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干部作風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干部作風事關黨和政府形象,事關民心向背,事關經濟發展環境,是一件很大的事、很難的事、很急的事。近年來,通過堅持不懈地抓整治,我縣機關干部作風建設得到不斷加強。但是,由于諸多原因,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和不足,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仍有較大差距。最近,根據縣委領導安排,由縣委政研室牽頭,與縣紀委、縣委組織部組成聯合調研組,在全縣范圍內對機關干部作風建設情況開展了一次深入調查。調查以集中座談和問卷調查為主,分別召開了離退休老同志、部分鄉鎮和縣直機關單位負責同志、工商界人士、鄉村干部和群眾代表等座談會,共發放和回收問卷308份,并采取個別走訪、公開征求意見等方式,收集了社會各界人士對我縣機關干部作風建設情況的看法和建議,形成了專題報告,供縣委常委決策參考。
一、當前機關干部作風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根據大家反映的情況,我們把當前縣鄉機關干部作風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歸納為以下七個方面:
1、精神不振,不敢負責。在調查中發現,縣鄉機關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精神不振和責任意識缺失的問題,以至形成“縣級領導干部急,科局級干部不急,一般干部無所謂”的尷尬局面。一些干部甚至少數領導干部想問題、謀大事的意識淡薄,對本單位如何履行職能、如何加快發展缺乏思考,上級領導怎么講就怎么做,催就動一下,不催就不動。有的單位想干事、愿干事、敢干事的氛圍不濃,一些干部在其位不謀其政,工作不在狀態;有的安于現狀,缺乏事業心、責任感和危機感,不思發展,不求進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有的求穩怕亂,不敢碰硬,甘當四平八穩的“太平君子”、“好好先生”;有的不敢負責,怕面對群眾,一遇見矛盾就畏難退縮,徘徊觀望,找理由、找借口,千方百計推卸責任。據縣信訪局的同志反映,面對上訪群眾,他們再苦再累也不怕,但就是怕找相關部門的領導干部。每次打手機找人都以出差、開會等種種借口開脫,有的甚至干脆將手機電板取下,以“手機暫時無法接通”來制造下鄉的假象,或是派副職甚至一般干部來應付上訪群眾,導致一些矛盾欠拖不決。再如我縣于XX年初就開始著手連山工業園區建設,但時至今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都還未啟動。其中固然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但最主要的是一些部門領導怕對園區建設涉及的耕地征用、房屋拆遷、農民安置等問題擔風險,加上看到園區建設缺項目和資金,畏難情緒較大,導致工作難推動。
2、推諉扯皮,政令不暢。一些部門在行使職能時單純從部門利益甚至個人利益上考慮,凡事都以經濟利益為先,不能自覺服從和服務于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有的部門對自己的事,四處鉆營,不達目的不罷休;對全局的事,事不關已,高高掛起;對一些與自身職能有關卻又無利可圖的事,能推則推,能拖就拖。即使是縣委、縣政府研究拍板甚至是主要領導簽字督辦的一些事情,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也難以得到落實,嚴重損害了縣委、縣政府的權威和形象。在調查中,縣財政局的同志講,現在絕大多數單位的誤餐費、適當補貼都已經納入財政統發,按理說不再存在收費養人的問題。但仍然有一些部門把執法看成求生存、保運轉、找福利的有效途徑,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 ,為了小團體的利益不惜犧牲全局利益和群眾利益。據問卷調查,反映人事、編辦、教育、國土資源、技監、林業、公檢法、電力公司、統計等部門收費項目多、收費較亂的群眾居多。特別是對于人事部門辦班培訓多、收費項目多、收費高和縣一中、三中、一完小、二完小亂收費的現象反映十分強烈。在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有的部門恃權而驕,不按其潛規則辦事就千方百計堵關設卡,或是隱瞞政策,把該公開、該執行、該明確的政策不公開、不執行、不明確到位,讓政策充滿彈性和“神秘感”,然后利用這種彈性與“神秘感”搞暗箱操作,糊弄群眾,謀取非法利益。如經營坪村磚廠的福建老板莊維伙反映,每年有11家執法單位向其收取各種名目的費用,其中,國土資源局向其收取礦產資源費存在隨意性,第一年收XX元,第二年2800元,第三年則高達7000元。技術監督局收費名目繁多,在一個月內居然向其收取了兩次XX元的費用,收得不明不白。又如肖家鄉部分企業主反映,縣技術監督局檢測費用過高,一個高壓容器表,每次的檢測費用甚至比其賣價還高。再如灑溪鄉一些造紙廠老板反映,電力公司除收取正常的電費外,每年還要以“變損”、“銅損”、“鐵損”和“無功用電”等名目向他們收取費用,導致部分廠子每年要多增加負擔上萬元。
3、作風不實,工作飄浮。少數部門衙門作風仍然較重,對群眾的疾苦、愿望與訴求麻木不仁,置若罔聞,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較為突出。據問卷調查,認為機關中最難打交道的是股室負責同志或辦事員 ,其中反映縣人事局股室干部難打交道的居多。一些股室負責人的“架子”比局長還大,總是把自己看成“老爺”,認為群眾是“求”自己辦事,愛理不理。據連山鄉一村民反映,他到某局辦事,同正在上網打牌的辦事人員接連打了三聲招呼,而這名辦事員竟然一聲不吭,雙方為此吵架,最后還驚動了該局局長。還有不少群眾反映,當前機關干部練“唱功”的多了,重“做功”的少了。一些地方和部門熱衷于搞文山會海、檢查評比,不深入基層和實際解決問題,工作流于形式。在村組調研時,我們發現有不少農村群眾既不認識鄉鎮領導,也不知道包村干部是誰,從側面反映了鄉鎮干部深入村組、深入群眾的時間較少,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少。少數部門領導熱衷于做表面文章,把精力放在搞花架子、花點子和頻繁開展活動上,忽視工作的漸進性和實效性,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明知辦不到,還要喊高口號、定高指標。在這些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各種責任狀和標語、口號過多過濫。部分鄉鎮長反映,這幾年來,縣里與鄉鎮簽訂的責任狀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鄉鎮所承擔的責任和壓力也越來越大。而一些部門領導動輒以“雙文明”目標或某責任狀考核來“施壓”,使鄉鎮疲于應付各種檢查和評比,有時還不得不違心地滿足一些部門的過分要求。某鄉長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前幾年該鄉在標語、橫幅上的開銷僅千元左右,這幾年每年都高達4000元以上,各種固定性、臨時性標語、口號和橫幅已經將集鎮附近顯眼地段的墻壁涂(掛)得嚴嚴實實,而這些除應付上面檢查外,收到的實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