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書心得有感(精選3篇)
三字經讀書心得有感 篇1
記得5歲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教我讀三字經并要求我背出來了,那時的我因為覺得簡單,讀起來還朗朗上口,所以作為一種樂趣來唱讀的,但并不知道其中含義。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日積月累,我漸漸知道了三字經里有著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是說人應該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才是增長見識,學習知識。讀著這些內容,我不禁感到一陣陣臉紅。我是爺爺奶奶的長孫子,所以爺爺奶奶比較寵愛我,只要我開口,要什么就有什么,所以我一直以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到要為他們做些什么。因為我比較貪玩,還迷上了看電視,玩游戲……,每當父母要求我去學習、復習功課時,我都會感覺他們好過分,在剝奪我的快樂童年,我還會為此和他們大吵大鬧,亂發脾氣!想到這些,我真是無地自容啊!明白“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的意思后我才深深懂得,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自私,今后,我要改變自己,多體諒爸爸媽媽,多為他們著想,盡量少讓他們為我操心。我還要自覺地幫媽媽分擔家務,讓她少操勞,多點時間休息!
以前,我總以為學習的機會還有很多,時間還很長,不必這么累這么認真地學習,現在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可以留著一些知識以后慢慢學。現在我才知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錯過一次就少一次,甚至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年少的時候不學習,到老了就沒有什么作為。學習就如行舟,不進則退。所以我們不能為了玩而停下學習的腳步。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性的快樂,如果一味貪圖快樂,就會無心學習,長大后悔莫及。學習的快樂是永久性的快樂,它能充實我們的頭腦,能讓我們知書達理……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快樂,“勤有功,戲無益”不就告訴我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的人是一定會后悔的嗎!
《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在這樣的經典詩文中,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的洗滌。在這些精煉短小的語句中,讓我明辨是非,學會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讀書心得有感 篇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想必大家對這幾句已是倒背如流了吧。《三字經》可以說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并且老少皆宜,雖然它由三個字組成,卻蘊藏著許多道理,簡單的敘述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里面所講孝順父母、禮貌待人、勤奮好學、尊老愛幼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小時候覺得這本書讀起來像唱歌一樣,卻不知何意,如今回看一遍,卻悟出了極多深刻的道理,比如我最喜歡的一句“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這句的意思是: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后才能學以致用,每讀到這一句就讓我想起一句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正是這樣,我想起自身的經歷:幼時我的母親總會為我報許多的興趣班,唱歌、舞蹈、書法、電子琴等霸占了我的業余時間,而且還非常的辛苦,當時我非常的抵觸。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少有時間去接到這些愛好了,陪伴的只有一門門功課,但值得慶幸的是那些本領沒有丟失,隨時可信手拈來,必竟“藝多不壓身”,而且還能讓人“藝高人膽大”,可以讓我在同學們面前自信的秀出來,我才理解了母親的用意。當然,單有才藝是不行的,學習也得強,也正是有了小學時的奧數那種“撥云見山”的感覺,讓我對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才有了現在的優異成績。想想如果當初我像淘氣包一樣,拒絕了所有的興趣班,沒有當初的努力付出,現在會是怎樣的后果——我將會一無是處,估計連學習的心情都沒有。所以說孩子要從小培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要讓自己后悔一輩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想必這一句是膾炙人口。一塊美玉若不經雕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致的玉器。人也相同,若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可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所以說我們要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朝著它前進,在此過程中不斷的增加自己的知識量,不斷的磨礪自己,努力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終有一天會學有所成。
說到這,想必大家對《三字經》有深入一點的了解了吧,如果我們將《三字經》中的精髓悟透,那將是獲得一筆巨大的財富,慢慢地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視野會變得更廣闊,自己的能力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越。所以讓我們好好的學習,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將所有的“寶藏”裝進大腦,這樣我們才能走上人生巔峰!
三字經讀書心得有感 篇3
話說祝福這篇作品寫的是一為農村婦女——祥林嫂。
她一生艱辛坎坷,早年嫁給比她小十歲的丈夫,有婆婆和一個小叔子,家中以打柴為生。
某年,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來到魯鎮,后來經過衛老婆子的介紹在魯四老爺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是一個寡婦,但模樣端莊,身體又強壯,試工期內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為了魯四老爺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卻絲毫沒有懈怠,到年底,籌備福禮,全是一人擔當。
然而好景不長。新年剛過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來到了魯鎮,并強行將她帶了回去。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竟然為了給小叔子籌辦結婚的彩禮將祥林嫂強行嫁到了里山。在眾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給了第二個丈夫。年底就生下了兒子阿毛。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靜了一段時間。
誰知兩年后厄運又一次降臨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死于風寒,接著她的兒子又慘死狼口。生活的重創徹底擊垮了祥林嫂。為維持生計,祥林嫂又一次來到了魯鎮,重新在魯四老爺家做工。但是這一次祥林嫂不但沒有先前的靈活,記性也壞了許多,臉上死尸似的沒有一絲笑容。她逢人便講起兒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慘遭遇,漸漸的被鄉里人所厭惡。魯四老爺以為祥林嫂的作風敗壞了風俗,于是從此祭祀時便不再讓她插手。
這對祥林嫂來說猶如一記重錘,精神越發的不濟了。后來,祥林嫂聽信了柳媽迷信的說道,去廟里捐了門檻,試圖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況愈下,終于被逐出了魯家,直至后來淪落到街頭,成了乞丐。某年的冬天,就在家家戶戶都忙著“祝福”的時候,祥林嫂在窮苦中奪去了生命……
老實說概括祝福這篇還真不容易。下面我們開始品品: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人情社會,然而在魯鎮卻全然體現不出;在魯鎮人( 包括祥林嫂的同路人) 看來,祥林嫂最大的罪過是她是一個“回頭人”,盡管她為反抗“回頭”而付出了血的代價。如果說她第一次來魯鎮,大家還允許她“做穩奴隸”的話,那么她第二次來魯鎮,她是“想做奴隸而不得了”。
她第二次到魯鎮后,魯鎮人先是“音調和先前不同”,“笑容總是冷冷的”,可是當她的“狼吃阿毛”的故事傳開去,魯鎮人卻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男人們,女人們,甚至連不大出門的“老女人”也“特意尋來”,在陪出早巳“停在眼角上的眼淚”之后,“才滿足的去了”,但好景不長,她的悲慘的故事成了魯鎮人的“渣滓”,她又一次地落人了“又冷又尖”的冰窟里。
可是,“自從和柳媽談了天”后,魯鎮人又發現了新趣味,這一次專在“她額上的傷疤”了。二次來魯鎮的祥林嫂,因再嫁的原因,成了魯鎮人的口香糖,當“狼吃阿毛”這一片被魯鎮人“咀嚼賞鑒了許多天”無味道之后,就被“呸”的一口吐在地上,踩在腳下了,然后換上“額上的傷疤”這一片,重新“咀嚼”與“賞鑒” 。
描述魯迅筆下“魯鎮人”的這種陰暗、殘酷的心態。給它一個確切的名稱——“看戲心態”。
這種心態的實質可以這樣理解: 看者想在他平淡而平庸的生活中,從被看者的身上尋找一些刺激,想在他自己乏味的生活中增添一些樂子,這一切的快樂都是構建在被看者的痛苦之上的。說白了他們想 尋求刺激,尋求樂子來充實,滿足自己。可惡的是他們的“刺激、樂子”全都是構建在祥林嫂鉆心的痛苦之上的。
瞧瞧,多么殘酷的魯鎮人,多么可惡的陰暗心理,多么丑陋的“看戲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