興趣的朋友就請去欣賞。我的講解就到這全部結束了,愿我的講解能給你留下美好的回憶!
白云觀導游詞 篇4
佳縣白云觀在佳縣白云山上,白云山因白云觀而聞名,白云觀則因明萬歷皇帝親賜御制《道藏》4726卷以后就聲名大震,幾百年來香火長盛不衰,現在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
毛澤東和蔣介石也光顧過白云觀,相傳毛澤東在白云觀求得“上上簽”,而老蔣卻是“下下簽”。
從白云山腳到山頂白云觀,走的是一道直來直去如同天梯一樣的石階;登上白云觀,可以望見不遠處的黃河大峽谷,蒼勁的陜北黃土風光一覽無遺。
陜西省佳縣白云觀位于縣城南 5公里的黃河之濱,白云山上。這座道觀始建于宋代,主建于明清。明萬歷三十三年(1620xx年),由白云山著名道士李玉鳳真人,榆林總兵張臣,佳縣籍縣丞牛登第共同組織修建。
明萬歷四十六年(1620xx年),神宗帝朱鈞給白云山道觀親頒圣旨一道,并賜制《道藏》4726卷,從此當地官民信士大興土木,營造道觀,后經歷代不斷修葺補建,形成規模宏大,鱗次櫛比,古樸典雅,神秘幽靜的廟群,是西北地區明代以來最大的古建筑群和道教圣地。
白云觀屬全真道龍門派,明萬歷三十六年,北京白云觀道士王真壽、張真義、景真云等來白云山白云觀闡教,弘清靜無為之道德,修明心見性之全真,迄今已歷十七代,三百九十余年。
其間風云變幻,世事滄桑,白云山道教活動時盛時衰,最盛時道觀共有道士八十余人。“文革”期間,白云觀也遭破壞,道教活動被迫停止。改革開放后,一九八二年成立了白云山道教管理小組,道教活動得以恢復,觀內現有道士數十名,有兩位道長在北京白云觀受戒。現在,白云觀共有廟宇54座,占地200余畝,存有各代壁畫1300余幅,碑碣160余通,匾額99塊,供奉以真武大帝為主神的道、佛,釋諸神多300位。
幾百年來,白云觀一直是秦、晉、蒙、寧、甘等省區漢、蒙、回等各族人民物資、文化交流中心及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每年朝山拜圣、旅游觀光者達數百萬人次。每年農歷正月、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為傳統的古文化廟會,會期人潮似海,商賈云集,香火尤盛。
近年來,隨著國家宗教信仰政策的不斷落實,去白云山白云觀的香客、游客與日俱增,傳統道教文化日益弘揚,宗教旅游十分活躍,古觀名勝更放民彩。
佳縣白云觀最佳旅游季節:
位于陜西佳縣城南的白云山道觀建筑群,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是目前為止,西北最大的道教圣地。每年的4月1日至4月8日是傳統的朝拜節日,四面八方的香客、游客幕名而來,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登臨山頂,遠眺黃河宛如飄帶,九曲而下!
佳縣白云觀交通:
位于佳縣城南5公里處的白云山上,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白云觀是我國知名的宗教活動場所。
交通:先從榆林乘長途車到佳縣,然后從佳縣城內乘小巴可到景區(小巴車費 2元)。 門票:10元
佳縣白云觀美食:
蜜碗又名馬蹄酥,相傳唐朝是為宮廷供品,其入口酥甜,香而不膩。
白云觀導游詞 篇5
白云觀建筑布局依山就勢,前低后高,鱗次櫛比,層層上升。建筑可分兩部分,即道路區和宮殿區:道路為東西走向,從小石牌樓至真武大殿是一條700余級的石階磴道,它連接木牌樓和四道天門,游人到此需涉攀高之險,宮殿區位于白云山主峰上,是建筑主要分布區。建筑按南北走向的三條平行軸線排列,并高低錯落,主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是真武大殿、三官殿、藏經閣、超然閣等。東北角有文昌樓,西北為圣母祠,西南為玉皇閣;第二軸線位于主軸線東側下方,由南向北是七圣樓、三圣樓、東岳大殿等;第三軸線位于第二軸線東側下方,由南向北是關帝廟、財神廟等。由于各組院落分別供奉不同的主,其面積大小不同,空間布局上亦有差別。院落順序的排列依照各主的位次順軸線前后而建,體現了道家的主從秩序。屋頂采用多種形制,有重檐、歇山、硬山、懸山、十字歇山、攢頂等多種形式,同時分別覆以高貴的琉璃瓦和普通布瓦,產生主次分明、高低有別的效應。白云山廟觀的建筑,既有統一的格調,又富于變化,建筑空間的連接體則更是豐富多變,這些建筑結合了明清兩代的營造方法,又明顯融人了地方風格,使之更臻完美。
白云觀山頭院落,松柏掩映,整個環境寂靜幽雅,虛幻神奇。近年來,白云觀新修養真樓、石牌樓,復修超然閣,新修山門、望云亭、點墨廊、元辰殿、東升橋等建筑,使這座古建筑群更加完善。山借廟而揚名,廟以山而隆盛。白云觀現在可以說是舊貌換新顏。
白云觀以“北極鎮天真武玄大上帝”(俗稱“真武祖麻爺”)為主神,配以玉皇大帝,“三清”天尊、天地水三官“五行”老祖、六十元辰星君、東岳大帝、關圣帝君、西天如來、冥府閻君、魁星文昌、送子娘娘、賜福財神等300多位諸神,其中以道教系列神為主,儒、釋、道三教交會,既供華夏大地供奉的傳統神,也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神,白云觀山神之多、之全,真可謂諸神薈萃,集于一觀,這在各地的古觀、古寺中是少見的,其間記述和演繹了許許多多宗教故事、神話傳說。因此,白云觀也就能滿足各種人的各種要求,自然而然成為人們寄托精神的圣地,人們對白云觀寄托著某種美好愿望,這也許就是白云觀香火鼎盛、歷代不衰的原因。一年中,白云觀較大的廟會有三次,農歷三月初三,是真武祖師降生之日;四月初八,是白云觀修成之日;九月初九,是真武祖師飛身之日。 歡迎大家到時來趕我們的廟會,那時真是熱鬧非凡。
白云山原名對龍嶺,這里白云繚繞,雙龍蟠曲,加之山腳下黃河奔騰,水流神韻。一日山上來了一個蓬頭赤腳道人,自稱玉風真人,他在山上結了個草庵,白日采藥,晚上打坐誦經。他的醫術非常高明,為百姓醫病無不手到病除,當地群眾敬之如神,白云觀便是在其住持下,得朝廷官員張總兵和地方人士牛登弟資助而修建的。相傳修建時正逢盛夏,工匠們頭頂烈日,酷熱難忍,突然,天空出現了一片白云,正好將烈日遮住,真人感而靈之,便把對龍嶺改名白云山。白云觀修好后,真人便去云游出走。為紀念這位開山鼻祖,人們把他住過的窯洞叫做“真人洞”,明神宗朱翊鈞對真人洞為白云洞。 直到今天,洞上仍有一塊石匾,上書 “大明賴封白云洞”兒個大字。
現在就請跟我登上白云山,走進白云觀。
天下名山必賦名門,這座官式形制的大牌坊就是白云觀的山門,它的建筑為四柱三門七樓牌樓,三昂七踩半拱,歇山頂。門楣上攜刻著明萬歷皇帝敕諭的“白云山”三個大字,充分顯示著它的等級地位及威嚴神圣。
入山門來到滴翠園,只見涓涓細流不斷,據說這洗心泉是專門供朝山的賢士凈身的地方,以示洗去凡塵俗土。越過滴翠園,小石牌坊便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小石牌坊為明代遺跡,清嘉慶年間重修。為二柱單跨石構建筑,上下游人須低頭而過,故又稱為“低頭牌坊”,以示虔誠朝山之意。
穿過小石牌樓,映人我們眼簾的便是360余級的石階,這便是登山之道,俗稱“神路”。這一級一級石磴,采用699塊青石依次砌成,從山根直達山頂,愈高愈陡,宛若天梯。白云觀的初建者,似乎把道觀視為天界,這些石階便是人們“上天”的必經之路,善男信女們只有循著這條 “神路”,才能到達仙界,一睹仙顏,拜神問道,祈求神靈保佑。所以,盡管入觀之途有多條,近年又修通了直達山頂的公路,但人們大多還是由這條神路上山,以顯虔誠。登上神路,立于階頂,當你環顧四周時,定會產生空靈豁達、心曠神怡之感。
我們踏上最后一級臺階時,一座精美俏麗的青石牌樓赫然在目,我們駐足在此,俯視黃河,習習清風,陣陣松濤,沁人心脾,解人疲倦,游人至此,則心曠神怡,游興倍增。
前面又是一座牌樓,這是一座純木結構的木牌樓,建于明萬歷年間,高8。5米,四柱三門三樓,正樓單檐,歇山式頂,升龍正吻,琉璃吻獸,藍色琉璃瓦覆頂,更顯得脫俗肅雅,通座牌坊無依無托,搏擊風雨400余年,依然如故,它特殊的結構和構造,顯示了我國傳統建筑的精湛工藝。
穿過木牌樓,我們便步入了白云觀廟群。廟觀文化是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白云觀由崇尚道教而建廟成形,同時它又兼容佛教、儒教,形成風格和內容各不相同的宮、殿,樓、閣、祠等,可謂諸神薈萃融為一體,博大精深集于一山。
現在我們來到五龍宮,五龍宮為白云觀的底層建筑,也是白云觀重要建筑之一,建于1690年。五龍宮由正殿、兩廊,觀音樓組成整齊的小四合院,在古柏青松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幽靜莊嚴。五龍宮也稱“五龍擇圣宮”,是道教追溯真武大帝脫胎成仙的宮殿,殿內供奉著赤、黑、白、黃、綠五條龍,象征五龍擇圣。傳說,真武修煉成仙,天尊為了試其誠心,便派遣神仙下凡,變成美女,戲弄真武,真武大怒,便揮劍驅趕女子,一直驅至懸崖下,投入江中。這時祖師心中又想,自己修煉多年,現在卻要屠殺生靈,豈不前功盡棄,越思越想,后悔不已,便毅然跳下懸崖,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出現了五條巨龍盤舞,將真武捧在太空,從此真武超凡人圣,修成正果。五龍宮正殿兩壁及后墻上,有百余幅壁畫,講述“五龍捧圣”及真武武師降生和修煉的故事。
越過五龍宮,就是白云觀的四道天門,仰望天門一處高過一處,上接云天,如人天宮。頭天門也稱蒙漢廟,是蒙漢兩族人民世代民族團結的象征,建于1606年,其建筑為硬山頂帶前廊建筑,中為通道,兩側為護法神殿。供有正
一、黑虎兩位靈宮。
二天門為單檐硬山頂帶后廊建筑,左右供有開道神方弼,顯道神方相,這兩位神源于《封神演義》。過了頭天門、二天門后,是一所寬敞的庭院,北有白云洞,南為新建的點墨廊。
白云洞原名真人洞,是白云觀開山道人李玉鳳真人修煉之靜室,真人羽化后,佳縣人塑其像于內,尊為神,朝夕祭祖。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萬歷皇帝敕封其為“白云洞”。
點墨廊建于1989年,全國著名人士及書法家來此多有留墨。 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 “白云勝景”,趙樸初題寫 “道法自然”,高峽題寫“天為守靜”,吳三大題寫 “道法天邊”,以及張達志、王感烈、胡采等文人墨客題寫的40余幅書法作品,亦可稱為當代書法寶庫。
登上三天門便踏上白云觀建筑群的主軸線。三天門建于1606年,中為過洞,兩側為護法天王,即佛教中所說的哼哈二將。
四天門又稱朝圣門,同時也是真武大殿的院門,建于1606年,懸山式屋頂,中為走道,兩側是東西南北四方天神塑像。
現在我們便進入了白云觀的中心——真武祖師殿,也是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俗稱正殿。真武祖師殿由前后兩殿組成,古建筑專家考證,后殿為明代建筑,建于1605年;前殿為清代建筑,該建筑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建筑風格。游人迸大殿院首先看到的是一株參天古柏,冠蓋如云,一對石獅雄踞院中。正殿兩廂建有五祖祠、七真祠,祠南是相對而立的鐘鼓樓,正殿對面是彩繪樂樓,真武祖師殿處處顯示著主殿的威嚴,整個院落錯落有致,古樸幽深。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真武大殿院內的這些古柏,它們已活了300余年,你看它樹上長滿瘤節。相傳真武祖師經36世修煉,終成正果,白日脫凡胎,其腸化為火蛇,其胃變成水龜,在人間興風作浪,禍及生靈。祖師聽說之后,只身下凡,制伏龜蛇。為了防止龜蛇再次危害人間,將其攜于身邊,這些樹瘤便是龜蛇變化而成。
進入殿門,真武祖師塑像端坐平臺,這座銅像高達3米,重5000斤,兩邊有泥塑十大元帥,選型美觀,栩栩如生,神威赫赫,喻以真武祖師出巡之勢。民間傳說,真武祖師乃玉帝分身投入凡胎,修煉三世又42年而成。大殿內懸掛“玉虛宮”金匾,“玉虛宮”三個字蒼勁有力,傳說為玉鳳真人手書。兩壁的壁畫為明、清所留,描繪了祖師降生和修煉的神話故事。
白云觀導游詞 篇6
北京來過幾次,這次總算去了白云觀,大熱天前往,就是想看看明代丘處機塑像,到底是不是無須,也就是為了證實丘處機是否真的自宮。長春真人自宮問題,在陜西游記49——重陽宮里已經詳細說過,若是真的自宮,估計是古往今來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其自宮僅是因為性欲強,影響修煉,故一揮神劍,了卻無限煩惱,在筆者看來,敬佩不已,亦無限神往!對丘處機這點的敬佩,遠大于他對全真教貢獻的敬佩,遠大于他高齡西行而留下的《長春真人西游記》的敬佩,更遠大于他忽悠野蠻人成吉思汗止殺的敬佩!
白云觀為元代以來全真教的中心,北方道教最大的道場,直至今日仍是中國道教協會所在地。里面的“老律堂”存有明代“全真七子”塑像,只是堂內莊嚴肅穆,光線昏暗,根本無法看清塑像面容,無奈之下只能以長焦端拍照,回來在電腦上終于得以一睹真容,丘處機確實是白凈無須之人!在白云觀如此重要的全真圣地,顯然不可能無緣無故將全真教僅次于王重陽的“第二領袖”去掉胡須,所以丘處機自宮無疑屬實!!而另外六人除了一位女性也是無須外,五人皆有胡須。
宗教圣地本不易攝影,雖為求證不得已而為之,也是心存敬意,望各路神仙諒解!
唉,心情跌宕,文不能盡意,唯借義山《錦瑟》詩抒懷: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白云觀導游詞 篇7
20__年7月19日,由兒子開車,去北京白云觀參觀。白雲觀位于北京西便門外二里許,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號稱“全真天下第一叢林”,始建于唐代。白云觀是道教全真第一叢林,也是龍門派祖庭,進入山門,分中東西三路及后院,規模宏大,中路依次有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和三清閣、四御殿及鐘鼓樓;三清閣東側為藏經樓,東路有南極殿、斗姥閣和羅公塔;西路有呂祖殿、八仙殿、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祠堂院等。祠堂院左右室壁上嵌有元代書法家趙孟煩書《道德》、《陰符》兩經石刻。后院名云集園,又名小蓬萊,院內以戒臺和云集山房為中心,假山錯落,周有回廊、云華仙館、友鶴亭、妙香亭、退居樓等分布其間,該觀據說是全國最大的道觀,它的建筑風格與寺院全部不一樣,里面塑的菩薩也不一樣,靈宮殿的四大金剛別巨一格,觀里走動的是有胡髯的道士。整座道觀綠樹成蔭,清新幽靜,使人流連忘返。
參觀了白雲觀后,又參觀了白塔寺。白塔寺又名妙應寺,位于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71號,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寺始建于元朝。整座白塔式樣與五臺山的白塔差不多。
白云觀導游詞 篇8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擔任大家的導游員帶領大家參觀。首先歡迎大家來到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圣地——白云觀參觀游覽。它位于佳縣城南五公里處的白云山上,因山上建有古跡白云觀,山下奇異的黃河峽谷風貌而聞名,素有“關西名勝”、“白云勝景”之美稱。
說到白云觀所在的白云山,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云山原名對龍嶺,這里白云繚繞,雙龍蟠曲,加之山腳下黃河奔騰,水流神韻。一日山上來了一個蓬頭赤腳道人,自稱玉風真人,他在山上結了個草庵,白日采藥,晚上打坐誦經。他的醫術非常高明,為百姓醫病無不手到病除,當地群眾敬之如神,白云觀便是在其住持下,得朝廷官員張總兵和地方人士牛登弟資助而修建的。相傳修建時正逢盛夏,工匠們頭頂烈日,酷熱難忍,突然,天空出現了一片白云,正好將烈日遮住,真人感而靈之,便把對龍嶺改名白云山。
1947年秋,毛澤東轉戰陜北,曾兩次登上白云山,賞古跡,覽名勝,盡領北國風光,感悟傳統文化,留下了一代偉人同四方群眾共度重陽節的千古佳話。
白云觀建筑布局依山就勢,前低后高,鱗次櫛比,層層上升。建筑可分為兩部分:即道路區和宮殿區。道路區從小石牌樓至真武大殿是一條700余級的石階蹬道,連接木牌樓和四道天門,游人到此需涉攀高之險:宮殿區位于白云山主峰之上,是建筑的分布區。白云山廟觀的建筑,既有統一的格調,又富于變化,建筑空間的連接體則更是豐富多變,這些建筑結合了明清兩代的營造方法,又明顯融人了地方風格,使之更臻完美。
白云觀既供華夏大地供奉的傳統神,也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神,白云觀山神之多、之全,真可謂諸神薈萃,集于一觀,這在各地的古觀、古寺中是少見的,其間記述和演繹了許許多多宗教故事、神話傳說。因此,白云觀也就能滿足各種人的各種要求,自然而然成為人們寄托精神的圣地,人們對白云觀寄托著某種美好愿望,這也許就是白云觀香火鼎盛、歷代不衰的原因。一年中,白云觀較大的廟會有三次,農歷三月初三,是真武祖師降生之日;四月初八,是白云觀修成之日;九月初九,是真武祖師飛身之日。歡迎大家到時來趕我們的廟會,那時真是熱鬧非凡。
現在就請大家跟我登上白云山,走進白云觀。天下名山必賦名門,這座官式形制的大牌坊就是白云觀的山門,它的建筑為四柱三門七樓牌樓,三昂七踩半拱,歇山頂。門楣上攜刻著明萬歷皇帝敕諭的“白云山”三個大字,充分顯示著它的等級地位及威嚴神圣。
入山門,過滴翠園,只見涓涓細流不斷,據說這洗心泉是專門供朝山的賢士凈身的地方,以示洗去凡塵俗土。越小石牌坊,又稱為“低頭牌坊”,小石牌坊為明代遺跡,清嘉慶年間重修,為二柱單跨石構建筑,上下游人須低頭而過,以示虔誠朝山之意。
現在映人我們眼簾的便是360余級的石階“神路”了,這便是登山之道。這一級一級石磴,采用699塊青石依次砌成,從山根直達山頂,愈高愈陡,宛若天梯。
當我們踏上最后一級臺階時,一座精美俏麗的純木結構木牌樓便映入眼前了,木牌樓建于明萬歷年間,高8.5米,四柱三門三樓,歇山訂,正樓單檐。顯得脫俗素雅。這座牌坊無依無托,搏擊風雨400余年,它特殊的結構和構造,顯示了我國傳統建筑的精湛工藝。
穿過木牌樓,我們便來到白云觀廟觀群。首先我們來到的是五龍宮,五龍宮為白云觀的底層建筑,也是白云觀重要建筑之一,建于1690年。五龍宮由正殿、兩廊,觀音樓組成整齊的小四合院,在古柏青松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幽靜莊嚴。五龍宮也稱“五龍擇圣宮”,是道教追溯真武大帝脫胎成仙的宮殿,殿內供奉著赤、黑、白、黃、綠五條龍,象征五龍擇圣。越過五龍宮,就是白云觀的四道天門,仰望天門一處高過一處,上接云天,如入天宮。
經過一番辛苦,穿過四道天門,我們便來到白云觀的中心——真武祖師殿,也是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俗稱正殿。真武祖師殿由前后兩殿組成,古建筑專家考證,后殿為明代建筑,建于1620年;前殿為清代建筑,該建筑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建筑風格。進入殿院首先看到一株參天古柏,冠蓋如云,一對石獅雄踞院中,威嚴無比。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真武大殿院內的這些古柏,它們已活了300余年。進入殿門,真武祖師塑像端坐平臺,這座銅像高達3米,重5000斤,兩邊有泥塑十大元帥,選型美觀,栩栩如生,神威赫赫,喻以真武祖師出巡之勢。真武祖師內的壁畫繪于明萬歷年間,它以極其宏大壯觀的場面,描繪了道教諸神拜謁真武祖師的情景。這些壁畫大都出自民間畫匠之手,其筆法精細,人物生動,顏色明麗,顯示了畫家們非凡的才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是一座藝術殿堂,是一座文化寶庫,令我們贊嘆!
現在我們來到真武祖師殿外的鐘鼓樓。鐘樓建于1620__年。鐘樓上懸掛的欽鐘是1620__年所鑄,重一萬斤,這口鐘的傳奇之處在于此鐘比普通大鐘多出兩耳,傳說在這兩耳上,對著雹滅、惡風、暴雨敲打,有退云止雹、禁惡風、止暴雨的神奇功效。每當古鐘敲響,響徹八方,隔河的山西也能聽得見,有白云晨鐘之美譽,列為佳縣八景之一。
鼓樓與鐘樓對應,十字歇山頂,兩滴水木構建筑,鼓樓上的特別之處是不掛皮鼓,而掛銅鼓,傳說與名宦海瑞有些瓜葛。相傳道觀中的鼓面原先都是牛皮所制,一日海瑞來到道觀朝拜,聞聽道人講:“修煉之土,三餐素食拒不殺生”,海瑞提問:“既不殺生為何用牛皮制鼓?豈不言不副實?”道士聽后幡然悔悟,從此道觀中所有的鼓面都改用了銅皮。
20__年1月6日國務院公布白云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走出正殿,看到三官殿,三官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筑,氣勢雄偉,里面供奉的為天官、地官和水官。
告別三官殿,我們來到藏經閣,懸山式磚木結構,坐南面北,內立“圣旨”碑,龍首碑額,上刻神宗皇帝給白云觀頒發的圣旨,圣旨原件保存完好,現藏于佳縣檔案館。藏經閣建于1620__年,為白云觀主要建筑之一,內存有道經4726卷。
過玉皇閣、三清殿,我們來到了元辰殿,這座重檐qian山式仿古建筑建于1992年,面闊7間,面積近500平方米,殿內正中塑斗姆及左鋪右弼,四周塑60元辰。斗姆即星斗之母,60元辰乃60甲子,為道教信奉的60位置宿神,每位神明用天干地支循環相配而得,自己的出生年稱為本命元辰。大家都可以推斷一下自己的本名元辰,然后禮拜求吉祥,順星。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財神殿,又名三靈侯殿,建于1720__年,硬山式仿古建筑,殿內供奉了福神、祿神及財神。
游了這么多景點,大家也累了吧,現在我們就去超然閣。當我們駐足在這座方亭時,一種遠離城市的喧囂之感油然而生,于是煩惱頓消,頓覺天地之大。
休息完之后,接下來的時間就請大家自由參觀。白云觀的羊道會、道教音樂也是非常有名的,有興趣的朋友就請去欣賞。我的講解就到這全部結束了,愿我的講解能給你留下美好的回憶!
白云觀導游詞 篇9
白云觀,座落在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城南5公里處的白云山上。 創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20xx年),占地20公頃,建筑面積8.5萬平方米。有殿堂廟宇54座,其他大小建筑45處。保存彩色壁畫1300余幅、碑碣172塊,匾額40余塊,還有石獅、古鐘、旗桿、浮雕、彩繪、石刻等眾多珍貴文物。集道教諸神于一山,融明、清建筑藝術為一體。
1957年5月30日,白云山道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又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旅游風景名勝區;20xx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白云觀建筑群以真武祖師殿為中心,排列在三條平行的軸線上。木牌坊、五龍宮、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四天門、真武祖師殿、三宮殿、藏經閣、超然閣、玉皇閣、三清殿、元辰殿、魁星閣為第一軸線,也是白云山建筑群的主軸線,高聳于白云山主峰;真人洞、七圣樓,三圣祠、碧霞宮、東岳殿為第二軸線;樂樓、關帝廟、財神廟為第三軸線。三條軸線上的宮、殿、樓、閣、廳、堂、廡、坊層次分明,錯落有致,金碧輝煌,典雅神奇。
從榆林到佳縣,以前走的是S302省道,80多公里的路開車要走2個小時,現榆林至佳縣高速公路已正式開通,僅需45分鐘左右即可到達。 榆林所有景區、景點均處在公路網的輻射覆蓋范圍內,12個縣區有11個通高速,村村通公路。 302省道可至佳縣白云山。
白云觀導游詞 篇10
白云觀在佳縣白云山上,白云山因白云觀而聞名,白云觀則因明萬歷皇帝親賜御制《道藏》4726卷以后就聲名大震,幾百年來香火長盛不衰,現在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
從白云山腳到山頂白云觀,走的是一道直來直去如同天梯一樣的石階;登上白云觀,可以望見不遠處的黃河大峽谷,蒼勁的陜北黃土風光一覽無遺。
白云山白云觀,又名白云廟,位于佳縣城南的白云山上,瀕臨黃河,婉蜒跌宕,景色壯觀。因廟依山而建故得名。這里白云繚繞、松柏蒼郁、廟宇林立,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素以關西名勝聞名于西北、華北等地。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云觀創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20xx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0xx年)重修并擴建。數百年來,經過不斷營建修葺,共建廟宇53座,建筑面積8.3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偉,氣勢壯觀。這座古建筑群依山勢高低起伏而建,以真武祖師殿為中心,殿、亭、閣、樓參差錯落,星羅棋布。經黃河灘頭登白云觀,須攀618級臺階。觀內底層建筑為五龍宮,有正殿、兩廊、觀音樓等。宮北為四道天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祠分列其上。真武殿是白云觀的主要建筑,屋宇崇高,輝煌雄偉。殿前有鐘鼓樓。鐘樓的鐘聲,隔黃河的山西境內亦可清晰聽到,因而有佳縣八景之一的“白云晨鐘”之譽。真武殿四周的建筑有藏經閣、瑞芝閣、超然閣、七圣樓、玉皇樓、文昌樓、東岳廟、關帝廟、三靈廟、二斗祠、圣母祠、三清殿、三宮殿、白云洞、真人洞等。
白云觀建筑精巧,別具一格,古樸典雅。觀內保存有敘述道、佛教經變故事和山水人物的彩色壁畫1590余幅。壁畫內容豐富,絢麗多彩,系古代陜北民間和明代鐵鐘、清代銅鐘等珍貴文物。
毛主席轉戰陜北期間,曾兩次登山賞景。并告當時縣委領導同志要保護文化遺產。白云觀現已成為陜北獨特的旅游勝地。 據介紹,主席曾在道長陪同進入真武大殿時,順手抽一簽,簽中寫:四十三簽,上吉,日出扶桑。道長見狀大喜,忙解簽意,主席只淡然一笑。
此后,中央紅軍并未如人們所預計的那樣過黃河,而是與十倍于己的胡宗南大軍轉戰陜北,并最終取得了勝利。
從白云山腳到山頂白云觀,走的是一道直來直去如同天梯一樣的石階;登上白云觀,可以望見不遠處的黃河大峽谷,蒼勁的陜北黃土風光一覽無遺。
白云觀導游詞 篇11
陜西佳縣白云觀,創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20xx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0xx年)重修,并加以擴建,建筑面積8.l萬多平方米,大小建筑400余處,殿堂、樓、閣、洞、祠等建筑50多座。觀內有敘述道教、佛教經變故事和山水人物等彩色壁畫1590余幅。有碑刻100余塊,匾額50余塊,還保存有明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神宗皇帝給白云山道觀頒發的圣旨一道,贈送的《道經》一部和御書的“白云勝景”匾額。
陜西佳縣白云觀是中國著名道教宮觀之一,又被稱為白云廟,位于陜西省佳縣境內的白云山上。傳說在最初修建白云山廟觀時,山頂上常常有白云繚繞,因而得名。
白云廟創建于明朝末期的公元1620xx年,建筑面積達8.1萬多平方米,是明清時期西北最大的建筑群。它瀕臨黃河,順山勢而建,以真武祖師殿為中心,分布著殿、亭、閣、樓臺等各種建筑。在白云廟里,現存有許多古代珍貴文物,包括1900多幅彩色壁畫以及大量明清時期的雕刻、書法等。
進入道觀的第一座建筑是高12米、多層斗拱的木結構牌坊,向上依次有五龍宮,為該道觀的底層建筑,包含有正殿、兩廊、觀音樓等,屋宇整齊,典雅秀麗,再往上就是該道觀主體建筑——真武祖師殿,輝煌雄偉,也是該道觀道教徒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白云觀導游詞 篇12
北京白云觀為道教全真派十大叢林之一,全真龍門派的重要祖庭,現為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和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所在地。改革開放后,白云觀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全體道眾積極展示道教風采,弘揚道教文化,活躍首都文化氛圍,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努力發揮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
白云觀前身系唐代的天長觀。據載,唐玄宗為“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觀。金正隆五年 (1160年),天長觀遭火災焚燒殆盡。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金世宗賜名曰“十方天長觀”。泰和二年(1220xx年),天長觀不幸罹于火災,后重修改名“太極宮”。元初,邱處機自西域大雪山覲見成吉思汗,東歸燕京,賜居于太極宮。元太祖二十二年(1220xx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極宮為“長春觀”。明初易名為白云觀。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對白云觀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云觀之規模。
白云觀歷史上高道輩出,做出最大貢獻的當屬宋末元初的丘處機和清中期的王常月。丘處機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創始人,他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濟世救民的實踐,以及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和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所作的貢獻,都對當時和后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與同時代宗教界、思想界代表人物相比較,可以說無出其右者。至元初期,全真教盛極一時,丘處機的聲譽亦登峰造極。此外,丘處機“一言止殺”的歷史更是在文化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宋末元初之際,蒙古騎兵所到之處,輕者大肆劫掠、抓戰俘和女人為奴隸,重者屠城,滿城人口盡數屠殺。為挽救生民于戰火,丘處機帶弟子18人歷時3年、行程萬里,會成吉思汗于大雪山,對成吉思汗進言:“要長生,須清心寡欲;要一統天下,須敬天愛民。”促成成吉思汗下達“止殺令”。同年,丘處機曾持旨釋放淪為奴隸的漢人和女真人3萬余,并通過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了大批漢族學者,使得中國多少年來的文化、建筑等等諸多方面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白云觀發展至清朝,又出現一位為道教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王常月。他最大的貢獻,在于讓本已衰落的龍門派復興,可說也是令全真的復興,甚至可以說是整個道教離現今時代最近一次的復興。王常月本人也被譽為“中興之祖”。
二、愛國守法,注重修持
白云觀管委會非常注重道眾政治素養的提高,幾年來,努力提高道眾思想政治覺悟,積極參加“和諧寺觀教堂”活動,提升道眾修為,樹立道教良好社會形象。一是抓學習,堅持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個小時的學習制度,組織道眾學習時事政治,國家的法律法規和道教教理教義有關內容,逐步夯實道眾思想基礎。
二是抓培訓,邀請宗教部門領導、公安消防部門專業人員、專家學者授課,對宗教政策、法律法規、安全常識、傳統文化知識等進行培訓輔導,不斷提高道眾學識。三是抓修持,帶頭恪守清規戒律,認真組織早晚功課,積極參加中國道教協會舉辦的玄門講經活動,由白云觀選拔的道友在兩次玄門講經活動中,均取得優異的成績,促進道眾自我約束,自我向善。
三、服務社會,參與公益慈善活動。
為滿足信眾的信仰需要,更好的介紹道教慈善群眾、和諧社會的思想,組織人員編寫、印制善書120余萬冊,制作光盤20萬張,供游人香客參觀游覽時取閱。為更好地服務基層,濟世利人,在管委會的倡導下,從20xx年下半年開始,白云觀道醫館為患者免掛號費,為貧困群眾免治療費,為特困人員免全部費用,得到多方贊譽。20xx年9月,白云觀兩個陳列室開放,一些珍貴的道教歷史文物供觀眾免費參觀。近年來,管委會與香港青松觀聯系,組織道眾書寫道教經典語句,印制掛歷、臺歷,贈送給信眾香客,受到普遍歡迎。20xx年,白云觀積極配合西城區政府舉辦“白云杯”太極拳(劍)第二屆邀請賽,選派白云觀道長示范表演,為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社會和諧,弘揚華夏傳統文化,激發尊道貴德、互敬友愛起到了推動作用。近年來,白云觀管委會還帶領道眾積極參與慈善活動,為汶川、中國臺灣、玉樹、舟曲等受災群眾捐款捐物,總計400多萬元。
四、開展對外交流,弘揚傳統文化。
白云觀秉承“濟世利人”之重責,以弘揚道家文化為己任,大力拓展道家文化對外的交流和傳播。多次受國外邀請弘道傳法,受邀赴港澳臺等地進行了交流演出。先后兩次參加香港舉辦的道教文物展,展品包括神像、法服、法物、供器、經書和經板等,對于香港各界群眾加深了解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有很大幫助。兩岸三地道教宮觀聯誼會是由北京白云觀、中國臺灣臺北指南宮、香港蓬瀛仙館共同發起的活動,自20xx年以來,在北京、香港、臺北成功舉辦了三次,對加強兩岸三地道觀文化交流和聯誼合作、促進兩岸三地和平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1988年8月,白云觀正式成立了“白云觀道教經樂團”,先后出版《仙家樂》《白鶴飛》《天尊韻》《玄門日誦早晚課》等光盤。20xx年,樂團在北京音樂廳成功舉行白云觀道教音樂匯報演出。樂團還多次出訪新加坡、中國臺灣、香港、加拿大、美國等地演出。向世界友人展示了道教音樂精華,向世界人民展示道教獨特的文化魅力。宣揚彰顯了中國道教的優良傳統,加強了各國道教文化交流,受到世界各地友人的一致好評。
古老的白云觀,如今已成為首都北京的一大名勝,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眾香客游人。每年春節的民俗廟會,更是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白云觀已成為人們了解中國道教文化與傳統習俗的重要窗口。20xx年06月25日,白云觀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xx年被國家宗教事務局評為和諧宮觀等榮譽稱號。近幾年來,先后多次被評為北京市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北京市衛生先進單位和西城區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白云觀導游詞 篇13
白云觀,位于陜西省佳縣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上,因山上建有古跡白云觀,山下黃河峽谷風貌奇異而聞名遺跡,素有“關西名勝”、“白云勝景”之美稱。
白云觀創建于1605年,是由全真教道人李玉鳳(后稱玉鳳真人)主持修建。清乾隆年間擴建。1618年,明神宗皇帝朱翊鈞發圣旨并頒賜御制道藏經4726卷,敕建白云觀藏經閣,從此,聲名大振,當地官民信士大興土木,營造道觀,后經歷代續建補葺,形成今日的格局。白云觀總占地8。1萬平方米,有廟宇殿堂54處,各類古建筑99處,壁畫1900幅,石碑l60塊、匾額40余塊,還有石獅、古鐘、旗桿、浮雕、石刻等珍貴文物。白宏觀內現存明、清時期種植古松十余棵,為廟觀平添了幾分幽靜莊嚴。
1947年秋,毛澤東轉戰陜北,曾兩次登上白云觀,賞古跡,覽名勝,盡領北國風光,感悟傳統文化,留下了一代偉人同四方群眾共度重陽節的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