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是貓》心得感悟_我是貓讀書心得(精選5篇)
讀《我是貓》心得感悟_我是貓讀書心得 篇1
夏目漱石這個老妖怪確實有幾分大智慧的。他的刻薄與尖銳并不通過激烈的言辭來表達,此君十分擅長拐著彎不帶臟字的損人,筆法尖刻入木三分。就像藏在梅花肉墊之后的貓爪子,軟軟的磨蹭著你要害,冷不丁狠狠戳一下——絕對是悶騷型的刻薄。字里行間滲透著嘲弄,甚至可以說是憤世嫉俗。不過作者將憤世嫉俗掩藏在消極避世的身后,糅雜出一套冷漠的生存哲學。這就是夏目漱石的大智慧。令人折服又無奈。
先說這只抓不到老鼠的貓君——這廝終日白吃白喝無所事事,瞇縫著眼睛觀察著苦沙彌家里芝麻蒜皮的瑣事... ...就這樣將人世間子虛烏有的大道理小花招看了個通透。動輒還要惡毒的罵罵人(“人”字在這里當然泛指人類)——
“... ...主人的妻子,把吃奶的孩子推開有一尺多遠,正張開嘴打著鼾,頭也從枕頭上落了下來。據我看來,說到人最難看之點,再也沒有比張著嘴睡覺更不像話的啦。我們貓兒一輩子也沒有這樣丟過人。... ...”
“... ...假如人類的品性可以用圍棋子兒推測出來的話,那么不能不說所謂人類,正像除了站立著的兩條腿無論如何不肯向前邁出去那樣,還喜歡用小刀劃定自己的地盤,縮小他們廣闊的世界。大概可以用一句話來加以評論,那就是:所謂人類,是一種自討苦吃的動物... ...”
“... ...阿三的那腮幫子恰像河豚燈籠那樣,鼓得渾圓渾圓。由于鼓得太狠,不知把她那兩只眼弄到哪里去了... ...”
罵歸罵,貓君對人類的評價還真是刁鉆又客觀的。人家貓君以“貓大菩薩”自居,一邊對人類做的各式各樣的蠢事嗤之以鼻,一邊自己也悠哉悠哉做點五花八門的蠢事來給自己消遣解悶,玩丟了性命也在所不惜。哦,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貓君的死因,我們的貓大菩薩是偷喝了啤酒之后在廚房耍酒風掉進水缸里淹死的,一點也不壯烈,滑稽的悲劇死法。
大智慧的貓君臨死之前感到了寧靜——
“... ...我就要死去。死,獲得了這種寧靜,如果不死是不可能獲得這種寧靜的。南無阿彌佗佛、南無阿彌陀佛。感謝呀感謝... ...”
人化身一只貓,何嘗不是將自己的神志附著在貓身上——跳出自己的軀殼,也就跳出是渾渾噩噩是非圈,便能置身事外的對人世間種種劣根性進行冷嘲。
苦笑,人活的還沒貓清醒。沒什么真本事卻仍要擺出一副清高架勢。貓君的主人——中學教員苦沙彌,天天回家只顧鉆進書齋里“用功”,卻是從來沒見他真正讀什么書的,倒是常躺在案上睡午覺。書可以不念,文章可以不寫,但是書齋卻是一定要進的。
在貓君眼里,苦沙彌、迷亭、東風、寒月... ...一系列人跑馬燈般輪番上演著各式鬧劇。
迷亭是我挺喜歡的一個人物,屬于沒心沒肺的狂放無厘頭型;此君唯恐天下不亂,眼尖嘴毒,時不常的編幾條典故來捉弄人。雖然不著邊兒,但是心眼卻是不壞。摘一段迷亭向苦沙彌、寒月等人胡噴的片斷——
“鴻臺那棵是‘吊鐘松’,堤三番町這里的才是‘吊脖子松’哪。為什么會有這個名字呢?原來,從古來就傳說,不管誰,一來到這棵松樹下,就想上吊。堤上本有好幾十棵松樹,可只要一發現有人上吊,趕來一看,準吊在這棵樹上。每年總要有兩三個人吊死在這里,全是不愿意吊死在另外的樹上的... ...”
文中大大小小人物也有幾十號了,性格鮮明各有特色,即使是跑龍套的小小路人甲,寥寥數筆,形韻兼備。不得不贊夏目漱石筆下的功夫爐火純青。
我讀小說一向不喜歡深挖什么社會性和國民性,寧可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營造的氛圍,關注人物的命運與心境。笑... ...這大概是懶惰本能吧。偏偏我所能找到的關于這本書的介紹,通通都與“社會國民知識分子揭穿嘲諷... ...”等字眼脫不了關系,難免產生逆反... ...
所以相比夏目漱石的尖銳,我更偏愛川端康成的才情。倆人都是天才但是不同路,姑且將川端稱為“純才華型”——竭盡奇異唯美之極限;那漱石就是“純智慧型”——“人類一思考,貓君就發笑”... ...
讀《我是貓》心得感悟_我是貓讀書心得 篇2
《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于創作的第一本小說。說是小說,其實并沒有什么情節。作者通過一只無名貓兒的口吻,記敘了明治時代一批窮酸書生們談古論今指摘時政的情景。要說把這些片斷聯系起來的,也就是頑固腐朽的老書生,貓的主人苦沙彌先生因為自己學生物理學士寒月的緣故,與自以為不可一世的資本家金田家發生的一點不愉快。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完全不在于似有若無的情節,而是嬉笑怒罵的語言,與個中人物一本正經卻又荒誕可笑不合情理的言論。據說夏目漱石的語言參考了日本傳統的“落語”,也就是日本曲藝單口相聲,所以在創作當時可以說是日本文學史上相當具有里程碑性質的突破。不過即使從今日的眼光來看,《我是貓》的行文方式,像“說書”一樣老到巨細的描寫,還有通過人物之口講故事時的“抖包袱”笑料都依然具有超越時空的吸引力與幽默感。
書中三位最主要的人物,固執清高又自相矛盾的苦沙彌先生是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形象代表;單純又有點認死理的物理學士寒月代表了具有浪漫主義思想的社會改良派;玩世不恭的美學家迷亭很像《道利-格雷的畫像》中那個充滿邪理歪說的亨利勛爵,他的出場總是光彩照人,充滿了歡聲笑語與并不那么合理的格言警句。這三個人經常湊在一起,在苦沙彌先生清寒的客廳里暢談時政,拼命引用著外國名人名言相互賣弄著,但這一切并不能改變他們厭惡痛恨或者滿不在乎的令人壓抑的社會現實。資本家老爺金田仍然能夠用金錢買通一切關系,給老實又古板頑固的苦沙彌帶來個下馬威。苦沙彌除了吹胡子瞪眼或者與迷亭寒月之類嘲笑抨擊一番“萬惡的資本主義”,也就別無他法——日子總還得按部就班,不是嗎?
這一切行為都被苦沙彌家里的無名貓兒看在眼里,大大嘲諷了人類的自以為是和總在原地兜圈子的荒唐行為。當然,這個貓還是很有眼光的,這些腐朽叼酸的書生們比較起滿嘴銅臭的金田家及被收買的販夫走卒們,書生們至少還有堅持真理的信念與勇氣,盡管這個他們引經據典的真理自身究竟有多少值得信仰那還可以再商榷。書中很多出自貓口的犀利批評及幽默諷刺都十分精彩,很讓人有掩卷稱快的沖動。
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夏目漱石描述貓行為舉止的地方,貓怎樣“呼嚕呼嚕”的竊笑,怎樣豎起尾巴踮著腳悄無聲息的移動,怎樣追著自己的尾巴像個傻瓜一樣原地轉圈…… 因為我們家的兩只貓咪很多時候就是那樣唯妙唯肖的形態。尤其老大,可能因為正在苦悶青春期的緣故,我常常覺得她在默不作聲的觀察著我們,觀察著玻璃窗外的飛鳥、云朵和大海。她常常坐在同一個地方發呆,一思考就是半個小時。我很想知道,在老大貓兒的腦子里,是不是也像夏目漱石的貓兒一樣評價著朝夕相處的人類,或者干脆就是嘲諷揶揄著呢?
至于有些評論所說的這本書“鞭笞資本主義的罪惡”,我倒很不以為然。誠然,這本書里的社會批判傻瓜也能讀出來,可這種批判卻未必是專一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金田一家確實首當其沖:強橫、不可一世、自作聰明、金錢至上……,但我看相對正面人物的苦沙彌、迷亭和寒月其實也好不到哪里去。苦沙彌暴躁起來不分青紅皂白,但更大的毛病在于不求甚解,很是自滿于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那個迷亭對待一切都毫不在乎夸夸其談,信口開河胡攪蠻纏;而寒月呢就是個死腦筋,是單純版的苦沙彌。其余的,什么詩人東風先生啦,悟道的獨仙,還有瘋子島梅,他們盡管都有浪漫主義的可愛之處,但按照貓兒的說法,還不都是在原地兜著圈子。其實這個社會應該怎樣發展,人類怎樣獲得解脫遠離苦悶這樣的問題他們自己根本也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是迷糊的,但為了賣弄,或者說,為了自我求證,還不都是把自己并不甚了解的東西拿過來做出一個貌似艱澀難懂的姿態,讓別人去驚訝從而贊嘆!所以這本書除了社會批判的方面的幽默與犀利,我更欣賞夏目漱石在人性批判上的尖銳與毫不留情,尤其最后一幕中,苦沙彌與迷亭的“未來論”,把人類個性的無限擴張與有限空間的狹小放到一起作比,寫得真是妙哇。
書的結尾更妙。正因為關于人性與社會發展是無解的問題,就好比寒月永遠也磨不圓的玻璃球,我們唯一清醒又敏銳的貓兒也只能喝個飄飄然,落到水缸中獲得永生的太平去了。這么完美的結局,我笑了半天,又嘆氣了半天。是的,作為人類的我們,又有誰能跳出人的高度以外,具有神的眼光來洞察世事看穿無常呢?
最后我必須要批評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采用的尤炳圻與胡雪的譯本。盡管尤炳圻先生據說是魯迅的學生,我尊重其在文學上的建樹與成就,但文學藝術終究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吧。就不說在二十一世紀網絡語言橫行的今天,語言的幽默已經遠遠拋棄了建國后的正統文風;就是再前推二十年,這種五四文學一般的半白話文,要讓多少本來可能喜愛夏目漱石《我是貓》的讀者望而卻步?盡管譯文的后半部分,也就是情節進入到苦沙彌先生與金田夫人刀槍會面之后,明顯生動活潑了起來,但前面語句艱辛文字晦澀的三四章讓人讀起來真不是一般的辛苦呢。
讀《我是貓》心得感悟_我是貓讀書心得 篇3
讀國學學經典,從我個人來說,有不少的收獲和體會。收獲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提高自身素養,為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國學經典里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 述而》中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業余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現在,在工作的環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說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濟濟,讀中師出來的她們基本功非常扎實,書法、繪畫,音樂樣樣都懂。而且教學多年的她們經驗非常豐富,面對問題學生都能輕松應對。原本認為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應付自如,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下定決心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并利用假期練習書法,爭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得更扎實。收效還挺不錯,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對學生的觀念上,《論語》里說:“因材施教。”真是經久不衰的真理。剛參加工作時,由于沒有經驗,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我自認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實卻是違背學生發展規律的。由于沒有重點,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結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詢建議。最后得出結論: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畢業的幾個孩子有什么問題經常跑來和我說。例如,到中學學習壓力大,厭學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樣,要求她們必須死記硬背文化知識。而是建議一個身體素質比較好的孩子朝體育方面去發展,一個愛繪畫并且很有天賦的孩子朝美術方面去發展、使她們找到自己的特長,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為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更應該以此做為自身的行事標準。人可以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斗的決心,現在這個時代,只要勤勞,就能創造財富。做為一個農民的孩子,我從小就是吃苦長大的。但是我卻很感激少年時的貧窮,它就是一筆財富。它讓我知道一切都來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讓我早早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它更讓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勞動去創造財富。讓我成為一個正直,勤勞的人。現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驟富的人,但是,由于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么不塌實。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才過上好日子沒幾年,不能滿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注。她們來中國旅游,來中國留學。那些哈韓、哈日、學hip-pop的孩子們都睜開眼好好看看吧。我們雖然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中醫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的時候,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把自己的經典都拿出來品好了,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國人。我們有很多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東西,個人認為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了,才不愧為一個中國人。
讀《我是貓》心得感悟_我是貓讀書心得 篇4
難道貓也會笑嗎?我看到這書的題目,自言自語道。相信你們也這樣想過吧。看過書,我才知道,這一只貓可不是一般的貓,不但會笑而且會很多種笑。在它高興的時候,大笑;憤怒的時候,狂笑;無可奈何的時候,苦笑;發威的時候,獰笑;看不順眼的時候,嘲笑……
笑貓它人緣可真好,有許多好朋友,有滑稽的“地包天”;有老奸巨滑的“老老鼠”;有帥氣的“帥仔”;還有能聞出孩子味兒的“神龜”等。
笑貓是一個正直、善良的好寵物。有一次,大霧天氣,偵探笑貓和地包天去翠湖公園玩。碰到了保姆狗老頭兒,地包天問:“怎么不見帥仔?”老頭兒緊張地說:“霧…。霧太大了,帥仔丟……丟了。”大家臉上顯出急切的樣子。找了好久,大家找到了帥仔,可保姆狗老頭兒卻不見了。笑貓問帥仔:“是誰把你關在這的?”帥仔說:“我和保姆狗老頭兒玩捉迷藏,它讓我在山洞里數一百秒,然后找它。可我進來了,就出不去了!”哦,怪不得老頭兒溜了,這又是它的陰謀,要不是笑貓碰見它,老頭兒的陰謀,又要得逞了!在《保姆狗的陰謀》中,笑貓把保姆狗的陰謀,一次又一次地揭穿,真是個名不虛傳的偵探;在《塔頂上的貓》中,笑貓又感情用事……
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想變成人的猴子》、《幸福的鴨子》、《虎皮貓,你在哪里》、《藍色的兔耳朵草》和《小貓出生在秘密山洞》等。所以,我建議大家也看一看《笑貓日記》。
看完這幾本書,我懂得一個道理:善良的心靈,才是最好的護身符。
讀《我是貓》心得感悟_我是貓讀書心得 篇5
“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是現代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1942年,歷經坎坷的女作家蕭紅離開了人世,她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年幼生母病故,繼母與她感情淡漠,父親專職頑固,只有祖父最疼愛她。走進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我似乎看到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在呼蘭河這座小城內,自由自在地玩耍,為人們的迷信感到悲哀,形形色色的人給他帶來了不同的感受。
祖父的園子是蕭紅的小天地,在那兒,自由自在地玩,沒有人會管你。讀到那兒,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幅畫——女孩,在園子中亂跑,植物滿園子亂長,祖父樂呵呵地看著女孩……多美的一幅風土畫呀!這不就是一個孩子所向往的生活嗎?但那座小城也不是歡樂的地方,可憐的小團圓媳婦、有二伯,都博得了作者的同情。小團圓媳婦,從一個活潑美麗的姑娘,到一個病人,到被一家人折磨死。可她的婆婆卻不認為是在折磨她而是對她好。有二伯是一個孤苦無依的老人,他三十多歲到張家做長工,六十多歲了還一貧如洗。他性格古怪,老廚子也因此奚落他,孩子們罵他、笑他,這不正是那一串串凄婉的歌謠嗎?
“呼蘭河這座小城里,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除了祖父,這座小城內已沒有什么可以讓蕭紅留戀的了。19歲的她離家出走了,在尾聲中,她寫出了對幼年自在生活的懷念,那景、那人、那情,她忘卻不了,難以忘卻,祖父和她在一起的歡樂時光,即使在她最困苦時,她也記憶猶新。
這本書讓人感受到了強烈的鄉土氣息,讓人讀后余香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