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堤導游詞(精選5篇)
蘇堤導游詞 篇1
景點位于西湖的西部水域,西距湖西岸約500米,范圍約9.66公頃。它是由蘇堤和六橋、御碑及御亭、御書樓遺址等組成。在堤上可欣賞到堤體東西兩側景域內的整個西湖水域和環湖景觀,即:堤西的西里湖水域,堤東的外湖水域、湖南、西、北群山山巒,以及湖中三島和湖東面的沿湖景觀。
宋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東坡)第二次來杭做知州(任期1089年-1091年)時,見西湖草長水涸,葑田已占西湖之半,于是在第二年上書朝廷,要求疏浚西湖。憑著朝廷給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采用以工代賑的方法募民開湖,花了20多萬人工,終于把葑草打撩干凈,并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筑起了這條長堤。后人為緬懷他,稱此堤為“蘇公堤”,簡稱“蘇堤”。南宋年間,在堤上先后辟建了亭臺樓閣,成了湖上游覽的喧鬧之地。1988年,在堤的南端建起了杭州蘇東坡紀念館,內有蘇東坡雕像和蘇東坡歷史資料展廳。
蘇堤歷史悠久,景致迷人,環境幽靜,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當春日的拂曉晨光初啟,宿霧還未散去,堤上垂柳輕拂、桃花綻放,洋溢著春機盎然的活潑景象。沿堤漫行時如畫圖般逐漸展開的湖山勝景讓人心醉。因此素有“煙柳畫橋”之稱,自古至今均為觀賞西湖全景最佳處。
蘇堤導游詞 篇2
各位小朋友們你們好,今天我將帶領你們走近我們都很熟悉的蘇東坡。蘇東坡又名蘇軾,字子瞻,又宇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山人,是我國北宋的文學家、書畫家,他可是唐宋八大之一,在書法上雖取法古人,卻又能自創新意,充滿了天真爛漫的趣味。蘇東坡不但書法寫得好,畫也畫得栩栩如生,喜歡畫枯木爛石。蘇東坡自稱有三件不如別人的事,就是喝酒、下棋和唱曲子,但他的的詩文卻名垂后世。
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蘇堤,遠處望去,蘇堤宛如一條飄逸于湖上的翠綠錦帶,在春天那真是西湖景致六吊橋,間株楊柳間株桃,而蘇堤這個名字也是由蘇東坡而來的。蘇東坡曾在杭州當過兩次官。他第一次來杭州當時三十六歲,官職是通判。蘇東坡上任后,致力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發展的調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決于六井的暢通,蘇東坡決定首先對杭州的六井進行大規模的通暢修復,但修復六井剛剛開始,蘇東坡就被調走了。但沒想到的是,五十四蘇東坡又被調了回來當知州,他又想疏浚西湖,但當時西湖的情況十分糟糕,湖面因為雜草淤塞而大面積縮小,在蘇東坡和杭州人民經過許許多多的困難后,又把浚出來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條溝通西湖南北岸的長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橋以流通湖水,在堤上種上芙蓉、楊柳和各種花草,后來,人們為了紀念蘇東坡,把這一條堤稱為蘇堤。
蘇堤導游詞 篇3
據《元史》記載,元祐五年(1090)蘇東坡任杭州刺史時,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蘇東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約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這一條堤岸的雛形。雖說是雛形,但是,構成這一條堤岸最著名的六條橋,即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都已經有了。據說,這些名字都出自蘇東坡的錦心繡口。
蘇東坡本人的詩歌中,有關于修筑這條堤岸的清楚記載:“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軾在潁州》)
南宋開始,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這一條堤岸,已經成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蘇堤春曉”。不過,可以肯定,今天游人所見的蘇堤,早已不復蘇東坡修筑的原樣,一定經過了無數次的增補修葺,整飭路面,植樹造林。比如,在里西湖修筑了“楊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間杭州知州楊孟瑛,就曾經將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于補益“蘇堤”。也就是說,今日“蘇堤”之美,并非成就于蘇東坡一人之手。
后人為懷念蘇東坡浚湖筑堤的政績,就將這條南北長堤稱為蘇堤。春日之晨,六橋煙柳籠紗,幾聲鶯啼,報道蘇堤春早,有民謠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就此而得名。
蘇堤導游詞 篇4
女們、先生們、小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西湖旅行社的導游。我姓馬。大家可以稱呼我馬導,也可以喊我小馬,小朋友們就叫我馬叔叔吧。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游覽西湖美景,先跟你們說說西湖吧。
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與南京玄武湖、嘉興南湖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湖,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杭州以其美麗的西湖山水著稱于世,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于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元朝時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寫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擁有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的自然風光,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山水秀色,點綴杭州,吸引游客,撫慰眾生。
你們知道西湖有那十景嗎?等小編來告訴你。
西湖十景
西湖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所以無論杭州本地人還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樂道,先游為快。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西湖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南宋時期詩詞提及西湖十景者甚多。十景的共同之點為景點位置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云。宋亡后,西湖十景隨著杭州的衰落也一度不為人知。清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同時將兩峰插云改為雙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鐘改為南屏曉鐘。但是西照與曉鐘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康熙帝為十景題字后,當地官吏將御筆所書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于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加之宋元明清及近代眾多描繪吟詠十景之繪畫、詩詞,十景被公認為西湖山水的代表。
十景名稱華美整齊之余,亦充分運用了對偶(嚴格上并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曲院風荷、南屏晚鐘、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云,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詞組,非常工整。
蘇堤導游詞 篇5
蘇堤春曉俗稱蘇公堤,為西湖十景之首。是一條貫穿西湖南北風景區的林蔭大堤,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堤寬平均36米。宋朝蘇軾任杭州知府時,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沿堤栽植楊柳、碧桃等觀賞樹木以及大批花草,還建有六座單孔石拱橋,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蘇東坡曾有詩云:“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堤旁遍種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個品種。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煙,春風駘蕩,好鳥和鳴,意境動人,故稱之為“蘇堤春曉”。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筑而成的。后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它命名為蘇堤。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蘇堤望山橋南面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題寫的“蘇堤春曉”碑刻。蘇堤長達二千余米,兩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異,每逢陽春三月,柳樹成煙,掩映湖面,風趣橫生。有詩為證:樹煙花霧繞堤沙,樓閣朦朧一半遮。蘇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杭州人將這六座橋俗稱為“六吊橋”,民間有“西湖景致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的歌謠。解放后六橋重新加固并拓寬,橋欄桿全部采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圖案,保持古橋原有風貌。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卷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閑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游賞線路。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峰插云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里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后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