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蒼山洱海導游詞范文(精選3篇)
云南大理蒼山洱海導游詞范文 篇1
大家好!游覽了大理古城,初步感受了此地人文景觀的深邃;現在我們去觀賞蒼山洱海,領略大理的山水之美。
首先,我們乘游艇去洱海公園。洱海公園又名團山公園,位于下關城區東北2公里處的團山。它北臨碧波萬頃的洱海,西與蒼山南端的斜陽峰相對。南詔國時,這里是國王的鹿苑。1976年這里新辟為公園,占地1600余畝。山上有動物園和苗圃花壇,廣植大理地區的各種名花異卉,是一個很好的休憩游覽之地。
現在游船已到洱海公園臨海長堤,我們離船上岸,這是團山腳下的濱海游覽區沿著270多級石階拾級而上,我們到達山頂。大家看,這翹角飛檐的樓閣是望海樓,檐下懸匾,上書:玉洱銀蒼”,黑底金字,蒼勁古雅,它是中國慕名畫家吳作人的手筆。望海樓是領略“玉洱銀蒼”的佳境,憑欄遠眺:東邊洱海浩瀚,一碧萬頃,西邊蒼山綿延,莽莽蒼蒼。
各位朋友,讓我們再次登船,到洱海中去遨游。但我先要向大家介紹是卻是蒼山。先前,我們在大理城,在蒼山腳下的公路上,沒能很好地端詳蒼山雄姿。正如古人所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洱海公園望海樓,視角偏斜,也只能看到蒼山末端。現在,隨著游船不斷前行,我們眼中的蒼山是不是更真切些?有人說,橫斷山脈像一只巨臂,從“世界屋脊”西藏高原向南伸到了云南西部,蒼山就是這支世界山脈中云嶺的一個分支。
蒼山,又名點蒼山,因其山色蒼翠,山頂點白而得名。蒼山共有十九峰。這十九峰從北至南的順序是:云弄、滄浪、五臺、蓮花、白云、鶴云、三陽、蘭峰、雪人、應樂、觀音、中和、龍泉、玉局、馬龍、圣應、佛頂、馬耳、斜陽。十九峰中,馬龍峰,海拔4122米。蒼山十九峰,兩峰夾一溪,一共十八溪;溪水東流、注入洱海,十八溪由北向南,基排列為:霞移、萬花、陽溪、芒涌、錦溪、靈泉、白石、雙鴛、隱仙、梅溪、桃溪、中溪、綠玉、龍溪、清碧、莫殘、葶蓂、陽南。
蒼山景色以雪、云、泉石而著稱。我先向大家介紹蒼山的雪。經夏不消的蒼山雪,是大理“風花雪月”四大名景之最。皚皚蒼山雪,歷代文墨客贊辭頗多,民間傳說也不少。明代文學家李元陽曾贊美:“日麗蒼山雪,瑤臺十九峰”。
蒼山的云更是名傳遐邇。云聚云散,有時淡如輕煙,有時濃如潑墨。在變幻多姿的云景中,最神奇的是“望夫云”和“玉帶云”。所謂“望夫云”是指每當冬春時節,蒼山玉局峰頂常會出現一朵孤單的云,忽志忽落,上下飄動,若盼若顧。奇特之處在于它一出現,點蒼山便驟起暴風,刮向洱海。所謂“玉帶云”,是指每當夏末秋初,雨后初晴,蒼山十九峰半山間往往會出現白云朵朵,云朵聚匯,慢慢拉開,宛若潔白的玉帶橫束蒼翠的山腰。綿延數十里,竟日不消散。奇妙的是,“玉帶云”會預兆農業豐收:它出現次數多,當年就風調雨順。當地白族有農諺:“蒼山系玉帶,餓狗吃白米”。
蒼山的泉也很有名。十九峰中海拔在3800米以上的峰頂有不少高山冰磧湖泊,這是第四紀冰川留下來的。還有那十八溪的溪水,飛瀑疊泉,四季奔瀉,在清純甘甜泉水的滋養下,蒼山充滿生機。冰磧湖畔,密布著原始森林和許多珍奇林木、奇異花卉,特別應告訴大家的是,蒼山的花卉早就芳名遠播,而且它還使蒼山名揚四海。美國教授羅·蘭開斯特曾說:“在美國有100多萬知道中國云南的大理蒼山,因為他們都種有許多美麗的大理蒼山的杜鵑花。”
蒼山的石,馳名中外。郭沫若有《詠大理石》詩:“三塔矜高古,順思貞觀年。蒼山韻風月,奇石吐云煙。相在心胸外,涼生肘腋間。天功人力代,海外競珍傳。”
蒼山孕育了大理石,大理石就是蒼山的魂。這種瑰麗的奇石,世界許多地方都有,獨大理的最奇美,且開民得早,因此,全世界凡此奇石均稱為“大理石”,“大理”也因石而名揚天下。
各位朋友,我們的游船正在前行,現在應該向大家介紹這碧波萬頃的洱海本身了。
洱海,古稱昆明池、洱河、葉榆澤等;因其狀似人耳,故名洱海。它南北長42公里,東西寬3-9公里,湖岸線長117公里,面積25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5米,最深21.5米,蓄水量28.8億立方米,面積與蓄水量均列云南湖泊第二,在全國淡水湖中居第七位。
洱海南有彌苴河等注入,西納蒼山十八溪水,東匯波羅江、挖色河、南面的西洱河是惟一出海口,經漾濞紅繞入瀾滄江。洱海屬構造湖,湖岸東西多崖壁,北西南三面為沙洲。
大家看,洱海水深清澈,宛若無瑕的美玉,秀麗無比,它正以廣闊的胸懷歡迎各位來自遠方的賓朋。洱海是中國的高原湖泊,早在漢代它已名載史冊。
“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如果在農歷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圓,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圓如輪,浮光搖金;天空,玉鏡高懸,清輝燦燦,從洱海中浴出。看著,看著,水天輝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還是海月升天。洱海月為什么如此明亮?科學的結論是:一、洱海水質特別純凈,透明度相當高,其反光極強;二、洱海海面塵埃較少,空氣清新,使得水天相映,月光更加明亮。此外,洱海月之,還在于潔白無瑕的蒼山雪倒映在洱海中,與冰清玉潔的洱海月交相輝映,構成銀蒼玉洱的一大奇觀。
與蒼山雪、洱海月相連的大理四大名景還有上關花、下關風。洱海和蒼山之間的壩子,是一個狹長形的沖積平原。南詔國時,在這一狹長地帶北南兩邊各筑一座小城,扼守要沖,保衛王都的安全。北邊的稱龍首關,又稱上關;南邊的稱龍尾關,即今下關。所謂上關花,是指上關“十里香奇樹”,此花原在上關沙坪街的和山寺內,其花大如蓮,年開數百朵,香氣溢四方,花開時節,觀者如云。又因此樹結果殼堅,可做朝珠,故花又稱“朝珠花”。后來,此花絕跡了。前些年,據說有人在蒼山森林中又找到了它。下關風指西洱河谷吹入下關的風,終年不止,尤以冬春為盛,你一進入下關就可以感到下關風的存在。它幾乎每天都以怒號,掃街穿巷,撩衣揭帽,使下關了得到了“風城”的雅號。
大理的風花雪月四大名景,有小詩一首將其串在一起,便于記憶,亦頗有情趣:下關風,上關花,下關風吹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蒼山雪。說到這里,請各位看一看我們白族姑娘的繡花包頭。你可別小看它,它體現了大理四大名景。請看:微風吹來,耳邊雪白的纓穗隨風飄飄灑灑,顯現了下關的風;包頭上絢麗多彩的花朵,代表了上關的花;頂端這白茸茸的絲頭,遠遠看去就像蒼山的雪;整個包頭的形狀就如洱海上的彎月一樣的明麗動人。
云南大理蒼山洱海導游詞范文 篇2
大理古城簡介:
大理古城簡稱榆城,位居風光亮麗的蒼山腳下,距大理市下關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美。大理城的規模壯闊,方圍12里,原城墻高7.5米,厚6米,東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門,上有城樓。如果說,自治州首府下關給人以繁盛、喧鬧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則是古樸而幽靜。 城中有一貫穿南北的大街,街邊有各種專賣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編等名特產品的店鋪和風味十足的白族飲食店。 城內流淌著清澈的溪水,到處可見古樸雅的白族傳統民居,這里居民不論貧富,都有在庭院內養花種草的習慣。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戶戶養花”之說。 大理古城距下關很近,乘公共汽車十多分鐘即可到達,城內各汽車站和主要賓館前都有車前往。也可由下關乘小馬車前往,不過千萬要在上車前談好價錢。 到大理古城旅游,如要留宿,城內有許多按照白族傳統民居建造的旅館可供選擇,價格不算貴。
風花雪月
在大理當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傳誦的謎語詩,詩曰:
蟲入鳳窩不見鳥(風),七人頭上長青草(花);
細雨下在橫山上(雪),半個朋友不見了(月)。
這首詩謎的謎底就是大理最著名的風花雪月四景:“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
下關風
每年春、冬是下關的風季,一年之中,平均有35天以上的大風,最大風速達10級,下關因此而贏得了“風城”的雅號。
下關風的形成是因為蒼山十九峰太高,擋住了東西兩面的空氣對流,而蒼山斜陽峰和哀牢山脈的者摩山之間的下關天生橋峽谷便成了下關空氣對流的出口,所以下關的風特別大。下關風還有一種奇異的自然景象:如人朝北走,風自南面吹來,風揭行人頭上的帽子,自應落于身前,誰知是落在身后;如人向南走,風迎面吹來,揭行人頭上的帽子,理應落在身后,反而落在面前。
上關花
上關位于大理蒼山云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來形成的拱衛大理的要塞。在關外花樹村有棵名“十里香”的花樹,傳說為仙人呂洞賓所種,花大如蓮,每年開12瓣,閏年開13瓣,花色黃白相間,美麗誘人。據《大理府志》記載和民間傳說,上關的和山花(十里奇香樹)系優曇一類花卉,花狀如牡丹,大若拳頭,色白而微黃,果殼黑而堅硬,可作朝珠故又稱“朝珠花”。據記載此花在元朝至正年間尚存。
白族人民養花愛花已成習慣。現在的“上關花”是木蓮花,此花在大理境內到處都可以見到。
蒼山雪
因蒼山海拔高,山頂氣溫低的緣故,積雪較厚,長年不化,即使到了夏季也是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燦爛炫目。
觀賞蒼山雪,要在一定的位置、較遠的距離,才可以全面看到這一壯觀奇景,到了近處,又為群山所擋,只能看到片段的雪景。
洱海月
洱海的水,透明度較高,湖面碧波蕩漾,每當風和日麗的夜晚, 行近洱海之濱,仰望天空,玉鏡高懸,俯視海面,萬頃銀濤,一輪明月在海中隨波飄蕩。
每到農歷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邊的白族人家都要將木船劃到洱海中,欣賞相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映在一起,形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三道茶——喝不透過往意境
在大理,三道茶本來是白族喜筵上招待貴客的風俗,現在多作為民俗表演了。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第二道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內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
三道茶沖泡程序說來繁復,一般不過是三杯茶湯一一敬過罷了。所謂一苦、二甜、三回味,喝過一番,卻無論如何感覺不到原有的意境了,未免多少讓人有些失望。
古城第一門——文獻樓
位于大理古城南門外1公里的文獻樓,素有古城第一門之稱,是大理古城的標志性建筑。
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樓額懸掛云南提督偏圖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20xx年)所題的“文獻名邦”匾額,故名文獻樓。“文獻名邦”匾兩側有清代文人周仁所寫的長聯:“朔溯漢唐以還,張叔傳經,杜公講學,碩彥通儒代有人,莫讓文獻遺風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樓臺而望,鷲嶺夕陽,鶴橋小路,熙來攮往咸安業。但愿妙香古國常住于大世界中”。這幅時聯簡單明了地介紹了大理古國風情。樓上楹聯還有佚名氏的“百二山河雙鶴拓;千秋文獻一樓存”。 另有“文獻樓”、“南詔故都”等匾額。樓的東墻上還鑲嵌著一塊刻有“張叔盛覽故里”六字的石碑,傳說漢代大理人張叔盛覽負笈外出求學,是大理最早的漢文化傳播者。這些碑刻楹聯都是張揚大理人杰地靈的,使外來者未進城即感受到大理文化之風,建樓者頗具匠心。
文獻樓橫跨在南面進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兩旁柳樹成蔭,拂面依依,頗有詩情畫意,是官府迎送達官貴人的門戶。
文獻樓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構的鏑樓,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它矗立在磚石結構門洞上面,雄偉壯麗。
文獻樓歷史上幾毀幾修,文獻樓重建工作于1998年11月28日開工,1999年4月29日竣工。重建后的文獻樓東西寬60米、南北長30米,主樓高24米,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
從蒼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獻樓、南城門樓、五華樓,北城門樓一字排開,巍峨雄壯,使古城透出一種誘人氣韻。街道兩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cy_page]
古南詔的“天下第一樓”——五華樓
五華樓位于中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大理,是古代南詔王的國賓館,又叫五花樓。
從南詔到元朝滅亡,大理發生五次大地震,每次地震必引發火災,五華樓三次被火燒毀,又三次得到重建,由于蒼山巨大的樹木已越來越難以找到,五華樓也越建越小,在新建或重建五華樓工程中,劍川木雕是必不可少的。劍川素有白族木雕之鄉美稱,木雕藝術蜚聲海內外,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唐代,劍川白族木匠就承擔了五華樓木雕構件的制作。
明朝初年,五華樓在戰亂中又被燒毀,明洪武年間,在易址重修大理古城時,將城中的鐘鼓樓改稱五華樓,但其規模格局已遠遠不如南詔時期的五華樓。1862年,清代地方官又集資重修五華樓,文化大革命時期,五華樓被拆除,里面發現七十多塊元碑,1998年,大理州政府撥款重建五華樓。
今天的五華樓一帶,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書畫市場,經營品種包括書法,國畫類的山水花鳥、人物等等,還有皮畫、油畫等交易十分活躍,五華樓散發出新的活力。
古南詔國賓館
南詔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公元737年南詔王皮羅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幾經戰爭兼并,統一了六詔,建立起中國西南民族史上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南詔國歷時253年,與唐代相紿終。
南詔國最先定都太和城,公元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羊苴咩城的整個布局井然有序、莊重威嚴,很有王權的氣概。其內部結構分五大部分,即宮、廷,高級官僚住宅區、南北通衢和客館,南詔王豐佑在位時修建起五華樓,成為羊苴咩城的第六部分 。
豐佑為南詔國第十代君主。在位期間,南詔國強盛一時,還屢次派兵侵入唐朝領土,有一次竟遠征并攻下四川成都。
豐佑統治南詔時期,崇佛之風特別興盛,佛寺遍布云南境內,有小寺三干,大寺八百,現在著名的崇圣寺三塔、石寶山石窟等,都與豐佑有著密切關系。
唐大中十年,即公元856年,南詔王豐佑在羊苴咩城內修建了一座宏偉的五華樓。周長2.5公里,高30多米,可以居住一萬多人,下面還可以豎起五丈高的旗桿。
羊苴咩城作為南詔國中晚期的都城達120xx年之后,以后鄭氏的“太長和國”,趙氏的“大天興國”,楊氏的“大義寧國”以及段氏的“大理國”,都以羊苴咩城為國都。五華樓作為國賓館的歷史也達數百年之久。每年三月十六,南詔時期的南詔王以及后來大理國的大理王都會在五華樓會見西南夷各個小國君長,和其他一些重要賓客,賜以酒席佳肴,奏以南詔、大理時期的音樂。
云南大理蒼山洱海導游詞范文 篇3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大理古城簡稱榆城,位居風光亮麗的蒼山腳下,距大理市下關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首府大理市,是中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全州國土面積2。9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28萬,有13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占50%,白族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大理歷史悠久,山河壯麗。唐宋時期先后建立的“南詔國”、“大理國”等地方政權延續500年,一度是云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州可供觀光旅游景點達130多處。蒼山洱海珠聯璧合、相互輝映;劍川石寶山唐代石窟被譽為“西南敦煌”;佛教圣地雞足山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巍寶山系南詔發祥地,有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觀宇建筑群;洱海源頭的茈碧湖、溫泉聞名中外。加之獨特的旅游條件,海外媒介將大理譽為“東方日內瓦”。
進入大理古城,多一些了解之后,你就會喜歡上這個地方。
大理古城地處云南省中部偏西,東臨洱海,西望蒼山,城在山水之間。涓涓不斷的清澈泉水滋潤著這一方水土,仁者智者都沒了話說。從都市來到這里,會明顯感覺到時間放慢了節奏——城墻環繞,青石板鋪地,屋瓦上長著青蔥的野草……傳統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之稱。家家流水,戶戶養花,人們的表情安詳抉樂。
明清以來大行其道的棋盤式剛格狀結構的城市布局,在大理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南北方向的中心線復興路貫穿了整個古城。現在,鱗次櫛比的特色旅游店鋪使這條街變得令人眼花繚亂。由南城門起始的復興路串起了人民路、護國路(洋人街)和玉洱路等東西向主要干道。
我常聽去過大理古城的人說,沒什么意思。這也難怪,因為大理是一個待得越長久,就越能覺出它的好處的地方。游人匆匆而來,遭遇拉客人眾的圍追堵截之后,只探看一眼又匆匆離去,難免會覺得寡淡。也許不恰當,但在我看來,麗江如同滿頭珠翠的官家小姐,只有夜深人靜或絕早的清晨才卸下脂粉;大理則如同一個淳樸的農家少女,雖然也漸漸想趕時髦山花滿頭亂插一氣,但仍不失本來顏色。
現在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希望大家玩得開心,別忘了注意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