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導游詞(通用5篇)
徽州的導游詞 篇1
徽州區位于皖南盆地中心,地域開闊,四季分明,是黃山市重要的工業園區、物資集散地和副食品生產、加工及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南距市府所在地屯溪16公里,距黃山機場18公里,北與黃山風景區接壤,東距千島湖40公里。素有“黃山南大門”和“滬杭后花園”的美稱。境內有潛口民宅博物館、呈坎明清古村落、新四軍軍部舊址等諸多景點。建設中的合(肥)-銅(陵)-黃(山)和徽(黃山)杭(杭州)高速公路在此交匯,皖贛鐵路穿境而過,205國道、慈張公路橫貫境內。黃山空港航班可直達國內各大主要城市并直通港、澳。
黃山腳下的徽州區,素有“黃山南大門”之稱。是依據1987年11月國務院批復成立黃山市后而新設立的市轄縣級區,現轄四鎮三鄉(巖寺鎮、西溪南鎮、潛口鎮、呈坎鎮、洽舍鄉、富溪鄉、楊村鄉),面積440.7平方公里,總人口近10萬。
徽州區地處皖南盆地中心,地域開闊,四季分明,是黃山市重要的工業園區、物資集散地和副食品生產、加工及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南距市府所在地屯溪16公里,距黃山機場18公里,北與黃山風景區接壤,東距千島湖40公里。素有“黃山南大門”和“滬杭后花園”的美稱。建設中的合(肥)-銅(陵)-黃(山)和徽(黃山)杭(杭州)高速公路在此交匯,皖贛鐵路穿境而過,205國道、慈張公路橫貫境內。黃山空港航班可直達國內各大主要城市并直通港、澳。
建區以來,徽州區基礎設施日瑧完善;城鎮建設高潮迭起;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招商引資碩果累累;社會事業長足進步;“工業立區,科技興徽”是立區宗旨。
徽州自古山靈水秀,俊才星馳,人文景觀極為豐富。境內保存著徽派古建筑300余處,古徽建筑三絕(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星羅棋布,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潛口民宅博物館、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呈坎明清古村落、老屋閣和綠繞亭與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模檀干園、巖寺文峰塔、鳳山臺、新四軍軍部舊址、沙堤亭等史跡交 相輝映。徽州文化園、蜀源休閑養生游和靈山畫家基地、豐樂湖水上揚帆等新開辟有旅游休閑項目。
近年來,徽州區出臺了《黃山市徽州區招商引資優惠辦法》、《黃山市徽州區招商引資獎懲辦法》、《黃山市徽州區關于損害經濟發展環境行為責任追究實施意見》等文件,對區外客商來徽投資置業實行“一站式”和“全過程跟蹤”服務機制。吸引了香港吳氏佳友國際集團貿易有限公司、香港匯理財務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復星集團、江淮集團、浙江康力亨集團、浙江富陽離合器公司等一大批外商投資企業落戶徽州。
徽州的導游詞 篇2
徽州古城景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的核心,是徽州府治所在地,古城五峰拱秀,六水迴瀾,山光水色,楚楚動人。景區內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古橋、古塔、古街、古巷、古壩、古牌坊交織著古樸的風采,猶如一座氣勢恢宏的歷史博物館。徽州古城景區轄六個景點:東方凱旋門——許國石坊,徽商花園——新安碑園·太白樓,江南第一街——斗山街,徽商之源—漁梁古埠,徽州大觀園——徽園,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陶行知紀念館。
太白樓位于太平古橋西側,為黃山至千島湖途中必經之地。該樓為雙層樓閣,挑梁飛檐,為典型徽派建筑,樓內陳列有歷代碑刻,古墨跡拓片,古今名人楹聯佳名。相傳,唐天寶年間,詩人李白尋訪歙縣隱士許宣平,結果在練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為紀念此事,便在李白飲酒的地方建起了這座太白樓。游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
新安碑園緊鄰太白樓,此景區將碑園與園林溶為一體,整個建筑依山就勢,多式花墻、漏窗、洞門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二百多米。高處立亭,洼處蓄池,竹影婆娑,為徽州私家花園的風格,其園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樓有水,雖然咫尺之地,卻是博大胸懷,饒有山野情趣。
許國石坊聳立于縣城鬧市中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而立。許國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進士,為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的重臣,博行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欄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噸的大塊石料,且全部為質地堅硬的青色茶園石,雕飾鏤刻精美細膩,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成雙結隊的彩鳳珍禽,翱翔雕梁之間,一個個飛龍走獸,揚威于畫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獅,神態各異,體現出徽派石雕獨特的表現手法。
現存的南樵樓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風格,特別是其中的“排柵柱”,乃正宗宋代“營造法”,今已很難見到。東樵樓又名陽和門,原名鐘樓,建于明弘治年間,為重檐式的雙層樓閣。這兩座樵樓咫尺相望。
徽州的導游詞 篇3
徽州區地處皖南盆地中心,黃山腳下,隸屬黃山市,素有“黃山南大門”和“滬杭后花園”的美稱。
徽州區境內保存著徽派古建筑300余處,古徽建筑三絕(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星羅棋布,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潛口民宅博物館、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呈坎明清古村落、老屋閣和綠繞亭與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模檀干園、巖寺文峰塔、鳳山臺、新四軍軍部舊址、沙堤亭等史跡交相輝映。徽州文化園、蜀源休閑養生游和靈山畫家基地、豐樂湖水上揚帆等新開辟的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閑項目,使古徽新城錦上添花,更具魅力。
徽州區地處北亞熱帶,屬于濕潤性季風氣候,具有溫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四季皆宜旅游。
徽州區地處黃山腳下,南距市府所在地屯溪16公里,距黃山機場18公里,北與黃山風景區接壤,東距千島湖40公里。現轄四鎮三鄉(巖寺鎮、西溪南鎮、潛口鎮、呈坎鎮、洽舍鄉、富溪鄉、楊村鄉)。
徽州區千百年來,得山水清氣,極天地大觀,古徽州以文風昌盛、才俊輩出而著稱于世。特別是明清之際,徽商崛起, 更促進了區域文化的 發展。“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書”、“兄弟丞相”、“同胞翰林”代相傳頌,新安書畫、新安醫學、徽派 篆刻、徽派版畫、徽派建筑以及徽戲、徽州文房四寶等等,無 不獨樹一幟、源遠流長,形成徽州文化特有的風格和傳統,也 派生出燦若繁星的人文古跡。時至今日,“徽”字,仍是安徽最大的 特點,最有個性的標志;“徽學”,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三大區 域文化之一,與藏學、敦煌學競相輝映。
徽州的導游詞 篇4
徽州自古學習成風,出過很多學術名家、大家,也留下了眾多的書院,著名的如“南湖書院”、“紫陽書院”、“竹山書院”。
南湖書院:坐落在黟縣宏村南湖北畔,又名"以文家塾",建于清代嘉慶十九年,民國時期改為南湖小學。書院由志道堂、文昌閣、啟蒙閣、會文閣、望湖樓和祗園六部分組成,另有庭院、操場,占地達1公頃。
南湖書院外臨一湖碧水,庭院內置花園假山,操場上有株百年龍柏。書院原有金色匾額"以文家塾"四字,為清朝翰林院侍講、著名書法家梁同書年93歲時所書。西側有一卷棚式屋頂的"望湖樓",上懸匾額"湖光山色"四字,系清代歙人、時任黟邑知縣尹服題,今仍完好。登樓極目四野,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曾任民國國務的汪大燮就啟蒙于此。
“紫陽書院”:位于歙縣縣城屏山南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邑人曹文植倡儀 復建。有建筑物近1800平方米,一直延用至清末。現基本保留著原先格局,存有朱 子殿、道志舍、德據舍、依仁舍、游藝舍、文公井。在朱子殿內,存有清康熙帝御 書的“學達信天”匾和乾隆帝御書的“百世經師”匾及乾隆五十五年程瑤田書寫的 “古紫陽書院規條”石刻。東南甬道上由曹文植題額的“古紫陽書院”石門坊,仍 保存完好。
竹山書院 位于歙縣雄村。清乾隆年間曹翰屏建,建筑面積1130平方米。門個有空 場,場邊為桃花壩,壩下即浙江。主體廳堂時門是前廊,隔天井為三開間后堂。右 廊有一側門,通向內院。這里既有教室也有先生的書齋和住宿,活動用房。中間辟 有小院、花圃。廊道盡頭,有庭園,名“清曠軒”,系一小型古典園林。當時曹氏族 約:“子弟中舉者可在庭中植桂一株”,故又名桂花廳。現存有乾隆時詩人曹學詩 的“清曠賦”屏,書法家鄭萊的“所得乃清曠”小篆匾額,及摹刻顏書“山中天” 石刻。園東北隅為文昌閣,筑于高臺之上,平面呈八角形,俗稱“八角亭”。閣樓 攢尖頂,葫蘆形錫頂銀光熠熠。八條垂脊末端翹起, 角下懸金雀鈴。南面樓檐下懸“貫日凌 云”四字金匾。樓內藻井、梁坊彩繪燦然。原先供有文昌菩薩。
徽州的導游詞 篇5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部落”的徽州,昔時下轄有黟、歙、休寧、婺源、祁門、績溪六縣,因其歷史悠久,故此顯得古味盎然,就連其地名的取定也都透現出厚重濃烈的歷史文化意蘊。
從歷史沿革角度看,徽州故地是置縣居前,設郡(或州或府)在后,所以在此就先說六縣的地名由來。黟縣創設于秦始皇統治時期,它的得名與黃山有關,因黃山的花崗巖山體蒼黛黝黑,故秦代前后人們稱作黝山,始皇置縣于其南,故名黝縣。三國孫吳當政時將黝易作黟,于是黝山就成了黟山 [注:直到唐天寶六年即公元747年,崇信道教的唐玄宗下詔改黟山為黃山才退隱其名]。
同樣始置于秦始皇時代的歙縣之取名則跟秀水相牽連。它出自“翕”,意為水流匯合,在今歙縣雄村境內漸江(新安江)與練江匯合處有古地名曰歙浦,秦始皇于此地界置縣,故名歙縣。休寧縣緣于縣城附近的靈鳥山之名,該山原曾名鵂山(今名鳳凰山),公元220xx年孫吳政權曾于其南置縣,稱為鵂陽縣,未久即簡化成休陽縣;后到公元598年,隋文帝把它改稱休寧縣。婺源縣的取名同水系有緣,該縣境內流淌著一條謂稱婺江的河流,據《婺源縣志》載云:“以婺州水之源,因名。”,婺源由此得名。祁門縣則因由當地的兩處地方而來,據《續文獻通考》載云:“以其縣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乃合名祁門。”“祁門”由此而來。績溪縣的得名則與河流脫不了干系。據《元和縣志》載云:其縣境內“北有乳溪與徽溪相去一里并流,離而復合,有如績焉。”
至于“徽州”,據《宋書•地理志》載:“宣和三年(公元1120xx年),改歙州為徽州。” 古往今來其地名來源眾說紛紜。其中因地理因素與詞義因素而取名者就各有兩種:
地理因素方面,其一緣于山水之名,其二緣于地方之名,這些均與上述六縣地名由來或近或同。“山水之名說”因在績溪縣境內有徽嶺與徽溪,故得名徽州,自南宋羅愿《新安志》始載起,后世元、明、清的歷代志書都沿用這一傳統說法,如清弘歷(乾隆帝)《徽州府志》云:“蓋郡境存徽嶺、徽溪,揚之水出焉,說者以為取諸此”;“地方之名說”因在績溪縣境內另有“大徽村”,徽州由此取得,《太平廣記》及《徽州府志》里就持存有此說法。
詞義因素方面,也有兩種解釋:其一,“徽”字含有“繩索、捆綁、囚禁、束系、約束”等意思。其二,“徽”字還有美好之意。對于前一種解釋,漢朝楊雄在《解嘲》中有云:“徽以糾纆,制以斧锧”。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曰:徽,“糾繩也”。徽繩意同徽索,指捆綁囚犯的繩索。所以南朝時期的梁朝統治者叫囂對宣揚“神滅論”的范縝其人宜“置之徽纆,肅正國典。”其中徽纆同為繩索,所區別者在于兩股盤成之繩索稱纆,而三股絞成之繩索叫“徽”。
有趣的是,在宋朝,規定歙州進貢朝廷的物品,僅是白苧和澄心堂紙。那白苧正是用以結繩的原料。歷史上竟然也有這樣的巧合。當然,徽字還可作動詞用。唐代劉良曾經注解說:“徽,系也”,就是捆綁的意思。北宋統治者改用徽字作州名,實際上與當時發生的一樁重大歷史事件有關,那是北宋宣和二年十月,歙籍人方臘在毗鄰歙州的睦州建德軍青溪村聚眾起義,十二月,他率領起義軍攻陷歙州。未久連戰攻略東南六州五十二縣。趙宋王朝急遣童貫統領禁軍及秦晉蕃漢兵十五萬圍擊鎮壓,歷時一年,“殺賊八千”,到翌年四月平息了戰亂。
五月,朝廷詔令改歙州為徽州,同時將睦州建德軍改為嚴州遂安軍。這一舉措意思很明顯,它是朝廷對策動農民起義之地人們實行牢牢束縛和嚴加管制的體制,透現出宋徽宗及其臣僚們對方臘起義者們畏懼且心存余悸的心態。由此可見,徽州因其取名,歷史依據之可信性更強。對于后一種解釋,清弘歷《徽州府志》記載:“或云:徽,美也,故以為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樣解釋未免牽強,理由在于改名時正值戰亂初平,統治者驚魂甫定,在宋徽宗及其臣僚們看來,似此出現方臘之輩的“首惡之地”,何美之有?然而,倘若從積極良善的方面來看,人們倒是寧可更愿意把“徽”字釋作美好,因為徽州此地畢竟山輝川媚,南朝梁武帝稱贊“新安大好山水”,南宋思想文化界巨擘朱熹曾題“新安大好河山”六字,而明代大戲曲家湯顯祖賦詩寫到:“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難道這些不都正是有力的佐證根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