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通用16篇)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1
“ 再被狐貍騙一次 ”,作者之前一定還被騙過一次,那為什么還會被受騙呢,是出于什么原因?是作者傻嗎?
第一次受騙:我提著一只大閹雞回家,路途中遇見一只皮毛很有光澤的狐貍。那只狐貍口吐白沫,肩胛抽搐,好像中了毒。我便起了貪心,就把雞放在一旁。解開褲帶去套它。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那只狐貍突然躥了起來,“活”了!它向遠方飛也似得逃走了。我失望極了,準備提著雞回家。回頭一看,一只母狐貍叼著毫無反抗力的大閹雞逃走了。
珍貴的狐貍皮沒得到,反而把雞給弄丟了,都是作者貪小便宜的心害的。第一次作者是為了得到狐貍皮被騙,那第二次呢,公狐貍使用老辦法作者,還是耍新招呢?
再被狐貍騙一次:這一天,我去山里砍柴,在一顆大樹下聞到了狐騷味兒。忽然間 ,樹洞里冷不丁躥出一只狐貍,逃走了。我的目光順著那團紅色的影子看去。好像,那只狐貍在離我20厘米左右的地方被藤蔓或么東西絆住了,重重地跌了一跤。我看清楚了,那正是跟我耍手段騙我雞的那只公狐貍!它后腿吊起,東倒西歪的。我知道它故伎重演,就蹲在樹洞下看好戲。心想:這樹洞里頭十有八九藏著是只母狐貍。公狐貍見我不上鉤,叫得厲害,朝我靠近了好幾厘米。我仍不理他,反而哼起小曲來。公狐貍急了,嚎叫了一聲,像一棵小樹撞去,耳朵豁了一只。它咬住自己的腿,活活的撕下一塊血淋淋的肉。我看呆了。一只母狐貍趁勢叼著一只小狐貍躥上了山丘,把含在嘴里的小狐貍吐了出來。我想:里頭一定還有幾只小狐貍。原來公狐貍是為了保護妻子和兒子,才冒著生命危險來引我過去。我有點兒不忍心,就假裝上了狐貍的當,追了過去。公狐貍見狀,開心極了。我跑得很慢,但幾次都能用斧頭砍死它,但卻不由自主向草叢砍去。過了一會兒,小狐貍安全轉移到山丘,母狐貍感激的看著公狐貍,嚎叫了一聲,好像在說:“我和孩子們脫離危險了,你趕快逃吧!”公狐貍又“活”了,拔腿就跑,可是,才跑幾米,就倒在草叢中,死了。是因為失血過多死亡的。
啊,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公狐貍為了自己的家人,失去了性命,真是偉大!現(xiàn)在,你終于知道作者第二次受騙的原因了吧!就是因為作者有顆善良的心哪!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2
暑假期間,我有幸讀了一本書,是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再被狐貍騙一次》,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我從來沒去想過,只是當做一種很平常的事而已。然而,當我仔細讀過這本書之后,才真正體會到了其中的含義。
故事講的是作者趕集買了一只雞,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公狐貍,他放下雞去捉狐貍,那狐貍卻突然“活”了過來。并趁他發(fā)愣的時候和一只母狐偷走了雞,他上了這對狐貍夫妻的當。
又過了幾天,他又在路上遇見了那只狐貍,公狐貍為了母狐貍能把自己的孩子安全轉移出洞,不惜咬碎自己的腿骨來吸引他的注意,看著鮮血淋漓的狐貍,作者雖然明白狐貍的騙術,卻甘愿再次受騙,這時,遠處傳來母狐“呦呦”的叫聲,似乎在向公狐貍報平安,它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便栽倒在地,它流血過多,死了。
讀完這本書,我被那只公狐的“父愛”深深地打動了,它竟為了自己孩子的安全,忍著巨大的疼痛,不惜自殘,把作者給引開,最后卻因失血過多而死。好一只偉大的公狐!這是多么偉大的父愛呀!再狡猾的動物也有父愛、母愛,它們的愛也與我們人類一樣的神圣,是純潔的,讓人崇敬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從這篇文章中,我讀出了世間萬物都是有情感的,我不禁也想起了我的媽媽。比如,我半夜發(fā)燒,一向膽小怕黑的媽媽會毫不猶豫地抱著我往醫(yī)院跑,此時的媽媽完全忘記了周圍的恐懼,心里只想著快點到醫(yī)院,好早一分鐘減輕我的痛苦;下雨了,如果只帶一把雨傘,媽媽肯定讓我打著,自己則淋著雨,還謊稱,“媽媽是大人,沒事,一會就到家了”,可回到家,瘦弱的媽媽肯定會感冒;吃飯的時候總是會故意把我喜歡吃的菜放到我的面前;為了讓我吃上可口的早餐,媽媽會天不亮就起床為我做早飯,等我起床吃飯的時候,總是不熱不涼的正好能吃……太多了,數(shù)也數(shù)不清,點點滴滴都透露著媽媽的愛,可我總覺得這是媽媽應該做的,根本沒往心里去,媽媽每天為我做了那么多,但是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老是報怨這埋怨那。想著想著淚水不禁模糊了我的眼睛,為我以前那種無知而懊惱,同時也暗暗下定決心,以后要多幫媽媽做些家務活,多體諒媽媽些。不要只喊口號,沒有實際行動。
我贊美文中的狐貍,我敬佩它,尊重它,因為在他的身上有著一種可貴的精神——那就是偉大的父愛!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3
一提到狐貍,大家肯定會想到許多上當受騙的故事,如狐假虎威等。覺的狐貍不是什么好東西,但是我看完沈安溪寫的《再被狐貍騙一次》后,對狐貍有了新的看法。
公狐為了救孩子和母狐,不顧性命,扯斷了自己的腿,露出了白森森的骨頭,血一下子流了出來,仿佛在說:“我真的受了重傷,真的跑不動了,快來追我吧!”作者知道公狐在故伎重演,是要把作者引開狐貍窩,好讓孩子和母狐到安全地帶。作者被公狐的責任心感動了,故意上當,讓母狐和它的孩子安全的離開,公狐自己卻死在了草地上。
我被公狐這種不惜犧牲自己性命救母狐和小狐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它對家庭的責任心和對孩子的愛心。這讓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每天早出晚歸,辛苦工作不就是想給我一個好環(huán)境,讓我快樂成長嗎?有一次,晚上11點左右我突發(fā)高燒,爸爸媽媽不顧一天的辛勞,連忙把我送到醫(yī)院,在醫(yī)院打了一夜的吊針,直到早上5點才回到家。爸爸不顧一夜沒有合眼匆忙上班去了。媽媽則趕忙向領導請假在家照顧我。經(jīng)過幾天的治療和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懷,我的病好了。可他們的行為不是和公狐一樣的負責嗎?還有,爸媽平時很節(jié)省,吃飯穿衣都很樸素,但他們在我的學習上卻很大方,他們想方設法讓我轉到市里好的學校就讀,并且媽媽不怕回家工作往返的辛勞,不惜花錢租房,也要讓我有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問世間最偉大的愛是什么?那一定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4
今天,我讀了沈石溪寫的《再被狐貍騙一次》的文章。文中主要寫的是沈石溪被狐貍騙了兩次。
一次是沈石溪買了一只七斤重的大閹雞,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只狐貍在垂死掙扎。它口吐白沫似乎中了毒。他便將手中的大閹雞用細麻繩綁住腿和翅膀擱在身旁的一顆芭蕉樹下,然后解下褲帶穿成圈,朝那只還在茍延殘喘的狐貍走去。突然狐貍“活”了過來,一挺腰麻利地翻起身,一溜煙逃跑了。就在這時,他聽到大閹雞恐懼的啼叫,轉身一看,是一只母狐貍叼走了雞。
第二次受騙是在數(shù)月后的一個早晨,沈石溪去砍柴的時候,在一棵枯倒的樹洞里發(fā)現(xiàn)了一窩小狐貍。他剛撥開草,突然一個狐貍竄了出來,仔細一看,原來它就是那只上次裝死的公狐貍。為了讓母狐貍把小狐貍從洞中移走,就造成受傷的假象,來引誘沈石溪。直到母狐貍發(fā)了一個平安的信號,它臉上才露出了欣慰的表情。可是,他只做了一個要竄跳的樣子,突然栽倒在地,再也沒能爬起來。它的血流的太多了,它死了。
每次讀完這個故事,總是淚流滿面。狐貍的父愛,那么濃。為了孩子,為了妻子,為了下一代,寧可死亡。這種精神,值得我們人類學習。
其實,剛開始,我不懂狐貍為什么能那么勇敢,引誘人類離開,最后讓自己死亡。只知道,這是愛,為了別人的性命的愛,也是一種責任。
從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的成長,他們無怨無悔的付出自己的心血。父母對我們的愛同樣也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所以,今后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以便來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5
近日讀了校訊通推薦的著名兒童文學家“中國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的短篇小說集《再被狐貍騙一次》。這部小說集主要收錄了作家描寫狐貍、老虎、豹子這三種動物的10篇小說。我讀后感受頗深,不僅在語言方面受益匪淺,還學到了不少動物知識,對這幾種動物的生活習性也有了較深的了解:動物有感情,動物通人性,動物也懂得知恩圖報。更有趣的是悟出了與狐貍、老虎、豹子這幾種動物有關的一些俗語的來歷,現(xiàn)在總結幾條與大家分享。
為什么說“一山不容二虎”呢?這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老虎的食量很大,一頓可吃30公斤肉食,而一方土地上的食物資源是有限的,難以養(yǎng)活兩只成年的老虎。所有,成年虎會用殘脫的虎毛和糞便劃定自己的覓食范圍,不許同類闖入。在發(fā)情期以為的時間里,哪怕是相貌再英俊、風度再瀟灑的虎先生闖入虎小姐的領地,也會遭到虎小姐的驅逐;反過來也是同樣,再漂亮的虎小姐闖入虎先生的領地也會遭到虎先生的驅趕。若是兩只老虎互不相讓,其結果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因此就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說法。呵呵,動物園里一個大鐵籠里的幾只老虎之所以能和睦相處,是因為它們沒有食物壓力。
為什么把語言或行為氣勢洶洶,讓人感覺不寒而栗的那種潑辣、兇悍的婦女叫做“母老虎”呢?因為在虎的世界里,雌虎要獨自承擔養(yǎng)育后代的重任。不僅要自己糊口,還要養(yǎng)家,管飽一窩虎仔,比起過著悠閑自在的貴族生活的雄虎來,雌虎的生存壓力要大得多。只有更威猛更兇狠更殘忍更無情,才能捕獲到更多的食物來養(yǎng)家糊口。所以,俗語就把潑辣、兇悍的婦女叫做“母老虎”。
漢語里“狐媚”“狐貍精”又是怎么來的呢?狐貍是一種聰慧機警,動作輕快敏捷的中小動物。它臉頰短而微微凹陷,五官清秀而潔凈,皮毛光滑漂亮,乍一看去確有蠱惑人心的媚態(tài),因而漢語里有了“狐媚”一詞,人們把賣弄風情、妖媚迷人的女人比作“狐貍精”。雖然“狐媚”“狐貍精”都是貶義詞,但是明顯含有妒忌的成分。
為什么把膽大妄為的人叫做“吃了豹子膽”呢?為什么說“虎死威不倒”呢?又為什么說“兔死狐悲”,而不說“兔死狼悲”或“兔死豺悲”之類的呢?這里面都含有一定的動物學知識。
我想,愛讀書的你一定能從書中找到答案的!讓我們親近書本,增長智慧吧!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6
一天,偶然在同事的辦公室發(fā)現(xiàn)了《斑羚飛渡》這本書。這是第一次接觸沈石溪的書,打開書的前言就被作者描述的西雙版納的生活迷住了。隨著作者的描述自己也好像來到了美麗的西雙版納,看到了茂密的森林、掩映在樹叢中的吊腳樓、憨厚的大象。有了一種想馬上閱讀的感覺。
《再被狐貍騙一次》描述了一個剛下鄉(xiāng)插隊的小青年和一只狐貍之間斗智斗勇的故事。小青年從鎮(zhèn)上買了一只大肥雞準備犒勞犒勞自己。在回去的路上,忽然發(fā)現(xiàn)了路邊有一只垂死的狐貍,在狐貍皮的誘惑下,他把雞放在了路邊,去捉它。就在他快要捉住狐貍的時候,狐貍突然生氣勃勃的活了過來,而他的雞也被另一只狐貍給捉走了。這是他第一次被狐貍騙。讀到這,突然有一種捧腹大笑的感覺,這狐貍真是太聰明了,這哪是一只狐貍呀,簡直就是一個人精。這是人與動物之間的第一次交鋒。
可是他們之間的第2次交鋒讀起來卻有些沉重。公狐貍為了讓母狐貍和幼崽轉移到安全地方。自己往樹上撞,撕爛自己身上的皮。可是人卻不為所動。接著公狐貍自己把前腿咬下,像拆零件一樣把自己的前腿生生的咬了下來。看到這,人拿刀的手也垂了下來。靠著公狐貍的吸引,母狐貍也轉移了自己和幼崽。而自己卻因失血過多的永遠的倒在了地上。最后人又敗給了狐貍。
看到這,心里涌起一種莫名的感覺。這就是父愛,像一座山一樣高大。為了自己的孩子留盡了最后一滴血。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是普天下所有動物的一種本能。無論是人類還是其他的動物,為了孩子都是竭盡全力,流光自己的每一滴汗、每一滴血。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7
近期,我讀了《再被狐貍騙一次》中的《瞎眼狐清窩》這篇文章,讓我頓時間感受到,不論是動物還是人類,都會有著一段感人的真愛。
這一篇文章中,寫了一只母狐貍,叫蝴蝶斑,她和一只叫灰背的雄狐貍結為夫妻,并產(chǎn)下小雌狐黃胸毛和小公狐黑鼻頭。可是,幸福的時光往往是短暫的。有一天,他們一家子出去覓食,剛走到一片草叢旁時,一只巨蜥突然從草叢中竄出來,一口咬住了走在最前頭的雄狐黑背,有用長長的尾巴把小雌狐黃胸毛掃出去了一丈多遠,直挺挺的躺在了那里,母狐蝴蝶斑還被巨蜥的爪子抓瞎了眼。
可誰也沒有想到,蝴蝶斑竟把她唯一的依靠——黑鼻頭清窩趕出了家中!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沈石溪,直到有一天,他從書中知道了,原來凡事沒被清過窩的小狐貍,都智商低下,交際能力低下,獵食技藝低下,長大后很難找到配偶,就算生兒育女,后代的存活率也極低。
在我看到這段話時,心中不由得一酸,原來我錯怪了蝴蝶斑,她是一位好母親,她為了不讓自己的兒子變成窩囊廢,寧可餓死也要把黑鼻頭趕出家門,變成一只強壯的公狐貍。
是呀,母親總是這樣,她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里面總是都飽含著濃濃的母愛,不管自己的處境,也要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春天,給自己一個冬天,每個孩子的生日,就是每個媽媽的受難日,讓我們把春天的綠芽,種在媽媽那冬天的土地上吧!也為我們的春天抹上一聲笑聲,為媽媽的冬天抹上一絲陽光吧!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8
在我生日那天,媽媽送我了一本動物小說——《再被狐貍騙一次》。被別人稱為“書呆子”的我,馬上就開始如饑似渴的讀了起來。
在我的印象里,狐貍就是狡猾的。可當我看了這本書時,卻發(fā)現(xiàn)狐貍還有好的一面……
在那本書上我知道了,這幾年,許多狐貍紛紛從森林搬到城市郊區(qū)來居住。對狐貍來說,與人類做鄰居有許多好處。城市里老鼠很多,且養(yǎng)的肥肥胖胖,便于捕捉;在垃圾箱里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人類吃剩下的精美食品;金雕,猞猁等猛獸不敢靠近人類,這等于說給了狐貍安全保證。在城市郊區(qū)有這么多的好處,狐貍當然不請自來了。
剛來到郊區(qū)時,狐貍不懂交通規(guī)則,亂穿馬路,常常慘死在飛馳的車輪下。但很快,狐貍就學會了看紅綠燈,走斑馬線。他們會耐心的等在路邊的樹叢里,等到紅燈變綠燈時,這才不慌不忙從人行道穿越馬路。
有一次,市郊某路口交通指示燈出了故障,紅燈一直亮著,遲遲不變成綠燈。兩個小時后,交通警聞訊趕來搶修,當排除故障,紅燈終于變成綠燈后,讓所有在場的交警目瞪口呆的事情發(fā)生了——路邊冬青樹叢里竄出兩百多只狐貍,浩浩蕩蕩穿越馬路。這些狐貍已經(jīng)在路口等了兩個多小時了,看不到綠燈,便寧可長時間等待,也不去違反交通規(guī)則。真稱得上是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模范了。
同學們,相信你看了以上的報道,一定會為自己或身邊的人而感到慚愧吧。是啊,連動物狐貍都能遵守交通規(guī)則,我們人類為什么不能呢?真該好好反思一下了……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9
今年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中國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寫的《被狐貍騙一次》。這本書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從來沒有一本書像這本書這樣從心靈深處打動了我。每一次看,我的淚水都在眼眶里打轉。
《再被狐貍騙一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作者初到西雙版納時,買了一只大公雞,準備回家宰了吃。在路上,他碰到了一只昏倒在路邊的狐貍。高興之極,他撇下大公雞,準備去捉狐貍。誰知,正當他向狐貍走過去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發(fā)生了:”昏倒“在路上的狐貍忽然起來,一溜煙地轉身跑走了。等作者回過神來,回頭一看,另一只狐貍叼著大公雞跑開去了。沒幾天,作者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這兩只狐貍的老窩。呦,還有幾只小狐貍呢!只見母狐貍在洞里看護小狐貍,公狐貍在外放哨。出于報復心理,作者趁公狐不注意,悄悄地來到洞口。當里面的的母狐發(fā)現(xiàn)不對,大叫起來,公狐這才發(fā)覺。此時去救已經(jīng)來不及了,怎么辦?公狐貍故伎重演,”昏倒“在地上,可作者還會上當嗎?公狐見不是辦法,就用自虐來騙作者。只見公狐咬斷了自己的左腿,露出了陰森森的白骨。它又一跛一跛地來到作者面前,倒在地上,用一種乞求憐憫的眼光望著,仿佛在說:”我的腿斷了,可憐可憐我吧!“作者知道,這又是狐貍的苦肉計,可是他還是故意上當了——他感動了。他不想毀滅一個家庭。只見他”專注“地看著公狐,一旁母狐和小狐悄悄地轉移。公狐見妻子和孩子們都安全了,嘴角彎了彎,閉上了眼睛……
讀完著本書,我對狐貍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好一只偉大的公狐,這是多么偉大的父愛啊!為了妻子、孩子,哪怕犧牲自己都無怨無悔。這份真情的力量是多么巨大,竟讓我們人類覺得汗顏。
我想:作者后來一定是要為第一次被騙做補償,才去報復狐貍的。這本書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大自然自誕生之日起就充滿了血腥。為了生存,生命之中殘酷競爭,頑強生存的精神是永不變的,正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了生存,任何生物都可以不擇手段。然而,人類,這個仿佛主宰地球的人類卻打破了這個規(guī)則。許多時候人類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生存。這里為什么要殺死狐貍?難道狐貍為了生存,偷了食物就該償命,這是為什么?難道狐貍在使用大自然的規(guī)則時,要被屬于大自然的人類所”制裁“?這難道是合情、合理、合乎道德的嗎?尊重任何野生動物,就是尊重大自然的規(guī)則,也就是尊重我們人類自己……
《在被狐貍騙一次》不僅告訴了我們親情的偉大,告訴我們真情的存在,同時,也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生物,他們都有生存的權利,他們和人類是同一個規(guī)則下生存。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10
書好比大浪,我們只是一艘艘帆船,它們鼓動著我走向無知的遠方。書仿佛是我的知心好友,讓我從書中體會到真實的生活。其中,我最喜歡沈石溪叔叔寫的一本動物小說,名叫《再被狐貍騙一次》。這本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感動著我,教育著我。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個令我感受最深刻的故事:
去年,我在家門口寫作業(yè),題目上有一題不會寫:有一群雞,4只1組少了1只,6只1組也少了1只,這雞為什么少了1只?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時,突然我家的雞圈里“熱鬧”了起來,原來是一只狐貍在偷雞。對了,一定是因為被狐貍偷走了,所以會少了一只!我興沖沖地寫下了答案。突然回過神來,才發(fā)現(xiàn)狐貍早已拿著雞逃之夭夭了!我一定要抓住那只該死的狐貍!幾日后,我上山發(fā)現(xiàn)了一個狐貍窩,正想一斧頭劈下去,突然沖出了一只狐貍,呀,那不是上次那只偷雞的狐貍嗎?這時從洞中傳來了幾聲狐貍的叫聲,看來,這里面還有一只母狐貍與幾只小狐貍,這時,那只公狐貍好像發(fā)瘋一樣,在一旁亂蹦亂跳,我知道,它是想轉移我的注意力,讓母狐與小狐貍有時間逃出來,可我偏不往那邊看。公狐貍知道我不上當,便把指甲在樹上磨,手指磨破了,鮮血流了下來,看我不上當,便瘋狂地撕扯著狐皮與耳朵。不一會兒,一只耳朵被撕了下來,鮮血不停地流。肚子、腳、尾巴上的皮被撕得傷痕累累,褐色的毛被鮮血染成了紅色。我動搖了,剛想離開,只聽“嗖”的一聲,母狐帶著小狐快速的離開了洞口,公狐一聲嚎叫,便一頭倒在了地上,它再也沒有站起來,它流血過多,它死了。
讀到這里,我熱淚盈眶,我覺得這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跡,不僅只有人才懂得愛,動物也懂得愛。在動物界中,這個奇跡可以稱為“動物奇跡”,但在人世間,這個奇跡只能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父愛”。每個父親對自己的子女都如是珍寶一樣對待。父親,是家中的頂梁柱,他的背上承擔著比山還要重的責任。他每天日夜操勞,為的是讓我們衣食無憂。他每天省吃儉用,為的是讓我們吃飽喝足。他總把好的留給我們,壞的卻留給自己,為的只是讓我們健康成長。他們沒有過一點自私,為的全都是我們。可我們卻未曾替父母考慮過,只知道自己吃飽喝足,卻不想想,父母過得好嗎?
“父親”,是一個神圣的稱號,也許在他們心里,我們是他們的一切財富。可我們是否想過,自己的一切,都來自哪里?是否想過,我們是他的財富,是他們永遠的依靠?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11
人類的母愛、父愛十分偉大,沈石溪的著名中篇動物小說《再被狐貍騙一次》當中,證實了動物之間的母愛、父愛也很偉大。
《再被狐貍騙一次》描寫的是知識文化青年沈石溪,初到西雙版納時,曾遇到一只狐貍。那天黃昏,他買了一只雞,準備回家燉湯喝。這時,一只皮毛華麗的狐貍趴在在石板上,看起來奄奄一息。沈石溪動了心,這張狐皮肯定可以買很多錢,他就把捆著的雞放到了樹下,轉身去抓那只狐貍。沒想到那只狐貍忽然“活”了過來,朝他狡猾的一笑,消失在了石板路的盡頭。忽然他聽到了唧唧的聲音,扭頭一看,一只黑狐貍正輕輕松松的叼著被繩子捆住的雞跑向茫茫的樹林里。可惡,這對狐貍用了“調虎離山”計!哎,沈石溪真是偷雞不成反倒蝕把米啊!
過了幾天,沈石溪來到樹林里砍柴,來到一棵松樹邊。忽然,那只裝死的狐貍又出現(xiàn)了。它故伎重演,不過這次的目的是為了引開沈石溪,因為它的孩子就在松樹洞里,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它將腿都咬斷了。沈石溪感動的甘愿受騙,甚至還希望狐貍能像原來一樣,狡猾的看他一眼,然后逃走。可是,狐貍只是狡猾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噴出一口血,轟然倒地。它流血太多了,它死了。
狐貍這種狡猾而有靈性的動物,騙了沈石溪兩次。第二次的本質上是沈石溪受騙,可是沈石溪是“一廂情愿”的被騙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動物的母愛、父愛尚且如此,我們父母對我們的愛會更大、更深、更遠!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12
愛,有很多種,也有很多形式。今天,我們就從沈石溪寫的短篇動物小說中學到了一種全新的愛的形式。
這篇文章叫做《再被狐貍騙一次》。主要寫了有一次,“我”拿著大閹雞準備回寨子時被狐貍夫婦使用“調虎離山”計騙走了雞。第二次公狐貍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又故伎重演了。可惜“我”沒有相信,于是公狐貍用自殘的方法使“我”不斷注意它,為的是讓母狐貍將它的子女們安全地轉移。可最后它卻因為失血過多而死了。
剛開始讀時,我認為狐貍是可惡的,用最卑劣的技法去得到“我”手中的大閹雞,而“我”卻因為經(jīng)驗少而上了當。狐貍也是狡猾的,它詭計多端,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來騙“我”。于是我和文中的“我”一樣,既氣憤懊喪,又想找機會對狐貍進行報復。
當公狐貍第二次用同樣的騙術騙“我”,而“我”卻沒有輕易上當時,我在心里不住地叫好,心想騙子總算能得到應有的報應了,就算失敗也是自作自受,罪有應得了。
但這時,作者的筆鋒忽然一轉,介紹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公狐貍是想把自己的子女安全轉移,因此才再一次欺騙“我”,并以殘忍的自殘方式來吸引“我”的注意力,來為妻兒轉移拖延時間,并最后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時,我的心里立即涌起了陣陣熱浪——公狐貍用那種特殊的方式表達了它對子女濃濃的父愛,它寧愿如此殘忍地傷害自己,也不愿讓自己的孩子受到絲毫的傷害。它對子女的無私奉獻不僅使“我”深受感動,更讓每個人為之敬佩!
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不僅人世間有愛,動物世界中更有真摯的愛,而且這種愛更能使人感動!每一種生命都擁有愛的權力,愛是生命的本能!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13
“一切的文學藝術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對這句話作也了非常好的闡釋。無法否認這是一幕悲劇,主人公的愛情命運是曲折的。福音書中提到,“你們當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如此說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可見同情彌漫于每一個讀者的心靈。直至合上書本,靈魂深處仍會受到強烈的震憾,仿佛從一個沉重的旋渦中掙扎出來,悲劇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頗見細膩的筆觸擾如茶般回味無窮,任縷縷清香在空氣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這個人物的性格,是俄國人特有性格的體現(xiàn),帶有很強的民族色彩。這跟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劇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雖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內心卻是極其“叛逆”,或者說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違背自己的本質,在原則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運的神。這絕非是自我中心主義,相反我認為這是一種人性至上的體現(xiàn)。也許這在我們的國度是會被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所摒棄的,把她看成是一個不忠的婦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時代,顯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絕非不可理解。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換句話說:我們被這種傳統(tǒng)的枷鎖牢牢禁錮,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個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數(shù)人的每一個大腦細胞。
如此看來她似乎是一個幸福的人,有過一段邂逅,在她看來曾經(jīng)是完美的。愛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這個被壓抑的生氣勃勃的女人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這使她忘卻了一切煩惱,恐懼,在幻想中只為了愛情而活。在這個既短暫又漫長的過程中,她也曾徘徊,猶豫,極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難以適從。她想起了家庭與道德,但此中并沒有是非之分,對錯之分,只有理智與情感不懈的抗爭。
愛情的力量曾使她幾度沖破世俗的蕃籬,但自私、罪惡感很快會降臨,將她團團包圍。另一方面一種虛妄的狂熱使伏倫斯基在一種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是膚淺的,同時他并非喪失責任與義務,他是一個始終屬于世俗的人,無力反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最終將其帶入痛苦的深淵。
俗話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決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對生活和理智徹底失望的安娜最終選擇離開,這不是放棄,不是妥協(xié);不是社會拋棄了她,是她拋棄了社會,是用她的方式找尋心靈的完全寧靜……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14
今天我讀了《灰姑娘》這篇文章,其實我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讀了這篇文章,只是以前沒有認真讀罷了。
從前有一個灰姑娘,她的母親病死了,留下了她和她的父親。
她的父親為她娶來一個繼母,這個繼母很兇狠,對灰姑娘是百般折磨,但也最終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繼母不應該那么兇狠的對待灰姑娘,灰姑娘的母親對她說過,一定要保持一顆善良的心,而繼母和她的兩個女兒沒有一顆善良的心,也是罪有應得。
我覺得我們只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正直的品格,就能在社會中活下去。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15
《小團圓》這本書是我在單位的圖書室找到的,在家擱放了好久才下定決心來看,我覺得小團圓更像是張愛玲寫給自己的書,大概是把一輩子碰到的人事都寫進去,發(fā)泄,記載。讀來時時有被針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掙扎和顛倒迷亂,正映現(xiàn)了我們心底深處諸般復雜的情結。
張愛玲有過一刻的幸福,那句“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出現(xiàn)在《色戒》中,亦寫在《小團圓》里。雖然沒有找見那個真愛我的人,卻再次被這句話打動了,至此把書擱置了一個禮拜。女人的愛往往是一種感覺,并非愛一個人,而是愛被人真誠愛著、真正重視的那種感覺。不曾被重視過的女人是悲哀的。張愛玲幼年及至長成,都是大家族里的邊角料,她內心深處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累贅,所以不曾對任何人依賴,總是算計著是自己欠別人多一些,還是別人欠自己多一些。生活在被奉為小公主小王子的現(xiàn)代獨生子女是無法體會的吧。從小就覺得自己多余,保護自己還來不及,學會謹慎生存還來不及,又有什么樣的閑情逸致去愛其他的什么人呢?她冷眼旁觀家族來來往往的過客,致使筆下的男女亦冷靜算計彼此的身價。直到胡蘭成的出現(xiàn),她縱然想放開地去愛,又怎么學得會放開呢?所以她收藏自己愛的感覺,很久之后才表達出來,她亦收藏妒忌的感覺,在胡蘭成告知與其他女人的故事時,她還要在心里替他辯解,認為他們身體上還是清白的。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張愛玲漸漸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當時當景是的。所以后來也逐漸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蘭成,即使后來有暫時相聚的男人,也沒有真正去愛,因此所有人的離開,她都脫胎換骨似地看得很淡。
小團圓,或許是張愛玲心里將一生所遇見的人和事都記錄在紙上,讓這些逝去的人再次和她團圓了吧。它讓一個人間俗世的張愛玲浮現(xiàn)在眼前,揭去那些神秘和神化,這個真實讓人欣喜。當然,我也很清楚這畢竟是本小說。只是一個人在時過境遷之后,對往事點點滴滴的回憶吧。沒有太多的震動、悲哀,人的一生不是都要經(jīng)歷許多的嗎,誰又能說自己沒有故事,張愛玲的故事最為曲折?前面還有很長很長的路,我們一生所經(jīng)歷的,又會在哪里團圓?
再被狐貍騙一次讀后感 篇16
《論語別裁》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的解釋。整本書都在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個善于總結反思的人,對于《論與別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記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對于《論語》里經(jīng)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對我的感觸特別大。“小人之過也必文”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文過飾非”。有些人對于自己的過錯,總喜歡給自己找一個借口、理由來掩蓋自己的過錯。而一個君子錯了,就承認錯了,所謂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和太陽、月亮一樣,偶爾有一點黑暗陰影,大家都看得見。可是等一會就會過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過,不要自己去掩飾,錯了就坦誠錯了,大家都看得見,這就是君子風度。不過現(xiàn)在明白了,改過來,人們就像對月亮、太陽一樣,仰望他的光明。讀到這幾句話的時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這方面我是個君子還是個小人?對于自己的過錯我是否能夠坦誠?不,我沒做到。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當我錯怪了某位同學的時候,我曾因為自己是老師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說聲對不起。現(xiàn)在返回頭來想想:我們教師都在教育孩子誠實,不要說謊,但老師自己卻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這叫孩子怎樣做?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當我們面對錯誤,勇敢地說出“對不起”的時候,我想,因為我們的坦誠,我們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師。
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這也就是所謂“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譬如:看見別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肅然起敬;看見人家有好畫,心里也很欣賞;讀書時看到有些道理很對,也很開心,但是我們照著做了嗎?沒有,這就是“執(zhí)德不弘”。我們沒有這樣遠大,我們也服從真理,看見別人做好人好事也很欽佩,但是自己做起來,沒那么積極,不能發(fā)揮。我們人生的體會,有時明明知道這個道理,但到處理事情時,自己的個性、脾氣一來,就不管道理了,這就是“信道不篤”不踏實。“焉能為有,焉能為之”,換句話說,自己沒有建立一個人生觀,自己沒有中心思想,簡單一點就是缺少一種目標的動力,這就像我們最近在寫的三年規(guī)劃,開始時,我有些迷茫:我該怎樣給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標在哪里?偶然間在雜志上看到這樣一件事情:法國一家報紙曾經(jīng)進行刊登過一個問題:“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情況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救哪一幅?”據(jù)說這家報紙收到數(shù)以萬計的答案,人們紛紛論證自己的選擇,有的甚至寫出幾萬字的論文,闡明為什么應該選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為什么應該是“向日葵”而不是“巖間圣母”。眾人相持不下,誰也不服誰,直到法國著名作家貝爾納說:“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簡單,在失火的情況下,到處是濃密的煙霧,你根本無法看清哪幅畫掛在哪兒,如果你冒險進去找你心中認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結果是在找到那幅畫之前,你自己已經(jīng)葬身火海。而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雖然不是最有價值的,但卻是最可行的。再說,一幅畫只要能掛在盧浮宮,就說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兒去,尤其當其它的畫都化為灰燼以后,這一幅即使再普通,也會變得不普通不尋常。
這個故事給了我一個啟示:給自己訂一個目標,并不是一定要價值最大的目標,而是最有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一個前進的方向,盡量做到執(zhí)德能弘,信道能篤。
讀了南懷謹?shù)摹墩撜Z別裁》讓我想到的是瑞典漢內斯。阿爾文的名言:“如果人類要在21實際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論語是我們華夏民族5000年智慧的結晶。對社會,對人,對社會和人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作詳細而又精煉的透視。《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經(jīng)典,為我們明白地講述了:《論語》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個人。南懷瑾老先生把《論語》用自己的理解意譯了一遍,將孔子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展示出來,教我們懂得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