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會學同游讀書筆記(精選5篇)
與社會學同游讀書筆記 篇1
在《與社會學同游》一書中,社會學被當做一種個人消遣提出來,深入個人內心的思想體系。在我生命中業已存在了二十年的“理所當然的世界”被其深深地撼動,并出現如書中末尾所說的——世界觀危機。社會如籠、人如木偶的比喻鉆心銘骨。
“制度”、“角色”、“戲劇化”、“命運”、“安排”、“抵抗”、“超然”等等這類字眼于人并不陌生,也常常被人用于論及人生在世種種事,從沒想到當這一切組合在一起并發掘出其內在聯系時會有如此駭人的邏輯關系。這就是社會學,致力于深察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并向你揭露其真相。但真相的暴露卻讓人無處可逃。
無處可逃是因為不可抗拒。我習得了一種新思維與看待事物的新視角,危險的是它幾近要顛覆我的舊有經驗,因為它動搖了我“理所當然的世界”卻無法讓它達到新的安穩與平衡的狀態。
這是一個讓我感覺很消極的如同監獄般的社會。它已形成既定的社會規范體制,并有對應的控制手段以制裁越軌(不按規范的)行為。如此規范形成龐然巨大的“體制”(具象化為一個個社會情景)。人卻縱身往這一陷阱跳,渴望服從社會并獲得身份與地位,以此成為“人”。但我們明明有對一切說“不”的權力,我們卻要與社會共謀為自己套上這非本真的一切,“自欺欺人”,放棄自由。可是本真的生存又只能在社會中發生——這就是社會生存的悖論。
正是這種思維悖論使人心在消極的社會面前更加無處安置。
這本書本來就不作全面、深入并滴水不漏的論述,它只是年輕學科中一位年輕學者的思考追問整理探索,并與人分享這一種“消遣”,因而書中所涉及的許多總仍有待更深入的思考討論或者進行更多方面的展開,所以是不該對其不完善苛責詬病的。它引人思索,而無謂作激烈的辯論。
這是一個宏大的木偶劇場舞臺,一切布景已置好,紅地毯鋪好,燈光打好,劇本也寫好,人們登臺演出,同臺共舞,按照既定的序列走一遭,頭看不見那些繁復制動的牽線。但人較木偶有思想與情感,在既定行為反應中創造出了自己的情感與激情,他能看穿那些牽線,也能游離角色,保持距離以示反抗。但他們需要舞臺提供站立的支點,而舞臺也需要他們來填充它的空洞與蒼白,人與社會互相依附,無法分離。
但必須有這樣一個意識:這是一個喜劇。
這一個新思想維度,它讓我不安(興許是因為我還不得要領才如此感覺),我想我會繼續回到“理所當然的世界”,繼續積極演出,這沒什么不好。
與社會學同游讀書筆記 篇2
社會似讓人絕望的監獄,人在其中卻沒有十分大的壓迫感是因為我們想要服從社會。我們想要得到社會指派給我們的身份和角色。社會不僅決定我們的所作所為,而且決定我們之為何人。下面以角色理論、知識社會學和參照體理論來解釋這里的社會學視角。
每個社會情景都對人有具體的回應期待。社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大多數人對特定社會情景的定義大致一致,若分歧太大則會出現沖突或者組織瓦解。所以我們可以定義“角色”為對典型期待的典型回應。社會已給角色類型做了基本的劃分,角色提供模式,人根據這一模式在具體情境中演出。但角色不僅攜帶著行為,還攜帶著與之共生的情感與態度,其作用是形成、形塑和模塑行為和行為者。每一種社會角色都附帶著某種身份,身份由社會賦予并由社會支撐與轉換。也有些角色是人格最基本的成分,但都是要在社會過程中獲得,并非與生俱來的(個人與生俱來的基因遺傳特征在社會環境中逐漸展開)。身份是社會賦予的必須靠社會來維持,身份的維持是相對穩定的,獨自一人不能成為“人”。所以每一次建立社會聯系都涉及身份的選擇,人在諸多社會控制的體系中給自己定位而盡力處理社會聯系以便強化他的身份。特別一提“偏見”,可能會使受害者成為偏見給他塑造的形象。(角色轉換也是一種社會過程。)總結來看,人生就像帶上各種角色的面具在具體社會舞臺上進行一場場演出。盡管角色千變萬化,表演者總會成為他扮演的角色。但這不是說人單純是從一個社會情景過渡到另一社會情景的既定實體,準確地說,這是一個自我的過程,不斷創造與再創造。每進入一個情景時自我都要發生變化。人有一些相對穩定與習慣的身份,使人產生整體形象保持一致的內部壓力。自我形象始終如一的心理需求能夠確保角色扮演和身份構建的性質。角色理論給我們提供生動的洞見使我們看到社會在人身上的存在。
知識社會學是研究思想的社會定位,認為思想離不開具體的社會語境。當某一思想為某一既得利益者服務時,形成意識形態。意識形態與社會現實互相支撐。一些非意識形態思想也在知識社會學的考察之中,比如深刻影響著人類的宗教。因此,(個人世界觀的形成與角色和身份在社會中的形成一樣)個人的情感與自我解釋也是由社會預先決定的,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世界”,一個關于世界不言自明,自證合理的預設體系。而這個由社會決定的世界觀一定程度上受社會使用的語言決定。對于個人,語言是由特定群體強加的。社會預先界定了語言這個重要的符號系統,我們憑借這個符號系統去了解世界、組織我們的經驗、解釋我們的生存境遇。極少有人重估這些強加在自己頭上的東西,也認為沒必要去質疑這個“不言自明的世界”。
在角色理論與知識社會學之間有一個簡單的連接點是參照群體理論。參照群體有兩種:一是身處其中的群體,二是行為取向的群體。在這個意義上,群體的觀點、信念和行為對我們個人的觀點、信念和行為的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向我們提供范式與看待社會的某種傾向(未必是社會形態傾向)。在這里存在一種社會動力學的原始愿望:被人接受、有一定歸屬并與人共同生活在一個世界里。
在社會囚籠這個木偶劇場上,每個被操縱的木偶按預設完成一出出悲喜劇,但這個木偶是把握自己的哲學體系去證明自我命運的。社會內化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它控制著我們的行為,塑造著我們的身份、思想和情感、這個枷鎖不是我們被征服后套在我們身上的,而是我們與社會合謀打造的,對自己的背叛。我們縱身跳進了社會的陷阱。
與社會學同游讀書筆記 篇3
首先是被書名吸引,才翻開了這本書。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直譯過來是“來自社會學的邀請”,但譯者聰明地處理成了“與社會學同游”,更具參與感,也更富有浪漫氣息。想起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也是譯得極為浪漫,和本書的“同游”兩字有異曲同工之妙。《追憶似水年華》洋洋灑灑,寫了七大卷。枝椏交錯,多線平行,卻不難讀,以 “我”為中心視角所展開的多線程意識流般的文字描寫現象和感受。《與社會學同游》則更像跟老朋友閑聊絮叨,語言直白、風趣,多舉例子,善用比喻。
粗粗翻來,書的內容并不艱深,再加上注釋、補記等幫助理解,作為社會學的入門讀物,這本書絕對是很好的選擇。作者彼得·伯格的文字平實易懂,譯者在序言中也對這一點大加贊賞,譯文亦簡潔流暢,是不錯的本子。
先說結構。照例是總分系統,獨特之處在于全書七章的中間(第三章)和結尾(第七 章)分別為兩章補記。極像是聽課時在課中和課末作小結,給讀者來梳理梳理,叨叨家常,挺有意思。第一章是總述,介紹了社會學形象、分類、所屬、區別等常規 問題內容。第二章講述四大母題:揭露真相、不恭敬的態度、中性化趨勢、世界眼光。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別為人在社會與社會在人。兩章連著讀下來,在“社會決定 論”和“來自人內心的壓力”中掙扎,辯證思考的同時頗似老頑童周伯通的“左右互搏”。加上第六章的“社會如戲”,前一章中的角色理論被放置在社會總體環境 下加以討論和闡釋,“囚徒困境”清清楚楚地呈現。薩特提出的“condemned to freedom”,存在即合理的論斷下,人擁有選擇權,用港片來還原的話,很可能是這樣的:
讀書筆記:《與社會學同游:人文主義的視角》
既然是入門讀物,一上來介紹的無非是歷史啦、背景啦、發展歷程啦、術語啦,因此能 在第一章寫出花的值得點個贊。伯格選擇用類似詞義辨析的手法來科普。將大量而復雜的人際關系歸總為一套互動的體系,大致可以概括出社會學的涵義。通俗說 法,社會學其實是研究“和人打交道”與“服務社會”的科學。這兩點具有雙面性,利用者不同,發揮的影響也不同。人們眼中社會學家的形象往往是超然、冷靜甚 至冷漠的,局外人般俯視。可是,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人就是江湖,你怎么躲?理想類型的社會學家需要保有嚴謹的同時對人感興趣、對行為本身感興趣,脫離 了人,遠離了江湖,對著竹子格物致知只能噴出一口老血然后告敗。
社會學不等同于社會工作,其工作模式套用心理/精神病醫者的模式,距離社會工作與正常的(或言理想的)軌道甚 遠。同所有其他學科類似,統計學在學科研究方法中一直受寵,以發表、刊文數為量化標準是一種科學方法,也實屬不得已。因為我們熟悉周圍的制度,我們的感覺 就不準確,且常常會出錯。這時候就需要客觀公允的數據來幫助我們作出決定,找出問題。但,“事物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樣子”,而且游戲的方式多種多樣,重要的 不是否定別人的游戲,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的游戲規則,突破數字結果的桎梏,才能發現隱含的意義。
讀書筆記:《與社會學同游:人文主義的視角》
在這一點上,社會學與歷史學頗為相似,都是藉由好奇心揭開表象,探尋本質。社會學 的內在實際是隱藏的、非顯性的管理體制。↑舉個栗子↑,宗教、工會,這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它們實則是滿足必然后的說辭下的官僚制。社會問題≠社會學問題, 一來界定標準不同,二來從兩個互相較量的體系的角度看問題,這種研究能力是社會學意識的標記之一。社會學家需要能分辨這兩個概念,一言以蔽之,社會學問題 是指社會交往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找出隱藏的、非顯性的社會問題,是社會學的四大母題之一——揭露真相。
Conversion(皈依)to alternation(選擇),態度是一定得要的。索思坦·范博倫言及的不敬的態度實則是一種非革命性的、溫和的清醒意識。再加上中性化斷論和世界眼光,四大母題完備。
說到alternation(選擇),你修正的過去僅僅是不得不修正的東西,凡是能夠納入當 前自我形象的經歷都會原封不動。關于人生,隨著時間流逝、得失往復、朋友和家人的觀念想法對我們施加影響,人的認知和自我認識能力不斷變化,套用亨利·柏 格森的說法,記憶本身是反復重申的解釋,我們對自己的認同、否定乃至對周圍環境的評價實則都是一種選擇性感知。所謂“皈依”“開悟”都是對過去的重新解 讀,“冥冥”也罷、“注定”也罷,我們從他人處獲得的意義和支持,以使自己的周遭令人信服。腹黑地用“陰謀論”來詮釋:意義體系是用社會關系構建的,就像 心理分析師為病人治(xǐ)療(nǎo),從而使病人“發現”有關自己的“真相”,不過這個真相其實早在治療分析前就已存在了。
社會學的調查兩大領域,分別是社會控制和社會分層。社會控制包括暴力手段(終 極)、經濟壓力(包括利益、資格)、政治法律、羞辱和放逐;社會分層則指的是互相統屬和隸屬的層次。人在社會里的位置就在特定社會力量的交叉點上,位置 ——時間、空間、階層、階段;社會力量的交叉點——環境、體制、體系。社會定位決定人的身份和期望(甚至是幻想中的期望)。某些階級差別可以通過諸如教 育、醫療等社會工程來修正,但不足以改變基本的事實:標準、期許、周遭社交圈施于其成員的壓力不同。馮特奈爾說:“逝者比生者強大”。我深以為然。一切選 擇、進程實則都抑郁質好了,社會外在于我們、包圍我們,涵蓋我們生活的一切方面。時間上、空間上,生活它與之一切,精神上為你圈定界限,用法律和道德警示 你越雷池的眼中火鍋。制度提供程序,程序作用域人,而后人的行為趨于模式化,被迫邁向令社會滿意的渠道,妙就妙這個社會滿意的渠道看上去是人能夠掌握的全 部選擇。是的,沒準你會失望,但不至于絕望,甚至還會留下不少閃爍的希望。社會是讓我們身陷囹圄的歷史囚籠。
另一方面,可恥的孤獨感和背負的認同感,人極其渴望被群體接受,無論周圍的群體是 什么樣的群體。我們是渴望被認同的群居動物。但仔細想想,我們的指望正是社會對我們的期望,我們想要順從社會。我們想要得到社會指派給我們的身份和角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扮演,比如奧巴馬在工作中扮演盡職的總統,回到家扮演好爸爸的角色,在米歇爾身旁扮作堅定的丈夫。不同的角色扮演共存一身,當對某 事的界定于身份角色重合時,穩定;相悖,崩解。角色攜帶者行為和共生的情感、態度。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穿上制服后的城管人員中會出現暴力執法的現象:他們 經歷了假裝(mask)→扮演(act)→成為(become)。 身份是社會賦予,并由社會支撐和轉換的。人可以擁有多個面具,但當差異太大超越社會容忍極限時,社會就會收回對一個人的承認。因此,暴力執法的城管人員會 收到來自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審判,脫下制服,繼續扮演其他的形象社會挑選維持其運轉所需的人,同理淘汰不適合的人,若無“候選人”,它就發明一個。
這似乎有點“不可控論”,但,伙計,控訴“不可控論”的家伙是仰視著整個自然與社 會,而我們只是社會的子集。我們在人生旅途中重新打造記載神圣日子的大事年表,樹立新的路標,拆毀舊的路標,借以標記我們在時間之流里的進步,向著重新界 定的成就邁進。此時此刻,一個道理已經彰顯:任何魔力強大的路標都可能被新的牌號取代。相互競爭的世界觀全都植根于社會。
每一種世界觀都是一種密謀。
與社會學同游讀書筆記 篇4
這部小說如此大名鼎鼎,想寫寫讀后感,也一時塞住了起來。
這些年來前前后后讀過幾遍,有時斷斷續續,不如少年時代的閱讀那么專注。可每一次讀起來,不得不佩服塞林格對意識流的表達能力,每一個少年都能讀懂里面的共鳴。
我想我自己是早熟叛逆得很的,十五六歲的時候就決定逃避現行的愚蠢教育體系,無奈父親手段更為高明,耐心將我引導回歸,最終沒有鬧騰還安安生生考了大學。那時就是見不得這愚蠢的世界,盡管自己根本就沒有見識過世界,自以為自己就是世界。
《麥》里面最最撞擊世人內心的這段話: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干那種事,就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好了。
我們都是那些跑起來不看方向的小孩。八零后這一撥人,在體制內學習著呆板的知識,內心忙亂卻又荒涼,想要大聲說話沒有人聽也就罷,關鍵還不知自己到底想要表達一些啥。我們這一撥人最原始純真的天分,是真真實實被這制度被這愚蠢的教育體系害慘了。
如此一來,這還真是一篇純粹的讀后感,小說本身確實不值得費墨劇透,讀過的人自然共鳴點頭,還未讀過的人也一看就懂:嗯,這是一部叛逆的青春咆哮。
與社會學同游讀書筆記 篇5
每一個作家都應該用簡略、誠實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總說一些道聽途說的事情,他們的寫作,應該像他從遠方給親人寄信那樣誠懇而又間潔:假如一個人真誠地生活,他肯定是住在遙遠的地方。
我是觀賞一切美麗景色的皇帝,我的權力是絕對的。
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閱讀,沒有人會勉強自己,只有合適的衣服才有用處。
所有不幸的根源,得來容易,擺脫卻很難。他們要像人那樣幸福的生活,就必須推翻一切東西,有許多不幸的靈魂即將被生活壓垮。
人們在大的錯誤前提下工作,只有愚蠢的人才想要這種生活方式,他們活著的時候還不明白,臨終之時也一定會明白。
由于愚蠢和錯誤,許多人都被人為的煩惱所困擾——整天進行無窮無盡的勞役。這個樣子,生命再美麗,他們又怎么能享受到?手指因為過度辛勞而變得粗糙、顫抖,每天如此勞動,根本沒有一絲空閑去改善自己。
關于車夫,比起他所運送的貨物的贏利,他的命運無足輕重,他一輩子都在為鄉村老爺駕車奔忙,他有何神圣可言?又怎會不朽?
比起我們的個人見解,公眾的意見其實只是一個虛弱的獨裁的人,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指明了他的最終歸宿。
她們根本不關心自己的現實命運,好像浪費自己的生命和永恒的價值根本沒有一點關系。
許多人過著看似寧靜、實際上卻是沒有希望的生活,這是絕望的命運安排。不做沒有希望的事,才是真正的智慧。
資歷深、年紀大的不一定可以教育好年輕人,事實上也不可能。他們的確獲得了很多經驗,但是他們失去的更多。實際上,老人也并沒有什么重要的知識可以傳授給年輕人,他們的生活大多很凄涼,充滿了失敗。他們沒告訴我任何東西,或許根本沒有能力告訴我這些。
從沒有人去衡量人的真正力量,我們也不應該總是按照個人的經歷來判斷他的能力,個人所能一一嘗試的事情并不多。無論你失敗了多少次,不要煩惱,我的孩子,沒有人可以要求你必須完成你還沒有做完的事情。
我們大可以心安理得地相信比我們實際知道的更多東西。我們不應該對自己過分關心,這樣才可以把這些關心真誠地給予其他人。我們天生就喜歡把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無限夸大,我們多謹慎啊!那些煩惱和憂愁實際上是什么?它們究竟是否值得我們費盡心思,或者說值得我們謹慎對待?
大多數的奢侈品,還有大多數所謂的生活舒適品,不僅不必要,還會嚴重阻礙人類的進步。從奢侈和舒適的角度來說,最有智慧的人的生活總是比窮人還要簡樸。一些哲學家,他們表面上十分貧困,但是內心卻十分充實。只有站在安貧樂道的立場上,一個人才能成為一名公正而有智慧的人生觀察者。
現代到處都是哲學教授,卻未見幾個真正的哲學家。一個哲學家與一個哲學教授不同,他不僅要思想深刻,不僅要建立一個學派,還要熱愛智慧并根據智慧的引導去過一種樸素、獨立、大度和值得信賴的生活,要解決生命的問題,不僅要在理論中埋頭,還要更多地從實踐出發。大智者、大思想家的成功,常常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豪杰式的,而是大臣式的成功。
有一類人,他們表面上十分富有,卻是最貧窮的一種。他們積聚了亂七八糟的東西,卻不知道怎么使用、怎么擺脫,他們用金銀給自己打造了一幅鐐銬。
他們沒有意識到,如果別人要來買你的籃子,你必須要讓人覺得你的籃子是值得買的。我關心不是怎樣讓人來買,而是怎樣才可以避免出售。人們所贊嘆的所謂成功的生活,實際上只是一種生活的可能而已。我們為什么要夸耀一種生活,而貶低其他形式的生活呢?
國王和王后所有的衣服只穿一次,他們根本沒有沒有享受到穿合身衣服的快樂,只不過是個懸掛衣服的衣架,而我們的衣服每天都和我們融為一體,顯示著穿衣人的個性,最后我們甚至不愿將其舍棄,就像不愿意舍棄自己的身體一樣。
因為人們注重的并非是真正應該尊敬的東西,而只是那些受到人們尊崇的東西。我們熟悉的人很少,認識的衣服、鞋子和褲子卻很多。要是沒有衣服,人們的相對身份還可以保持嗎?要是沒有衣服,你能準確的告訴我,文明人中誰最高貴嗎?
人的需要,不是一定要應付什么事業,而是要有作為。我們盡管穿著舊衣服,但還感覺像個新人,有了新的生機。依靠的只是內在的辛勤和擴展,因為衣服只是外在的保護和世俗的煩惱。
一個人應該穿的簡單,他還應該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周密,防患于未然。
如果你很富有,那就要像棗樹那樣慷慨施予,但是如果沒什么可給的,那么就像柏樹一樣,成為一個信仰獨立的自由人吧。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簡樸與安寧,不要充當窮人的先知,而是要勤奮、努力的成為世界上一個有價值的人。
做好事,同樣需要足夠的智慧。行善,不是泛愛。一個人要在世間謀生,如果生活方式簡樸,頭腦聰明,那么就不應該是一件難事。人們謀生并不一定需要流汗,如同原始民族的簡樸生活追求。
我愿意世界上的所有人,生活方式越不同越好,但我更希望每個人都能謹慎、耐心地找到并堅持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簡單地采用父母或鄰居給他的生活方式。
合作其實就是一起生活。
人們做了罪惡的事情,死后就難免留下罵名。
人們一年只要工作六個星期就可以保證全年的費用支出。打零工的人最自由,他一年只要勤奮工作三、四十天,就可以解決一年的生存問題。
(關于放牛)不是人放牛,簡直是牛在放人,因為前者需要更大的自由。
他們不應該對人生僅僅采取一種游戲或研究的態度,而是應該自始至終真實地體驗人生。
那里傳授一切知識,訓練一切技能,就是不傳授和訓練生活的藝術。(讓他學化學,卻不教他制作面包的技巧…)
最昂貴的的并不是學生最必需的,學費是收費項目中最重要的,但是他通過和如同代人中最有知識的人交往所獲得的最有意義的教育,卻是免費的。
學生們逃避了必需的任何勞動,但他們得到的卻只是可恥的、無用的空閑,而本該借此獲得的豐富經驗,他們卻完全沒有學到。
崇尚奢侈的人開創了新的時尚,而其他人的就緊跟隨他們。所有的人都在追求xine服裝樣式,這是一種幼稚而原始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