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精選6篇)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 篇1
星期六,我到新華書店購買了論語這本書,我在踏青的路上看了這本書,我深有感觸。
論語這本書,我覺得不比其它的書難看,這里面記載著孔子說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話,其中,我最難忘的就是這兩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者,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所謂的孝順,總說能夠奉養(yǎng)父母就可以了。對狗對馬,也能做到伺養(yǎng)。如果對父母只能做到奉養(yǎng)而不誠心孝敬,那和伺養(yǎng)狗和馬有什么區(qū)別?還有一句與這差不多,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對父母要有真誠的孝心,這句話讓我感到很震撼,我對我的父母是真誠的,但是我有時對他們的態(tài)度不怎么好,我很慚愧,這次讀了論語,我一定會改變我自己,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應該感謝楊老師給了我這次看論語的機會。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 篇2
一個作風嚴謹?shù)娜耍兄晳T成自然的作派,人前不做作,人后不猙獰,即使在家里,衣著也不散亂,神情也不放縱,這不就是仁者所追求的“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么?孔子主張張弛有度,既不能張而不弛,也不能弛而不張。做事時精神張滿,唯恐出現(xiàn)差池;閑暇時精神松弛,唯恐休息不好。只有充分地休息,才能保證充足的精力工作,這就是以弛保張,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有鐵打的意志,但沒有鐵打的身體,就像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性能再好,也要定期檢修維護。人也是一樣,工作時精神高度集中,就像機器在高速運轉。閑暇時精神為之放松,就像機器在檢修維護。人的每次檢修維護,都是為下次能量積聚作準備。如果本次休息不足,下次的能量積聚也就不完美。
老子說:“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是說為了治理天下而愛惜自己的身體,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為了把某項工作做好,把空閑時間用來充分地休息,而不愿用來拚酒或者狂歡,上位的人就可以放心地把這項工作交給他去做了。因為注意休息的人是在全力工作,而不注意休息的人是在憑興趣工作,一旦興趣索然,工作的積極性也就蕩然無存了。
所以說,君子之修養(yǎng),閑暇時精神放松,但不怠惰放肆,工作時專心致志,但不忙亂嚴厲,這就是君子所追求的中和之氣。中和就是人身內在活動表現(xiàn)出來而又不傷人之本性,為外物所喜悅.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 篇3
在這個盛夏中,我仔細地閱讀了一本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一本中華經(jīng)典讀物《論語》。
讀了這本書后,我覺得它傳遞的是一種樸素而又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論語》是孔子弟子記錄的言行的一本名著。論語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它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古人有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熟讀《論語》之后的人知識有多么淵博啊!
在《論語》這本書中,孔子曾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相信每個人都非常熟悉這句名言,而且也經(jīng)常掛在嘴邊。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學習了知識又按時實踐,不也是很愉快嗎?讀了這句話,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孔子希望我們學習了一樣本領后就要經(jīng)常去練習,這樣才不會忘記。
讀完《論語》就會覺得它主要引導我們怎樣學習、復習;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去合作……而且都圍繞一個字“德”。
希望同學們也去閱讀一下《論語》這本書,也去領略其中的道理。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 篇4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讀了一部經(jīng)典——《論語》。《論語》是儒家文學的經(jīng)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影響了從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為政篇第二里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獲;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理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
八佾篇第四里說: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一定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一定要跟父母說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說一聲,不讓他們擔心。
述而篇第七里說: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奢侈了就會不謙遜,不懂禮節(jié),節(jié)儉了就會寒酸。與其不懂禮節(jié),寧可寒酸。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節(jié)儉,空調能不開就不開,洗菜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或沖廁所,用過的紙反面可以用來打草稿……
與經(jīng)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讀一讀《論語》,使自己學的更多,成長的更快。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 篇5
《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jié)。《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最后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后,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后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我在《論語》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博學多才、誨人不倦的孔子。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講孝道是我在讀《論語》后感受最深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論語》中的孝道給了我們更多的啟示,讓我們明白了更深層的孝的含義。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 篇6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著極大的成見,認為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為孔子曾經(jīng)說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yǎng)也”。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為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想著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么,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shù)落孔子,直到現(xiàn)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說的:“小人與女子難養(yǎng)也。”并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xiàn)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我真應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xiàn)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為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jù)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優(yōu)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