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后感(精選6篇)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后感 篇1
余秋雨的心里埋藏著中國的文化。《文化苦旅》是他親身經歷后寫下的著作。在他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本書有沉重的歷史氣味,蒼老有力的文筆。他說:“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沉甸甸的《文化苦旅》,滿盈盈的思想積淀。土黃的書皮,便已讓人聞到苦澀的味道。
最讓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說,中國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淚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其中一個較為鮮明的例子。只有失去才能喚起人們的珍惜。
曾經有一個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靜的沉眠于那片土地,而一個姓王的道士的到來,打破了它應有的沉寂,他發現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畫,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門戶,但他全然不知。而他卻將這些壁畫送給了來自西方的“和尚”,賄賂給那些不信佛的官員,在賄賂給更高的京官,而那一個個滿腹經綸的文官又為何在他們滔滔的奏折中對莫高窟只字不提,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認識這片佛教圣地。而外國學者卻充分認識到其不可估量的巨大價值。他——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在一個道士眼中,那些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謂的天師與靈官,那些來自西方的“游客”將它一卷一卷,一車一車的帶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們視為無價的珍品,文化的精華的字畫竟然在那個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品。在那個道士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這樣被揮霍掉了,而他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買賣卻幾乎葬送了一個國家的文化。但是如果沒有這些掠奪者,或許那些文物就得不到人們更大的重視。誰又能意識到它的珍貴?喚起我們的文化記憶呢?余秋雨說:“我好恨!”難道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
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更恨!文獻的膠卷可以從外國買來,越是屈辱越加緊研究。這些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雖然我沒去過敦煌,但看了些圖片,資料,我能感受到她的美。20xx年的“飛天”舞蹈,更讓我享受到無法表達的美。
這是誰的錯呢?是王道士?還是外國學者?還是就是我們自己?是自己沒好好保護,沒意識到它的珍稀,拱手相讓,讓它在歷史的長流中流逝?深究這些已沒多大意義,文化對于一個國家的作用難以估量。我們要做的是加強文物保護,弘揚我們的中華文化,并發揮它們的積極作用。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后感 篇2
在《道士塔》一文中,作者余秋雨表達的是對王道士深深的恨,而我,從中看到的是當時中國的弱。
20世紀初,中華民族的瑰寶莫高窟由一個做了道士的農民王圓箓掌管。可是,這個王道士卻嫌壁畫太暗,將它用石灰刷白;他又砸碎古樸的中座雕塑,重新堆塑上幾個怪里怪氣的塑像;他還將發掘出的文物送往京城的各個官員家中。當那些為敦煌文物慕名而來的外國冒險者想用大量的金錢換取它們時,王道士竟然也只收取極少的貨物,甚至還會把文物主動送給這些外國人。
看完這個故事時,我真恨這個王道士,他就是個賣國賊,可是再仔細想想,又覺得他很可憐。王道士是個沒有文化的農民,那時候的農民根本吃不飽飯,可以賺到點零碎銀子是很不容易的,更別說接受教育了。當時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些文物有多么珍貴,即使王道士他知道,但在吃不飽飯的情況下,他也一定會把文物賣掉的,因為他要吃飯,要活下去。畢竟,像朱自清那樣“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有氣節的人是少數。而“涂墻砸像”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是王道士個人的審美觀與敦煌壁畫完全不和造成的。因為當時的中國農民都讀不起書,沒有接受過什么教育,他不知道這些壁畫也是一種美,這些文物有多么的珍貴。
王道士不是可恨,是愚昧,是可悲。可恨的是當時中國是個弱國。弱國,國民吃不飽穿不暖;而強國,國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弱國的大部分人上不了學,而強國,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教育;弱國,就是內部人心渙散,而強國,則是所有人團結一心。“王道士”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經過幾代中國人的努力,我們現在已經邁上民族復興的道路。毛澤東、周恩來帶領人民打跑了日本鬼子,并為新中國的富強奮斗一生;科學家錢學森放棄了美國錦衣玉食的生活,毅然回國報效祖國;馬云創建了淘寶公司,不僅使我們的購物生活更輕松,還使許多人實現了“做老板”的愿望。再回到我們的身邊,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有老師、司機、農民、消防隊員還有環衛工人……他們都正在為中國能成為強國而奮斗著。假如中國是一列火車,14億人就是火車上的零件,少了一個火車就會減速,零件多了火車則會跑得更快。
周恩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生,我們現在要為中華之富強而讀書,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讀書。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后感 篇3
首先想到道士的無知。你看,那么多珍貴的文物的遺失,不就是因為道士的無知嗎?設想,如果道士知道這文物的價值和對國家的意義,他一定會舍命保護它們。可他什么也不知道啊——精美的壁畫在他手下變為白墻,優雅的雕塑在他錘下化為烏有。恨,恨他的無知。
無知的不止道士一人,政府官員們也很無知。由此聯想到中國的文盲。中國的成人識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入學率低于許多發達國家。試想,一個文化無法得到普及、到處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的國家,怎么能強大得起來?怎么能與外界競爭?當然留不住價值連城的經文和畫卷!
又多讀了幾遍,就開始恨起政府了。的確,王道士的疏忽導致了直接的損失,但清政府有更大的責任!
在道士不得不因為落魄不已而無奈用文物換來少得可憐的銀子時,政府哪兒去了?來看看清政府都在干什么好事——
慈禧依舊每天一百道菜,依舊年年揮金如土地祝壽;頤和園依舊在熱火朝天地修建,這個老女人依舊在愜意地腐敗!
真是“天子萬年,百姓掏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呵!
有這么多閑錢享盛宴,祝大壽,修園林,區區一點運費都出不起?笑話!
清政府腐敗得無藥可救!恨,恨清政府的墮落!
恨,又有什么用呢?
只能把這次文物的流失當作慘痛的教訓,化作今天研究敦煌文明的動力!
那王道士的圓寂塔,刺痛了愛國人的心。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后感 篇4
目前,我們公司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發展與機遇并存,對我們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挑戰,我們的工作如果每天都有一些進步,都會對公司的蓬勃發展一個有力的推動。作為一個部室主任,如何更好的完成公司交給的任務,帶領部室的員工努力的工作,是我經常思索和研究的問題,也存在一些疑問和難題。通過學習余世維博士主講的成功經理人的管理藝術—《企業變革與文化》報告后,使我深深的意識到本部門的管理工作有許多需要加強的地方,下面按照余世維博士的報告結合自己的工作進行分析,使我受到很大的啟發。
在余世維博士的報告中以貝爾.阿爾卡特公司為例,講述一個公司不可能沒有文化,一個公司不可能完全不知道文化是什么,只能說我們有哪些地方需要補強,就是還要再加強一下,或者說我們原來有這個文化,慢慢的就不見了,我們在企業發展中間面臨很多激烈的競爭,需要多補強這種文化。對于一個公司是這樣,對于一個部門更是這樣,正如余世維博士所說的,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獲勝,就必須不斷的補強自己不足的地方。那作為一個部門,同樣得需要補強自己存在的不足,才能形成強的凝聚力、執行力的團體。
要做到及時與快速。這是指決策迅速、反饋迅速、作業迅速。作為一個部門負責人一旦接到公司的任務,必須快速拿出實施方案,將方案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完善,并及時推動方案的實施與落地,抓住快速發展的時機,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正如余世維教授所說的:我們比對手快一個月、快一周、快一分鐘,哪怕快一秒鐘,我們就獲得勝利。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過,我們的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意思是說,改革發展是一個新生的事物,我們沒有任何經驗和成功的模式來汲取借鑒,我們要變發展邊摸索,不要貽誤戰機。同樣我們接到公司的任務后,要決策迅速、反饋迅速、作業迅速,哪怕比競爭對手快一秒鐘,我們的勝算就高一籌。
在我們單位有許多年輕的員工,工作積極性也特別高,或多或少的存在看重自我發展的想法,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做他們思想工作的時候,要求他們把自我發展與企業的振興聯系一起,在為企業做貢獻的過程中獲得自我發展。在以后的管理中,要加強對員工主動與進取的教育。在工作中培養競爭與取勝的心態,不斷要求自我調適與自我發展。一個人不應問公司能給我什么,而應問自己給公司做些什么,自我調試自我發展,培養取勝的習慣。每天都要求自己有一點進步,做同樣的事情一定要做的比上次更好,這樣日積月累,離成功的距離會越來越近。
余世維在報告中講到,在工作中,還要做到變通與簡化。凡事都盡可能的簡單跟靈活,做工作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與思維,不要一動就說過去就是這么做的,即使這樣工作十年、二十年仍舊是這個樣子,不會有多大的進步。我在和員工交流的時候總是提出:每天都有一點收獲,每件事都要有一點改進。做工作就應該用心去做,一件事情交給我,應該怎么做,應該考慮的周到些,如果這件事由別人來做,會做到什么效果,而自己做會有什么沒考慮到的地方。吸收別人的方案的優點,彌補自己沒有考慮到的地方。每天都有一點收獲,每天都有一點改進,日積月累我們的工作就會不斷的進步,緊跟公司快速發展的步伐。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后感 篇5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社會的變遷,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企業廣泛參與國際競爭,企業面臨和強大的跨國公司的競爭,在競爭日趨激烈和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許多企業面臨被淘汰的危險。為了保持和提升競爭能力,企業不能只靠吃“老本”(原有的競爭優勢)生存,應當通過積極變革和不斷創新,不斷提升競爭力,是企業贏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
企業文化與群體的共識是企業變革的基礎。企業成功變革主要靠員工對企業發展戰略的認同,有賴于員工的共同奮斗。一句話,企業變革要從老板開始,員工也應該從自己開始,參加到變革隊伍中來。
狹義的企業變革就是流程再造、流程管理,它是企業變革的一個部分;而企業變革又是3C(競爭、顧客、變革)中的一環。
企業在什么情況下一定要變革,才能生存呢?
第一、競爭環境有了變化,經濟處于競爭激烈和變動加快的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企業關心的是如何提高產量,滿足消費者數量上的要求。因為只要求達到數量,企業只要增加員工的數量就能解決問題,組織架構相對比較單一。到了20世紀90年代,顧客的需求開始多樣化,為了勉強迎合顧客需求,使得企業流程變得冗長,而且缺乏工作效率,也增加了人事成本。
第二、企業的競爭原則有了變化。過去的競爭原則很簡單:以最低的價格,為顧客提供可接受的產品或服務。而今的企業競爭原則:以最低的價格,為顧客提供最佳的產品或服務。
第三、公司的發展有了變化。面對而今的市場環境,我們迫切需要變革,變革一樣也是有多種形態的,被迫變革,這是最為被動的,明顯落后了才被迫學習,這種態度的企業往往走得不遠。能夠預先感覺社會動向,做到先知先覺,并主動變革,這就是生存者。變革的最高類型是創造變革,也就是領導產業發展,制定行業規則。變革必須抓住兩個觀念:品質第一;一切都為顧客而坐。
在變革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被人反對,不被支持,發生內部沖突,放棄一些短期利益等等,個人文衛企業應該加強同員工的溝通,讓員工了解和接受企業的戰略目標,變革內容的事前溝通、事中觀察與事后修正;遇到障礙或阻力,立刻解決或調整。員工不可怕,可怕的是領導不與員工溝通,人心惶惶。
文化也是一種極具深遠意義的影響力。如果一個人改善自己的專業能力,公司會產生一倍的效果;如果一個部門愿意改造流程,公司會產生10倍的效果;但是,如果整個公司改造自己的文化,就會有100倍的效果。企業應重視文化的影響力。
我們的公司現在也處在變革階段,參與變革的領導可以翻翻本書,取得一些經驗,因為本書很注重案例的分析,不會覺得過于文字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還是比較緊密的,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向企業推薦此書,更深層次地了解變革與文化的影響力。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后感 篇6
在余世維博士的報告中講到,企業變革可以看成是一個機會。說到變革,大家熟知中國的百日維新與日本的明治維新,發生在同一時期的百日維新曇花一現已失敗告終,日本卻明治維新成功,使日本變成亞洲和世界的列強,一直到今天,同樣兩場變革發生在同一個時代,我們中國失去了這么一個機會,而日本抓住這么一個機會。企業也是一樣的,抓住了變革的機會,我們就抓住了發展的機會。
大家知道,企業核心的競爭力,它的根源是創新,創新是來自變革,而變革是以文化作基礎,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決定。余世維博士,又以巴西的Embraer搶占中國區間航空市場、中國中小企業和一些個體戶和私營企業參與伊拉克重建投資行為,來說明,機遇對每個人是同樣存在,關鍵是能否抓住這個機遇。如果不能抓住,到底是什么問題呢?余世維博士講到,抓不住機遇可能是沒有進行變革,或者是經過變革以后,沒有變得有能力去抓那個機會。
什么是變革?余世維博士講到:變革就是丟掉原有的規則,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如何做到變革呢,就要遵守二個觀念:一是品質第一;二是一切事情是為顧客而做。余世維博士以Newport News Shipuilding 造船廠為例講述品質第一,一個造船廠總裁韓廷頓先生所講的話:“我們必須造好船,能賺錢就賺;假如不能,損失在所不計,但一定要把船造好。”這說明了品質的重要性。以中國臺灣華航與長榮航空公司的為顧客準備的拼餐點、小籠包、水餃、荷包蛋、鹵蛋、熱道面,還有日本的飯丸、蛋湯,還有油條跟豆漿,能想的都想了,這就叫做用心去想,一個人用心去想,這一切是為了顧客。這給我在部門管理工作坊面一個很大的啟示,就是不是要求員工要做多少件事情,而是要求把每一件做完的事情要做好,追求完美的結果。
余世維博士講到,打破習慣領域的一些參考做法有:一是流程改造不僅是縮短時間,還要考慮重新設計系統與制度,這要求我們工作要有打破習慣思維模式,敢于創新。二是在不需要改變的時候,逐步改變,反彈會小,代價也會少,這要求我們把創新作為經常性的工作來抓,要具有超前性。三是盡量減少束縛我們想法、做法判斷能力的限制因素,要求我們解放思想,排除干擾來創新。四是組織層次可以上下壓縮,品類部門可以左右壓縮,規模量產可以集中壓縮,這要求我們做事情要簡化。五是改變游戲規則,除非領導人愿意,它的希望一定不大,要求我們部門領導者,要主動地帶動創新工作。要找出和滿足顧客的需要,就請顧客參與設計、參與討論、參與試驗,能超越他們的期望,當然更好,要經常傾聽我們服務對象的聲音,更好的做好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