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校德育工作現狀調查報告
2、要進一步健全德育工作機制。
學校應該發揮黨支部、工會、團隊組織的作用,培養好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德育工作隊伍,切實辦好家長學校,大力普及家教知識,密切學校、社會、家庭的聯系,努力形成齊抓共管,整體聯動的德育工作和管理機制。要確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觀念,徹底克服德育的任務由班主任、德育室、安全室、輔導員完成的偏見,強化每一位教師的育人意識,充分發揮全體教師在德育中的作用。要盡快成立有效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實施行之有效的德育全員考評,并納入績效工資。改變單一的考評班主任的辦法。
3、要進一步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德育工作的實效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體現。”如何提高德育實效需要根據校情、班情和學情進行認真研究和深入探討。我認為要增強德育實效,首先,觀念要更新,方法要創新,要堅決擯棄趕時髦的應景教育、形式主義的花拳繡腿、教條主義的空洞說教。其次,在德育實施的過程中,給班主任適當的工作彈性,要注意“六性”:一是教育目標的層次性。要根據《綱要》和《意見》的要求區分不同年級,不同對象設置教育目標,分層施教,層次遞進,避免“一刀切”的現象。二是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德育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德育的內容也要適應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只有不斷注入時代內容,才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們要緊扣小公民道德建設這個主題,充分利用德育資源配合教育教學。三是教育策略的開放性。開放式的社會每天都向青少年傳播各式各樣的信息,如果再用過去那種封閉式的德育方法,勢必造成校內外“觀念落差”的沖突,使學生無所適從,學校應組織好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向社會,體驗生活,陶冶情操。四是教育管理的民主性。教師在學生管理中應堅持民主的原則,多對話,多交流,少批評,少訓斥,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為人師表,使說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放手讓學生參與管理,讓學生自主活動,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和體驗,將德育要求內化為自身愿望。五是教育形式的多樣性。要充分發揮課外活動的優勢,把德育觀念、德育要求、道德標準融化在具體、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讓學生獲得道德教益。六是德育工作的持久性。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學校應該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特別是對后進生要緊盯不放,要緊扣小、細、實,嚴格要求,反復訓練,日積月累,逐步形成規范,堅決杜絕“雨過地皮干”的短期行為。
4、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斷優化育人環境。
校園環境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強調,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說話。這是一個比喻,實質上是要求學校注重建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一方面,栽種花草苗木,設置人文景點等,綠化、美化、凈化校園,讓學生在優美潔凈的環境中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當前我校的花草樹木的保護工作、植花種草,迫在眉睫,一些花壇已經光禿禿了,沒有了花草,學生把他當做了玩耍的場所。樹木造型缺乏美感,急需要修剪。另一方面,努力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將現有的文化宣傳陣地(櫥窗、畫廊、黑板報、廣播)充分利用起來,發揮應有的作用。營造處一種濃郁的道德習慣教育的氛圍,使學生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小學部廣播臺也可以建立起來。
教師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啟發、引導學生,并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德育教育平臺。如主題班會、舉辦藝術節、體育節、開學(畢業)典禮、升旗儀式、入團(隊)儀式、主題征文、知識競賽等各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得到自我教育。一旦自我教育主體認識到個性道德發展成為自我發展的必然要求時,教育主體就能發揮自身潛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個人道德修養最高境界,即慎獨自治。這正是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先成人,后成材。少年兒童一旦具備了良好的道德素質,不僅有助于人類文明的延續,也將使青少年本人受益終身。德育教育,任重道遠。我們要努力探索并正確把握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明晰思路,科學決策,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德育工作方法,把學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