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導游詞(精選7篇)
蘭亭導游詞 篇1
《蘭亭集序》,是書法界的瑰寶,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今天,老爸就帶著我們來到了這件傳世名作的誕生地——蘭亭,尋訪書墨之味。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人流不絕。
景區里,最讓我流連的景點就是“曲水流觴”。據說東晉時期,人們喜歡在三月初三那天,到河邊祈福,以除災害。王羲之也在這天邀請了謝安、孫綽等41人,聚會于此。他們在溪旁,席地而坐,飲酒作詩,好不熱鬧。王羲之乘著酒興,揮毫寫出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景點就是據此而來,并仿照當年樣貌,在湍湍的流水邊,擺放著落座的蒲團,你可以用杯子盛上飲料,放在曲水里流觴,體驗臨流泛觴的情趣。對面,是“流觴亭”,亭內墻上掛著一幅“流觴曲水圖”,生動的展現了王羲之當年飲酒賦詩的情景,將魏晉名士的風流表現的淋漓盡致,令人叫絕。
景區里,不得不說“蘭亭三絕”,也就是三塊碑。一絕是父子碑。據說有一天,王羲之興致大發,看著鵝,書寫著“鵝池”二字,可剛寫了“鵝”字,圣旨來了。他只好放下筆,去領圣旨。他的兒子王獻之來了,那也是個大書法家呀,順手就寫了個“池”字。這二字,風格不同,“鵝”瘦而“池”肥,也成就了書法史的一段佳話,“鵝池”碑因此也被稱為父子碑。二絕是祖孫碑。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書寫的《蘭亭集序》全文,碑的反面是乾隆皇帝書寫的一首七律詩《蘭亭即事》,因此被稱為祖孫碑。三絕是君民碑。在景區里有個御碑亭,亭內有一方石碑,刻有康熙皇帝書寫的“蘭亭”二字,因被無數游人撫摸而變得光滑,所以得名“君民碑”。
景區里,還有一處景點,叫臨池十八缸,由“十八缸、習字坪、太字碑”組成。據說王羲之小兒子王獻之自幼天資聰穎,書藝日進,頗受世人贊譽,便有些驕傲了。一日,他把自己寫的“大”字拿給父親王羲之去看,王羲之看后,一言不發,在“大”字中隨手加了一點,王獻之拿著這個字去給他母親看,他母親說“我兒子寫了這么多字,我看只有這點寫得最好!蓖醌I之一聽,羞愧不已,自此虛心苦練,將十八缸水都寫完了,也成為一代書法大家。王羲之“點大成太”典故就是據此而來,讓我也感受到“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景區里,還有《蘭亭集序》所描述的“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的怡人風景,讓我感受到魏晉名士在山水之間的率性隨意生活,讓人不勝向往。
蘭亭導游詞 篇2
紹興的十月,秋高氣爽、丹桂飄香……在一個十分愜意的午后,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驅車來到美麗的蘭亭,游覽了聞名天下的蘭亭風景區。
走進蘭亭,彎彎曲曲的山路就已經讓我贊嘆不已。
走在幽靜的,用石子鋪成的小徑上,首先來到的是茂密的竹林。好一片綠油油的竹林啊!竹林綠樹成陰、翠竹搖曳,真有“茂林修竹”的味道啊!可能白露和中秋剛過,看,晶瑩的露珠舒服地躺在竹葉上,好像不愿意睜開眼睛來看這美好的世界;小鳥嘰嘰喳喳地叫著,好像在給我們唱一首歡樂的迎賓曲。竹葉的形狀多姿多彩:有圓形的,有針葉形的,有橢圓形的……顏色也數不勝數:有深綠的,淺綠的,墨綠的……啊,真美!
踩在層層青苔上,這青苔就好像一張軟綿綿的綠毛毯,真舒服。別沉浸在腳下了,看看眼前吧。一塊巨大的石碑矗立在我面前。這是清朝康熙皇帝的手跡,上面寫著“蘭亭”二字,多么蒼勁有力啊,可惜“蘭”字缺尾,“亭”字缺頭,給我一種古老而又滄桑的感覺,又給人一種遺憾,一種思考……再看看御碑亭內的巨碑,更高,更大。正面是康熙皇帝手書的《蘭亭集序》,書法俊美,雍容華貴,好一個英雄皇帝的飛流才氣呀!背面是乾隆皇帝的《蘭亭即興詩》,書法飄逸,仰慕至極!
走過蘭亭石碑,來到美麗的鵝池。一池清水如翡翠碧玉一般,就連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鵝卵石也看得一清二楚。小鵝們歡快地游著,一只、二兩、三只……哇,好多鵝,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有白色的,有灰色的,還有灰白相間的……有的在唱歌,有的在嬉水,還有的在尋找美食。一首古詩描寫的美景立即閃現在我的眼前: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曲水流觴。在綠樹圍繞中的斜坡上有一條“之”字形的溪流,溪流中水不太大,但十分清澈純凈,旁邊有一塊木化石的石碑,上面刻著“曲水流觴”四個大字。聽爸爸說,當年王羲之,邀請群賢好友在此聚會。他們在酒杯里斟滿酒,讓酒杯隨著流水緩緩漂流,如果漂流到誰的面前,誰就要飲酒賦詩,作不出詩的,就要罰酒三杯。我想:古人是多么瀟灑,多么浪漫啊!為了再現當年的意境,工作人員在這里舉行了模仿曲水流觴,飲酒作詩的助興活動。我和爸爸也饒有興趣坐在小溪旁邊,這酒剛剛漂到我們身邊,于是爸爸喝了一口,我替爸爸背了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薄蚁耄何译m然沒有趕上一千多年前曲水流觴的盛會,但我心存感激,今天終于感受到了流傳千年的千古佳話和寶貴的文化遺產。
我們還去了十八大缸、蘭亭古道等景點……這一天別提有多開心!多有意義啊!
蘭亭導游詞 篇3
尊敬的各位旅客:
大家好!我就是今天的導游朱,大家可以叫我朱導或小朱。
今天我帶大家來蘭亭游玩。我想大家都知道《蘭亭序》是我國書法家王羲之的傳世之寶,據說那真品已隨唐太宗入土,現在流傳的是它的拓片。傳說:《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原跡是王羲之寫的,但真跡早已不存在了,后以唐人摹本最為珍貴。在唐王李世民的陪葬墓里,如果要挖墓的話,有可能會保存不了,因為懷疑有特殊保護,開棺以后可能會沒了。
一路過去,我們經過了鵝池。
鵝池里有許多的鵝。有的鵝頭碰著頭,好像在談戀愛;有的鵝在啄身子,好像在洗澡;有的鵝把頭伸到水下,好像在吃食物……大家可能不知道,王羲之還是模仿鵝的姿態來寫字的呢!大家可以在鵝池里停留一會兒;要把垃圾扔進垃圾桶,不能嬉水,可以給鵝拍照。
接下來我們游覽了墨池、碑林等地方,了解了蘭亭的一些知識。
這次的游玩就告一段落了,如果你有機會可以去細細游賞。再見!
蘭亭導游詞 篇4
蘭亭是著名的書法圣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區。東晉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41位文人雅士在蘭亭舉行了曲水流觴的盛會,并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王羲之被尊為書圣,蘭亭也因此成為書法圣地且名聞海內外;近十幾年中,因“蘭亭書法節”的持續舉辦而聲名更盛。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25華里的蘭渚山下,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一。
春秋時越王勾踐種蘭于此,東漢時建有驛亭,蘭亭由此得名。
歷史上,蘭亭原址幾經興廢變遷,現蘭亭是嘉靖年間郡守沈啟根據明嘉靖時蘭亭的舊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園林建筑的風格,融秀美的山水風光,雅致的園林景觀,獨享的書壇盛名,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于一體,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外。
其內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來概況:“一序”即《蘭亭序》;“三碑”即鵝池碑、蘭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鵝池、小蘭亭、曲水流觴、流觴亭、御碑亭、臨池十八缸、王右軍祠、書法博物館、古驛亭、之鎮、樂池。
小蘭亭為一四角碑亭,內有康熙帝御筆“蘭亭”二大字的石碑。流觴亭北方有可視為蘭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御碑亭”,建于高一層的石臺上,亭內御碑高3丈、寬1丈,正面刻有康熙臨摹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親筆詩文:《蘭亭即事》七律詩。
亭后有稍微高起的山岡,借景十分優美。園內東北有安置王羲之像之祠堂“右軍祠”,內有一幅王羲之愛鵝構想圖,其南有以回廊圍繞的方形“墨華池”與墨華亭,周圍回廊墻上鑲有唐宋以來歷代書法名家所書《蘭亭集序》之石刻。
在古蘭亭的茂林修竹中,建有“蘭亭書法博物館”。該館占地十余畝,其建筑風格和色彩,能與蘭亭古建筑容為一體。館內除收藏和展出古今書法精品外,還設有書藝交流廳,并定期每年在清明節舉辦書法大會,仿效古人曲水流觴雅事。
蘭亭導游詞 篇5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流傳千古,關于蘭亭的稱謂,清·于敏《浙程備覽》認為:“或云蘭亭,非右軍始,舊亭堠之亭,如郵鋪相似,因右軍禊會,名遂著于天下。”
此時,蘭亭正在我們的面前,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寫詩作畫時的心境?
一千六百多年來,蘭亭地址幾經變遷,
當我們來到蘭亭門前,便看見“鵝池”二字,這兩個字各成風格,“鵝”字看起來有著南方人的秀氣,而“池”字則顯得象北方漢子南洋的粗獷,人稱“父子碑”,據說是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共同書寫的。忽見鵝池中幾只白鵝悠然嬉游,頗有生趣。而王羲之書法的“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精髓就是從鵝的形體上,悟出書法的真諦。
順著小徑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歷史的斑跡顯現出來。內一石碑上書“蘭亭”二字,系清康熙手書。西側是“樂池”,臨池有“俯仰亭”。東側為流觴亭,亭內有“曲水邀歡處”一匾,正下懸唐名畫家李公麟的《蘭亭修禊圖》。一條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鏡,在竹影樹蔭下緩緩并帶著輕快的節奏逶迤流過,流得那樣灑脫自在。幾只時而盤旋、時而俯沖的蝴蝶,幾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當年,王羲之邀約41位文人雅士列坐曲水兩旁,并在水上漂流起裝有酒的“觴”(酒杯),水流時急時緩,觴也就時飄時停。觴停在誰面前,誰就得寫一首詩。王羲之將所賦37首詩匯集成冊并書寫下了《蘭亭集序》,從此歷史登上了一個文人思想境界的巔峰。
蘭亭位于紹興城西南13公里處蘭渚山下,占地面積30715平方米。這一帶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山陰路上的風景佳麗之處。
蘭亭導游詞 篇6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余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藍馬雞為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布于賀蘭山,1983年被定為寧夏區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制作勢頭工藝品的名貴原材料。
祈福石、百福。河置爵~石,你們看那頂起巨石是不是特別象僧人念經敲打的木魚。這是我們古門風景區最奇特的石景。傳說古時這一帶年年災荒不斷,不是水災就是旱災,餓殍遍野,花木蘭的師父托夢指點她:請木匠精制一個大木魚,再請青獅嶺(木蘭山)兩位高僧在此開壇誦經,連續敲木魚誦經666天為民祈福,必然感動上帝。這一招真靈,白天四面八方百姓涌到山下跪拜祈禱,深夜聲聲木魚聲震徹天庭,驚動了玉皇大帝,第666天拂曉,萬道金光劃破長空,玉皇大帝派一位神仙來到木魚旁大石上蓋了一枚刻有“百福”二字的大印,賜福凡間百姓。隨即點化木魚成石,兩位老僧因功德圓滿,也隨神仙飄然而去。此后這一帶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百姓過上了平安祥和的日子。
由于保護區內植被保存較好,森林覆蓋率高,形成了區域小氣候特征,降水相對充沛。保護區內空氣質量較高,藍天白云,綠草如茵勾勒出保護區如詩如畫的壯美畫卷。
在海南第一樓的左邊是學圃堂和五公精舍,右邊是蘇公祠。說道蘇公祠自然就是為紀念蘇東坡而建的。據說是先有蘇公祠,重建后才有五公祠的。大家來看看在蘇公祠前這一石碑,這可是國家一級文物,為宋徽宗趙詰手書《神宵玉清萬壽宮詔》碑,趙詰自創的瘦金體書法剛勁清秀,由此可窺一斑。
蘭亭導游詞 篇7
蘭亭,位于紹興城西南13公里的蘭渚山麓。據傳,春秋時越王勾踐種蘭于此,東漢時建有驛亭,因而得名!按说赜谐缟骄䦷X,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自然景觀幽雅怡人。而東晉王羲之在此書寫了著名的《蘭亭序》,更使蘭亭聞名遐邇。
進入蘭亭景區,布局疏密相間,建筑錯落有致,小巧而不失恢宏之勢,典雅而更具豪放之氣。漫步其間,但見修篁凝翠,曲徑通幽,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駐足鵝池,倚欄觀賞群鵝戲水,能盡情體味“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野趣逸韻了。舉步往前,有一開闊地,疊石為凳,插柳成蔭,一條“之”字形小溪穿行而過,斯為流觴賦詩飲酒之“曲水”。正北建有“流觴亭”,其匾曰“曲水邀歡處”。
蘭亭的魅力,不僅來自山水風光的瑰麗,更來自歷史文化的深厚。先是鵝池旁的“鵝池”碑,相傳其“鵝”字系王羲之一筆而就,“池”字由王獻之從容續成,父子合璧,千古稱奇;接著是“蘭亭”碑,系清康熙所題,曾一度遭受破壞,劫后重生,難能可貴;隨后是有“東南第一大碑”之譽的“御碑”,碑陽為康熙手書《蘭亭序》,碑陰為乾隆1751年游蘭亭時所書《蘭亭即事詩》手跡,祖孫二帝手跡同碑,世所罕見,令人嘆為觀止。
蘭亭景區的重心所在是右軍祠。一進大門,便有幽雅肅穆之感。跨小橋而入墨華亭,當年王羲之臨池習書,使池水盡黑的情景仿佛歷歷在目。穿亭而過即為大廳,高大軒敞,其內供奉王羲之像及陳列各種版本的《蘭亭序》,是歷次晉圣活動的主要場所。從右軍祠的天井可見到屋外蔥郁的蘭渚山,這一室內見山的借景手法,構思奇巧,素為人所稱道。
依山傍水而筑的蘭亭書法博物館,不時更換的書法陳列,展示出中國書法藝術的千年流變,從中可以領略歷代書法藝術大師的精湛書藝,了解書法藝術的發展趨勢,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蘭亭,融秀美的山水風光、雅致的園林景觀、獨享的書壇盛名、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于一體,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外,成為中國一處重要的名勝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