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在細雨中呼喊》心得體會(通用5篇)
讀《在細雨中呼喊》心得體會 篇1
已不知曉第一次聽到余華這個名字是在什么時候。記得高中的一個晚自習上,歷史老師讓全班看了《活著》。我猜歷史老師也不知道這是一部改編自小說的電影。活著是余華的作品,我幾年后才知道。
讀書對我而言一直是一個模糊的行為方式。大多數人會選擇在課本下放一本言情小說或者是金庸的武俠。
當我回過頭時,發現一直在閱讀的我其實沒有汲取到真正的營養。我汲取的更像是旁門左道的雜能量。我不得不懷疑我自己,這個熱血好動的年輕人在那幾年里到底做了些什么。
在數學草稿本上,在課本上,寫下一段又一段迸發出的文字。之后無意間丟棄這些廢紙。寫在課本上的文字當然會被留下,但課本早就無人問津。正如看到兒時的衣服,一副嗤之以鼻的樣子。很可能在某個下午愉悅的把書賣給收廢品的人,我還因此得到零花錢。
幾年間,那些文字在不經意間被我徹底摧毀。笨拙的文字到底在哪,我不得不搜索記憶試圖找到零星的文字。
文字的力量很迷人!多數思想怪異的小孩總是在小時候就被它勾引。這勾引很長,很可能是一生。
當我知道梵高的時候,人們說他是瘋子,我也理所當然的認為他是瘋子。我對瘋子天然癡迷。
我又以為藝術家都長在一片土地上,所以我簡單的認為梵高所在的地方人人都是藝術家。
后來,我早就忘了我曾經這么認為過。
第一次看余華是去年,《幾個詞匯里的中國》。我覺得他是有思考的,對中國有著清晰透徹的思考。我喜歡真實客觀的講述者。在《細雨中呼喊》,也讀出了講述者的味道。
余華的文字厚重扎實,像結實的莊稼漢。我很難平等的看待他,他像極了父輩。在父輩跟前孩子會突然放下嬉皮轉而敬重。在這樣的文字面前也不敢撒野,敬畏的讀。
讀《在細雨中呼喊》心得體會 篇2
買下《在細雨中呼喊》之前在書店里猶豫了很久,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最后一咬牙還是決定買下。
并不是第一次看余華的書,并不是懷疑書的內容不夠精彩。相反,余華的小說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不論是最早的《活著》,到《許三觀賣血記》,再到后來的《兄弟》。我只是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再一次經受得住余華書里的絕望以及悲傷。
始終覺得讀余華的小說需要足夠強大的內心,你不知道自己會在哪一個瞬間崩潰,你不知道又會度過一個怎樣郁悶的下午,所以我是從來不在下雨天讀余華的小說的,因為我覺得那樣對自己來說太過殘忍。我想我不是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每次讀余華的小說都是一次冒險,從對他一無所知的《活著》開始。那時的我也只不過十四五歲的年紀,小說里那樣沉重苦難的命運,對于一個少年真的是太過殘酷了。有很多次都看不下去了,只有揉揉發紅的眼睛,合上書,打打游戲,來排解心中的苦悶。我想我性格里悲傷的部分和余華有很大關系吧(笑)。
到后來漸漸熟悉了余華,你知道小說里的人永遠是充滿了苦難,那個時代那個世界總是惡意大過善良,當你在小說中看到微弱的光亮以為可以抓住成為太陽的時候,作者總是會迫不及待的用另一個更大的絕望來撲滅。你刻意保持與書中人物的距離,試圖不注入感情,但余華總是能找到方法讓你喜歡上他,書中的人物總是優點與缺點同樣明顯的,你很容易從他們身上依稀看到你自己的影子,你總是沒有辦法逃脫。
“文~”是余華無法不去提及的詞匯,背景。無論是《許三觀賣血記》里的濃墨重彩還是《在細雨中呼喊》的少量描繪。我不知道那個時代對于余華來說意味著什么,那個年代給予了60年出生的余華怎樣的記憶與經歷。但我知道那對于余華來說應該是及其重要的,以至于他每一次小說都沒有辦法跳過那段歷史,我們也能夠從他的小說里明顯的看到他的態度。
不知道是不是那段歷史,那個年代的原因,余華的小說里世界始終是充滿惡意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惡意,孫廣才對孫有元的冷嘲熱諷,李秀英的自私冷漠,醫院為了給臨盆的縣長夫人輸血奪去了有慶的生命,《兄弟》里兩個秀才的低劣。我曾經試圖找出他們惡意的來源,源于無知的愚昧,來自擁有知識的冷漠,鄉村的粗鄙,城鎮的自大。原因太多太多紛繁復雜不一而同,不論書中人物怎樣生長總是向著最丑惡的方向。也許在那樣瘋狂的年代里,怎樣的階層怎樣的經歷怎樣的背景都會朝向共同的方向。
余華是一個游刃有余的敘述者,他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不得不令人嘆服。仿佛記得余華說過,他之所以能寫出如此流暢的文字,得益于他并不認識太多的字,所以只能用他認識的為數不多的文字講述那些故事。
“活著的人是無法看清太陽的,只有臨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陽。”他這樣說。
他就如同《活著》里那個遲暮的老人一樣講述著關于命運關于時代的故事。
他從不假裝憐憫同情,也從不過度渲染悲傷,他只是平常但卻出奇流暢的講述者一個個沉重的故事。他的故事是悲慘凄涼的,但敘述者的內心卻是看盡一切的幽默淡然,我們偶爾會看著那些趣味的句子忍俊不禁,但在笑聲出口的瞬間嘴角就變成了苦澀。
每看一本余華的小說都會促使我寫一篇書評,心中有太多太糾結的情緒需要找到一個噴薄而出的出口,如果聚集在心里會生長出不知怎樣的怪物吧。
《在細雨中呼喊》是我看的第四本余華的小說,第五本余華的書。余華還是那個余華,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
讀《在細雨中呼喊》心得體會 篇3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怎么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范文格式參考。
如果說余華的小說以前只能是影響我,那么現在已經左右我了,不折不扣。
我是在逾近20歲才看了這本書,我發覺我竟然無法一口氣讀完它,我只能讀讀想想停停,以至于忘掉了主角是他還是我。
我終究是沒有那樣的時運,生活在那個年代,有那樣的祖父,父親和繼父,母親,哥哥和弟弟。生活與他們每個人來說,都未嘗不是一種劫難,我曾以為在細雨中呼喊的是個人,最后明白,吶喊的是時代,是生命,是貧窮,是魂靈。
所以我發覺我的生活和我想的事,我所寫的東西,未免都太過狹隘了,如果是可以選擇,我到希望我的童年也是貧窮、落魄、顛沛流離,其實除此之外,我委實是想不出還有什么不同的.,我一樣的渴望友情,一樣對一切美的事物充滿著渴望,對一切丑的、淪落的東西失望透頂、唏噓不已。然而正是因為貧窮和時代的滑稽,才能真正的讓我們直面孤獨,是的,就如同那個等待小伙子來爬床的寡婦一樣的孤獨。至少于我,和他有過同樣的孤獨,所以每每讀到我也有的場景,我只能合上書,默默的回想著,甚至對余華虔誠的戰栗著,現實盡是如此,丑陋不已,卻毫無消極。
總是有那么樣的一些丑陋,是相對于教條而言的。
其實,那并非正的丑陋,只能算作是不偉大而已,自然不必贊揚,但是更無須批判。
現在來看,我知道我是根本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我只能透過已有的感慨,念頭,經歷,和朦朧的臆斷來揣測每個人的意圖,我越來越覺得我是能理解父親的,比如他爬寡婦的床,那般的對待祖父。而數年的教育使得我不能原諒他,或者自己不能讓自己原諒他,他即便丑陋滑稽,也終究不是他本身的丑陋。
在細雨中呼喊,有人說是在將童年,但意義卻早已超越了童年的范疇,里面的每個人都是主角,我喜歡每個人物,我也向往那樣的環境。
也只是想想而已,他們所有人都不肯離去,在細雨中呼喊,內容不一,表情各異,有的在訴說,在抱怨,在咆哮,在啜泣,盡管如此,主角也該是微笑的吧,再多的不幸、貧窮,可是,他確是有著完美的生活。
讀《在細雨中呼喊》心得體會 篇4
本文是好范文網的網友推薦,并由本站編輯整理的《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范文精選,僅供參考。
很早看過余華的《活著》和《兄弟》,心被故事牢牢吸引,隨著書里的人或哭或笑,而沒有注意寫書的余華。近來讀他寫的<在細雨中呼喊>,里面的很多句子都讓我反復默讀,不由得佩服這個余華,同樣的漢字,經過他的排列,就有了不同的味道。這讓我想起很早看余光中散文和詩歌時的感慨,他對文字的駕馭讓我有很美得感受。
文字在余華這里,不再是符號,而是一只畫筆,他用這只畫筆細膩的描畫出一幅幅場景,在這些場景里,似乎能感受到時間的流動,能看到人性扭曲的丑陋,也能看到人性中善的溫暖,在絕望中也蘊含著希望。
我看到孤獨敏感的孩子對愛和友誼的渴望。醫生用手掌撫摸額頭來了解小患者的體溫,對于一個孤獨的孩子來說卻是親切感人的撫摸,因為對愛的撫摸的期待,使這個孩子躁動而且更加孤獨。
這個孩子能看到祖父慈祥的目光,也能看到養父羞愧而又疼愛的目光。這些,都溫暖著他幼小善感的心。
六歲的魯魯,用想象中的哥哥來保護自己,與生活做著抗爭,媽媽粗魯的態度也不能打消他對媽媽的依戀。一想到書上寫著魯魯在監獄外面的大樹下風餐露宿,因為能和媽媽的目光相遇而欣喜時,我就不由得哽咽。媽媽,是家,是溫暖,幼小的魯魯知道這些,所以,不管怎么樣,他不離開媽媽。
書里寫了弟弟的死,蘇宇的死,祖父的死,父親的死,母親的死,養父的死,不同的死亡方式卻有同樣的感覺:死亡是一種解脫,是一種回歸。所以,看到這些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我眼里有淚,心里卻不再恐懼。哭的時候要大哭,哭完,生活還要繼續。
不管生活怎么樣,人應該深情,溫柔,真摯的去愛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用心里的善來體恤他們,憐愛他們,理解他們而不是抱怨憎恨和傷害。
為什么有的人會被生活淹沒,有的人卻能掙扎出來,我想,這需要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僅是對活著的熱切渴望,更重要的是來自對愛的呼喊和渴望。
我期望隨著年華的逝去,我能有一雙清澈,透明,溫暖的眼睛,而不是那種混濁,麻木,冷漠的眼睛。
人,首先要活著,可不能僅僅只是活著。
讀《在細雨中呼喊》心得體會 篇5
本文是好范文網的網友推薦,并由本站編輯整理的《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范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都籠罩在一種無可名狀得淡淡的哀傷里,仿佛自己成了書里茫然無措的孩子們的綜合體。故事里的那個時間段,似乎大人有著絕對的理由對孩子不負責任、辱罵、驅趕甚至傷害。根源,是他們對于貧困的厭惡及懼怕,對于自身的絕對優先和對其他各式生命的冷漠。而作者,竟以小孩子天真簡單得思維來表現這種無情但無奈的現實。
唯一帶給過孫光林些許家庭溫暖的是王立強和李秀英,和他們詭異的小家。可王立強卻出軌并自殺了,李秀英也神叨叨的就隨意丟下了孫光林。可孫光林并沒有表現出我所期待或者說我所以為的理所當然的痛不欲生,相反,他竟然獨自回了南門。他和這本書里的幾乎所有的其他孩子,都想到了活下去的辦法。我最直觀的感覺,就是眼淚多次呼之欲出,卻又因接下來看似離奇卻順理成章的轉折而忘記滾出來。
我所期待了解的孫光林幸福的大學生活,最終還是沒有現身。感覺仿佛一直被蒙在一層朦朧的灰色紗布中,透不過氣來又不至于窒息。
這篇看似有些混亂的回憶錄,最終又極其合乎邏輯又令人驚奇的回到了原點,不,不是原點,是回到了南門。我感嘆作者無序卻不凌亂的條理,他用略帶諷刺的口吻,敘述著包括孫光林在內的所有小人物的生命歷程。這些生命,在他人眼里,就如作者的口吻一般,是諷刺的,甚至可笑的。而在他們自己手里,是被珍重的寶物,是凌駕于一切之上,無論如何都必須受到b^衛的珍寶。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生命的珍視和渴望,也許王立強和祖父自愿求死,但王立強自殺前下意識的想去撫摸他受傷的手,祖父則仰天長嘯,等死卻無法忍受饑餓。我想他們心底他們的潛意識里,能活一定不求死。那些孩子們,寡婦,馮玉青,孫廣才,母親,國慶家樓下陰森的婆婆,祖父的母親……
這幅畫,讓我吃驚,讓我覺得求生是多么重要生命是多么可貴。活著并且活得好是多么唯一多么簡單的目的。當然,惠及他人,無損于他人,是必須堅持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