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讀書心得(精選8篇)
《成語故事》讀書心得 篇1
成語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流傳下來的,而且每個成語還帶有一個個小故事,不愧為精華。今天我學習了兩個成語故事,分別是“鐵杵磨針”和“鑿壁偷光”。
“鐵杵磨針”主要寫了李白小的時候不愛學習,有一天,他看見河邊有個老太太在磨一根鐵棍,便過去問她:“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呢?”那位老太太說:“我準備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又問:“這跟鐵棒這么大,而針又這么小,能摸成嗎?”老太太告訴李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聽后大為感動,牢記在心,最后成為有名的大詩人。這個成語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么難的事也能做成功。是啊,“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簡單的道理幾乎任何人都知道,可是真正用到里面道理的人又有幾個呢?只要人人都有決心,肯下功夫,那么世界就不會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世界也就會又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鑿壁偷光”主要寫了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就這樣,經過匡衡的刻苦學習,成為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鑿壁偷光”意思是: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看完這個故事,我感覺我們的學習條件比匡衡好得多。家里整天開著電燈,還有許多書和電腦,可是為什么沒有獲得像匡衡的成就呢?我想:還是和我們沒有像匡衡那樣刻苦學習的情況分不開的。今后我下定決心,以匡衡為目標,努力刻苦的學習,爭取早日取得成功。
成語故事教會我為人處世,教會我哲學道理,教會我太多太多。我不會忘記這位良師益友,我會繼續(xù)學下去?
《成語故事》讀書心得 篇2
今天,我讀了一個成語故事:《葉公好龍》。
這個故事主要講:古時候有一個人叫葉公。葉公非常喜歡龍,又因為他生活在富貴家庭中,家里所有的東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頭上……家里上上下下的東西,都刺有龍的圖案。一轉眼,五年過去了。這五年里,葉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
可是,葉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公一家既然這么喜歡我,那見到真龍……豈不是更喜歡了嗎?好!就這么決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見一見那個名叫葉公的人!第二天,真龍來到了葉公的家里,透過窗戶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葉公,葉公也被這如此巨大的呼吸聲吵醒了,一看,兩眼直冒金心,嚇暈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歡某樣東西,并不是發(fā)自內心的喜歡某樣東西,所以小朋友千萬不要學葉公哦!
《成語故事》讀書心得 篇3
今天,偶爾在書上翻到了《濫竽充數(shù)》這篇短文,短文講的是一個叫南郭的人,他去皇宮里吹竽,可實際上,他并不會吹,只是跟著大家一起,蒙混過關。謊言總有被揭穿的一天。不久,先皇逝世了,新皇帝很奇怪,他和先皇不一樣,喜歡讓大家一個一個吹給他聽。南郭先生得知后,只好連夜帶著錢財跑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很好笑,我突然想起,我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丑事”,那是三年級的事了,有一回,老師讓我們出一板黑板報,我不懂怎么畫,但又怕出丑,顧于面子,我只好不懂裝懂地“指點”他們做這做那。一會兒叫他們在這邊畫只小鴨子,一會兒叫他們在那兒畫幾對海鷗,一會兒又叫他們畫綠騰蔓。老師見我這么積極,就在班上表揚了我,我可高興了!可好景不長,沒過幾天,學校舉行了一次黑板報設計比賽,老師想到了我,她讓我去比賽,我慌了,心想我只是不懂裝懂而已,怎么能去參加比賽呢?那不丟臉死了。急忙隨便找了個理由推辭了。
我現(xiàn)在終于明白了,無論是多么美麗的謊言,無論是出于好壞,是謊言,總有被揭穿的一天。沒有真本事的人,是無法承擔起今后建設祖國的重任的!
《成語故事》讀書心得 篇4
可是,媽媽講的太慢了,也太少了,聽到石老師說要看這本書,我立馬讓爸爸給我買來看,看著看著,我就被成語里面的小故事給吸引住了。真的是太讓我愛不釋手了,“成語爺爺”真的是太有智慧了,每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讓我為之深深地吸引。
其中有一個“拔苗助長”的成語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說的是一個人總是覺得他的禾苗長得太慢了,于是就拔出這些禾苗想讓它長得快一些,但是因為禾苗離開了土地就全部死掉了……
我喜歡《成語故事》這本書,它讓我們學到了知識,明白了事理。
《成語故事》讀書心得 篇5
成語跟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我們說話就會經常說到成語、其次就算是做游戲也有像成語接龍這樣的游戲,舉個例子守株待兔、兔死狐悲、悲痛欲絕等等。中華成語千千萬,我最近通讀了一本叫《成語故事》的書,受益匪淺。
《成語故事》這本是顧名思義就是由許許多多成語故事組成的,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有幾個,如掩耳盜鈴、老馬識途、亡羊補牢等。我覺得真正能讓人理解意思悟出道理的又通俗易懂的應該是它們幾個。
“掩耳盜鈴”從表面意思來看,應該是捂著耳朵去偷鈴鐺。他講了一個人去偷一個大戶人家的鈴鐺,他以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別人就不會聽見,他真是太笨了。可是在我們面對許多沒有做好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常會本能的選擇逃避,選擇隱瞞,但“自欺欺人”是不對的,這會讓我們養(yǎng)成撒謊的習慣。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壞孩子。
“亡羊補牢”講的是,一個人他一天丟了一只羊,這只羊被狼吃了,他卻沒有把羊圈修好,第二天他又丟了羊,這才把羊圈修好。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看到了自己的錯誤,就馬上改正,不要知
錯不改,并且還要聽從別人的建議,并立刻改正。
快樂的`成語故事的遨游就到此結束了,我希望大家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而不是去做那個“掩耳盜鈴”的人,“亡羊補牢”的人。
《成語故事》讀書心得 篇6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很有趣的書,叫《成語故事》。在書中,我比較喜歡愚公移山,讀后我感受頗深。
傳說在古代,有位老人,叫愚公,九十多歲了。他家門前有兩座大山,高萬丈,使愚公一家 出入很不 方便,愚公決定挖掉兩座大山。
愚公帶領兒子和孫子,開始挖山了。他們從日出干到日落從不停息。有個老頭對愚公說:“你太老了,憑剩下的一點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
愚公說:“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子子孫孫,總有一天我會把山給移走的。”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上帝。上帝派兩個神仙,把這兩座山給移走了,從此他出門,很方便。
讀完這個,我想起了暑假里的一件事。我喜歡畫畫,可沒幾天,我沒興趣了,就放棄了。我已后知道了,不能放棄,要堅持到底。
如果有人跟我一樣,半路放棄的話,我想告訴你: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能半途,否則什么也做不成。
《成語故事》讀書心得 篇7
我從小就愛聽故事,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成語故事》,我一下就被它的內容吸引住了。讀完這本書后,讓我懂得了許多學習的道理。
“半途而廢”這個故事讓我深有感觸。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東漢時,有個人叫樂羊子,在外出學習過程中想家了,就中途放棄學業(yè)回了老家。到家后,他的妻子聽了他回家的原因,拿起一把剪刀,將織布機上未織完的布一刀剪斷。樂羊子覺得剪斷的布很可惜,妻子卻說:“一匹布是一根根絲線積累起來的,我將它剪斷,從前的努力就白費了。中斷的學業(yè)又何嘗不可惜呢?這和剪斷織絲又有什么兩樣?”樂羊子聽了,恍然大悟,又回到老師那,繼續(xù)學習。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做事沒有恒心,任務沒完成就放棄。它讓我明白了:學習不能中斷,有的時候,你離成功也許只有一步之遙,你放棄了,是多么的可惜。
《成語故事》讀書心得 篇8
今天,我在尚書網上看了一本《成語故事》,它的內容豐富多彩,我看的十分入迷。書里面的故事有“自相矛盾”、“濫竽充數(shù)”、“畫龍點睛”、“鷸蚌相爭”等一些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的故事內容是:南北朝時,有個畫家叫做張僧繇。有一天,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沒有畫上眼睛。游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婉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張僧繇推辭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游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哄人。大家一再要求,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烏云密布,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游客驚嘆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現(xiàn)在畫龍點睛被人們比喻說話或文藝創(chuàng)作在關鍵之處以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容更加精辟而生動。也比喻在整體中突出重點。
我看了《成語故事》以后,學到了許多深刻的道理,《成語故事》真是一本寓教于樂的好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