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導游詞(精選3篇)
洪澤湖導游詞 篇1
洪澤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因素。
其一,地殼斷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澤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澗、泥墩湖、萬家湖等。
其二,黃河奪淮是形成洪澤湖雛形的客觀因素。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決陽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與泗水合,南流入淮,此為黃河改道之始。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黃河奪淮長達近700年之久。由于黃河居高臨下,倒灌入淮,黃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將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連成一片,匯聚成湖。
其三,大筑高家堰(洪澤湖大堤)是洪澤湖完全形成的人為因素,也是決定性因素。因此,洪澤湖被稱為人工湖。
洪澤湖屬中—富營養型,洪澤湖主要污染物是有機物、氨、酚、總汞。年均水溫16.3℃,最高水溫在9月,為28℃,最低水溫在1月,為3℃。洪澤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只有當北方強冷空氣過境時,湖面才出現封凍,全湖性封凍一般發生在寒冷的1—2月;湖內的魚類從種類組成以鯉科為主,約占全湖種類的50%以上。若以生態類型區分三類:A湖泊定居型魚類如鯉、鯽、鳊、魴、鲌、刀鱭、銀魚、烏鱧、鱖、黃顙魚等,它們終生定居于洪澤湖,其種群多、數量大,成為漁業產量中的主要魚類,B索餌洄游型魚類,如草魚、青魚、鰱、鳙、鳡魚等。
洪澤湖導游詞 篇2
洪澤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618—907年)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后,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潴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明清以來湖水全憑洪澤湖大堤作為屏障,形成“懸湖”。現洪澤湖正常水位12.5米,面積2,069平方公里,最深5.5米。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積擴大到3,500平方公里。
20xx年加固洪澤湖大堤,使防洪標準提高到16米。湖水主要經由三河泄入高郵湖,再經邵伯湖入里運河,到三江營入長江,是為入江水道。舊時排水不暢,大堤失修,水患嚴重。1949年以后新建規模宏大的三河閘,整修入江水道,加固洪澤湖大堤。1952年在高良澗以東修建蘇北灌溉總渠,長168公里,用以灌溉里下河平原,兼作排洪之用。湖水還可出二河閘經楊莊水利樞紐由中山河(或稱新淮河)入海。1958—1960年又增辟淮沭河,由楊莊水利樞紐引洪澤湖水北上,到沭陽入新沂河。20xx年開通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閘下游,緊貼蘇北灌溉總渠北岸入海。目前洪澤湖水共有這5條出路,已兼具泄洪、灌溉、航運、養殖之利。湖區沿岸每年都出現結冰現象,岸冰厚0.03~0.05米。1969年1月31日強寒潮侵襲時全湖封凍,12天后才解凍,為幾十年來所未見。
洪澤湖解放后為江蘇省洪澤區管轄,1985年,胡 耀邦視察江蘇時指出:洪澤湖應為周邊縣市共管,洪澤湖才分別為洪澤、淮陰、泗陽、泗洪、盱眙等縣市(區)管轄。
洪澤湖導游詞 篇3
洪澤湖四周高,中間低的盆地,其幾何形態極不規則,東北—西南向的攔拱人工石壩,距湖心15公里,其余為天然湖岸,岸線彎曲,岸坡平緩,全湖水域由成子湖灣、溧河湖灣、淮河湖灣三大湖灣組成;當水位12.5米時,水面面積為1597平方公里,容積30.4億立方米,湖泊長度65公里,平均寬度24.4公里,平均水深1.9米,底質為碎屑沉積物;匯入洪澤湖的較大河流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徐洪河、懷洪新河等。
洪澤湖位于江蘇省洪澤區西部,現在湖面分屬淮安、宿遷兩市六個區縣,發育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原是泄水不暢的洼地,后潴水成許多小湖。在我國秦漢隋唐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洪澤湖古稱破釜塘。
公元616年,隋煬帝下江南,其時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難。當龍舟經過破釜塘時,突然天降大雨,水漲船高,舟行順暢。煬帝大喜,自以為洪福齊天,恩澤浩蕩,于是便把破釜塘改名為洪澤浦。唐代開始名洪澤湖。洪澤湖為一“懸湖”,湖底高出東部蘇中平原4~8米。洪澤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國自古以來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澤湖地區。因而洪澤湖的.歷史也就是一部人類與洪水的抗爭史,并因此留下諸多美麗的傳說。
洪澤湖的千年古堤就是歷代為治水而建,與都江堰齊名,全長67.25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巖的條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彎之說。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亙在湖邊的水上長城。古堤目前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洪澤湖的整個形狀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飛的天鵝。由于洪澤湖發育在沖積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淺平,岸坡低緩,湖底高出東部蘇中平原4~8米,成為一個“懸湖”。在治淮以前,洪澤湖汪洋一片,既無固定湖岸,又無一定形狀。參照對淮河的治理,對洪澤湖也進行了整治。現在湖區的東部大堤寬50米,全長67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巖的條石砌成。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亙在湖邊的水上長城。這條長堤不僅保護著下游地區的萬頃良田和千百座村鎮,而且攔蓄的豐富水源為航運、發電、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注洪澤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蘇北灌溉總渠是洪澤湖分泄入長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洪澤湖水生資源豐富,湖內有魚類近百種,以鯉、鯽、鳙、青、草、鰱等為主;洪澤湖的螃蟹也是遠近馳名的。此外,洪澤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蘆葦幾乎遍布全湖,繁茂處連船只也難以航行。蓮藕、芡實、菱角在歷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雞頭、菱角半年糧”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