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大清相國讀書心得初中生觀后作文800字(精選3篇)
歷史小說大清相國讀書心得初中生觀后作文800字 篇1
陳廷敬生于明末、長于清初,從政53年,歷經28次升遷,先后任職于禮部、吏部、戶部、刑部等重要部門,一直做到文源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清朝不設宰相,大學士就相當于宰相),成為康熙朝代的政壇常青樹。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大清相國》一書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啟示,尤其是以下三點,更對我們當前革弊正風、廉潔發展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大清相國》的啟示一:遠離圈子文化、山頭主義。
陳廷敬從政期間,索額圖、明珠兩大黨派爭斗多年,都想拉攏其入圈,但他以國家為重、以社稷為重、以百姓為重,對誰都拱手作揖,對誰都委蛇敷衍,不入任何圈子,埋頭干事,盡職盡責,靠多年積累的優秀政績逐漸贏得皇帝的信任,最終登上了權力的高峰,成為一代廉臣,留名后世。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干部信奉拉幫結派的圈子文化和山頭主義,個人利益至上,追名逐利,搞親疏遠近、拉拉扯扯,使上下級關系、人際關系和工作氛圍利益化、部門化,使黨內上下級關系、人際關系、工作氛圍不和諧、不健康。
在作風建設和從嚴治黨的新常態下,我們黨員干部必須堅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則,始終保持公道正派的政治本色,嚴格按照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和各項規定辦事、依規矩行事,自覺遠離利益小圈子、放棄個人“小九九”,不站隊,不拉幫結派,不搞小團體,不打小算盤,不搞利益集團,秉公用權、廉潔自律,在其位、謀其政、擔其責,自覺維護團結,爭做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好干部、好公仆,為促進黨風政風好轉提供正能量。
《大清相國》的啟示二:做干吏、做能吏,更要做廉吏。
歷史小說大清相國讀書心得初中生觀后作文800字 篇2
叔叔的力推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作者王躍文主要描素了陳延敬從滿懷壯志豪情不怕艱險的青年時代到韜光養晦歷經坎坷的中年時代再到退隱山林老練沉穩的老年時代,用他完美的一生撰寫了縱橫康熙一朝五十年的政壇不倒翁。
在文章的開頭衛尚書有這樣一段話:“陳延敬才二十一歲,早早的中了狀元,未必就是好事。官是熬出來了,沒到那把年紀,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眾目睽睽之下,沒毛病也會被人盯出毛病來。”不經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這不僅僅闡述了當時的為官之道,放眼觀于當前,無不是這個道理呢!神童是只存在于智力上的,而現實生活閱歷都是靠一年一年的經驗慢慢積累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多少人才華橫溢,最終驕傲自負,碌碌無為一生;多少人默默無聞最終功成名就,流芳百世。正是這樣耐的住寂寞的性子,才造就了陳延敬大起大落仍節操始終為官一世。
在文章的結尾有這樣一段話:“當年衛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自己悟出一個“穩”字,最后又被逼出一個“狠”字,月媛有點醒他一個“隱”字。如若不是這個“隱”字,他哪能全身而退?”所謂等,就是在等待中積聚崛起的力量;所謂穩,就是正確把握發展方向穩步上前;所謂忍,就是在忍讓中避開突如其來的鋒芒;所謂狠,就是在時機成熟時狠下心來做事;所謂隱,就是在輝煌中達到急流勇退的境界。在我看來這“等、忍、穩、狠、隱”五個字是全書的點金之筆,正是這樣的大智若愚,才造就了陳延敬韜光養晦的一生。
總結全書,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眼看當前,為官者不正是缺少了清廉、仁厚、強干、鐵腕如此的心機和為官形象嚒!
歷史小說大清相國讀書心得初中生觀后作文800字 篇3
近日,看歷史小說《大清相國》,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云南巡撫王繼文如期如數征收餉銀、餉糧,速度及數量遠遠超過了其它的省份,康熙皇帝十分高興,要封賞,可當時的陳廷敬卻說:“臣以為,國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愛護百姓。如果只顧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臣說這話并非評說王繼文。”康熙這時非常不高興,覺得陳廷敬和王繼文有過節,陳廷敬是故意詆毀王繼文。而事實證明,王繼文為了升遷,耍了陰招,他把省里國庫的銀子充當餉銀及時上交,并不按國家政策收稅私自許諾減免了百姓商人應交的稅賦,這樣一來,在康熙那里覺得他是一個能及時征收稅賦有才干的官員,在百姓商人眼里他又是一個減免稅賦的青天大老爺、大好人,這種不向百姓收稅賦、挪用庫銀辦協餉只顧眼前利益的事情,雖然會讓王繼文得到一時之利,讓地方群眾感恩戴德,讓皇帝欣賞提拔重用并博得青天大老爺的好官聲,但是長此以往,害處極大。原因在于,其他省份看到王繼文通過這種方式升遷,必定也會糊弄康熙,國庫的虧空必定會越積越大,到最后,損害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利益,一任一任的惡性循環下去,給這個地方留下的就是一堆亂攤子,到時就誰也不好處理,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裝糊涂,這樣日積月累到紙包不住火的時候就會“崩盤”,長此以往最終吃虧的還是群眾。到最后,就會出現官逼民反的現象,這個時候,國家就離改朝換代不遠了。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還不在此,當陳廷敬押著王繼文要離開云南的時候,那么多的群眾擁上街頭,哭著喊著不讓王繼文離開,并這樣對陳廷敬說道:“你就是欽差嗎?你憑什么要抓走我們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云南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好官哪!”可以說,這種場景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為官者誰不希望在離任時是這種場景!如果不明就里,只看表面,王繼文就是傳頌千古的好官,而真實的情況卻是王繼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群眾,可見只看眼前的場景往往是不真實的,對于官員的評價真是要向陳廷敬學習,從細處入手,從深處挖掘,才能真正找到這個地方官員為政的好壞。
古今的官場果然都能夠引誘人們去探究,因為實在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只是到了筆下,到了書中,人也變了,事也變了,要么更加有趣,要么更加險惡,真的如何,誰還去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