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讀書筆記
鄧小平理論是繼毛澤東思想之后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實際國情的新運用.鄧小平理論在中華大地的實踐成果已經充分證明了其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和不可抹煞的時代意義,但梁柱老師還是高屋建瓴,不僅結合中國當代實際國情,還縱向分析中國建國以來在探索建設和發展的道路上的艱難跋涉,并橫向比較前蘇聯的經濟發展的政策和環境及蘇聯解體的原因和消極影響.這使我們更加深入的認識到社會主義是使中國走向發展壯大和繁榮昌盛的唯一的也是可行的道路,而鄧小平理論更是在當代國際環境下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強大理論保證.
縱向來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長期以來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的科技,思想和體制落后使中國人民忍受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屈辱;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發展起來的孱弱畸形的資本主義經濟所誕生的軟弱騎墻的資產階級是不能救中國的;建國初的道路選擇就認識到當時已從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列強是不會允許誕生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中國作為其對手的,資本主義在中國是沒有發展前途的,而社會主義蘇維埃則向我們伸出了友好之手,于是我國在一段時期內照搬了蘇聯的經濟模式,取得了短時期的成果,但弊端也隨之顯現
20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和拓展,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擁有了鄧小平理論這一科學理論指南和銳利思想武器。鄧小平理論對于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拓展,必將發揮久遠性的指導作用。
鄧小平理論是適應時代要求的充滿無限生命力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在現時代的深刻體現和典型展示。它對處于和平與發展時代的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的勝利前進,具有久遠性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是充滿無限生命力的科學。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以它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為指導,探索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規律。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面向新時代回答新問題的偉大科學成果,因而它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在當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體現,它的跨世紀的時代價值首先就在于此。
依據不同的時代主題和時代特征,研究不同時代條件下社會主義運動的特殊問題,由此形成不同階段的馬克思主義學說,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依據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社會矛盾和歐洲工人運動的特點趨勢,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被社會主義制度代替的社會發展規律,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入地總結、研究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經驗、新規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新的發展階段——列寧主義階段。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深入研究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和發展途徑,并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本道路,創立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中國風格的毛澤東思想,在中國這塊大地上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傊,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是一部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歷史.....
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有下列幾方面:
1,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找到了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找到了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創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
2,兩大理論成果的共性: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都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①體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②包含了中國民族的優秀思想③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
3,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建黨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遵義會議。
4,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黨和國家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標志著我們黨恢復了毛澤東思想的本來面目,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5, 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指明了新時期的前進方向。
6,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①系統論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②完整地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③確立了我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7,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①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②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③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的根本問題。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展開這一問題,它包含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三個方面(可以簡稱為“什么是”、“怎樣建”和“建什么”)。若再進一步尋求這三個方面的關系,它們又可歸結為兩對基本矛盾,即“什么是”與“怎樣建”的矛盾和“怎樣建”與“建什么”的矛盾。搞清這兩對基本矛盾及其辯證關系,不僅可以揭示鄧小平理論根本問題的內在邏輯,而且有助于從根本上把握鄧小平經濟哲學的主要內容。
一、“什么是”與“怎樣建”的辯證統一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通常把“什么是”和“怎樣建”視為兩個問題;“什么是”說的是概念和定義,“怎樣建”說的是方法和操作;前者側重理論,后者側重實踐,二者不能隨便混淆和顛倒。因為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和指導思想,作為一個既定的前提不應存在繼續“搞清楚”、“弄明白”的問題,只有“怎樣建”才存在類似的問題。這是一種誤解。正因為有這種誤解,鄧小平提出“什么是、怎樣建”的根本問題后,思想理論界才一度出現了“社會主義誰也說不清楚”的錯誤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