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5讀書心得體會:一個世界強國的復興
為了解釋一個強大的國家為什么會在200年前衰落,為什么會在200年后復興,賽茨把研究的架構拉得很長,而且還專門拿出一章來分析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倫理道德”,“一個靠倫理道德的凝聚力治理的國家”,賽茨的研究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文化并不具備侵略性。
研究了儒家文化和中國宋代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后,賽茨的結論是“市場經濟和工業社會與儒家的道德和統治體系并不協調”,這導致了中國在1500年這個人類歷史的重要分界點上沒有走出另一條道路。同時,他甚至由北宋王朝被區區600萬人的女真族滅亡,得出了“儒家道德及其管理體制中的第二個弱點”:無力抵御任何軍事力量,懷著一種和平主義的信念,認為憑借自己的道德優勢足以抵抗任何來犯之敵。
賽茨的作品在德語世界已經獲得了聲譽和歡迎。其實,對中國讀者來說,更應該閱讀這樣一部外國人視角的中國“大國史”。讀完此書,可以得到的最大感慨,應當是德國人理性的思維方式和客觀的研究視角。
而這兩樣東西,似乎是中國人傳統中所不足的。因此,盡管對中國的歷史我們也許熟悉得多,但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自身的民族情結,很可能讓我們失去了很多原本應該對自身有所助益的結論,這也正所謂是“只源身在此山中”。歷史是一面鏡子,外國人寫的中國歷史是一面多棱的鏡子。
賽茨在其作品的最新中文版本序言中還對中國寄予了新的希望,“現在的中國已經發展到了這樣的程度和規模,以至于它為自己也為整個世界提出了一項這樣的重大任務:要以新強國的姿態和平地加入到世界體系中。在共同維護世界和平、消除恐怖主義、維護環境和形成平等而穩固的經濟關系諸方面,中國不僅要有責任感,而且已經開始行動起來”。
更重要的是,賽茨對如何應對中國的大國復興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陳舊的工業和技術強國必須有意識地讓位于新的強國,這在經濟領域就意味著,面對“中國的挑戰”不是憑借貿易保護主義去維護本國的勞動市場,而是要靠大規模的結構改變來適應發展。讀書心得體會范文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