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過端午節的優秀作文(精選3篇)
家鄉過端午節的優秀作文 篇1
“粽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柳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伴隨著這首民謠,端午節如期而至。
端午節是為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節日,當然,也是一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但是,各地的節日習俗卻不大一樣。“曾經滄海難為水”,我唯獨對家鄉的端午情有獨鐘。
端午的前一天,大人們就準備好糯米,粽子葉以及其他材料,并早早地把粽子葉包好。
包粽子這一環節,好玩,有趣,是小孩們最喜歡的。
首先,把粽子葉拿在手中,慢慢地圍呀,圍呀,繞成一個長柄勺似的形狀。這下,小孩子們可有玩的了。他門用長柄勺似的粽子葉從水盆里舀一勺水,然后提在空中。葉子里的水便如根根晶亮的銀線一般,飛流直下,“嘩嘩――”地響。待到水快“干涸”時,飛流直下的銀線就搖身一變,成了顆顆璀璨的珍珠,滑落在水盆里,叮咚作響。讓人不由自主地為此景此聲所陶醉。
然后,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將糯米裝在粽子葉里。小孩兒們的腦袋總是那么奇特。他們將粽子葉里的糯米堆成一座小山,白白的,如雪一般,那么可愛,那么圣潔。有時,他們還會在小山上栽花種草――將小片的樹葉或花瓣貼在上面,讓小山充滿勃勃生機。
最后就該系線了,就是把包好的粽子捆起來。小孩們捆好后,可不會乖乖地讓粽子得到一份安寧。他們會把粽子系在手腕上,當作溜溜球來玩――丟出去,收回來。可是,他們只能丟出去,卻很難收回來。
端午節的早上,小孩們幾乎都是被四溢的粽香所喚醒。來到餐桌邊,他們就會看到碗里坐著一個粽子,白白的,嫩嫩的,上面還點綴著一些砂糖。早晨的陽光射進來,照在上面,反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芒。讓人看了,不禁垂涎三尺。于是,他們立刻揮去嘴角的口水,拿起筷子,端起飯碗,輕輕地咬一口,細細地嚼一嚼,慢慢地咽下去,那滋味,比美味佳肴還美味佳肴。
“粽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柳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伴隨這首民謠的余音,端午節如期而去。但端午的歡樂卻永遠回蕩在我們的心間,永遠,永遠......
家鄉過端午節的優秀作文 篇2
中國歷來是個傳統國家,節日也特別的多,這不,端午即將來臨,媽媽教我哼起了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接著媽媽不經不漫地給我講起了故事:相傳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叫屈原的愛國詩人,看到全城的百姓生活艱巨,于是,向楚王提出了富國富民之計,楚王偏信奸臣的話,沒有采納屈原的意見,反而將他貶為流放,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為了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心,屈原抱著一塊石頭,含恨跳入了滾滾流淌的汩羅江,楚國的老百姓知道后,每逢這一天都會把帶著濃濃艾香的粽子投入汩羅江,讓那些江里的大魚不要去吃屈原的尸骨,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吃粽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一直流傳到今天。帶著對屈原的思念,我似乎聞到了淡淡的艾香粽子,讓人垂涎欲滴,就像對屈原愛國愛民的精神佩服得五體投地。
端午除了吃粽子,另外還有很多的習俗,例如掛香包、抹雄黃酒、系紅繩等等用來避邪的民間風俗。雖然我對媽媽教我的知識,了解不是很多,但是,端午的傳統文化已經熏陶了我,深深印入了我的腦海。
家鄉過端午節的優秀作文 篇3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人們整天都沉浸在喜氣洋洋的氣氛里。
每逢端午節那天,人們都包粽子吃。
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讓我來告訴你吧。首先把新鮮又綠油油的粽葉洗得干干凈凈,然后用左手托著粽葉輕輕地舀起糯米,并加上綠豆、蜜棗、葡萄干、排骨、花生米,包起來用繩子捆緊,最后把美味的粽子煮幾個小時,熟透了就可以吃了。還在煮的時候那香味早已傳遍了整個大街!你咬上一口嘗嘗,保證你越吃越想吃,聞一聞,都會令人垂涎欲滴,并且那香味直往心里鉆。
一頓豐富的午餐特別讓人開心,還有那雄黃酒令人回味無窮。到了下午,按著傳統的習慣,人們把早已準備好的艾葉、菖蒲、魚腥草等燒上一大鍋水,準備用來洗澡。全家人都要洗,說是避邪氣,其實按中藥原理是殺菌除濕氣。洗了以后,不會發扉子。
朋友們,歡迎你們到我家鄉來過端午節,那一定會大飽口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