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莊子心得感悟(精選3篇)
于丹論語心得莊子心得感悟 篇1
《莊子》中一個個寓言故事經于丹的講解,使我豁然頓悟。尤其是于丹把莊子的寓言故事,與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結合起來。把她對寓言的感悟,對現實生活的剖析,更或者是她對人生真諦透徹的領悟,一一向我們道來。啟迪著我們的心智,與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發生著共鳴。為我們解疑釋懷、使我們暫且忘卻了煩惱,對人生多了幾許快感。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認知天地萬物、增長經驗,但惟獨難以認清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人生的變化有太多的階段。年幼無知、青春憧憬、安度晚年,其中各個階段為什么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又有什么不一樣呢?原因很簡單我們僅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推斷所有的事物。 “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夠去善待他人。”一個連自己都不能真正認清的人又怎么能去真正認清其他的人呢嗎這也是為什么有時候常常是好心辦了壞事,因為我們自己總是在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強加于人,然而只有你真正明白什么是你所不欲的之后才能避免施之于人。
所以我認為了解別人的首要條件就是了解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希望能充分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然而有太多的外界因素干擾著我們、左右著我們的思想、蒙蔽了我們看清自己的雙眼,然而正是這種近似于阻礙的保護使我們無法真正的了解自己,我們習慣了這種逆來順受之后就忘記了自己思考,喪失了自己摸索的勇氣和信心。只有走出堆砌的堡壘,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真實的世界才能更加了解我們自己。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內心深處僅存的那些自信,那些所謂的自尊,都被擊得粉碎。一時間,自卑、渺小、無奈、疲憊、迷茫一一襲上心頭,困擾著我們,束縛著我們。讓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優點,找不到人生奮斗的目標。思想陷入困頓的境地,感到處處不如人,感到人生索然無味。不知希望在哪里,不知自己的用處何在。
這種困惑在于丹的《莊子》心得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于丹的《莊子》心得之二告訴我們:境界有大小。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一個葫蘆如果小,可以當瓢,它是有用的。一棵樹長得小,他可以去做桌子、椅子,它是有用的。一個葫蘆長到最大,不必把它破開,可以把它當游泳圈一樣浮于江海,它還是有用的。一棵樹長到最大,可以為人遮風避雨,它也是有用的。
從她的講解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在遇到挫折時,一定要正確面對,要在內心問自己,是否在看問題的境界上站錯了位置,錯誤地評估了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遭到人生游戲的戲弄,落得個慘敗的下場。面對挫折,我們不要與別人攀比,不要羨慕別人,要仔細地審視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找到自己的長處,興趣愛好,找到自信,找準自己努力的方向,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只有在正確的目標下,去為自己的長處、愛好興趣澆水施肥,辛勤耕耘,我們最終才能欣賞到人生美好的風景,收獲到人生豐碩的果實。
這個世界到處充滿了誘惑,充滿了紛爭。步入這個世界,我們真的很難把握好自己,往往會迷失方向,喪失原有的本性。由此,我們會困惑、會迷茫。那么,我們怎樣才能不喪失不迷惑呢?
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情,最終都將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當下,但這美好總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扛過去,這苦難也會過去。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是過往。就在我們生命穿越其中的時候,我們要追究每一個當下的質量。
是呀,在人生有限的生命長河中,我們難免會走過彎路,有過失敗,有過彷徨,有過失意,有過成功、有過快樂。可我們總感到成功與喜悅停留的太暫短,失敗與痛苦的事情總是令我們揮之不去,讓我們的心里隱隱作痛。這說明我們太苛求完美,太在意成功。所以,我們過得很累。既然人生苦短,既然身邊的一切都是過往,那么我們又何必要患得患失,自尋煩惱呢?為什么不好好珍惜現在,認認真真過好每一天呢?
在今天的這個時代,或許比莊子的時代,也許更需要這樣的火眼金睛,更需要內視反省,更需要擺脫外在的標準,而評價自己的能力,和評價他人的能力,只有確立了這一切,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再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夠做到不強加而真正尊重。對于每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對每一個年齡的生活方式以他本來的樣子,去讓他發揮到最好。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誰,第二個問題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第三個問題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協調社會。我想在《莊子》一個又一個環環相生的寓言中,如果我們綜觀起來,站在當下,會解讀其中的奧秘。我們都會有一雙靈魂的眼睛,能夠看破世間的是是非非,最終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于丹論語心得莊子心得感悟 篇2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圣人,稱莊子為神人。記得在我的大學時代,博學多才的中古文學老師最喜歡講的也是莊子的作品,在學校組織了我們集體看過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閱讀了于丹《莊子》心得。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并用那些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著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于己于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并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
于丹論語心得莊子心得感悟 篇3
近期仔細讀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透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好處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于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郁于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么多呢?
應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刻內接收下來,不好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正因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這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后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愛與他人相比,為什么你我一齊參加工作,你這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發奮、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職責、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