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暑期三下鄉調查報告
1. 從個人基本情況中看,被調查對象在30—50歲這個年齡段居多。大部分以務農為主,這就說明農村現在的青壯年勞動力數量是富足的,但結合今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其中大多數為返鄉農民工。在當地的調查中發現,總體文化水平不高,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了絕大多數。
2. 1-6題是關于農村醫療保障的調查。從五題中可以看出,當地村民對于現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基本滿意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村民的醫療支出,從中受益了,但是仍有不少村民認為藥物價格比較貴和看病后不知道怎么報銷的問題。
3. 7-16題是關于題農民收入和創業的調查。多數的被調查者對現在的收入表示湊合,希望得到800-月收入來維持一家的基本生活。由于缺乏資金和學識、能力,他們對于自主創業以及之后所要承擔的風險表示擔憂,所以多數被調查者更傾向于同當地的大戶一起參加種養合作社。而對于在家搞來料加工和入股村辦企業則持觀望態度,表示要看項目的具體情況,被調查者說他們在創業這一方面最擔心的是市場價格的不穩定和打不開銷路。
4. 17-26是關于建國60年來國家采取的有關三農方面一些政策的調查。調查發現建國60年來,國家在貧困地區學生學費、貧困農民補助方面大大改善,當地農民對當前政府針對農民的優惠政策是基本滿意的,但是當地村民對于老人的福利政策大多是不甚了解的,這就需要基層的干部多加強這方面的知識,宣傳,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
5. 27-32題是關于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問題調查。調查中發現:
(1)農民的生產技術都是祖祖輩輩們口口相傳的。在農副產品的銷售方面,銷售途徑單一(當地村民的農副產品只有自己銷售到市場上和小販上門收購兩種)。
(2)由于受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村民認為當地最適合發展的產業是農作物生產。村民認為要想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是應當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農業的資金和技術投入,以此促進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
(3)當被問及依靠誰來建設新農村時,分別有4位和5位村民選擇了靠村民同政府一起努力和靠國家政策的正確引導,但同時也有8位村民選擇了靠自己努力。
6.調查問題分析總結:
(1)周棚辦事處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型辦事處。家家戶戶基本上都靠農業生產為生,但由于本生缺乏資金和學識、能力,可以說當地的農業生產力的是不夠高的。當地村民們說,近幾年來上面有不少專家教授下來給他們宣傳科學的農業生產技術,但是專家教授們說完就走,農民們在運用新的技術時碰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所以到現在,大多村民仍舊按照原先的技術生產,導致了農業生產效率的低下。
(2)醫療體制改革、免去九年義務教育學費、免去農業稅、修建村村通公路……當地農民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改革發展給他們帶來的實惠,當地村民的生活改善了很多,但是不少村民也說他們對于國家的某些政策缺乏了解,這有可能村是由于基層的干部們沒有真正把政策落實到基層或是說村干部同村民缺少溝通,沒有向村民說明情況。我想這也許就是導致了在第31題中有8位村民選擇了依靠自己來進行新農村建設的原因吧!
(3)建國60年以來當地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向進農業強國邁近,這點變化是微不足道的!在工業反哺農業倡導的口號下,我們舉辦的每一場農業科技知識講座都是人滿為患,當地村民的積極參與反映出了他們對于知識的渴望,同時也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宣傳的知識必須和農民關心的切身利益關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