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流花湖公園導游詞(精選3篇)
廣州流花湖公園導游詞 篇1
流花湖公園是一個由低丘和湖泊構成的富有熱帶情調的公園。它位于廣州市區流花路以南,東風西路以北,人民北路以西,三處皆有門進入公園。據傳,這里曾是廣州古代一處著名的宮苑,宮女們早起梳妝時,擲花水中,落英繽紛,逐水隨波,遂得“流花”之名。
流花湖古為天然湖泊,稱之為蘭湖或芝蘭湖。漢晉時期,即公元五世紀前,湖可直通珠江,是廣州北上中原的主要內港。唐代,這里建有西侯津亭,仍是廣州北上的水路大門,來往廣州的船只,都從這里經司馬涌入廣州,是軍事要塞,交通要道。明代湖面日漸縮小,淤塞成污水塘。1958年,廣州市人民義務勞動,將它改為人工湖公園。現在,公園總面積為54萬平方米,其中水面積為33萬平方米。又因湖東北有南漢國時期的古跡流花橋,故取名為流花湖公園。
公園以熱帶自然風光為基調,遍植棕櫚蒲葵、水松等熱帶、亞熱帶植物和花草。公園湖面寬闊,波光粼粼,碧波蕩漾,葵堤橫貫,葵影婆娑,岸邊古榕蔽日,幽美寧靜,一派南國旖旎風光。
園內大湖中有一島,叫湖心島,面積約3000平方米,島上綠樹成蔭。此島定為鷺鳥保護基地,實行封閉式保護,經過十幾年的繁衍,現在島上鷺鳥逾萬,成為鬧市中不可多得的“鳥類天堂”。島上周圍設有觀鳥亭臺,優美的環境,為游客提供了優越的觀賞條件。
流花公園內有一個中外聞名的以盆裁和陳列盆景為主的園中園——西苑。該苑建于公元1956年,面積5萬多平方米。它位于湖畔,風景優美,充滿詩情畫意,是中外盆景愛好者喜歡光臨之處,被稱為“盆景之家”。苑內有一古榕疊翠的小島,陳列著九里香、雀梅、福建茶、銀杏等嶺南各種類型風格的嶺南派盆景作品數百盆。盆景展覽館的內庭還有石山盆景區,叫品石軒,展出各種浮石、臘石、松皮石、英石等石山盆景,光怪陸離,琳瑯滿目。
西園內有一顆很有紀念意義的橡樹,該樹植于1986年月10月18日,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時手植的。時值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不久,當時的廣東省省長葉選平代表廣東人民送給英女王一盆樹齡60歲的九里香盆景,因其與英女王同齡,伊麗莎白二世非常高興,和葉選平省長共同植下了一株從英國專機運來的象征中英友誼之樹。
流花茶藝城展廳里擺放著幾千把紫砂茶壺,廳中間放置跨度6米的紅豆衫茶臺,繞臺可坐三十余人,茶客一邊觀壺一邊品茶,品嘗點心。這里的點心,都與茶葉有關,點心師根據各種茶的特性,將茶湯、茶末、茶葉花瓣等融入點心中。在這里細品香茶、慢咽點心,享受人生,其樂融融。真是:“流水花陰一徑葵,虹橋影蕩綠煙低。淡妝不讓西湖好,惹得游人緩緩歸”。
廣州流花湖公園導游詞 篇2
我從小就生活在廣州,廣州就是我的家,我喜歡生活在環境優美的廣州城。廣州是一座有二千二百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廣州又有“羊城”、“穗城”之稱,相傳在周朝時期,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有一天南海天空飄來五朵祥云,五位仙人騎著五只羊,各攜帶一串谷穗降臨此處,贈谷穗給居民,祝福此地五谷豐登、永無饑荒,然后仙人飄然而去,留下五只羊化成了石頭,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坐落在越秀公園里的“五羊石像”。
美麗的廣州城因為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繁花似錦,四季如春而又稱為“花城”,我家就住在白云山腳下,風景秀麗的白云山是廣州著名的風景名勝游覽景區,山上一年四季如春,漫山遍野都是花草樹木,郁郁蔥蔥,像一片綠的海洋。我喜歡去登白云山,我喜歡那里清新的空氣,山坡上、小路旁到處都開滿了朵朵小花兒,紅的、黃的、白的、紫的……五顏六色的花兒,美麗極了!蜜蜂、蝴蝶、蜻蜓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像在跳舞一樣。多美的大自然啊!我們要保護好環境,愛護大自然,讓我們的廣州城山更清、水更藍,空氣更清新。
每當夜幕降臨,我漫步來到珠江河畔,就像走進了一個童話的世界,這里燈火輝煌,五光十色的彩燈閃爍著,把江邊的高樓大廈倒映在水中,一艘艘游船在江面是駛過,一座座大橋跨越江面,就像掛在天上的彩虹,川流不息的汽車在橋上來來往往,我仿佛是在看一幅美麗的畫卷。
到了20__年,第xx屆亞運會將在廣州舉行,我想到那時候,廣州將變得更加美麗,我愛我家,我愛美麗的廣州城。
廣州流花湖公園導游詞 篇3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現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位于荔灣區中山七路陳家祠地鐵站旁。
書院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動工興建,歷經四年竣工落成,是當時廣東72縣陳姓合族宗祠。始建時用作廣東各縣陳氏子弟來省城應科舉時學習及住宿場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
全院占地近1.5萬平方米,院東新辟有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主體建筑寬80米、深80米,以“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布設,穿插六院八廊,規模宏大,廳堂軒昂,庭院幽雅,全院的門、窗、屏、墻、欄、梁架、屋脊等處處均配上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銅鐵鑄等藝術品,與雄偉的廳堂渾然一體。主體建筑正門兩邊的外墻上,6幅大型磚雕《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等,其畫內建筑物雕工精細、層次分明,人物神態各異、形象生動,花鳥栩栩如生,其磚雕技藝為近代罕見,可說是驚世之作。
尤具特色的還有第二進后側長廊上的柚木屏門雙面鏤雕,分別雕有歷代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20幅木雕,被贊譽為“木刻鋼刀雕就的歷史故事長廊”。
中路一、二進間的院子內的石欄桿鑲嵌的鐵鑄雙通花欄板“金玉滿堂”、“三羊啟泰”等展示了近代鑄鐵工藝的成就。 院內石雕、陶塑、灰塑也以表現主題的嶺南特色鮮明、工藝精美、精品琳瑯滿目而稱雄嶺南。郭沫若曾賦詩贊美陳氏書院的建筑藝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陳氏書院坐落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式布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主體建筑占地6400平方米。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特別是在建筑裝飾上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精華。其內外建筑構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銅鐵鑄等工藝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可以說,陳氏書院不愧為一座宏偉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筑寶庫。
1959年,陳氏書院被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歷代各類民間工藝品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民間工藝品。館內辟有多個展廳,常年展出館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繡等工藝精品。其他工藝品種類更多:有廣州琺瑯、金銀工藝、套色蝕花玻璃;有佛山燈色、剪紙、木刻、門面等;有潮州面塑、稿末塑、麥桿貼畫的剪紙;還有陽江、潮汕、佛山地區的漆器,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工藝等。還設有近代家具、書畫、文房四寶、茶藝等展廳、專室。 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