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尾巴的功能知識總結范文(精選3篇)
動物尾巴的功能知識總結范文 篇1
壁虎的`尾巴,又細又長,壁虎可以用它來自衛。別的動物要捉壁虎時,往往以為揪住或按住壁虎的尾巴就可以捉住它,其實壁虎可以將尾巴脫斷,馬上逃掉,使要捉它的動物空喜一場。壁虎脫斷原有尾巴后,不久還可以再長出一條新尾巴來。
燕子、麻雀、烏鴉等多種鳥類的尾巴,能在飛行時平衡身體、調整速度、改變方向、控制升降,所以稱它為“萬能的舵”。啄木鳥的尾巴,有點特殊。它很堅硬有力,能支撐著啄木鳥停在樹干上啄蟲取食,還能幫助啄木鳥攀登樹干時保持身體平衡。同時,在啄木鳥飛行時它也可以起到一般鳥尾巴的作用。騾馬的尾巴,由很長的粗毛組成,可以左右甩動。它能驅趕落在騾馬身上的蚊、虻和蒼蠅。
狗的尾巴能表達喜怒哀樂情感:見到主人來了,它能豎起來,不停地擺動,表示高興;挨了打時,狗的尾巴就夾起來逃跑,表現出驚慌失措的樣子。狗見到生人時,將尾巴耷拉下來,表示憤怒和抗議。松鼠的尾巴蓬蓬松松,又大又長。松鼠從高處向下跳時,可以減慢降落的速度,使松鼠安全著地,起著降落傘的作用。松鼠睡覺時可以把尾巴當被子蓋在身上,也可把尾巴偎在身邊,起取暖的作用。
生活在中美洲、南美洲的食蟻獸,遇到下雨或烈日時,豎起尾巴來當傘用,晚上睡覺把尾巴鋪在地上當毛毯。
老虎的尾巴,像一條鋼鞭,能夠抽打。老虎與其他動物搏斗時,尾巴就成了有力的戰斗武器。把敵方抽打得暈頭轉向,不能對它反擊。非洲鱷的尾巴,是有力的捕食工具。一般情況下,非洲鱷靜靜地臥在河邊,一動也不動。一旦獵物靠近了它,便一躍而起,甩動尾巴,一下把獵物掃進水里,然后撲上去咬住吃掉。蜜蜂的尾巴是叮敵人的武器。
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長,長滿肌肉。它既能在袋鼠休息時支撐袋鼠的身體,又能在袋鼠跳躍起幫助袋鼠跳得更快更遠。一旦遇到緊急情況,袋鼠在尾巴的幫助下能跳出10米多遠。鹿的尾巴又小又短,然而它卻是重要的報警器。當危險帶近鹿群時,首先發現敵害的鹿會豎起尾巴,露出下面的亮點,向同伴發出警報。鹿群一接到警報就會馬上逃離。
動物尾巴的功能知識總結范文 篇2
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尾巴,它們的大小形狀有巨大的差別,為什么會形成如此多千差百異、形態不同的尾巴呢?那就是動物為了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為了更好的生存,于是就演變出各種各樣形態的尾巴,并且,不同的尾巴也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大多數魚類,為了適應水中生活,尾巴的形狀都有點像扇子,用力擺動時,好像推進器一樣,推動身體向前游,同時,魚類的尾巴還能夠控制方向,起著舵的作用。
袋鼠的尾巴用處很大,運動時能使身體保持平衡,休息時,大尾巴支在地上,與兩條后腿組成一個三角支架,穩穩地支撐住身體。
在生在南美洲熱帶森林中的蜘蛛猴,有一條比身體還長的尾巴,用處比四肢還大,因此人們管它叫第五只“手”。在吃東西時,蜘蛛猴纏繞長尾,把身體穩穩懸在樹枝上,和腳并用地進餐。休息時,它常常倒掛著睡覺,即使睡熟了,尾巴也不會脫落。在樹與樹之間跳躍游蕩時,具有極強卷握力的尾巴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號稱“百獸之王”的老虎,除了有尖牙利齒之外,身后那條又粗又長的尾巴,是它另一個有力武器。當老虎攻擊獵物撲空時,會掄動尾巴,像鋼鞭似的掃向對方,把獵物擊倒。
松鼠有條特別大的尾巴,能起到的作用就更多了。由于松鼠經常在樹上跳來跳去,很容易從高高的樹上摔下,有了這條大尾巴起平衡作用,它就安多了。當然,萬一有留神摔下來,大尾巴上的毛會蓬散松開,好像一頂降落傘,使下落速度大大減慢,保護它不容易受傷。寒冷的冬天,松鼠夜晚在樹洞里睡覺,蜷起身于縮在大尾巴內,這樣,大尾巴又成了御寒保暖流“被子”。最近科學家還發現,松鼠把擺動尾巴的變化,當做它們互相交流的“語言”呢。
動物尾巴的功能知識總結范文 篇3
為進一步調動社會公眾參與保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加大對我縣豐富野生動植物的宣傳力度,7月23日-24日,由石臺縣林業局、安徽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臺管理站聯合主辦為期兩天的牯牛降野生動植物保護主題夏令營活動在牯牛降科普宣教館正式拉開帷幕,活動邀請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小學、合肥師范學院附屬小學、青年路小學等6所學校的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
活動伊始,由縣林業局相關負責同志致歡迎辭,并為參與本次夏令營活動的學生頒發牯牛降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小使者證書。
活動期間,護林家族的老師帶領學生及家長們,在游覽牯牛降科普宣教館后多次走進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深入感受宣教館中介紹過的云豹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真實的生存環境。近距離觀察到部分安徽省古樹名木,通過嗅覺、觸覺、視覺,親身接觸野生動植物,全方位感受牯牛降生態的動靜之美;并借助夜間環境與燈光開展夜觀昆蟲活動,期間發現了山區特有的花臭蛙、北草蜥、鞭蝎等小動物,寓教于樂,優化教育效果。
本次活動成功將文字、展品等與實際的山川萬物連結起來,較為完整的展現了近年來牯牛降出色的自然環境保護成果,進一步提升了參與者們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推動民眾廣泛關注野生動植物保護,營造了良好的宣傳氛圍。