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威尼斯導游詞范文(通用3篇)
意大利威尼斯導游詞范文 篇1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自由行講解員,很高興可以給你們介紹威尼斯的景點,你們可要認真聽了哦。首先跟你們說說嘆息橋,它連結著總督府和旁邊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嘆息橋,嘆息橋是威尼斯的必訪景點之一。
嘆息橋造型屬早期巴洛克式風格,橋呈房屋狀,上部穹隆覆蓋,封閉得很嚴實,只有向運河一側有兩個小窗。嘆息橋是一座拱廊橋,架設在總督宮和監獄之間的小河上,享有盛譽。它建于1600年(另一資料:1603年)。因死囚被押赴刑場時經過這里,常常會發出嘆息聲而得名。當犯人在總督府接受審判之后,重罪犯被帶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別人世,過去臨刑死囚走向刑場時必須經過這座密不透氣的橋,死囚們只能透過小窗看看藍天,想到家人在橋下的船上等候訣別,百感交集涌上心頭,不由自主地發出嘆息之聲再向前走便要告別世間的一切了。
據說戀人們在橋下接吻就可以天長地久。有一個傳說:有個男人被判了刑,走過這座橋?醋詈笠谎郯!獄卒說,讓那男人在窗前停下。窗欞雕得很精致,是由許多八瓣菊花組合的。男人攀著窗欞俯視,見到一條窄窄長長的貢多拉,正駛過橋下,船上坐著一男一女,在擁吻。那女子竟是他的愛人。男人瘋狂地撞向花窗,窗子是用厚厚的大理石造的,沒有撞壞,只留下一攤血、一個憤怒的尸體。血沒有滴下橋,吼聲也不曾傳出,就算傳出中,那擁吻的女人,也不可能聽見。血跡早洗干凈了,悲慘的故事也被大多數人遺忘。只說這是嘆息橋,犯人們最后一瞥的地方。且把那悲劇改成喜劇,說成神話。
電影情定日落橋就在這取景的。嘆息橋兩端連結著總督府和威尼斯監獄,是古代由法院向監獄押送死囚的必經之路。
港口
威尼斯港是意大利最大的港口之一,港口長12千米,總面積達250公頃,伸展出去,寬闊廣大,每年進出港門的船只在萬艘以上。威尼斯不僅風光奇特,而且還是文化名城,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就獨樹一幟。喬爾喬涅、提香、丁托列托、委羅內塞等都是畫壇著名大師。在意大利歌劇藝術發展史中,威尼斯也占有重要地位。城內古跡繁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教堂,120座鐘樓,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宮殿和眾多的海濱浴場。歌德和拜倫都曾對威尼斯城贊揚備至,拿破侖則稱其為舉世罕見的奇城。
黃金宮
威尼斯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以整齊的排布和金燦燦的顏色而聞名遐邇。宮殿外表被漆成金黃色,在陽光下十分耀眼奪目。這座所謂的宮殿其實又名法蘭蓋提美術館,館內收藏的多位威尼斯畫派的佳作。許多美術愛好者都對黃金宮十分感興趣,因為這座美術館從外到內都充滿了藝術的寶藏,是一座實在的藝術金庫。
彩色島
這個小島堪稱是威尼斯的童話小島。島上并沒有特別的景點,吸引人的是小島上的房屋都被漆成了各種絢麗的色彩。藝術家們用色大膽,把這座小島打造成了一座童話的世界。許多游客來到這座小島為的就是沉迷那一霎那的浪漫。在一個故事書里才會出現的世界里扮演一天的公主或王子,好好的滿足一下自己童年的愿望。另外,島上的手工藝品也十分物美價廉,可以考慮買一下當做伴手禮。
交通:從威尼斯主島乘船可到達,如果乘坐公共交通需要轉船,直接搭乘水上的.士則可直達,但路程較遠。
圣馬可廣場和教堂
圣馬可廣場和圣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圣馬可廣場東西長170多米,東邊寬80米,西邊寬55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它們造型的優美、和諧,石雕的生動、逼真,可以說是古羅馬*筑中少有的杰作。廣場南、北、西三面被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筑環繞。這些建筑和諧優美,建筑物上的石雕生動逼真。東面聳立著高98。6米的圣馬可鐘樓和融東西方建筑藝術為一體的圣馬可教堂。西面是總督宮和圣馬可圖書館。嚴整、華麗的總督宮,用粉紅色和白色的大理石砌成。總督宮是威尼斯國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議會和政府的所在地。
威尼斯長期是獨立的水上共和國,政權由總督和議會共同掌握,兼有專制政體和共和政體的特色。圣馬可大教堂據說是因埋葬了耶穌門徒(使徒)圣馬可而得名:圣馬可廣場,圣馬可大教堂,威尼斯隨處可見這位顯赫的圣馬可。圣馬可是<新約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67年在埃及殉難。828年,兩位威尼斯的富商在當時總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馬可的干尸從亞歷山大港偷將出來,運回威尼斯,今天存放在圣馬可大教堂的大祭壇下。從此,圣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護神。他的標志是一只帶翼的獅子。從此,威尼斯到處是獅子。圣馬可廣場的入口處,有兩根高大的圓柱,東側的圓柱上挺立著一只展翅欲飛的青銅獅,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飛獅。飛獅左前爪扶著一本圣書,上面用拉丁文寫著天主教的圣諭:我的使者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一眼望去,總督宮上也少不了圣馬可和他的獅子。
自古以來,圣馬可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1797年拿破侖進占威尼斯后,垂涎這里的景色,贊嘆圣馬可廣場是世界上最美的廣場,因此曾下令把廣場旁邊的總督府改為行宮,至今人們還把它叫做拿破侖宮。圣馬可廣場是每年嘉年華最主要的場景,但是在平常也熱鬧的像一座舞臺,永遠不會冷場。這里人流如潮,廣場上有數不清的鴿子飛起飛落,游人和它們和平共處。
和總督宮毗連的圣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驕傲。威尼斯的榮耀,威尼斯的富足,當然,還有威尼斯的歷史和信仰,盡在于此。雄偉壯麗的圣馬可大教堂始建于829年,重建于公元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圣馬可大教堂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筑特色,它原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紀加入了哥特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17世紀又加入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如欄桿等。從外觀上,它的五座圓頂據說是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亞教堂;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拜占庭的風格;而整座教堂的結構又呈現出希臘式的十字形設計,這些建筑上的特色讓人驚嘆不已。圣馬可教堂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內部墻壁上用石子和碎瓷鑲嵌的壁畫;一是大門頂上正中部分,雕有四匹金色的奔馳著的駿馬。大教堂是東方拜占庭藝術、古羅馬藝術、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多種藝術式樣的結合體,結合得和諧,結合得協調,美不勝收,無與倫比。大教堂有五個圓圓的大屋頂,這是典型的東方拜占庭藝術,但供奉的卻是一個西方的圣人。僅此一點,便是獨一無二。其次,大教堂內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內外有4000平方米面積的馬賽克鑲嵌畫。每天從世界各地來瞻仰和欣賞大教堂的人成千上萬。在場上格外顯眼的鐘塔高達97米,建于15世紀。每到整點的時候,兩個機械人就會用槌自動敲鐘報時,整個城市都可以聽見鐘聲。登上大教堂邊上一座高近百米的高塔?v目遠眺,威尼斯全城,盡收眼底,一片紅褐色的屋頂,一眼不見盡頭。偌大的圣馬可廣場上,游人點點,幾近螻蟻。向海邊望去,一排排貢多拉,煞是好看。再望望那頭帶翼的獅子,似乎為自己能被游人瞻仰而洋洋得意。
圣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明珠。它最美麗的時候是上潮的時候,一片潮水如同在廣場鋪上一面巨大的鏡子,使所有建筑像鑲嵌在水晶或玻璃中間,顯得更加玲瓏剔透,光彩照人。加上周圍咖啡館的露天陳設,游人們鮮艷的衣著,五光十色,上下輝映,形成了一幅極其迷人的圖畫。廣場上,母親們帶著孩子在水中嬉戲,年輕人脫去鞋襪來回奔跑;大群大群的鴿子,時而簇擁在地上覓食,時而又帶著撲撲拉拉的振翅聲,飛滿整個廣場的上空。
宮殿及府邸
公爵府(又稱總督府)
總督宮(palazzolabia)
圣洛克大會堂(scuolagrandedisanmarco)
黃金宮(caoro)
葛拉喜館(palazzograssi)
蝸牛府(palazzocontarinidelbovolo)
雷佐尼科宮(carezzonico)
貢多拉(gondola)
獨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個獨具特色的名字貢多拉(意大利語gondola,又譯為剛朵拉或岡多拉)。這種輕盈纖細、造型別致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瀉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據1094年文獻記錄,其名來自7世紀時的第一任總督。
貢多拉有十分悠久的歷史,11世紀是貢多拉最盛行的時期,當時的數量超過了一萬只,但如今的威尼斯僅剩下了幾百只貢多拉。雖然數目僅是18世紀的二十分之一,但讓人高興的是,像圣特洛瓦索這樣的小船廠仍舊在制造并修理這種小船,使這種古老的威尼斯傳統得以流傳。貢多拉的外觀設計原本是各式各樣的,16世紀時的貢多拉外表異常艷麗,貴族們經常乘坐裝飾著緞子和絲綢、雕刻精美的貢多拉炫耀自己的財富。為了遏制這種奢靡的風氣,威尼斯元老院頒布禁令:不準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門第的裝飾,已經安裝的必須拆除,所有的貢多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來供裝飾用的只有船頭的嵌板。這一傳統一直被保持了下來,如今的貢多拉也是統一的黑色,只有在特殊場合才會被裝飾成花船。
這種小舟有兩個部位可體現工匠們的想象力,一個是自然奔放的船頭,很像15和16世紀用的六齒鉞戟。(每一個齒代表威尼斯的一個區),另一個是依奧尼亞式船尾。到了18世紀,這種威尼斯尖舟的形狀和大小會慢慢地固定到我們今天這個樣子。
今天這種小舟一般長為10。75米、寬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對稱型,這樣可以較好地保持只靠一側單槳劃的船的平衡。從前的貢多拉的中間船艙還有一個可以活動的船篷,用來給旅客遮陽擋雨,有的船篷上面開有小窗和小拉門。后來這種船篷也消失了。
貢多拉船夫只穿著一件帶橫條的緊身針織上衣,戴著一項草帽。過去船夫們的制服是很奇特和考究的。劃船的時候,船夫站在船尾上,有擱在彎曲的槳架上長長的單槳劃。平日,岡多拉主要作為旅游船使用,乘坐貢多拉費用較貴,平均每40分鐘約為70~120歐元。每年9月的第一個周日下午,在威尼斯的大運河上還會舉行歷史悠久的岡多拉傳統劃船比賽,即雷戈塔斯多利卡(regatastorica)劃船比賽。威尼斯賽舟節據史料記載起源于1315年。
好了,我已經講解得差不多了,你們可以自由解散了,祝你們旅途愉快。
意大利威尼斯導游詞范文 篇2
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區首府,威尼斯省省會,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威尼斯畫派的發源地,其建筑、繪畫、雕塑、歌劇等在世界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威尼斯水上城市是文藝復興的精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上帝將眼淚流在了這里,卻讓它更加晶瑩和柔情,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
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美譽,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島城”“亞得里亞海的女王”“橋城”等美稱。
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它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于公元453年;當時威尼斯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蛛網一樣密布其間。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東北部,是世界聞名的水鄉,也是意大利的歷史文化名城。城內古跡眾多,有各式教堂、鐘樓、男女修道院和宮殿百余座。大水道是貫通威尼斯全城的最長的街道,它將城市分割成兩部分,順水道觀光是游覽威尼斯風景的最佳方案之一,兩岸有許多著名的建筑,到處是作家、畫家、音樂家留下的足跡。圣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中心廣場,廣場東面的圣馬可教堂建筑雄偉、富麗堂皇。總督宮是以前威尼斯總督的官邸,各廳都以油畫、壁畫和大理石雕刻來裝飾,十分奢華。總督宮后面的嘆息橋是已判決的犯人去往監獄的必經之橋,犯人過橋時常懺悔嘆息,因而得名“嘆息橋”。如威尼斯整座城市建在水中,水道即為大街小巷,船是威尼斯唯一的交通工具,當地的小船貢多拉獨具特色,到了威尼斯不妨一試。這里在2月份會舉行狂歡節,期間人們戴著假發和面具,穿著長袍慶祝節日。
意大利威尼斯導游詞范文 篇3
威尼斯介紹
威尼斯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水上都市,城市面積不到八平方公里,卻由一百一十八個小島組成,一百七十七條運河蛛網一樣密布其間。城內古跡眾多,有各式教堂、鐘樓、男女修道院和宮殿百余座,威尼斯的公共活動中心圣馬可廣場更是旅客口碑叫座的景點之一。
圣馬可廣場簡介
圣馬可廣場初建于九世紀。馬可是圣經中《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將他奉為守護神。相傳八二八年兩個威尼斯商人從埃及亞歷山大將耶穌圣徒馬可的遺骨偷運到威尼斯,并在同一年為圣馬可興建教堂,教堂內有圣馬可的陵墓,大教堂以圣馬可的名字命名,大教堂前的廣場也因此得名“圣馬可廣場”。廣場入口有兩個高高的柱子,一個上面是威尼斯的代表“飛獅”,另一個則是威尼斯最早的守護神圣狄奧多,這里是威尼斯城的迎賓入口。
圣馬可大教堂
圣馬可教堂不僅只是一座教堂,也是一座非常優秀的建筑,同時這里還收藏了許多豐富的藝術品。它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筑特色,從外觀上來欣賞,它的五座圓頂仿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亞教堂,結構上有著典型的拜占庭風格,采用的帆拱的構造;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巴洛克的風格;整座教堂的平面呈現出希臘式的集中十字,是東羅馬后期的典型教堂形制。
四角形鐘樓
這座由紅磚砌成的鐘樓建于十五世紀末期,它高九十七米,是威尼斯城市的縱坐標,也是圣馬可廣場建筑群空間構圖的重心。站在這里,自頂端俯瞰,可以盡情觀賞風光宜人的威尼斯城和瀉湖全貌,甚至可以遠眺美麗的阿爾卑斯山。
圣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府
又稱威尼斯公爵府。始建于九世紀,屬于歐洲中世紀羅馬風建筑。由于當時威尼斯與地中海東部的伊斯蘭國家密切的文化貿易往來,大量阿拉伯人定居威尼斯,所以總督府立面的席紋圖案明顯受到了伊斯蘭建筑的影響。
圣馬可圖書館
位于圣馬可廣場的圣馬可圖書館,為十六世紀的建筑,是著名建筑師珊索維諾在威尼斯留下的一個杰作,所以這座圖書館又以他的名字命名。建造時,珊索維諾選擇了一個狹長的地帶來修建,并采用了和總府邸一樣的雙層拱廊結構,只是高度上略低一些。這個使用古典式柱子的長長的拱廊,簡潔悠遠,如今成了遮陰休閑的公共場所。
嘆息橋
圣馬可廣場附近還有一座巴洛克風格的嘆息橋。該橋是密封式拱橋建筑,由內向外望只能通過橋上的小窗子。嘆息橋的兩端連接法院與監獄兩處,死囚通過此橋之時,常是行刑前的一刻,因感嘆即將結束的人生而得名;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橋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