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書筆記3篇
派克先生的《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心理學的著作,但是全文讀來卻不難懂,生動的言辭仿佛利劍刺進心靈的深處,讓讀者于迷茫的黑暗中豁然開朗。全文對于自律,愛與自由宗教都闡述了作者的理解與深層次的解讀,那是一種人性的張力,作者的靈魂仿佛并不屬于這個世界,而是一種生命對于人性的呼喚。
人的痛苦在于人的拒絕,人不懂得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去看待世界或是周遭的人與事物,總是徘徊在拒絕的邊緣。就像是現在的那些網絡紅人,他們并不甘于生命賦予的平凡,追求另一種另類的突破,可是結果呢,時光流逝,又有多少人能依稀記得他們那粗陋的臉龐輪廓。只因他們拒絕生命的平凡,拒絕成熟,拒絕人該一種人生態度,他們拒絕的其實只是他們的心靈的一種成長。這也是一種自律能力的缺失,一種對于人性清晰認識的狀態。
正是基于這樣的一種狀態,他們又怎么會認識到究竟何為愛呢,愛是充實與空虛的孩子,愛是錯綜復雜,包含著生命的渴求與人生意義的碩果。愛有很多種,親情也罷,愛情又如何,愛是心靈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沒有愛的升華,又哪里得到生命的真諦呢。人活于世,只有墜入情網,才會真正體會到自己在社會的價值與肩負的責任感,只有愛的越深,這種責任感才會越發的明顯與深沉。沒有經歷過愛的人,心靈永遠會保有一份天真與幼稚,突破不了那層迷惘而走向真正的成熟與獨立。
而在種種人性的探索的過程中,我們都應保有一份懷疑的態度,
并不是只有在科學研究上我們才需要懷疑,我們也要時常懷疑一下自己,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從而重新定位自我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不讓自己的存在只是流于一種教條主義,傀儡的活著,人之所以需要生活而不是生存,在于人的思想與生命的非凡。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難,讓心靈成長有多么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于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現在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業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么難。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我們能走過去,走的堅持,走的無畏吧!
這是一本關于心靈和精神方面的書,很多時候它讓我不舒服,因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為解決問題而付出的努力,會讓思想和心智更成熟。”我喜歡這句話。
平心而論,我是個害怕麻煩的人。很多事情只要不影響到我基本的正常生活,我都會選擇視而不見,直到拖到不得不去解決的時候。至于,別人口中所說的熱心的幫助別人如何如何,基本與我無緣。我得承認很多時候,我是個冷漠的人。為了躲避很多無謂的麻煩,我會盡量避免跟別人有更進一步的接觸。就我工作的環境而言,或許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于生活嘛……我的朋友曾直言不諱的告訴我:“你不是一個容易接近的人,有時候話也不多,又理性,真是很難交到新的朋友啊!”
或許,我該嘗試著去改變一下,多和別人交流,多接受一些別人善意的邀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時候去幫助別人,甚至,偶爾去請求一下別人的幫助。
當我選擇面對問題而不是逃避的時候,大腦就會就會產生一種自我壓力,潛意識里swot分析法就會運作,自動選擇一條針對當前環境下的最佳答案。當動力戰勝惰性行動起來的時候心里更加有底。久之,自信就會回來,而當精、氣、神都有的時候,人離好運還會遠嗎?
1、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2、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難題,面對它,你是哭哭啼啼,還是奮勇前進?你是束手無策地哀嘆,還是積極想辦法去解決,并將方法毫無保留地傳給后人?人生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為解決問題而努力,我們的思想和心靈就會不斷成長,心智就會不斷成熟。
3、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有四個原則:先苦后甜、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這原則并不復雜,即便是10歲的小孩也能夠掌握。
4、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神圣而威嚴。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對象,自然會把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全盤接受下來。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亂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會照單全收。
5、要讓孩子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自律;要讓他們養成自律意識,對安全感產生信任,父母必須以身作則。這些心靈的財富,來自父母表里如一的愛,來自父母持之以恒的照顧,這是父母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6、在復雜多變的人生道路上,判斷自己該為什么事和什么人負責,這是一個永遠存在的難題。這個問題從未徹底解決過,因為我們必須不斷地評估、再評估我們的責任所在。這個過程是痛苦的,我們必須完全自愿和主動地去進行這種反反復復的自我審視。只有通過大量的生活體驗,讓心靈充分成長,心智足夠成熟,我們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7、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著我們甘愿處于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獨裁者、上司。為了躲開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愿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8、繪制人生地圖的艱難,不在于我們需要從頭開始,而是惟有不斷修訂,才能使地圖內容翔實和準確。身邊每天都有新的信息,要吸收它們,地圖的修訂就要不斷進行。有些時候,需要吸收的新信息太多,我們不得不對地圖做大規模修訂,這使修訂工作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痛苦,由此便成為了許多心理疾病的根源。
9、固步自封,逃避挑戰,可說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管現實如何變化,我們都有自我調節的能力。逃避挑戰是人類的本能,但不意味著它是恰當的,也不意味著我們無法做出改變。
10、一個人越是誠實,保持誠實也就越是容易,而謊言說得越多,則越是要編造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敢于面對事實的人,能夠心胸坦蕩地生活,不必面臨良心的折磨和恐懼的威脅。
11、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失去平衡遠比放棄更為痛苦。我想不管是誰,經過人生旅途的急轉彎,都必須放棄某些快樂,放棄屬于自己的一部分。除非永遠停留在原地,中止生命之旅,否則這樣的放棄是不可避免的。
12、童年時得到父母持續關愛的孩子,成年后就懂得珍惜自己,并堅信自己是值得愛的,是有價值的。他們相信只要堅持真實的自己,就能夠得到別人的愛。
13、過于強烈的依賴性,可能使我們強烈地親近某個人,表面上我們與對方彼此深愛,實際上,依賴與愛之間,有著天壤之別。過分強烈的依賴感,多是來源 于童年時期,由于父母缺乏愛的能力,孩子在孤獨和冷漠中長大,所以就會產生過度的依賴心理。只想獲取卻不愿付出,心智就會永遠停留在不成熟的狀態,這只會對人生構成限制和束縛,給人際關系造成破壞,讓別人跟著遭殃,而不是促進別人的心靈成長。
14、人生苦短,愛的時間有限,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和把握。不敢正視死亡,就無法獲得人生的真諦,無法理解什么是愛,什么是生活。死亡是一種正,F象,不肯接受這一事實,我們就永遠無法體味生命的宏大意義。
15、夫妻雙方只有更加獨立,而不是“合而為一”,才能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才能使婚姻生活更為美滿。因懼怕孤獨而選擇婚姻,注定不會成就幸福的婚姻。真正的愛尊重彼此的獨立,也敢于承擔分離和意外喪偶的風險。成功的婚姻,能夠為心靈提供更好的滋養,并且成就輝煌的人生旅程。
16、我堅定地認為,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使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茖W本身也很容易成為文化偶像,我們亦應保持懷疑的態度。
17、為在復雜的社會上獲得生存,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們人人都戴上了面具。因此,思維塑造的自我,與潛意識塑造的自我,有時相差甚至。不過,意識思維的能力終歸有限,它常常將真實的自我暴露出來。不管如何掩飾,潛意識都看清真相。要讓心智成熟,我們需要聆聽潛意識的聲音,讓意識中對自己的認識更接近真實的自己。
18、人們總是覺得新的信息是有威脅的,因為如果新信息屬實,他們就需要做大量的辛苦工作,修改關于現實的地圖。他們會本能地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寧可同新的信息較量,也不想吸收它們。他們抗拒現實的動機,固然源于恐懼,但恐懼的基礎卻是懶惰。他們懶得去做大量的辛苦工作。
19、每個人都想要獲得愛,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讓自己值得被愛,做好接受愛的準備。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把自己變成自律,心中充滿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