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課外閱讀心得(精選3篇)
初中學生課外閱讀心得 篇1
在一個月里我讀了兩本書,可能是我的閱讀能力提升的緣故吧。而在這兩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由英國作家夏洛蒂寫的《簡愛》。讀過之后,我永遠也忘不了這本書。
簡愛身材瘦小,相貌平凡,無金錢、無地位,卻有著不平凡的氣質和非常豐富的情感世界。她在生活的磨練中,拋棄了女性天生的懦弱與嬌柔逐漸養成了堅強獨立的個性。她不會在表兄殘暴面前甘心被辱,而是據理力爭。即使結果不盡人意,卻始終如一沒有低頭;在魔鬼般冷酷的布洛克爾赫斯先生的折磨下,她不會表現出任何恐懼,而是從容的扛下來,獨立堅強的活下來。雖然她沒有美麗的外表,卻有著美麗的品質,而這種品質深深的吸引著我,她無論身處社會的底層,還是身處上流社會,她總是不卑不亢,她表現出的那種自強,自尊,自愛讓人不得不敬佩她,她身上閃現著一種獨立人格的壯美與崇高。我想,這也是她深深吸引我的原因吧。
我特別佩服簡,是因為在書中的一件事:簡是一個孤兒,從小被他的舅媽收養,受盡了虐待。尤其是舅舅的兒子約翰,這個又胖又壯、蠻橫無理的家伙,經常無緣無故的打罵簡,而舅媽不但不去制止,反而支持兒子的野蠻行徑。簡后來是帶著滿腔怨恨離開舅媽家的,但當她聽說舅媽里德太太生命垂危時,簡忘卻了里德太太的一切不好,毫不猶豫的回到了她曾經厭惡的地方。當她見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在三年前,簡的叔叔給他寫了一封信,想讓她給繼承他的遺產,因為他無兒無女,所以想讓簡為養女。但是因為里德太太當時對她厭惡至極,也不想讓她走運,過上富日子。所以他給簡的叔叔回了一封信,說簡生傷寒病死了。就這樣,簡失去了一個轉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里德太太的這種行為實在令人氣憤,讓他把這些事都統統忘掉。簡很希望能與她和解,但直到死里德太太也沒能改變對簡的態度,這使簡無奈而又痛苦。
通過這件事,簡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瞬間更高大起來了。她的視金錢如糞土的精神,更是值得當今人們學習。
《簡愛》這本書也是我看出了自己的不足,讓我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把失去的東西找了回來。
初中學生課外閱讀心得 篇2
浮士德是歌德的著名長詩,這部作品花費了歌德大半生的努力,直到歌德垂暮之年才真正完成。
浮士德的故事其實在德國廣為流傳,浮士德可能是中世紀一個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他本事過人,發明了各種在當時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器具。當時愚昧的人們無法理解他的神通,就傳言他和魔鬼有著交易,是有魔鬼在暗中相助。"魔鬼交易"這一故事類型也就大致在此后流傳開來,大致資料都是:[某人為了得到知識、永生、權力等等而將自我出賣于魔鬼,昧著良心替魔鬼干各種骯臟的勾當。"當然,這類故事受到中世紀宗教愚昧(如[獵巫運動")的影響,在今日看來是有一些可笑和不可理喻的。久而久之[魔鬼交易"就成了浮士德故事的起源。
在閱讀《浮士德》之前,我先大致了解了一下這部作品誕生的背景--關于浮士德的優秀作品一共有兩部,一部是馬洛所作的《浮士德博士的杯具》、另一部就是歌德的《浮士德(上。下)》,這兩部作品誕生的時間都是歐洲歷史上十分重要的時間點:前者是文藝復興,后者則是啟蒙運動向浪漫主義運動過渡的時期。我大致了解了一下兩部作品,《杯具》一文,馬洛主要強調了浮士德博士對知識、權力的追求,以及他向魔鬼出賣靈魂后的自負心理,當他最終意識到自我期限已滿要墮入地獄的時候,才誠惶誠恐追悔莫及,最終在無限的恐懼和悔恨中被魔鬼拖入了地獄。能夠說這個故事,就像莎翁的杯具一樣,充滿了對人的心理描述,以及對人性脆弱、人性弱點的深刻反省,浮士德在這部作品中是被作為一個出賣自我靈魂的負面主角來處理的,他的執著進取的正面形象只是一個陪襯。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好作品,可是把[追求知識、力量,渴望強大和優秀"視為一種[瀆神"、[僭越上帝權威"的行為,當成要批判的對象,這中間就流露出了一種中世紀殘余的[反智主義"、[反科學主義"的思想,在當今看來,是一種反動的思想。并且作品中不斷塑造人的狂妄和人的內疚,不斷強化上帝的權威,也隱含了一種[人類應當跪倒在上帝面前誠惶誠恐"的宗教[罪感"。文藝
復興時期的人們雖然理解了享樂主義、理解了追求金錢,甚至有走向縱欲主義的傾向,可是實際上在人們的內心中,人們并沒有放棄對上帝那種誠惶誠恐的心態,并沒有勇敢地相信自我的意志和理性,歐洲人還沒有從宗教所塑造的自卑
感中走出來。
到了歌德的時代,情景就已經大有不一樣了。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是歐洲波瀾壯闊的年代:牛頓定律等自然科學的發展、啟蒙運動的展開、資產階級革命的風起云涌、工業化的浪潮、自由資本主義的興起、拿破侖的征服、德意志的統一,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傳統的宗教力量大大減弱,自然神論、泛神論和無神論代替了羅馬教廷和道德教條,人們開始相信自我改造自然的力量,并且在國際舞臺上開始勇于去追求權力、相信自我的理性、踐行自我的意志。此時的人們甚至不愿意再去理會理性主義時代那些陳腐僵化的教條,而要求實現自我、實現意志的解放。于是,伴隨著藝術界的狂飆突進運動,浪漫主義時代到來了。而歌德的《浮士德》正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我們能夠在浮士德中看到歐洲自文藝復興后幾百年的發展歷程的縮影,比如在《浮士德》中,歌德宣揚[人難免誤入歧途,可是只要執著追求,總會到達天堂",這也正是資本主義崛起后[個人奮斗"、[自由選擇并自我負責"觀念的體現;比如在《浮士德》中,浮士德斥責故紙堆,追求實踐、有意義、有活力的生活,也代表了工業禮貌興起后,迂腐的觀念、僵硬的思想觀念受到了人們的拋棄。總之,《浮士德》誕生是的時代與《杯具》已經很不一樣了。
浮士德全書由上下篇組成,外面由一個套子套起來,套子的資料是:魔鬼梅菲斯特和上帝打賭,貶損人的尊嚴,說要把一個人引入歧途證明給上帝看看。上帝則對人充滿了信任,相信人必須能
自我救贖,從答應了梅菲斯特的賭約。梅菲斯特找到了不愿意沉迷于故紙堆的浮士德,還給他青春,帶著他四處游歷
《浮士德》上篇是全書最精彩、戲劇沖突最復雜的一部分,也是最常被引用、改編的一部分,上篇主要介紹浮士德和少女瑪甘淚的感情杯具:浮士德愛上了瑪甘淚,瑪甘淚為了與之幽會而給媽媽下了安眠藥,失手毒死了媽媽。他們的感情被瑪甘淚的哥哥發現,為了殺人滅口,浮士德殺死了瑪甘淚的哥哥,然后逃走。之后瑪甘淚懷孕生子,因為害怕事情敗露而淹死了嬰兒。最終事情事發,瑪甘淚被判死刑,浮士德趕回來相救,但瑪甘淚拒絕了。她死后,被上帝接進了天堂。這個故事之所以十分吸引我,是因為這樣的感情杯具至今仍在各處上演著。在今日的報紙上,我們仍然能經常看到諸如[少女懷孕殺嬰"、[男生為感情斗毆而殺人"、[叛逆少年誤殺父母"之類的人間杯具,而此類題材也經常成為[殘酷青春"類型藝術作品的素材。很多人認為這是[每個青春期少年長大成人必經的階段",當然我是不太贊同這種評價的,成長不需要付出這么大的代價,可是剛剛長大的人確實不懂得很多事情的分寸,做事情超過了必要的限度,不論是多了還是少了,都最終會害人害己。在這篇作品中,作者讓瑪甘淚上了天堂,并讓浮士德從罪惡感中解脫,并沒有因為他們的罪行而對他們進行道德審判。這說明浪漫主義時代的人更加注重的是人內心的感情,對貼合人性但不貼
合道德的感情和行為有了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正如《杯具》一文中一樣,《浮士德》的上半篇借著浮士德的悔悟、
瑪甘淚對自身罪惡的恐懼,深刻地描述了人類的內疚感和恐懼感。其實內疚感是性格杯具的本原,與命運杯具那種極力抗拒外界力量卻不得相比,性格杯具通常都是當事人因為性格的某些缺陷或者行動的某種過失而導致了自我不想要的結果。當人做錯事的時候會感到內疚,所以內疚感就成了性格杯具[杯具感"的來源--一種對自身行為憎惡而又無可奈何的感情。
《浮士德》的下篇是歌德垂暮之年才發表的,凝結了歌德一生的經歷,所以它有了更多歷史和哲學的內涵,也有了更多的情節。可是垂暮之年的歌德卻不再有青春時代的活力,所以相比起上篇而言,這篇在戲劇沖突方面要遜色得多,在文藝史上的影響也要弱得多。在這篇中,歌德讓浮士德為國王工作,經過發行紙幣而解決財政危機。浮士德讓梅菲斯特造出了人造人,并在他的帶領下回到了古希臘和海倫結婚。之后浮士德又想要填海造陸,無奈魔鬼暴力[強拆"一對老夫妻的房子,浮士德愁瞎了雙眼,最終最終滿足地倒下了。浮士德死后,上帝將他帶去了天堂與摯愛瑪甘淚相見。在浮士德的下篇中,我們能夠看到很多歐洲當時的影子。浮士德濫發紙幣來解決財政危機的行為可能是當時統治階級常用的做法;之后浮士德搞[人造人"、要回到古希臘,能夠看出自然科學發展的影子,其中也有著此刻科幻小說中[克隆人"、[時空隧道"的影子,人們的科學意識已經代替了宗教意識。浮士德下篇中最重要的就是最終的兩段:浮士德和海倫結合,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愛好飛翔,最終摔死在浮士德眼前。這段明顯是
出自古希臘伊卡洛斯的神話,有人認為這是在影射拜倫的死亡。這段標志著:浪漫也好、理性也好,實際上它們都是靠不住的。從文藝復興到浪漫主義時代,歐洲人一向崇拜古希臘古羅馬,可是歌德認為:古希臘和古羅馬都已經過去了,古希臘的復興并沒有拯救被教統治了一千年的歐洲,歐洲要尋求于一種新的禮貌--一種地球上前所未有的禮貌,那就是大工業時代。于是就有了浮士德最終試圖填海造陸的一幕。浮士德想要征服大海,讓他的人民在新的土地上幸福地生活,最終
他最終滿足了。這也代表了大工業禮貌時代的到來,而那兩個被害死的老夫婦也代表了工業禮貌對農業禮貌無情地征服。
《浮士德》中的幾個人物都有著明顯的象征意味。浮士德代表著永無滿足的實踐、浮士德的助手代表著當時迂腐的經驗主義哲學、梅菲斯特則代表著虛無主義和犬儒主義、瑪甘淚是一個無知的少女。他們并沒有明顯的善惡之別,其實他們都是人性的一部分,歌德的《浮士德》其實就是人性的大雜燴。把所有人和在一齊,就是整個人類。
初中學生課外閱讀心得 篇3
他沒有荒誕的戰場,只有一片墳地;他沒有生銹的長矛,只有撿來的別人的棍子。他甚至沒有一個可以相伴的人,連小狗都放棄他。他只有孤獨。他就是灰娃。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灰娃的高地》,它讓我感受頗深,更讓我認識到尊嚴之間沒有勝負,尊嚴是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為人處世的底線。
《灰娃的高地》講述了一個可憐的小男孩——灰娃從來沒有得到過別人的重視,他孤獨,于是想盡辦法來吸引別人的注意,但是,他的努力總是徒勞的,連小狗都放棄他,他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墳地,但卻招來了別人放肆的嘲笑、漠視與揮臂而來的“敵人”。最后,他終于在他的“戰場”上贏得了勝利,贏得了自己的尊嚴!
灰娃沒有得到別人的關心與尊重,招來的永遠只是漠視。墳地就是他的戰場,是他了不起的戰場。在這個戰場上,灰娃被一幫的孩子欺負,被他們打,他們還往他的身上撒尿,但是,灰娃沒有因為這樣而認輸,他最終選擇了站起來,用自己的勇氣與毅力去戰勝那幫敵人,最終,他成功了!他通過自己不放棄的精神與努力,維護了自己被踐踏得所剩無幾的尊嚴。
再看看我們如今的社會,多少人的尊嚴就這樣被那些所謂的富人踩在腳底下,認為他們的尊嚴是一文不值的,但是,他們并沒有低頭,而是竭盡全力去維護自己的尊嚴;相反,我們再看看,又有多少人為了名利而甘愿低頭,出賣自己的尊嚴,對著高官貴人嬉皮笑臉,他們才是可恥的!
灰娃的尊嚴被人踐踏,但我想他是最悲壯的英雄,孤單單一個人,卻享受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課外閱讀心得體會5
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之后,我從中明白了人生的真諦。
這本書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樣一個無產階級英雄的光輝形象,展示了蘇維埃奪取政權、保衛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波瀾壯闊的斗爭場面。
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英雄形象,他有著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以及鋼鐵般堅強的意志。在保爾投身革命期間,他曾受了重傷并因此失去了健康;但是保爾并沒有放棄。他離開戰場轉向投入國家建設,一直忘我地工作著。這種能為理想而奉獻自己的精神是多么的可敬啊!
固然,保爾的一生是艱苦而又不平凡的。一路上,當然也少不了引導著保爾走向革命的最初領導人——朱赫來。他堅強、剛毅,并且無私,愿意將自己的本領教給別人,不會想到做任何的保留;他對自己面前的道路十分了解,不屈不撓地堅決和剝削者作斗爭。就是這樣一個人,才造就了保爾鋼鐵般的意志。
這本書是一曲生命的贊歌,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那些為人類解放而奮斗的先烈們用鮮血換回來的。這使我深深感到:我們的一生在回顧已逝年華時,不因虛度光陰而悔恨,也不因一事無成而羞愧,而是要珍惜現有的時光,充實而又美好地走好人生的道路。
是的,如果一個人的心中永遠想著祖國和人民,永遠忠于人類的進步事業,那么你就會刻苦地學習、忘我地工作,永遠搏擊進取,你就會為祖國、為人民、為人類的進步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乃至于生命,就會使你的人生放射出不一樣的光芒!
保爾·柯察金的一生讓我們永遠銘記:生命不是為了索取,而是為了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