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小講讀后感(精選12篇)
紅樓小講讀后感 篇1
《紅樓夢》是一部很值得閱讀的書,不讀這部書的人,真是枉來人世一場;讀了這部書而沒讀懂的人,真是遺憾終身。這部書,我每隔幾年都會重讀一次,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雖然不算有靈性的人,但每次翻開《紅樓夢》,總會讀得津津有味。不過近日一口氣看了周汝昌先生所著的《紅樓小講》,才發現原來《紅樓夢》的原著是如此偉大!程高的篡改真是讓這部偉大的書面目全非,蒙蔽了此書最璀燦的、最閃耀人性光輝的光芒,原著就如珍珠蒙塵,日月為烏云所蔽,讓世人無法得見其真顏面,可恨可嘆!
幸好,周先生多年對《紅樓夢》的考證、解讀、探索之成果,通過《紅樓小講》,讓世人得以認識《紅樓夢》原著的核心精神,得以管窺原著的更加偉大與不朽,這實在是一大幸事!閱讀了此書,我真是如夢初醒,更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原著之博大精深!曹公如尚在人世,一定會引周先生為知已的!
在《紅樓小講》中,周先生獨具匠心地考證了全書原來的主旨。以往我們說《紅樓夢》是一部反封建道德禮教的書,說賈寶玉和林黛玉都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現在看來那不過是現代人為了政治需要而作的道德評判!據周先生的考證,其主旨是寫眾多女子的不幸遭遇和悲慘結局,也是一部紀錄“悲歡離合、炎涼世態”的家族衰亡史。絕非現在流行的程高本所單述的寶黛釵三角戀悲劇那樣簡單!原著結構宏偉奇巧,與《水滸傳》相映照,《水滸傳》施公寫了108個綠林好漢,而曹公則寫了108個女子。原著應該是108回,“前后各為一‘扇’,即半部54回。兩‘扇’前后不但對比對映,而且以前伏后,以后應前,各自有雙層的筆法內涵,有表有里。”書中普遍采用象征、隱喻、映射等手法,隨處可見伏脈暗線,都是為后半部故事的發展作鋪墊。
按周先生的考證,故事的結局與程高版的大相徑庭,盡管經過數百年的流傳之后,人們已經接受了高鄂版的結局,但那遠非作者的原意。讀完《紅樓小講》,我相當信服周先生的分析,也很認同他剖析的故事結局,并打算找時間再讀《紅樓夢》,核對一下周先生的評析?上У氖窃廊藷o緣得見,真乃人世一大憾事!而周先生的述著,讓世人得以拔開迷霧,見識到原著真正無與倫比的偉大,這,又何嘗不是一大幸事呢?感謝周先生的努力,讓我和眾多喜愛《紅樓夢》的人不致于抱憾此生!
周先生說原著中很多隱喻的詩詞和諧音的姓名,如英蓮是“應憐”,賈府四個女兒的名字“元、迎、探、惜”諧“原應嘆息”,釵、黛、云三人的姓對應“淋血史”,細想真是有理,我看“賈王薛史”四大家族之性是不是相對應于諧音“家亡血史”呢?這是我個人的胡猜,如果是,其實曹公寫的除了是一干女子的悲慘命運,其實也是一部描述他家族衰亡、悲歡離合的血淚史啊。如有幸遇到周先生,可真要問一問我的猜想是否正確。
對《紅樓夢》這部人間巨著感興趣的朋友,建議最好讀一讀周先生的《紅樓小講》。
紅樓小講讀后感 篇2
周末在家,課還來不及備,先看上了周汝昌先生所著的《紅樓小講》。從記事起,便聞說四本名著中紅樓夢位居榜首,是集文史哲于一身的偉大作家曹雪芹作的文化小說,初中課本中似乎還收錄了一篇《劉姥姥進大觀園》,忘記是幾進了。而真正接觸此書(可惜是程高修改本)是在初二暑假,因身體不適在家休養,閱讀便成了打發時間的好方式。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愛上了閱讀,養成了靜思的習慣。閱讀是能改變人的習性的,或者說能夠喚醒人內心深處的真善美。
后來從報紙上讀到了劉心武先生品析紅樓,印象非常深刻,是講秦可卿身世一章,才知道自己即使看過幾遍紅樓,心智卻是如此愚鈍,那時候也只是把紅樓當成一般小說來看,感覺寫的章節很多,很亂,但里面的詩詞歌賦是最令人欽佩的,故有模有樣的運用到了寫作當中,當時拿作文高分其實也簡單,就是要多用排比、擬人,更好是引經據典。想想確實挺好玩的,凡是到正式考試,李白杜甫是忙壞了,來那么一位曹雪芹,那分數還不飆升。
現在想想,什么文字才是好的文字,我覺得劉震云老師說的對,好的文字應該是真實的,樸實的,知心的,不同的。而文字的樸實,必須人要先樸實起來。
談著有些遠了,還是回來說說周汝昌先生吧。在紅樓界里有三位大師,胡適,俞平伯和周汝昌。早聞胡適先生目光如炬,見解獨到,陳丹青在一次訪談中說到自己20xx年看過的最好的書,便是胡頌平先生所著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說到這里,不免感覺遺憾。在當當網潛伏數月,這本書竟然一直處于缺貨狀態,好書真是洛陽紙貴。書中談到胡適之先生見識淵博,小到一個字的發音(河南衛視新近播出的成語英雄不就是這種談話形式嗎),一首詩詞的字句,大到國際形勢的演變,社會背景的探索,莫不娓娓道來,妙語連珠。周汝昌先生跟紅樓結緣,也是胡適之先生所致。只因為幾封信(內容不祥),周先生便走上了六十余載的紅學之路。
讀《紅樓小講》,可以想象周先生久伏書案細細考證,小心成文的影子。周先生受紅樓影響甚大,對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作了考證,從古文小說,從歷史背景,從國內外圖書館所藏珍本,里里外外被他挖了個遍。前文已講,莫泊桑的一字說,全世界的文學家都記在了心里面。曹雪芹這部泣血巨著更是惜墨如金,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曹老先生真是對筆墨處處吝嗇,文章經歷增刪五次,批閱十載,處處點情,字字珠璣,相比之下,現在是個人名都能出書,陳詞濫調泛泛而談,這些人,豈是真正懂文字之人?
曹老先生成書十載,其后人周老先生更畢其一生鉆研紅學。我喜歡紅學癡儒這個稱號,但是周老先生卻不喜歡人家稱他為紅學家,他說,‘在這部巨著面前,我只是尋得皮毛,我能懂雪芹其人其書到什么程度?’。可嘆其才,可嘆其癡呀!寫到這兒,忽然想起跟學生的一次對話,問,怎樣才是謙虛?我講,認識自我。懂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不懂的人,才會處處張揚。但謙虛二字又哪兒是這兩句話所能說盡,每每讀前輩的文字,讀得越多,愈發覺得自己可憐,愈發珍惜起時間來。所以每次我都會鼓勵學生課余時間去閱讀,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沒有運算能力不打緊,但是沒有閱讀能力就危險了!有了學習的意識,你就學會抉擇,學會放下與拾起。
文章的題目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實在是周邊的人想做的事太多,而做成的事太少。曾問過一名老教師,怎樣才能把書教好,他告訴我,一輩子只干教育這一行。我跟學生講,我們都不聰明,當然也不笨,既不聰明也不笨的人怎么生活于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好。而讀老先生的文字,學到的不止這些,有一句話此時愈發清晰起來,咬文嚼字,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此刻賦予咬文嚼字新的含義,教育工作,也需要這樣咬文嚼字的癡氣兒,因為教育無小事,細節比大局更關鍵。
紅樓小講讀后感 篇3
我看過周汝昌的《夢解紅樓》感覺沒什么收獲,也因此認為周的紅學研究也沒什么。暑假在杭城改高考卷的時候,我偶而在楓林晚看到周的《紅樓小講》,翻看其中關于林黛玉眉眼描寫研究的一節,覺得周的考證非常有道理,遂決心買一本看看。今天剛把這本小書看完,總結一下收獲:
我讀中學的時候久聞《紅樓夢》的大名,買了一本準備看,可是看了幾頁就實在看不下去了。上大學后,想到自己是文科生,要是沒看過《紅樓夢》會被人家笑的,所以我就硬著頭皮看了一遍,也看了書中的古詩詞,都沒看出什么味道來。工作后,我又將前八十回再看了一遍,因為據說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本人寫得,也沒看出什么味道來。后來買了央視版的《紅樓夢》電視劇碟片,三十多集,越劇,居然看完了,覺得其中的臺詞確實很美,演員唱得都很有韻味。上課時也教過幾篇〈紅樓夢〉“選段”,但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沒什么個人體悟。
今次,看了〈紅樓小講〉,我才發現《紅樓夢》原來是這樣一部書,發現以前學過的、教過的有許多東西都是錯的,至少是值得商榷的。通過這本書我終于認識到了〈紅樓夢〉確實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曹雪芹確實是一位偉大的作家,高鶚續作對原作有巨大的破壞作用。該書加深了我對〈紅樓夢〉的認識,改變了我對書中一些人事物的看法,勾起了我研讀真〈紅樓夢〉的欲望。如,曹雪芹所描寫的“愛情悲劇”決不是簡單的粗俗的“三角戀愛”的悲劇,“他所謂‘談情’,雖也包括著男女之間的‘愛情’,但博大精神并不如此狹細,而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感情——即做人應當如何對人對已的巨大課題”;林黛玉是沉湖自盡的;“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應為“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
反思自己不能讀出〈紅樓夢〉味道的原因,一是天賦不夠,不能像張愛玲那樣直覺到后四十回與前八十回的差別;一是雖聽過《紅樓夢》有好幾個版本,但主觀上認為差不多,也就沒有找來看,麻痹粗心,所以一直就錯下來了(當然周的觀點可能也有可商榷之處);三是還是太過粗心,沒有從細微處下功夫,沒有好好品味;四是書如人也分好壞,好人不易碰到,好書也不易碰到,要看緣份的。
碰到好書就像碰到好人一樣,要愛她珍惜她,用全部的學識、智慧、精力去讀她,用一生去讀她。這是周先生的〈紅樓小講〉給我的最大啟發吧。
紅樓小講讀后感 篇4
細細看這篇文章,真是驚嘆魯迅先生的“信筆拈來,涉筆成趣”。粗略地翻一下《朝花夕拾》,發現他的作品都有強烈的幽默色彩和諷刺意味。所以,我就一遍遍,一遍遍地反復讀,倒是學會了很多東西。某日中午,天氣甚是炎熱,煩悶之時隨手翻閱到《五猖會》時,卻解了一些浮躁。
紅樓小講讀后感 篇5
天賦是與生俱來的,但成功僅僅依靠天賦是遠遠夠的。讀完《傷仲永》一文,讓人掩卷深思,感觸頗多。古往今來,天才少年層出不窮,但真正成才并在史書上留下印記的卻寥寥無幾,他們大多因為種種原因而“泯然眾人矣”,方仲永式的例子司空見慣。其實,取得成功,下面三要素缺一不可。
要素之一:天賦
愛迪生說過: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分。天賦是成功的基石,至關重要,天賦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善于利用自己天賦的優勢,成功就會事半功倍。方仲永自小天資過人,“竟能指物作詩立就”,成功之路已然具備良好的基礎,可他卻自恃天資聰慧而不知珍惜和利用,整天游手好閑,最后落得類同凡人的下場。
要素之二:勤奮
有人說:智慧源于勤奮,偉大出自平凡。勤能補拙,有個叫“笨鳥先飛”的成語,講述的就是沒有天分的人如果能勤勉上進,發奮圖強,成功也并非遙不可及的道理。愛因斯坦天資一般,但經過無數次的艱苦挫折,憑著勤奮與努力,創立了相對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天資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卻能夠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去描繪美好的未來,避免方仲永式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
要素之三:堅持
古人云: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成功之路是漫長的,需要持之以恒,一以貫之的堅持和努力。唐代詩人李白自小貪玩調皮,常在課時從家中溜到山間玩耍,一次,在溪澗邊看到一位老婆婆奮力打磨一根鐵棒,心生疑惑,詢問原因,老婆婆回答道:我想把它磨成一根針。“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讓李白大徹大悟,從此發奮圖強,毫不懈怠,終于成為一代“詩仙”。“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一直堅持,往往會讓努力半途而廢,堅持了,量變終會演化為質變,成功也就唾手可得。
成功,看似可望而不可及,其實卻很簡單。當天賦、努力和堅持三要素都具備的時候,成功不就已經近在咫尺了嗎?
紅樓小講讀后感 篇6
堅持,不放棄。這是每個人都喜歡的好習慣。今天,我看了《八十天環游地球》。里面的主人公褔克先生就非常有毅力,為了證明可以在八十天內環游地球,他帶領他的仆人路通通環游地球一周。路上使用了輪船、火車、馬車、游艇、商船、雪橇和大象。一路上共花了一萬九千多英鎊!
褔克先生多有毅力啊!有一段鐵路沒修完,無法坐火車;在火車上受到印第安人的襲擊;往英國的船提早開了…種.種天災人禍都被他的毅力和智慧給克服了。使他成功在八十天內環游地球贏得了跟朋友打賭的兩萬英鎊!我完全被他的毅力給征服了!
把話說回來,現在毅力非常高的小學生究竟有多少呢?比如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每一次做語文作業的簡答題時,我都心不在焉的,非常急躁。做得有點多了,就嫌煩了。題目稍微有一點點難就不愿意做了。媽媽要問為什么,我就說不會。結果呢?媽媽一講,我馬上就做出來了。唉!真是功虧一簣啊!這種事還有呢!我是個馬大哈,東西經常找不到。找東西的時候,我每個房間都只是瞟一眼,就說找不到了?扇绻寢寢寔碚业脑,用不著四五分鐘,馬上就把東西找出來了。
唉。我跟褔克先生相差有多少遠啊!
讀了這個故事后,我懂了,要想有出色的表現,一定要努力。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毅力。沒有它,就別想有出色的成績!以后,我做事一定會竭盡全力地做的。
《八十天環游地球》這個故事像我的照明燈、小老師,告訴我要做事認真,不能半途而廢,又像多彩的陽光,伴隨著我踏向未來的征程。
紅樓小講讀后感 篇7
生命因青春而美麗,生命因價值而光彩,同時,生命也因死亡而悲傷。但是,如果有一口不老泉,讓你永保青春,不斷的釋放生命的活力,你會去喝嗎?通過閱讀這本書,給我的感觸特別大,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度,而在于寬度和深度。
如果一個人,沒有盡頭的活著,他會厭煩生活,不懂得珍惜生命,就像書中的塔克說的那樣:生命是一個輪子,死亡它也在這個輪子上啊?墒乾F在,死亡從這個輪子上掉下來了,我們塔克一家不在這個輪子上了。我要是知道有什么辦法爬回輪子上,我會毫不猶豫的上去,“從而看出了塔克已經厭倦了生活,對一模一樣的日子是多么的無奈。因為生命不死,就不是完整的人生,就像永遠停在岸上的船一樣,水在不斷的流動,身邊的事物在不停的變動。它卻永遠的擱在了那里,不能駛出,不能沖刺,沒有沉沒,生命對它來說也就再也沒有了歌唱和詩篇,即然帆不能再拉起,那么還有熱情歌頌嗎,正如人一樣,如光一成不變的活著。還會對生命珍惜嗎?
死亡也許是殘忍的,死亡也許是遺憾的,死亡也許對生活充滿著不舍,但是人 生就像賽場,許多人都在奔跑,不管在 賽場上跑多長時間,最后總歸有終點,如沒有死亡也就是等于別人在跑你卻站在原地不動,那人生還有什么意思。所以我們要珍惜有限的生命,不在幻想長生不老,在有限生命里發揮出無限光芒,多為社會做點什么,就如{鋼鐵是怎樣煉成}中的保爾·柯察金說的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侯就能夠說:‘我已把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紅樓小講讀后感 篇8
《十萬個為什么》里有許多深奧的秘密,也有許多常識性的知識,《十萬個為什么》主要講的是生活中的疑問,它還給我們介紹了許多過去的事例,比如:星星為什么會發光、人為什么會打呼嚕、人為什么會做夢,打蛇為什么要打七寸,鱷魚的眼淚是怎么回事,含羞草為什么會害羞,地球上的生物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會有月食等等,這些都是平時生活中我們會想到的難題,十萬個為什么讓我了解了生活中的許多知識,這本書不但增長了我的知識還開闊了我的眼界。這是一本科普知識大全,一本令我百看不厭的好書。這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它讓我開闊視野,提高學習興趣。
以前,我并不了解月亮,總以為月亮上有宮殿、嫦娥和玉兔。讀了這本書后,我才明白:月亮是一顆冷冷清清的,沒有空氣的星球,并不像我想象的哪像美麗,相反,他還有一點令人厭惡。
《十萬個為什么》中給我們介紹了一些有趣的自然現象:海水為什么發藍?為什么會有地震?四季是怎樣形成的?從這些問題中我明白了許多常理,解開了我心中的謎團。
《十萬個為什么》中介紹了一些小常識:為什么地震前狗會不停地叫喚?原來狗比人類聽覺高,自然也就聽的遠,聽的聲音小,也能聽見。為什么雨后會有彩虹?為什么“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讓我知道了許多“為什么”。
“大蛇為什么要打三寸和七寸?”書中告訴我們,打三寸,是因為三寸是蛇脊椎骨最容易打斷的地方,打七寸是因為七寸是蛇的心臟部位,如果蛇的心臟被打碎,蛇自然就沒命了。
《十萬個為什么》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它讓我知道世界的許多奧秘,宇宙的龐大;讓我知道了科學的無窮力量,知識的無窮無盡,豐富多彩。
《十萬個為什么》是一本很棒的書,建議大家讀一讀,你就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紅樓小講讀后感 篇9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科學家史蒂夫霍金的《時間簡史》。
讀完了全書之后,我腦中一直縈繞著許多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后會坍縮?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樣的?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
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 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最后,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才,提出的理論。首先我們應該慶幸自己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好的環境來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培養自己的能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聽從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應該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我們也應該多多向老師請教,畢竟老師的知識和閱歷還更加豐富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該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了解社會,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這是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獄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紅樓小講讀后感 篇10
再讀畢淑敏的文字,是這本《幸福的七種顏色》。與《心靈密碼》相比,讀《幸福的七種顏色》,讀出了更多的理性。
“提醒幸福”,“幸福的鏡片”,“幸福家庭預報”,“幸福盲”……這是作家筆下對幸福的感受。“享受幸福是需要學習的”,“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經?纯刺枺木筒恢挥X暖洋洋亮光光”。“生活不缺少幸福”,而是缺少“發現幸福的眼睛”。我們不幸福,是因為“我們常常過多地把眼睛注視著別人,而自己則在不知不覺中失落著最寶貴的東西”。
“轟毀你心中的魔床”,“自拔”,“我很重要”,“千頭萬緒是什么”,“第二志愿”……這是作家描述的處理不幸的技術技巧。“魔由心生”。在自己心靈的寶庫中,儲藏勇氣,儲藏智慧,儲藏經驗、教訓,期望和安慰,拋卻“我應該是怎樣的”念頭,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把自己從過重的壓力中拔出來。在適當的時候提醒自己,“我很重要”,“在填寫第一志愿的時候,把其后的每一份志愿也都認真地考慮”。這是人生“不屈不撓的法門”。
“素面朝天”,“幸福與不幸永在”,“苦難之后”,“泥沙俱下地生活”,“切開憂郁的洋蔥”,“忍受快樂”,這又是作家敢于面對自我,敢于面對生命之苦難的深度解讀。“我相信不化妝的微笑更純潔美好,我相信不化妝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誠”。“災難是一把雙刃劍,可以把一個人從精神上殺死,也可以把他鍛造得更加堅強”。“憂郁是一種面對失落的正常”,不要否認我們的憂郁,憂郁使我們成長,“不要被憂郁嚇倒,擺脫了憂郁的我們,會更加柔韌剛強”。生活并不總是色彩斑斕,“泥沙俱下并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組成寶貴生命的原材料”,“快樂是我們人生得以有所附麗的紅楓葉”,“忍受快樂,是一種怯懦;享受快樂,是一種學習”。
讀著作家筆下的文字,我不時地閃出這樣一個念頭:這是人生的一種“悟到”,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的。這是人生歷練的結果,是積累了豐富閱歷之后的“參透”,是必須到達某個時間點之后才會有的“對生活的咀嚼之后的反芻”。就像一位作家,他首先呈現的作品是小說,然后是散文,最后才是人生哲理小品。年輕時的信馬由韁,可以成為小說;中年時的形散神聚,可以成為散文;到了老年時的對人生經歷的“悟到”,即為哲理小品了。這在于是否到了這個時間點。
“悟到”,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有的人費時一世一生,才能找到;還有的人,“干脆終生在暗中摸索,不得所終”。
紅樓小講讀后感 篇11
一、 認同的觀點
凡事不執著己見,不主觀自我,對于別人的見解、看法不能一味否決,遇事不妨先設身處地地替對方設想。不逆人意就是對人的尊重包容。
二、 聯系實際 對我們的學生,我們就要尊重包容。尊重學生的想法、做法,處處從學生的特點出發,事事為學生的發展著想,研究他們,了解他們,并引導他們實現自我。當學生犯錯時,我們需要教育和引導的學生,應當尊重孩子犯錯誤的權利,并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任何人都是在錯誤和失敗中接受教育而逐漸成長起來的。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尊重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健康發展。對我們的父母,兒女不逆父母之意,就是孝順;學習 “ 不逆人意 ” ,才能和平處事。它不是盲目地投其所好,不是鄉愿地曲意奉承;是應世的慈悲,是處眾的智慧,是圓融人際的善巧,是廣結善緣的方便。
三、 重構反思
尊重包容這四個字,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字,卻有著深刻的內涵,在嘴邊上說起來很簡單,用到人的實際生活中卻有一定的難度。男女之間相處,會有人說男的怕女的或是女的怕男的,其實都不盡然,這是互相尊重包容;有人說對父母有愚孝,其實這也是尊重包容;對朋友盡心盡力這也是尊重包容。它是一種美德,它可以使你的人格得到升華,讓你的心靈得到凈化!它是人修身養性的一本“真經”。它更是一種幸福,能夠包容別人是一種幸福,讓別人心存感激更是一種幸福 ! 人生一世,不能使自己在瑣事困擾中作繭自縛,更不能在無盡痛苦中度過。
紅樓小講讀后感 篇12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超酷天使大肚子爸》。無論是它的書名,還是它的內容,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故事中有一個叫蕾克的男生,這個名字好像就在預示著他將會有一窩的小姑娘。果不其然,他先先后后都得到了四個女孩子:飯團、布丁、蘇打、小晴歌。四個小姑娘都特別喜歡她們的爸爸。但是,爸爸有的時候固執起來,也像是一塊大石頭。核,這四個小姑娘并不是屬于他的,于是,把她們一個一個地送走,連最后留下來的飯團,也因為生病,永遠地離開了她的大肚子爸爸。
讀完這本書,我沉思了許久。開始讀時,我真的很羨慕那四個小姑娘,她們的大肚子爸爸多好玩啊!可是,看到后面,看到大肚子爸爸那嚴厲的一面,我恍然大悟:其實,大肚子爸爸和我的爸爸是一樣的啊!他們的愛,有一個共同點:不是溺愛,是嚴厲的愛!一件事,如果我做對了,爸爸會獎勵我,也會鼓勵我;如果我做錯了,爸爸會批評我,但不會懲罰我,而是告訴我怎樣把這件事做對。這樣的愛,雖然有的時候會讓我不服氣,甚至哭鬧,可這樣的確是正確的,不是嗎?
想想看,如果自己的父母天天把自己視為掌上明珠,要什么給什么,反而好心辦壞事:長大后,每個人都靠著自己堅強、不服輸的性格走向成功之路;而那些從小被父母寵愛的人,只能蜷縮在一個小小的角落里,默默無聞,沒有勇氣去承認自己。
現在,聽聽父母的教誨,能使你一生受益的。記住,不管是對還是錯,父母永遠都是為我們好的,即使他們受到傷害,也會好好地保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