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導游詞(精選14篇)
大佛寺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潼南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潼南縣大佛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重慶市潼南縣1.5公里的定明山山腳,是潼南縣市級風景名勝區--定明山運河風景名勝區中著名的游覽勝地。寺創于唐咸通年間(860-873年),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禪寺"。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蓋七重飛閣以蔽風雨,今尚完好,寺內古壁上存有歷代名人題詠,其中飛霞、天開圖畫等,頗有藝術價值。景區內的摩巖飾金大佛高達27米,是全國最大的飾金大佛,居世界第8位。
大佛寺現在尚存大佛殿、觀音殿、玉皇殿、鑒亭四座木質結構古建筑,多系清末遺物。其中大佛殿堪稱壯觀,殿高33米,依山傍水,高閣飛檐,結構獨特。因大佛殿中有一尊釋迦尼坐像一尊,周身貼金,金光燦燦。像高27米,結跏趺坐,頭系螺髻,袒胸,套雙領外衣,左手置于膝間,右手平胸,施無畏印,形態莊嚴肅穆,雙目炯炯傳神,氣勢尤為雄偉。故稱之為大佛寺。大佛寺保存著從隋唐至今的儒家、佛家、道家造像104龕,700余尊,并有歷朝歷代文人墨客,朝廷重臣的題記、詩詠、碑碣、造像等83則;鎦金楹聯鐫刻20則;水文題刻5則;景區內不僅金仙偉岸,而且怪石成趣、俠雨興云、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其中最著名的景觀有:玉皇殿、觀音殿、大佛殿、石磴琴聲、鑒亭、頂天佛字、關羽像、救苦天尊、翠屏秋月、海潮音。
據碑記所載,潼南大佛始鑿于唐朝末年,先鑿佛首,北宋靖康丙午年(1126年)開雕佛身,至南宋紹興辛末(1151年)全像竣工,前后歷時二百多年,是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為"蜀中四大佛"之一。寺院區內存有大小造像七百余軀,宋至清朝題刻碑碣83則,是重慶境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在大佛寺側的崖壁上,集中了七個年號的洪水題記。題刻始刻于明,續有大明正德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緒十五年、民國三十四年、1981年歷次大洪水標記線和題記。此崖壁集多個年份不同的洪水題刻于一處,可以比較歷次洪水在此境內的高程,對探索古代洪水的演變規律,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大佛寺傳承法系為臨濟宗,傳法興寺祖師有釋德修、釋蒲智、釋界遠法師等。另外,道士王了知、居士鄧利成亦為著名興寺大德。大佛寺歷史上曾重建三次,前兩次(1151年、1278年)分別由鄧利成、馮輯、清暉所建;最后一次是民國十一年重建。寺內有八丈金仙為鎮寺之寶;乾隆臨駕大佛寺時黃羅帳為重要文物;另有僧舍利塔一座,塔主是悟法禪師。
大佛寺導游詞 篇2
潼南大佛寺景區簡介
省級風景名勝區潼南大佛寺景區位于重慶市潼南縣城西郊,是潼南——大足——合川“石刻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佛寺依山面江,風景佳絕。寺周里許之地,薈萃有我國第一大室內摩巖飾金大佛“八丈金仙”、我國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筑“大像閣”、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聲”、我國最大的摩巖書法石刻“頂天佛字”、中外文物專家譽為石刻瑰寶的“千佛巖”和奇妙的天然回音巖“海潮音”,傳說神奇的“黃羅帳”、“翠屏秋月”、“仙女洞”及“百仙巖”、“鑒亭”、“讀書臺”、“合掌峰”、“滴水巖”、“瑞蓮池”、“鷹蛙石”、“關刀石”、“云巖飛霞”十八勝景。
大佛寺舊名“南禪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賜額“定明院”。遺存有始于隋,盛于唐,繼于宋,續于元,承于明清,晚迄民國,年代一直延續未斷,時間長達1400多年之久的儒、釋、道三教造像125龕928尊。于巖壁和殿宇木柱、門枋、栿壁之上,還遺留下身居顯赫地位之官吏所撰寫之碑文以及歷代文人學士為記趣攬勝而書刻的題詠87通,造像記31則,字體各異之楹聯22副,記錄歷代水文、重大災害之題刻7則。其摩巖造像的年代,最早為隋“開皇十一年”,即公元591年,距今已有1420年的歷史,比大足石刻早200余年。其摩巖造像之歷史為重慶市最早者,亦屬我國早期宗教造像地區之一。
尤其是大佛殿內摩巖鑿造的彌勒大佛,身高18.43米。佛首鑿于唐長慶四年(824年),北宋靖康丙午(1126年)續鑿佛身,南宋紹興壬申(1152年)為大佛裝金,粧成“佛如金山,處于琉璃閣中,金碧爭光,晃耀天際”,譽稱“八丈金仙”。整個大佛像的開鑿,共用時330年之久,是我國儒釋道三教融合、通力協作的典范,也是我國大佛造像家族中耗時最多的大佛造像。金大佛雖然歷經330余年始成,但風格統一,比例勻稱,線條圓潤,手法嫻熟,面目慈祥,莊嚴肅穆,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被眾多中外文物專家譽為“金佛之冠”。
大佛寺景區文化內涵豐富、歷史底蘊厚重,自然風光旖旎,古跡名勝眾多,是我國難得的歷史文化瑰寶。1956年,公布大佛寺摩巖造像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大佛寺景區被評為中國著名文化旅游景區;20xx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景區于20xx年啟動建設,目前核心區已基本建成。規劃面積379公頃,將充分利用大佛寺景區豐富的佛家、道家、儒家文化資源和山水資源,挖掘厚重的人文歷史資源,自然生態景觀資源,整合宗教旅游文化,營建“神圣、形勝、意盛”儒、釋、道共融互生的文化氛圍,科學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恢復古南禪寺歷史風貌,逐步修復十八勝景,完善和優化旅游基礎設施,開發利用濱江水域,通過景區、景點的銜接和串聯,建成集商務會議、觀光旅游、文化體驗、休閑養生、互動娛樂、餐飲食宿等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景區。
大佛寺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
佛是一座山,山乃一尊佛,佛瑞坐于千朵蓮花之中,千朵蓮花護擁著千山大佛,大佛寺因千山彌勒大佛顯應降臨此地才得以勝名遠揚,千山彌勒大佛以大佛寺而成彌勒道場。您來到大佛寺,這里的宗教文化氛圍將會把您深深的吸引,彌勒文化、彌勒藝術,彌勒造像,彌勒千佛殿,您會被這分身千百億的末來佛所護佑,深深的感覺到您并不十份熟悉的佛教故事和那種種讓普通人難以體會的出家人宗教生活的神秘。更被那種人間凈土般的環境而難以忘懷。
群山翠影,殿宇樓閣,雕梁畫棟,斗拱飛檐,塔廊相衛,梵鐘樂鳴,一聲聲佛號,一陣陣微風,這里是自然與人文文化的高度統一,彌勒千佛殿,疊檐重重,閣內的千尊彌勒正是依照佛經中所記載“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卻不識?芍^是千佛一佛,一佛千佛,尊尊法相金身,彩分九色。溶匯了古印度,北齊、北魏古法雕塑技巧,將彌勒的法身,報身,化身之法相一一展現給世人,在莊嚴中體會出彌勒的慈容之心。這里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彌勒慈氏文化的寶庫。
龍華法堂,坐落在大佛廣場之中,是彌勒傳在華林園龍華樹悟道成佛向仙人講道傳法,三次渡化近三百億的弘法寶地。
彌勒是楚文譯音,又可譯作“彌帝隸”、“梅低梨”等,彌勒是姓,亦可意譯為“慈氏”世稱“慈氏菩薩”。藏語稱“強巴佛”蒙語稱為“麥達勒”。
彌勒的名字,梵文讀“阿逸多”意思是“無能勝”屬于古印度天竺國人,當年釋迦佛親自為彌勒授記:“我從右肋生、汝彌勒從頂生。如我壽百歲、彌勒壽八萬四千歲,我國土土、汝國土金。我國土苦、汝國土樂!睆浝沼谌A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后,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三根眾生。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次說法九十二億人得羅漢果。龍華樹又是龍宮的寶樹、葉放千華。故而彌勒道場弘法之所,非龍華而難命其名。
廣場南端,一座寶塔直指云天,這就是釋迦如來舍利法堂及舍利寶塔所在地。
大佛寺導游詞 篇4
彬縣大佛寺位于咸陽市彬縣城西11公里處,從城西,沿著蜿蜒而寬敞的西(安)蘭(州)公路約行五六公里,經過“水簾洞”(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孫悟空居住的地方),再西行6公里,遙望公路南側,有一座巍峨的古典式樓閣,倚山崖而聳立,周圍摩崖小洞如蜂窩,崖下樹木郁茂,風光綺麗,這就是著名的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原名慶壽寺,其建筑始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慶賀其母親六十大壽,派尉遲敬德監修的,故取名“慶壽寺”。這里的石窟造像除寺樓內的大佛是唐代雕刻外,其他石佛大多數均為北朝時期的作品。
大佛寺石窟依山而鑿,寺有亭樓3層,高50多米,其樓門洞上有“明鏡臺”3字。登臺眺望,南可見大佛像,北有寬闊的徑水逶迤向東流去。走進石窟,窟壁嵌滿了造像,仔細一數共有70龕,造像1001尊。釋迦牟尼端坐正中,二菩薩倚靠兩邊。抬頭仰望這尊高達24米、肩寬13米、手指長達2米的陜西最大的釋迦牟尼佛像,倚巖盤膝端坐在六角蓮花座上。上體穿窟中心而上,披衣袒胸,腰下系結佩帶,面部豐圓,鼻端口正,兩耳下垂,彎眉細眼,眼目稍向下凝視,胸脯微凸,端莊慈祥,對每個進來的游客都微笑相迎。大佛頭部的周圍,有浮雕坐佛7尊,邊緣圍繞19個飛天,是十分富有裝飾性的精美雕刻。大佛兩側的脅侍菩薩,高約5米,俗稱“丈八佛”,頭戴玉冠,衣著華麗的瓔珞,下著羊腸大裙,姿態自然可親。另外窟壁上還有很多佛龕,雕刻著大大小小的佛及菩薩約400多個。大佛身軀之大,俗謂“一指之大兒為腰”,參觀者只能在窟底仰視,或者登樓層層眺望。摩崖大龕式的大佛造像流行于盛唐,大佛寺亦因摩崖大佛而得名。考試大我國現存的唐代摩崖大佛應首推四川樂山大佛,其次有河南洛陽龍門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甘肅敦煌千佛洞的大佛等。在這些大佛中,彬縣大佛寺的大佛建造年代是比較早的,它開鑿的成功經驗對以后依山鑿佛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彬縣群眾有個順口溜:“邵州有個大佛寺,把天頂得咯吱吱!辈⒘鱾鳌罢砂朔鹨姶蠓稹钡墓适?荚嚧笙鄠鳎淮蠓鸬拿曔h揚,傳到了甘肅徑川縣丈八佛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氣,要與彬縣大佛比試比試。丈八佛一見大佛,果然名不虛傳,自己矮了多半截,只好甘拜下風。大佛請他參觀了各處洞窟,還讓他品嘗當地的名產邵州梨、晉棗。丈八佛決心做大佛的侍從。以后便在石窟西邊的“應福寺”坐禪,為了表示對佛的尊敬,丈八佛一直站著,直到如今。沿著西側狹窄的石階梯,抬級而上,便來到“應福寺”,果見“丈八佛”依然侍立在那里。經過一個小門,走出去不遠,又由另一寺門進去,便來到俗稱“羅漢洞”的窟群。這里共有4個面北排列著的小石窟,各窟的形狀、深度和高度都不一致,除西起第3窟內,在壁上雕刻有浮雕佛經故事60余幅,并留有唐宋以來游人的銘刻,其余3個窟內,各有立體雕佛像及菩薩像數尊,造型生動,雕工精致。再由羅漢洞窟群,繞過大佛寺樓二層的“明鏡臺”前空場走100余米,再轉一個彎,又來到另一窟群,即“千佛洞”。千佛洞由東西向排列的3個石窟組成,外表儼然如同一座一明兩暗的舊式廳堂,正中稍小,平面為方形,東西兩套間進深較大,故平面均呈長方形?邇瘸贁档窨坛蔀榱Ⅲw的佛像和菩薩外,其他都是壁間浮雕造像,約300多幅,還雕刻有人物畫像,造型真實,栩栩如生!
大佛寺塑像和石雕反映了我國初唐時期精湛的藝術和造型風格,這些是古代能工巧匠藝術的結晶,其中大佛尤為突出。大佛寺還保存了自唐宋以來歷代游人留下的題刻177幅,碑碣6通。詩文優雅,書法中草、隸、篆皆有,游人觀摩,無不贊嘆。
大佛寺導游詞 篇5
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小秋,今天我們來到位于新昌縣城西南的大佛寺。
新昌大佛寺始建于公元345-350年,已有1600多年歷史了。
寺內有大彌勒佛石像,寺外有隱鶴洞、鋸開巖、濯纓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勝景。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觀5層,寺內高大雄偉,巨大的彌勒佛石像正面趺坐于大殿正中。這座巨大的石像,雕鑿于懸崖絕壁之中,歷時約30年才全部雕成。佛像高大巍峨、氣勢磅礴,經測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闊15.9米,兩膝相距10.6米,耳長2.7米,兩手心向上交置膝間,掌心可容10余人。大佛寺西北約300米處還有一小剎名“千佛院”,院內有佛千尊,每尊長約7寸,寬近5寸,排列整齊,個個神采飛逸,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工匠的無窮智慧與高度的藝術水平
大佛寶像坐落在石城山仙髻巖的一穴石窟之內,石窟之外有建筑宏偉的大雄寶殿。殿外流水淙淙,殿內香霧繚繞,是大佛寺的核心區域。大佛寶像座高2米,身高13.74米,頭部高4.8米,耳長2.8米,鼻長1.48米。整個造像比例協調,充分考慮了人們觀賞的視角,被學界稱之為“江南第一大佛”。
穿過隧道就來到出口處,出口外是一個硅化木石林公園,整個公園幾乎是一個恐龍園,有三角龍、翼龍、霸王龍。
大佛寺就游到這里,下面向第二個目的地進發。
大佛寺導游詞 篇6
正定隆興寺:隆興寺這座千年古剎,以強大的藝術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自1974年以來,先后有田紀云、薄一波、李鵬、李瑞環、吳階平、彭沖、彭佩云、錢其琛、遲浩田、姜春云等70多位__領導人蒞臨隆興寺.
河北正定北宋隆興寺-此廟始建于隋,原名龍藏寺,到宋初改建時才用現名,其總平面至今仍保存了宋代風格,呈有南北中軸的狹長方形。山門對面有照壁,門前有石橋及牌坊。門內左右的鐘鼓樓和正面的大覺六師殿已毀。再后是東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壇(四周的回廊和后端的韋陀殿已不存)、慈氏閣、轉輪藏殿,再進為東西碑亭和佛香閣,最后是彌陀殿。方丈及僧舍在佛香閣東,并附廚房、馬廄等。由于利用了建筑體量大小和院落空間的變化,軸線雖長而不覺呆板。
隆興寺占地82500平方米,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為照壁、石橋、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大悲閣、御書樓、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寺內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被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世界古倒座觀音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我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此外,寺內東北側還建有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閑為一體的明清代園林——龍騰苑。
1、千手觀音像千手觀音像北宋開寶四年奉采太祖趙匡胤之命修鑄的高21.3米的銅質千手觀音像。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并稱為"河北四寶"。大悲閣內千手觀音鑄造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其下須彌座當為銅像鑄成后砌筑。此須彌座平面呈“了一『”形,全長30.49米。其中正前面長12.52米,東側面長5.54米,西側面長5.36米,東翼長3.62米,西翼長3.45米。由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圭腳組成,高2.23米。其上依位置和內容的不同,采用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和透雕多種技法,將整體表現得既華美多變又嚴謹勻稱。
2、五彩四大天王五彩四大天王原塑毀于1966年,現存四天王像為1982年重塑。像高4.8米,身著甲胄,腳踏夜叉,四天王名稱和形象為: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他手持寶劍,因舞劍生風,故寓為“風”;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手持琵琶,因琵琶能調撥發音,故寓為“調”;北方多聞天王,“多聞”比喻福、德,名聞于四方,他手持寶傘,因傘能遮雨,故寓為“雨”;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眾生,他手纏一蛇,意為降服歸順,寓為“順”,合稱“風、調、雨、順”。
3、佛祖釋迦牟尼及二弟子佛祖釋迦牟尼及二弟子摩尼殿正中佛壇上供奉的一佛二弟像,為宋代泥塑,正中為釋迦牟尼像,殘高9.28米,其相貌端莊,肉髻螺發,著通肩袈裟,下身著裙,裙擺寬大覆座,手作說法印,后飾頭光,身光和塑有菩提樹枝葉及獅、象、羊、摩謁的'大背光。惜上半部殘缺,殘高9.28米。釋迦牟尼,名悉達多,族姓喬達摩,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釋迦牟尼像東側站立弟子迦葉像,雙手抱拳,老成持重,高4.8米。西側站立弟子阿難像,雙手合十,忠實虔誠,高4.9米
西方圣景西方圣景是寺內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處明代壁畫,整幅壁畫描繪了以阿彌陀佛為主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祥和場面。上部中間是阿彌陀佛坐在蓮座上為諸菩薩、羅漢等圣眾在說法,兩側坐在蓮座上的二菩薩是觀音和大勢至,前面站立的是二脅侍菩薩。畫面上端為宮殿、樓閣、七寶樹等,兩邊為佛傳故事,最前面為頂禮跪拜及前來聽講經的諸菩薩、羅漢圣眾、伎樂等。整壁繪有人物四百余身,畫面下端寶池內盛開蓮花,池岸上有迦陵頻伽,共命鳥,仙鶴等。左下角則以暗淡的色調描繪了人間生活中生、老、病、死諸苦,與恢弘祥和的西方極樂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壁畫采取分幅兼通景的形式和單線平涂的技法,并進行瀝粉貼金,使其達到理想效果,壁畫長9.36,高7米。
摩尼殿四抱夏繪護法天神“二十四尊天”
摩尼殿四抱夏繪護法天神“二十四尊天”四抱廈繪"二十四尊天",內檐扇面墻外壁繪"西方勝景"幫"東方琉璃世界",檐墻則生動地描繪了釋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般等整個過程,聲勢浩大,線務流暢,色彩艷麗。背壁五彩懸塑倒坐觀音以其秀麗恬靜的面容、優雅端莊的姿態為世人所傾倒。1923年魯迅先生曾于北平山本照像館購得此觀音照片,并視若佛教美學佳作,陳放于自己的書案上。摩尼殿四抱夏繪護法天神“二十四尊天”,每壁三尊,身高1.72~1.79米。東抱夏南壁大悲尊天(右)鬼子母天(中)金剛尊天
頭戴花冠,身著菩薩裝,手托卷軸,敞領寬袖,有頭光,后有侍從執幡,為明代繪制。功德天漢譯為“摩訶室利”,即“大功德”、“大吉祥”,她本是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的女神,稱“吉祥天女”,后被佛門吸收為護法神。
此像鑄于明代。通高84.5厘米,由佛像、蓮座、底座三部分組成。佛頭梳螺髻,面龐方圓,雙目微閉眉間飾白毫,身穿袈裟。手施禪定印。結跏趺坐于仰蓮座上。此座左右側下部各伸出一支帶有莖葉的小蓮臺。蓮座底部正中有一圓形榫,插入下部六角形基座正中的圓管內;砻孀魉y,周圍以勾欄環繞。整體結構合理,造型精美。
此鏡為黃銅質。圓形,直徑24.2厘米,鏡面素平,背面中心作圓形鈕,周邊海水滔滔,鈕下方有兩條并游的鯉魚,上方左側崖石上有一人面向內側站立,頭載幞頭,身穿大袍,腰束帶,手持書卷。右上側波浪中露出一人的上半身,頭載胄,身穿圓領窄袖上衣,右臂曲上舉,手執長棍斜置肩上,左臂平伸,食指指向崖石上站立之人,二人遙相呼應,似在對話。畫面外有一周狹窄的卷云紋及素寬沿。此鏡紋飾新穎,布局得當,是金代銅鏡精品。摩尼殿四抱夏南壁“功德尊天”金三彩舍利塔
此塔呈六角形,由塔身、上檐、下檐三部分羅列而成。塔身自下而上漸收,下為須彌座式基座。塔檐以斗拱承托,頂呈六角攢尖式。脊上由基座、仰蓮、寶珠等組成塔剎,脊下端飾戧獸。整體造型為仿木建筑結構,塔身正面設假門,門上、左、右側刻有塔銘。塔為紅陶質。通高78厘米。金代制作。斗拱、門、垂獸、基座部分施黃、褐釉,其余均為綠釉。
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后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唐改額龍興寺。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之命,擴建龍興寺,修建大悲閣,并鑄造起七丈三尺高的千手千眼銅觀音像,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由此一組宋代建筑拔地而起,主體采用中軸線布局大興擴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筑群。由此,龍興寺遂躍為“河朔名寺”而倍受歷代封建皇室的重視。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梢姰斈赀@里晨鐘暮鼓,鐘磬齊鳴,香煙繚繞,“南無”聲聲的歷史盛況。明漆金銅佛像
元代曾多次賜金重修,并賜田畝、經卷、長明燈錢資助寺院的經濟和佛事,致使龍興寺僧徒增多,規制完善,日臻隆盛。著名高僧膽巴曾一度住持隆興寺,并施白金千兩重修大覺六師殿。明萬歷年間敕修寺內主要建筑和佛像。清朝康、乾二帝出巡曾多次與此住架,拈香禮佛,以祈皇圖永固?滴跛氖(公元1703年)至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兩度奉敕大修,并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西側增建帝王行宮,形成了東為僧徒起居之處、中為佛事活動場所、西為行宮三路并舉的建筑格局,達到了鼎盛時期?滴跷迨(公元1713年)賜額“隆興寺”,并被譽為“海內寶剎第一名區”清朝末葉至民國年間,政治腐敗,經濟凋敝,戰爭頻仍,隆興寺也隨之頹敗。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西路行宮被天主教堂侵占,中、東兩路建筑也是殿閣傾圮,僧堂損漏。寺院游僧日少,門庭冷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隆興寺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科學保護。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1953年成立專門文物保管機構至今,國家屢撥巨款對寺院進行修葺和擴建,使古剎逐漸恢復其盛世風貌。正定是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北15公里的地方。西望太行山,南臨滹沱河,素有“燕南古都,京畿屏障”之譽。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分別從縣城東西兩側穿過。城內現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隆興寺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正定縣城東隅。
隆興寺現有面積8520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和建筑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風格,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中軸線末端為1959年正定城內崇因寺遷來的毗盧殿。院落南北縱深,重疊有序金人物雙魚銅鏡,殿閣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實例。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為照壁、石橋、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大悲閣、御書樓、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寺內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被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我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此外,寺內東北側還建有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閑為一體的明清代園林——龍騰苑。
隆興寺因為創建年代久遠,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一件當推龍藏寺碑,為隋開皇六年(5金三彩舍利塔86年)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碑身楷書30行,行50字。碑文記述了恒州刺史王孝(單人加零)奉命勸獎州內士庶萬余人修建龍藏寺的經過。書法蒼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法藝術的遺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學者康有為稱贊曰;“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贝蟊w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筑,五檐三層,高33米。閣內正矗立著高大銅佛鑄像,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正定大菩薩。北宋開寶四年奉采太祖趙匡胤之命修鑄的高21.3米的銅質千手觀音像。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并稱為"河北四寶"。大悲閣內千手觀音鑄造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其下須彌座當為銅像鑄成后砌筑。此須彌座平面呈“了一『”形,全長30.49米。其中正前面長12.52米,東側面長5.54米,西側面長5.36米,東翼長3.62米,西翼長3.45米。由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圭腳組成,高2.23米。其上依位置和內容的不同,采用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和透雕多種技法,將整體表現得既華美多變又嚴謹勻稱,有42臂分別執日、月、凈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三千匠役投身這項工程。
由于佛像超高,所以采取自下而上,分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工程浩大,工序復雜,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即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寺內盡端的毗佛殿,創建于明代。殿內有銅鑄的毗盧佛像,設計精巧,造型奇特,是國內孤例。佛像整體分三層蓮座,每層四尊銅像,各向一方,相背坐于蓮座中央。蓮座的第一蓮瓣上刻一小佛,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
魯迅譽為東方美神的觀音彩塑。摩尼殿北側一座五彩懸塑的主體塑像,乍看之下,它最吸引人的便是蹺起二郎腿的姿勢。它的眼睛往下朝我們看,只微露笑意,似乎不為人來人往所動,一派閑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塑像高有3.4米,但是離地也有三四米,因此看來也就和真人一般大小!案鶕挠涊d,這像是在明朝嘉靖年間重塑,距今也近500年。秦先生指出,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一位中國著名的古建筑專家,曾于1933年把它拍成照片送給魯迅!棒斞赶壬曀鼮檎鋵殻澝浪鼮闁|方美神,還一直把照片放在書桌上,今天在北京的魯迅故居仍然陳列著!
這魯迅眼里的“東方美神”,是否就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似乎不容易有定論,但是它確實讓人對菩薩塑像的感覺有了改觀。看它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打扮確實不像凡人。然而見它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于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卻又與凡人姿態無異。到隆興寺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是隆興寺的正門剪票處,供奉彌勒菩薩,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走過天王殿,就是原來六師殿的遺跡。六師殿正正準備重修,有意盡心力者,不妨慷慨解囊. 繞過臺基,便看到了巍峨高大的摩尼殿。 .
摩尼殿的主體,是一座進深七間,面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摩尼殿中的壁畫、彩塑同樣十分珍貴。摩尼殿殿堂中央為一正方形內槽,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為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塑像高大、雄渾,氣度不凡。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繪有明代壁畫。壁畫氣勢恢宏,人物眾多,筆法精細?上У氖墙^大多數已經脫落,真是令人深感遺憾。
最令人稱奇的,是北壁明代通壁懸塑的五彩海島觀音。整面壁上,人物多樣,山石、祥云縈繞其間。色彩鮮艷,至今仍光彩照人。
最特別是北面明朝嘉靖年間重塑的高3.4米的倒坐觀世音(倒坐大致的意思是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眾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優柔端莊,被魯迅譽為“東方美神”。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但見她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于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一派閑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更令人叫絕的是當你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座雕塑中觀世音菩薩的眼睛的時候,總會覺得大慈大悲的菩薩面露笑意的慈眼安撫我們這些愚癡的眾生.
從北面抱廈走出,穿過牌樓門,便可看見戒壇。走出戒壇,便可看到東側的轉輪藏閣和西側的慈氏閣。 在慈氏閣里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彌勒佛。
在慈氏閣北面,是“龍藏寺碑”。據說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國只有3塊,但是要以這塊記錄了隆興寺據說刻有約1500字,在書法史上還認為是隸書向楷書渡的典范。龍藏寺碑旁,有兩座御碑亭,黃色的琉璃瓦顯示了其尊貴的地位。兩座御碑亭分別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御碑亭后便是整座隆興寺的主體建筑大悲閣。大悲閣始建于宋代,后毀于戰火,清代曾仿宋代建制重建。九十年代初期,國家撥款將原建拆毀,進行重建,F在的大悲閣高33米,共三層。規模雖比宋時略小, 走進大悲閣 矗立在面前的,正是被譽為“華北四寶”的正定大菩薩。
正定大菩薩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2.28米,宋代鑄造,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制藝術品。42臂分別執日、月、凈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由于佛像超高,所以采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最后添鑄42臂(后被鋸掉,現為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與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齊名。這座青銅制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維護主要依靠國家資金,也接納社會捐助,有意盡心力者,請慷慨解囊.
院內還有類似漢代古尸等等展覽,大約是5元一次,意義不大,不推薦,左首處有瓷器展,免費,值得一看.大悲閣后有一棵粗壯的柏樹。據說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據說系紅布繞3圈可吉祥如意,姑且信之.
穿過彌陀殿,便可看到隆興寺的最后一座建筑—明代毗盧殿,F殿內供奉有明鑄銅質毗盧佛像。佛像設計精巧,造型獨特,共三層,鑄有一千個蓮瓣,1072尊佛像。最后要說明的就是入寺最好順時針游覽.大佛寺也不例外.
大佛寺導游詞 篇7
張掖大佛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它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志性建筑。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為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碧草成蔭,環境優美。這里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系的古剎之一。據記載:?V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于大佛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審為3A級景區。今天已成為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旅游、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游覽勝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前來旅游觀光。
寺院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F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圣境”,右為“入三摩地”、“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耳長2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后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游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別吉太后的靈柩寄放于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后為避禍而出家于此。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大佛寺導游詞 篇8
張掖大佛寺源于漢晉,創于西夏,興于元明,逝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名剎。東晉時期,涅盤宗師曇無讖到河西走廊一帶弘法,涅盤教義在張掖廣為傳播。
西夏時期,國師嵬咩在“迦葉如來寺”故址掘得古涅盤佛像,并在原址重修寺院,建大雄寶殿,塑涅盤佛像,形成大佛寺雛形。宋元之際,宋恭宗趙顯降元后曾避禍大佛寺,元始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懽貼睦爾據傳都出生在大佛寺,忽必烈的生母別吉太后死后曾奉安大佛寺。
明洪武、宣德、成化和萬歷時期對大佛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維修。當時的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前山門、牌樓、鐘樓、東陽樓、西陽樓、金剛天王殿、臥佛殿、大乘殿、輪藏殿、彌陀千佛塔、后山門、內外圓殿、北廡、南廡及原迦葉如來寺遺存的建筑,僅東西中軸線上就有9座建筑,真正體現了“之尊”的皇家氣魄。明正統年間,英宗朱祁鎮將《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共收經1621部,6361卷)頒賜大佛寺。時任欽差鎮守甘肅等處總兵、御馬監兼尚寶監太監、魯安公王貴以名貴紺青紙和金銀粉書寫600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并入藏大佛寺。至此,大佛寺以大殿、大佛、大藏經名聞天下。
清康熙、雍正年間,張掖大佛寺雖屢有維修,但寺院已輝煌不再,開始走向衰敗。著名詩僧卜舟于康熙末年重游大佛寺時感慨之余,寫下了“那堪牲牧廠,駝馬踐苔斑”的詩句。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發和西部大開放的實施,張掖大佛寺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為切實加強大佛寺保護,從1985年開始,原張掖市在大佛寺原址先后修復牌坊一座、鐘鼓樓兩座、山門一座、金塔殿一座、南北配殿各一座、大成殿一座、藏經殿一座,并修復了因地震損壞的土塔塔頂,使張掖大佛寺這座歷經千年的西夏國寺,得以重現歷史原貌。1986年,張掖市被國務院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和20xx年,張掖大佛寺先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AAAA 級旅游景區。
大佛寺導游詞 篇9
據記載: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朝拜,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后,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這些傳聞,不見經傳,是真是假,至今是謎。
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當皇帝了,轉身卻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后的藏經閣里,還藏有唐宋以來的佛經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賜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經》,為全國僅存的幾部經書中最完整的一部。
元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張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偉建筑和張掖的繁華所嘆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于大佛寺。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問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大佛寺導游詞 篇10
省級風景名勝區潼南大佛寺景區位于重慶市潼南縣城西郊,是潼南——大足——合川“石刻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佛寺依山面江,風景佳絕。寺周里許之地,薈萃有我國第一大室內摩巖飾金大佛“八丈金仙”、我國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筑“大像閣”、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聲”、我國最大的摩巖書法石刻“頂天佛字”、中外文物專家譽為石刻瑰寶的“千佛巖”和奇妙的天然回音巖“海潮音”,傳說神奇的“黃羅帳”、“翠屏秋月”、“仙女洞”及“百仙巖”、“鑒亭”、“讀書臺”、“合掌峰”、“滴水巖”、“瑞蓮池”、“鷹蛙石”、“關刀石”、“云巖飛霞”十八勝景。
大佛寺舊名“南禪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賜額“定明院”。遺存有始于隋,盛于唐,繼于宋,續于元,承于明清,晚迄民國,年代一直延續未斷,時間長達1400多年之久的儒、釋、道三教造像125龕928尊。于巖壁和殿宇木柱、門枋、栿壁之上,還遺留下身居顯赫地位之官吏所撰寫之碑文以及歷代文人學士為記趣攬勝而書刻的題詠87通,造像記31則,字體各異之楹聯22副,記錄歷代水文、重大災害之題刻7則。其摩巖造像的年代,最早為隋“開皇十一年”,即公元591年,距今已有1420年的歷史,比大足石刻早200余年。其摩巖造像之歷史為重慶市最早者,亦屬我國早期宗教造像地區之一。
尤其是大佛殿內摩巖鑿造的彌勒大佛,身高18.43米。佛首鑿于唐長慶四年(824年),北宋靖康丙午(1126年)續鑿佛身,南宋紹興壬申(1152年)為大佛裝金,粧成“佛如金山,處于琉璃閣中,金碧爭光,晃耀天際”,譽稱“八丈金仙”。整個大佛像的開鑿,共用時330年之久,是我國儒釋道三教融合、通力協作的典范,也是我國大佛造像家族中耗時最多的大佛造像。金大佛雖然歷經330余年始成,但風格統一,比例勻稱,線條圓潤,手法嫻熟,面目慈祥,莊嚴肅穆,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被眾多中外文物專家譽為“金佛之冠”。
大佛寺景區文化內涵豐富、歷史底蘊厚重,自然風光旖旎,古跡名勝眾多,是我國難得的歷史文化瑰寶。1956年,公布大佛寺摩巖造像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___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_年大佛寺景區被評為中國著名文化旅游景區;20___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景區于20___年啟動建設,目前核心區已基本建成。規劃面積379公頃,將充分利用大佛寺景區豐富的佛家、道家、儒家文化資源和山水資源,挖掘厚重的人文歷史資源,自然生態景觀資源,整合宗教旅游文化,營建“神圣、形勝、意盛”儒、釋、道共融互生的文化氛圍,科學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恢復古南禪寺歷史風貌,逐步修復十八勝景,完善和優化旅游基礎設施,開發利用濱江水域,通過景區、景點的銜接和串聯,建成集商務會議、觀光旅游、文化體驗、休閑養生、互動娛樂、餐飲食宿等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景區。
大佛寺導游詞 篇11
大家好!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央視版的《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鳳求凰》、《白蛇傳》、《飛天舞》等等電視連續劇,若看過,那對眼前這個景點肯定會很熟悉,因為劇情里的好多鏡頭都是在這里拍攝的,我們新昌是中央電視臺影視外景拍攝基地之一。
在香樟林和紫薇花的掩映中我們可看到一個小牌坊,上面寫著“射雕村”三字,這是金庸先生的手筆。走過一段石板路,右側是司馬相如的府第,這里是為拍電視劇《鳳求凰》而搭設的.外景。“牛家村”到了,村口這一射雕英雄青銅像是由中國美術學院設計的,重達3噸,底座為花崗巖,這雕像也沒特指誰,是《射》劇中的英雄郭靖?是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還是我們身旁的英雄呢?前面這個由土墻構筑的亭是一個瞭望臺,宋末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金兵和官兵來騷擾時,村民登上亭子,可遠遠看到而報警。
現在走在牛家村的街道上,左邊是曲三酒店,右邊是街面店鋪,牛家村的兩位人物郭嘯天和楊鐵心經常到這個酒店喝酒,酒店老板曲三是個跛子,是東邪黃藥師的弟子。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大水車,水輪直徑六米,靠水流帶動使它旋轉起來,房子里面就是江南已消失的水碓磨房,年糕就是在這里加工而成,如有興趣,現在就可以摻一包酥糖等做餡,慢慢品嘗這一民間美食——糕花。前面的空地時常有坐花轎、拉大片、斗雞等民間雜耍表演。
各位團友,前面就是郭嘯天和楊鐵心的家院了,青瓦屋是主屋,墻中有一門相通,因為是結義兄弟,因此經;ハ嘌堄貌停瑮罴蚁眿D包惜弱因心地慈悲,養的雞從不殺,讓其壽終正寢,正是由于包惜弱的婦人之仁,才導致了兩家的家破人亡。 轉過牛家村,呈現在大家眼前的建筑是歸云莊八卦書屋,莊主叫陸乘風,原也是黃藥師的弟子,被逐出師門后,回歸太湖故里,沿襲師門之精髓,按伏羲六十四卦方位而建歸云莊,里面陳列的是20__年央視《射》在新昌拍攝留下的劇照。這里也是被選為《天龍八部》的場景,拍攝少林和尚生活的戲。
繞過歸云莊八卦書屋,我們就進入了東邪黃藥師的領地。眼前八角飛檐的重檐亭叫東邪八卦廳,為黃藥師的客廳,取易經八卦的造型元素而筑,八面透風臨空,似亭非亭,似廳非廳,體現出黃藥師的“邪”。這八卦亭及右邊的塔林在《天龍八部》中作為少林寺的一部分,發生過驚天動地的打斗場面。亭左邊的山坳就是黃蓉繡樓和黃藥師主屋。大家上去要通過黃藥師布置的八卦陣,現在黃藥師主屋已改建為財神閣了。
各位團友,前方高處是丐幫軒轅臺,是丐幫每年七月十五聚會的神臺。軒轅臺前面的湖面呈半個陰陽圖,與臺面陸地半個陰陽圖構成了一個陰陽太極圖案。
在軒轅臺旁邊還有幾項自費的娛樂活動,如小李飛刀、彎弓射箭等,自由活動時間,大家可去嘗試嘗試。 從文君酒肆前面走過,我們到了楓林客棧,林中客棧的搭建,沒有損壞一棵大樹。您看,那棵松樹和山藤穿過了屋頂,完好地保留著,客棧對面這口水塘代表了劇情中所需的沼澤地,地上的梅花樁布滿機關,卻又是唯一的。
大佛寺導游詞 篇12
張掖大佛寺位于張掖市西南隅,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涅槃像而得名,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志性建筑。
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為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
史載西夏國師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圣境”,右為“入三摩地”、“袛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后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游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被評審為4A級景區
這里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系的古剎之一。據記載:篤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于大佛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被國家旅游局評審為4A級景區。今天已成為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旅游、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游覽勝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前來旅游觀光。
大佛寺的歷史文物。
1966年在臥佛腹內發現石碑、銅佛、銅鏡、銅壺、佛經等,還有一塊鉛牌,記載了明成化年間在河西發生的一次地震,施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資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屬建筑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銀幣,則逝代中外貿外貿易往來的見證。此外,該寺碑有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記》、明通政使穆來輔《重修宏仁寺碑記》等。寺中藏有《大藏經》等眾多佛經。
大佛寺導游詞 篇13
新昌大佛寺位于新昌縣城西南,在南明山與石城山之間的山谷之中。寺內有大彌勒佛石像,寺外有隱鶴洞、鋸開巖、濯纓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勝景。寺始建于東晉永和年間(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為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觀5層,寺內高大雄偉,巨大的彌勒佛石像正面趺坐于大殿正中。
這座巨大的石像,雕鑿于懸崖絕壁之中,歷時約30年才全部雕成,為江南早期石窟造像代表作。佛像高大巍峨、氣勢磅礴,經測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闊15.9米,兩膝相距10.6米,耳長2.7米,兩手心向上交置膝間,掌心可容10余人。大佛寺西北約300米處還有一小剎名“千佛院”,院內有佛千尊,每尊長約7寸,寬近5寸,排列整齊,個個神采飛逸,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工匠的無窮智慧與高度的藝術水平。新昌大佛寺中有一尊臥佛,處于臥佛寺中,為亞洲第一大臥佛。
大佛寺位于新昌“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環布如城”的石城山。大佛寺建寺歷史悠久,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曾是我國佛學研究和傳播中心之一。
大佛寺導游詞 篇14
各位朋友:上午好,歡迎大家來到河北正定!各位旅途勞累,一路上辛苦了!希望著冬日的暖陽能趕走你們一路上的風塵和疲憊,我是大家本次的導游__,,希望能夠帶領大家翱翔在旅游帶給我們的快樂當中,接下來我要為大家介紹我們車上最沒有禮貌的一位成員因為他總是用后背對著大家,他就是我們的司機李師傅,其實李師傅是我們旅游界公認的優秀司機,穩重不但是他性格的代名詞也是他車技的代名詞,雖然他的車有點重但是還是很穩的,坐他的車大家會真正體會到安全與舒適。好了,大概還有二十分鐘我們就會到達我們的目的地,大家先欣賞一下窗外的景色休息一下吧!
今天我有幸帶大家參觀的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興寺。隆興寺是我國著名的寺院之一,素有華北四寶之稱,始建于隋開皇六年,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其實,隆興寺最初的名字為“龍藏寺”,就是藏龍臥虎的龍藏,在宋初時藏字曾被改為了興旺的興字,在康熙四十九年時才改為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名字—隆興寺。從名字我們也可以聯想到,在歷代年間我們的隆興寺香火有多么的旺盛了。
隆興寺以大悲閣為主體采用中軸線布局修建,是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的宋代建筑群。寺院現存面積為8250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整個建筑群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實例。介紹了這么多,想必大家一定對這有著千歷史的宗教建筑群有著濃厚的興趣吧?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去看看它神秘的面孔吧!
隆興寺內有六處文物堪稱國內之最,穿過天王殿和大覺六師殿遺址,現在在大家眼前這座雄偉的殿宇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第一處國內之最,中國建筑孤例:摩尼殿。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佑四年,占地1400平方米,正如大家所見它的布局十分獨特,大殿的殿身中央為重檐歇山頂,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抱廈,使整個建筑平面形成了十字型。我們從外觀看整個大殿重疊雄偉,富于變化,這種建筑方式在我國現存宋代建筑中僅存的一例。大家再看,殿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顯的卷剎側角和生起,均與宋代的《營造法式》相符。我國古建筑專家梁思成先生發現摩尼殿后大加贊譽,稱這種布局平時除去北京故宮紫禁城角樓外,只在宋畫里見過,大家現在是不是有種穿越時空身在宋畫的感覺呢?大家趕快從聯想中出來吧,我們從外觀欣賞完這畫一般的建筑后,讓我們一同進去欣賞一下它更美的內涵吧!
請注意,下面我要介紹隆興寺的第二最了,中國最美的倒坐觀音,大家請看摩尼殿內槽北壁的這一座泥塑五彩懸山,懸山中現存塑像30余身,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中這尊五彩觀音菩薩像,俗稱“倒坐觀音”。因觀音菩薩有“眾生普渡不完,誓不回頭”的誓言,而蕓蕓眾生永遠也普渡不完,故形成倒坐觀音形象。觀音像高3.4米,大家請看那雙智慧深藏的雙眼微微俯視著我們,大家是不是有心頭一震的感覺呢?其實她美的不僅是姿態優雅端莊,面容秀麗恬靜,美的還有她那廣闊的胸懷和她感人的慈悲。
穿過牌樓和戒壇,我們就可以看到分布在中軸線兩側有兩座典型北宋時期的二層樓閣式建筑,它們分別是轉輪藏閣和慈化閣。
轉輪藏閣始建于北宋,咱們面前的轉輪藏直徑為7米,分為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大家一定會感興趣的問這么特殊的法器是干什么用的呢?據史書記載:轉輪藏是南朝梁時,為了方便不識字或無暇閱讀經書的信徒所創。信徒們推動轉輪一周與誦讀一遍經卷的功德相同。這個轉輪藏雖歷經千年,但現只需兩三人之力便可使之徐徐轉動,是不是很神奇呢?轉輪藏做為一種特殊的形制法器,自產生至今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但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國內現存實物很少,而隆興寺的轉輪藏則是其中年代最久,體量最大的一個,是十分珍貴的歷史遺存。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中國的書法發展史中,隋代是由漢隸向唐楷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而我現在要介紹的龍藏寺碑正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字體沉滯寬博,撲拙而不失清秀,莊重而不呆滯,可以說是標準的楷書,是研究我國書法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近代著名學者康有為也譽此碑為“隋碑第一”,后人更稱其為“楷書之祖”,大家趕快好好欣賞一下吧!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筑大悲閣,進入其中我們會看到一尊高21.3米的銅鑄鐵觀音,它是北宋開保四年鑄造的,共42臂,除本身兩只手眼外,在身體左右各有20只手,分別執不同法器。每只手中各有一眼,成為40只手和40只眼,據說每只手眼有25種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這尊觀音也被稱為“千手千眼觀音”。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000多年前,沒有機械化,完全憑手工鑄就如此高大的銅佛,創造了世界冶金鑄造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人們很自然的將隆興寺稱為“大佛寺”。
最后我們來到的是毗盧殿,殿內正中供奉一尊銅鑄毗盧佛像!芭R”是梵文“毗盧遮那”之略稱,意思是“光明遍照”。毗盧佛是釋迦牟尼得法身佛,這尊毗盧佛象高6.72米,三層蓮座的千葉蓮瓣上均鑄有一座式小佛,形成“千佛繞毗盧”的格局。另有三層四面佛,共計12尊,每尊毗盧佛都頭戴五佛冠,整尊佛像上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胺Q海內外孤例。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的很快,我們的游覽就要結束了。如果大家對我有什么意見和建議,大家一定要告訴我,讓我可以改進更好的進步,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