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課堂展示會心得體會(精選5篇)
語文閱讀課堂展示會心得體會 篇1
我們平常也會在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了解作者的資料,如果能將課前獲得的信息有機地恰當地融入到課堂教學的環節中來,這也是一種教學智慧。
蔣軍晶老師教《臨死前的嚴監生》這堂課,他把重點放在感受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情節設計”上,他利用同類文章的閱讀拓展等手段,將鋪墊、懸念、意外這些文學概念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在學生心中“扎根”,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閱讀小說的樂趣。
蔣老師首先由讀課題入手,指出監的正確讀音,解釋監生的意思,自然引入文中的背景知識。其次進入課文,蔣老師簡潔明了,抓住嚴監生的“兩個指頭”,用列提綱的形式,一步一步呈現在我們面前。精彩也隨之而來,蔣老師引導同學們一步步的發現并完善嚴監生的動作:搖了兩三搖——狠狠搖了幾搖——把眼閉著搖頭——點一點頭。把嚴監生的心理寫出來了。而后學生看著板書便能講述這篇故事。
最后,課外延伸,欣賞表達手法同一特點的片段。出示兩段文本,隱去部分文字,讓同學們先讀一讀,再猜一猜中途情節,提出懸念后再出現隱去文字來對比,來欣賞。提供其他表達手法描寫同一內容的文本,讓同學們感悟,對比,回味。
蔣軍晶老師摒棄了繁瑣的設計,條分縷析的講解,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從文本入手,還課堂給學生,使教學更具有效性。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也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課前大量文本相關閱讀、長期積累而來的文本解讀功力、坦率真誠的語言、一雙永遠注視著學生的眼睛和一雙認真傾聽著學生的耳朵,造就了蔣老師生機勃勃的課堂,我想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和語文課堂的魅力,很值得我們學習。
近距離的接觸名師、大師,感悟他們課堂的樸實、扎實、求實,感受他們對語文的熱情、激情,感受到了他們對教法的慎重選擇,對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對三維目標的準確落實,對學生發展的全面關注。這次聽課對我來說是提高,也是促進。他們的語文課讓我感受到:語文課堂只有在學生閱讀興趣的花朵盛開時,才是最美麗的,才是充滿智慧的!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要以名師為鑒,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努力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語文閱讀課堂展示會心得體會 篇2
3月17、18日到杭州參加了培訓,有幸聆聽了汪潮教授的4個講座和浙江省最新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的8堂展示課,使人耳目一新。這次的語文大會,為我們參訓的600多位老師營造了一份具有濃濃語文味的大餐,汪教授風趣幽默的語言,精深的專業知識;特級教師們完美的教學設計,精彩的課堂演繹;大會主持人的妙語連珠無不展示著小語人姓語的本性。
汪教授4個講座,感受最深的是《當前一堂好的語文課的要求》,汪教授從“目標整合、板塊設計、語言習讀、學生主體、師生對話、氣氛活躍、資源豐富、特點鮮明、教風樸素”九方面來談一堂好課的標準。
特級教師的8堂課各有風采,因為自己教低段,因此感觸最多的還是張敏華老師帶來的《夏夜多美》,課文美,這是一篇美麗的童話故事;語言美,張老師的課堂語言極其美麗,顯示了一個特級教師深厚的語言功底;設計更美,這堂課每一處都能感受到了“以人為本”的真實與課堂教學的“扎實”,張老師立足于語言,引領學生學得扎實,學得有效。這堂課,是名副其實的低段課,在課堂上張老師緊扣低段課程標準,扎扎實實展開教學,識字、讀文、寫字每個環節都那么到位。每一個環節都具有教學性。通過這節課,我們不僅受到了張老師教學智慧的熏陶,學習了她高超的教學技藝,還能透過課堂感受到她全新的教學理念。
語文閱讀課堂展示會心得體會 篇3
9月26日,我與孫桂斌老師一起參加了哈爾濱舉行的東北三省小學語文教師教學風采展示會。會上觀摩了遼寧省小語名師段明書執教的《從現在開始》、張大軼老師執教的《最后一頭戰象》、吉林省鄒春紅老師執教的《我們都來研究姓》,李春芳老師執教的《大熊貓出國》,哈爾濱市于東老師執教的《釣魚的啟示》,呂寶剛老師執教的《鄉下人家》,牡丹江市趙昭老師執教的《鄉愁》,佳木斯市的張廣吉老師執教的《勇敢面對的事》,長春市修麗波老師執教的《書癡》沈陽市孫凱教師執教的《道歉》。并且傾聽了三省的小語專家和教研員的報告,感觸頗深,收獲甚大。
十位名師的課各有特色,例如:于東老師執教的《釣魚的啟示》一課,教學設計主線明晰,銜接自然。整堂課洋溢在師生的互動,及溫馨的氣氛中。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沒有過多的講解內容,而是抓住了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詞和句的理解。于老師還讓學生談體會,從而把知識從課堂延伸到課文,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文章的真諦。
修麗波老師執教的《書癡》一課,教師猶如引線串珠,似行云流水、自然和諧的課堂讓我真正愛上了語文。
名師們的課都注重了教學的層次性,在備課的時候都注重了自己的教學對象的領悟性。他們在嚴格按照語文課標所要求的目標授課時,更注重了學生的特點。
全國小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崔巒理事長做的專題學術報告,多次提出要捕捉學生的閃過點。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講課教師都注意適時發現、捕捉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評價,把握時機進行對話交流評價,促進師生、生生心靈的溝通,隨時隨地的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所有這一些,為我們今后在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指導幫助。
通過這次教研活動,專家們不僅向我們展示了怎樣教,更展示了他們嚴謹治學、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語文教學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感受到需要學習的地方太多了,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我將重新塑造自己,積極探索,不斷充電,努力提升自己。
語文閱讀課堂展示會心得體會 篇4
名為六記,后兩記遺失,現存只有四記。
如果去掉第三記《坎坷記愁》,那真是理想的婚姻和生活:青梅竹馬舉案齊眉、對花吟詩對月小酌、拈花弄草潑墨作畫、浪跡天涯快意江湖,有沒有柴米油鹽之干擾、沒有爭風吃醋之煩憂、沒有追名逐利之市儈,這是中國文人所最求的最高境界,比陶淵明的隱居鄉間更勝一籌。令人向往之!
可惜生而為人要養自己的臭皮囊、為人子女做人父母要盡孝盡責,于是就悲劇了!追求詩和遠方是有條件的,要先處理好眼前的茍且!也許只有在為人兄友這一方面,沈復是無愧于心的吧:為友慷慨豪爽、為兄放棄家產!
世俗之人大多以成敗論英雄,如我之輩就忍不住邊讀邊噓唏感慨:沈復同學實在是缺乏為人處世和生存立世的能力,讓父母妻兒都極為窘困尷尬,最后妻亡女散、兒子夭折,只剩自己孑然一身飄落在外、靠朋友幫襯生活!作為一個男人、確實挺失敗的!
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人也是挺難得的吧。世上極少數人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超凡的能力;大多數人資質平平、能力有限,但不甘平庸無趣,有的孜孜不倦努力向上、有忙里偷閑苦中作樂、有的精致有趣小有情調,都想法設法活的精彩,綻放美麗,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苔花。沈復在借款途中尚能恣意出游,且盡興攀高、驚的導游瞠目結舌,俗世煩惱困不住不羈的靈魂!這樣的人生狀態確實值得稱贊和羨慕!
從文中看不出成書具體時間,大概是作者晚年吧。可能事隔多年,作者已平心靜氣、釋然豁達,對苦難坎坷沒有絲毫的怨憤:對父母弟友沒有責問和不平,對官場茍且沒有抱怨和批評,甚至不屑于花費筆墨將事情原委和盤托出,只用一句“母親看了一眼第妹”帶過了兄弟恩怨,用一句“看多了官場”繞開了名利之爭。這樣的宅心仁厚真是難能可貴!留下記憶里的,或者說值得記憶的,只有童年的快樂、夫妻的和鳴、浪游的痛快,以及與此相關的種種遺憾,其他的都不重要,任其流逝在時間的長河里吧!
閱讀這本兩百年前的作品(1810~1830),相對于史記漢賦之類的早期古文,確實更為容易些。不像古文那樣簡縮嚴重,需要不斷的擴詞翻譯、前后連貫,才能理解其內容和邏輯。這本清末散文已經很接近白話文了,泛泛粗讀不做細究就能理解大概意思。如果詳讀,個別詞字需要工具書幫助:一部分是現在基本不用的字或詞,只在古文中能看到;一部分是現在還用的字、但是某些涵義已經基本不用了。
細細查看,覺得第二種情形非常有趣。“已”現在多用“過去、以前”的意思(已經、事已至此)、偶爾用其本意“停止”(死而后已、學不可以已),但它還可表示“太”(不為已甚—不做的太過分)、“后來”(已忽不見—一會兒就不見了)。哈哈,有時候指“以前”、有時候指“后來”。“倩”字現在基本只用在“倩女”一詞中,指美麗的女子,很多女孩都取名為“倩”,殊不知這個字本意為“男子的美稱”,也指“女婿”(妹倩—妹夫),引申為“美好”(巧笑倩兮),做動詞時指“請”(倩筆—請人代筆、倩雇—雇請)。漢語還真是復雜呢,不小心就掉坑里了!
語文閱讀課堂展示會心得體會 篇5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作的自傳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之境界,流傳至今。其中,《中山記歷》和《養身記道》兩卷已佚,故現版本只有《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游記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書的核心,拜讀此書是本著沈復和陳蕓二人伉儷情深、至死不渝之情來閱,可實則是始于歡樂、終于憂患,讀后給人以悲切動人之感。全文貫通了一種“慧極易夭”、“情深不壽”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預兆”,久久無法釋懷愛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憶,在回憶中刻意去發現那些可稱之為“預兆”的點滴,然后說服自己,愛妻早逝這件事是命運如此、是無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談他與蕓二人的清貧生活,雖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閑事,但因為有蕓,且在她井井有條的打理下,事事都溫暖平和,處處都洋溢著幸福的味道。蕓賢良淑德、蕙質蘭心,將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實乃不易;這其實也他是夫妻二人鐘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現,把日子過成詩,何嘗不是每個女子內心所期待的樣子,可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實沈復對蕓很是欣賞和寵愛,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難想像古代社會男女地位之現狀,“一入侯門深似海”說的不僅是帝王將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對于婦女來說要求也是極為嚴苛的,可是蕓在那個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裝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戲、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飲酒作樂,如此膽大的作為,想必也只有蕓敢為;蕓的幸運不僅是可以領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與尊重,可以說其實這就是丈夫對她的的寵愛與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擁有羨煞旁人的恩愛生活。
序篇林語堂有所言: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言非過譽;翻譯此文的作者張佳瑋也有此意:實際上,讀完全篇,我都產生了“沈復簡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頭。蕓最可貴之處,便是她風雅感性之后的緘默沉靜,也許這也正是沈復如此懷戀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