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導游詞-導游詞范文(通用3篇)
香格里拉導游詞-導游詞范文 篇1
“香格里拉”一詞,源于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在藏傳佛教的發展史上,其一直作為“凈土”的最高境界而被廣泛提及,在現代詞匯中它又成了“伊甸園”、“理想國”、“世外桃源”、“烏托邦”的代名詞。據說其隱藏在青藏高原雪山深處的某個隱秘地方,整個王國被雙層雪山環抱,有8個成蓮花瓣狀的區域,中央聳立的內環雪山,被稱為卡拉巴王官,宮內住著香巴拉王國的國王。那里有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礦及純凈的空氣,是美、明朗、安然、閑逸、知足、寧靜、和諧等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正因為擁有這些,“香格里拉”的傳說,才像謎一樣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信徒香客,也吸引著西方世界的探險家。
盡管沒有人能說出香格里拉的具體地理位置,但這并不影響人們堅信她的存在。從18世紀中葉以來,試圖尋找這個失落了的天堂的探險就從沒有停止過,無論是在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還是在印度的克什米爾高原,幾乎所有有雪山的地方都能看到尋找者艱澀的足跡和被夕陽拉長的背影。進入20世紀,大量西方探險家、冒險者、背包旅游家也加入了尋找行列,他們對香格里拉所具有的不亞于藏傳佛教徒的熱情,迅速將尋找理想國的熱潮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漫延至全球。
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版的,它的出現顯然對香格里拉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并且使香格里拉這一詞匯深深地植入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
進入20世紀末,人們驚奇地發現中國云南迪慶的自然地貌、人文遺跡與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圣境驚人的相似。香格里拉就在迪慶,消息頓時震驚世界,世界各地游客紛至咨來,競相爭睹香格里拉這一失落的天堂。在迪慶的發現使已經神性化的香格里拉再次回到現實的地平線。游客在用眼睛欣賞大自然賦予迪慶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的同時,也在用心親歷香格里拉帶給我們的精神慰藉。
迪慶的驚喜尚未褪去,有人再次發現四川省稻城縣亞丁也有與傳說中香格里拉完全一致的人文地理景觀。那里雪峰、峽谷、草甸、湖泊、寺廟以及恬靜的村莊甚至比迪慶還要像希爾頓筆F的香格里拉。考方學者把之稱為最后的香格里拉‘’。
這最后的香格里拉的稻城亞刁—生態旅游區位于四川省’恃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日瓦鄉境內,距離成都930公里。地理上處于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的`東側。在考古學者的眼中,亞丁有著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所描繪的全部地理人文景觀:由三座呈品字鼎立的雪山組成貢嘎雪峰、雄險如削的東義峽谷、閃爍著七彩光韻的高山湖泊群、綠草如茵野花如織的高山草甸、莊嚴肅穆的喇嘛寺廟、恬靜質樸的康藏風情,以及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和諧相處等都無不流露出那個隱逸在雪山之中的永恒、和諧、寧靜的香格里拉神韻。
“最后的香格里拉”神奇之旅尋找“香格里拉”是很多人的夢想,稻城亞丁“最后的香格里拉”神奇之旅具有兩重魅力:豐富多樣的山水景觀所構成的良好自然生態體系和以康藏風情和藏傳佛教文化為主的人文景觀。但是由于亞丁海拔高、地勢陡峻、氣候寒冷再加上交通封閉,這片神奇的地方長期以來被冰封于雪峰之中,罕為人知。近年來,隨著甘孜州的全面開放以及成雅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的貫通和川藏公路的改善,這里己逐漸成為背包旅行者的樂園。
香格里拉導游詞-導游詞范文 篇2
納帕海自然保護區位于香格里拉縣城西北8公里處。納帕海是一個高原湖泊,海拔3266米。有許多珍奇飛禽棲息于此,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頸鶴,每年9月到翌年的3月,可以看到大量的飛鳥在水面上盤旋翔集。
納帕海自然保護區是香格里拉最有高原特色的風景區之一,這里氣候濕潤,每年5月草原已是綠草茵茵。6月伊始,各種野花競相開放,牛羊成群。西面的石卡、葉卡、辛苦雅拉三大雪山俏然挺立。雪山、草原、牛羊組成了大西南的塞北風光。秋冬來臨,草原一片金黃,遠處的雪峰倒映于湖泊中,黑頸鶴、黃鴨、班頭雁云集于此,在草叢中、水面上嬉戲漫游,使廣闊空靈的草原另具一番詩情畫意。
納帕海保護區地勢平坦,三面環山,冬春季節,山嶺積雪。那曲河、奶子河等十余條河彎彎曲曲,流經草源注入納帕海。海西北面的辛苦雅拉雪女山麓有天然落水洞九處,洪水經過溶洞,從尼西湯滿河排出、流入金沙江。每逢雨季湖面增高,到旱季洪水排出湖面縮小,大部分地區成為沼澤和草甸。納帕海西北山上有古寺袞欽寺的遺址。該寺建于明末,毀于清初。明代旅游家徐霞客曾慕名前往參觀,被麗江木氏土司所阻攔未能如愿而抱憾不已。登臨古寺遺址,納帕草原盡收眼底,在清幽、寧靜的自然風光中憑吊古跡,別有一番風情。
香格里拉導游詞-導游詞范文 篇3
香格里拉峽谷,以神秘幽深著稱于世。這些峽谷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峽谷里今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滿山遍布蔥郁滴翠的冷杉、云杉。雖是高海拔地區,卻能見棕櫚樹雜于其間。峽谷時還有一個中甸最大的喀斯特溶洞在迪慶旅行,處處見到詹姆斯·希爾頓筆下所描繪的高原風光,而以碧壤峽谷為主的中甸北部峽谷群,更令游人迷醉,被統稱為“香格里拉峽谷群”。
香格里拉峽谷,以神秘幽深著稱于世。這些峽谷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峽谷里今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滿山遍布蔥郁滴翠的`冷杉、云杉。雖是高海拔地區,卻能見棕櫚樹雜于其間。峽谷時還有一個中甸最大的喀斯特溶洞——赤土仙人洞。洞口石壁上天生一個腳印,五指俱全,被視為世間少有的奇特景象。另有一泉水名叫“喊泉”,泉眼深藏洞中,人到洞前大喊數聲,一股泉水從洞中的噴涌而出,掬之入口,其味甘甜,還能治病。另外,在峽谷中還有一座被稱為“那格拉”的藏傳佛教寺廟,寺內既有-又有尼姑,可惜1937年徒遭焚毀,至今尚未能修復。峽谷里的紅山金礦、布拉金礦、碧桑金礦、明清以來一直開采興旺,和毗鄰的奔子蘭所產的沙金同稱為“藏金”,當年木氏土司曾為皇帝捐資1200萬兩用于修建十三陵。
不過游人最感興趣的還是碧壤峽谷的自然風光。碧壤峽谷,離中(甸)鄉(城)公路不遠。沿上村公路走進峽谷,一路上水聲轟鳴,霧氣空蒙,兩岸盡是坡度為70度至90度的懸崖絕壁,仰觀搖搖欲墜。壁高在1000米以上,起碼聳云天,令人心驚膽寒。走進碧壤峽谷如走進一條蜿蜒曲折的深巷,峽谷最寬處80米,最窄處僅10余米,幾欲相撞。“鳥道羊腸持絕峰,濤聲吼處助吟風”。正恰到好處描寫出碧壤峽谷有驚無險的雄姿。你若留意觀察,在峭壁上隱約能見雕刻粗獷的巖畫。有專家認為,這是古代民族遷移時留下的符號,其意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